1. 論香港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倩女幽魂》三部曲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2. 香港電影的特點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台灣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十部。
姓名職業代表作品李小龍導演、編劇、演員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許冠文導演、演員半斤八兩、摩登保鏢、鬼馬雙星、賣身契趙雅芝演員傻探出更、英雄無淚、彈指神功、發錢寒 周星馳出品人、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大話西遊、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成龍導演、編劇、演員、歌手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時刻、紅番區周潤發演員英雄本色、賭神、卧虎藏龍張國榮演員、歌手阿飛正傳、倩女幽魂、霸王別姬劉德華演員、歌手賭俠之大戰拉斯維加斯、桃姐、天若有情王家衛導演阿飛正傳、重慶森林、一代宗師、春光乍泄許鞍華導演瘋劫、書劍恩仇錄、女人四十、半生緣徐克導演黃飛鴻、新仙鶴神針、倩女幽魂杜琪峰導演暗戰、意外、毒戰吳宇森導演發錢寒、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諜中諜陳可辛導演門徒、金雞、如果愛洪金寶演員、導演、製作人福星高照、A計劃、殺破狼許冠傑演員、導演半斤八兩、摩登保鏢、最佳拍檔、鬼馬雙星楚原導演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劉鎮偉導演、演員、製作人大話西遊、東成西就、情癲大聖張徹導演大上海1937、獨臂刀、上海灘十三太保麥兆輝導演、編劇無間道、頭文字D、傷城爾冬升導演新不了情、早熟、竊聽風雲主要電影公司:電影懋業公司、邵氏、嘉禾、寰亞、銀都、東方電影、新藝城、銀河映像等。
3. 來談談香港電影 與大陸電影各自的特色
雖然香港的很多電影我也很喜歡,周星馳的電影我也很愛看,可是,如果說到迄今為止我的最愛,還是在內地片子中,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這些電影看過之後很長時間一直讓我沉浸在電影所講述的那個氛圍中,好像那些個故事就是在自己身邊的人身上發生的一樣。 我跟同宿舍的同學討論的時候,我們一直認為同是對中華文化的弘揚,但是香港的影視更著重於再現傳統的世界,試圖通過電影的講述把傳統的文化注入我們的生活中,而內地的電影似乎更著力於構建一個新的文化視野,一個符合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的新的文化「傳統」。當然,這樣的片子我也顯然是傾向於選擇香港影片的,因為傳統的已經幾經沉浮積淀下來,我們確實有必要對之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去思索,去繼承,才不至於失根。可是,當下的一些觀念還在接受歷史的考驗中,過分的急於將其傳給觀眾,未免過於不負責任。 然而,我認為,《大紅燈籠高高掛》之類的片子不是這樣的。必須看到,在電影圈中,還有一批兢兢業業的敬業者,不管張藝謀後來如何,當年拍出《紅高粱》,拍出《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他還是值得我們送上一片熱烈的掌聲的,姜文則更不用說了。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植根於這個環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這種文化。只有真地接觸那幫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中日關系一直這么緊張,在普通中國老百姓的眼中,到底是怎樣看待這個事情的,一部《鬼子來了》將這個問題表現得恰到好處。其實香港的很多片子塑造的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而不是真正的中國,當然,隨著日益和世界接軌,這個趨勢在中國大陸也越來越明顯。
4. 香港電影特點
香港電影永遠充斥著那麼幾個主題…兄弟…浪子…暴徒…幫派…它的愛情片…也總是英雄配美人…要麼就是忍辱負重…台詞設計也非常老…總感覺像民國時期的說話習慣…一些現代都市片…總出現什麼少爺啊…二奶奶…還有什麼煲湯…補氣…感覺怪怪的
5. 香港電影的特色
暴力美學
英雄主義
黑幫片的天下
恐怖喜劇片
賭片^
6. 香港武俠電影的特點
主要就是兩個流派
一個是以劉家良為代表的硬橋硬馬的真功夫派別,在上世紀60-90年代是功夫片的主流
到了90年代,以徐克 程小東為代表的新武俠流派開始出現
這個時期的武俠片多以特技和天馬行空的想像為主 也是港片的巔峰時期
香港武俠電影包含的是香港電影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以及對中國特有的俠義文化的敬仰
因為香港畢竟被侵佔了多年 在外來文化的入侵下 港片通過這種方式來堅持自己的立場
講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現代電影結合,重新煥發生機
7. 香港電視劇的特點有什麼
香港的電影電視劇事業發展的比較早,拍攝成熟,但是總的來說電視劇的繁榮程度不如電影。香港的電視劇演員不多,在我們看來就那麼幾個,但是這些演員的演技都比較成熟,對人物把握的比較准。
在內地熒屏上,香港電視劇佔了很大的比重,並且收視率都比較高,這與豐富的情節是分不開的。和內地的電視劇比起來,香港的電視劇規模比較小,也許是比較重視電影的原因吧,電視劇在經費上的投入比較小。人物,道具上就能省就省,這點是不足的地方。香港電視劇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已經非常的成熟了,總的來說有著比較高的藝術成就。
8. 中國香港電影在發展的初期有何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
9. 香港七八十年代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