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潮騷》的電影和小說你更喜歡哪個
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電影,其原因如下:
1.電影最大限度的還原了小說的情節,並用不同的視角拍攝出戀愛的純真感覺,也很流暢,看得我很舒服。女主角很美,非常符合人設
❷ 《潮騷》的故事劇情你喜歡嗎
我挺喜歡潮騷的故事情節的,是根據小說改拍攝的電影,劇情很甜很美,主要說的是歌島19歲的窮苦漁民久保新治,有一天,出海打魚歸來,發現在岸邊勞作的婦女中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她任憑海風吹拂秀發,在落日余暉中顯得分外光彩照人。新治心底流露出甜甜的喜愛。
❸ 誰知道搞笑的日本的電影或動漫的單片請告訴我....
電車男(電影)
G.T.O(電影)
日劇有
<my boss my hore> (12話
極道鮮師1 2 (12話+13話
動漫的話
極力推薦〈今年的5年2班〉笑不倒找我(2話)
loli控 女僕倥 推薦
《我的主人》《草莓棉花糖》
長篇
《青蛙軍曹》
❹ 潮騷 SHIOSAI怎麼樣
海的味道,應該是鹹的,簡單的比喻和幻想對於我這個從沒見過海的人這就足夠了,況且是在接受三島由紀夫那樣體驗派的文字後。從前讀他的《金閣寺》和《假面告白》就被他的奇詭文字深深吸引,我一好朋友就讀不下去像三島和川端康成的文,說「太感覺派」。沒辦法,我就是喜歡,我還喜歡一個同學讀完《潮騷》說:「像洗了一個熱水澡!」喜歡這個比喻,因為很舒服很乾凈。我一直覺得日本小說的美的獨特之處就是一種極致的美.… []
❺ 潮騷的專輯賞析
在《潮騷》中,會發現許多藍奕邦帶出的新驚喜。公司把專輯主題定義為「思潮騷動」,與藍奕邦之前兩張專輯一樣,探討的仍然離不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故事,或者像歌者那樣將思考的內容回歸至生活。不同的就是藍奕邦不再孤身上路,在音樂的製作上除了老搭檔李漢金外,還得到了田鵬、與非門的成員阿慶及三少等人跨刀相助。可以很直接的說,包含在這張唱片中的,屬於藍奕邦擅長的鋼琴伴奏的作品,已經少之又少,更多的會是有各路電子鬼才在其中把玩出的,屬於電子音樂的浮光掠影。藍奕邦用了「潮漲」和「潮退」兩個部分,來歸結出14首作品,其中包括了2首國語作品、11首粵語作品,還將主打作的特別版收錄在唱片的尾篇中。而除了在某些作品的編曲和製作上,請來了一眾資深的音樂來跨刀製作外,在全新專輯的作品歌詞上,藍奕邦這一次也沒有自己一手包辦,周耀輝、李峻一、陳浩峰等香港本土的作詞人的名字也是其中的另一個亮點。主打作品《蓬萊》和《盲年》的歌詞,都出自周耀輝的手筆,比起之前兩張專輯里《六月》、《憂郁小生》等主打作,周耀輝寫的歌詞顯得直白、簡約,一改藍奕邦以往那個「憤怒青年」的慣有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收錄在專輯首尾的兩個版本的《蓬萊》,除了風格上的不同外,裡面還隱藏著兩個不同地區的音樂人的對比。開篇作的《蓬萊》,就完全是一首「香港製作」的作品,除了詞曲創作,還請來ChrisHo擔任編曲,藍奕邦和李漢金的監制,走飄忽奔放的調子。而尾篇的《蓬萊(未到)》,來自內地的三少和田鵬擔任了編曲和監制,輕盈的旋律會讓人隨之逐漸融入到歌曲中,就連藍奕邦的歌聲都會因此而顯得格外的懶散。
❻ 潮騷的作品評價
美國三島研究者、文學評論家唐納德·金稱贊其為「戀愛物語」,是希臘古典主義與日本傳統古典主義的完美結合,中國眾多評價者對此也是共識。
日本學者佐伯彰一耶認為《潮騷》的內容是一部天真純朴的青春戀愛物語,讓人感覺到三島與「現實的和解」,一改以往頹廢、晦澀、壓抑之風。
❼ 你看過最好看的日本電影是哪一部
中途島的來信
❽ 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潮騷》
給你一個參考:
(沈從文精讀論文)>1
從遙遠的希臘海岸開始,達夫尼斯與赫洛亞的田園牧歌融入清涼的海風,飄散在無盡的時空里,一直遠到湘西的茶峒山城,遠到伊勢海上的歌島,讓人贊嘆他們為一脈相承的愛的天籟,一種傳統下的純美情懷。
很多人把《《潮騷》》當做日本版的《邊城》,或說《邊城》是中國版的《潮騷》。當然,只消遣地把兩本書各讀一遍,很容易就認可了這個觀點:《潮騷》與《邊城》是一個故事,兩種結局。但我總覺得,《潮騷》不是僥幸版的《邊城》,二者絕非因結局的不同而不同,似乎總有一些更內在的、說不出的「什麼」,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差異。
為證明這個猜測,我嘗試了一種新的閱讀體驗——將兩本書同時穿插著讀,《邊城》讀一章,《潮騷》讀一章。恰好二者在篇幅、章數和情節進度上都有高度的一致性,使得這種新鮮的閱讀體驗更加有趣,也終於找到了一些重要的「什麼」,還意外發現了其他的有趣之處。
一、 一種故事,兩個結局?——尋找《潮騷》與《邊城》的相似點。
為證明二者之異,我首先要找出的是——他們的相似度究竟有多高,才被認為是「一個故事,兩種結局」?
發生地點。一個是湘西邊境、酉水河邊的小山城「茶峒」。一個是伊勢海灣的小海島「歌島」——故事都取境於遠離工業文明與現代社會、清凈自然的世外桃源。
故事框架。窮擺渡人孫女(翠翠)與富船總之子(二佬)相愛,其兄(大佬)亦愛之,後兄死,老船夫死,引起誤會,二人無疾而終;富地主之女(宮田初江)與窮漁夫(久保新治)相愛,另一漁夫(川本安夫)亦愛之,後引起誤會,二人卻終成眷屬——一個是慘淡的收尾,一個是歡喜的結合,二者驚人的一致,又驚人的相反。
人物氣質。一個「在風日里長大」的翠翠,「把皮膚養得黑黑的」,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一個是從小當海女的初江,擁有「健康的膚色」和「堅挺的胸脯」,「眉清目秀」——兩個健康可愛的少女形象。以及同樣健壯的年輕人新治、安福與大佬、二佬,和藹而不失莊重的大家長順順與照吉,朴實又好心的燈塔夫婦和楊馬兵,一干溫良的村民與島民。
語言風格。不同於現代主義的皮里陽秋,作者不約而同採取天然之筆,細膩而詩意地描繪自然,樸素而流暢地敘述情節,純潔而含蓄地浸染感情。讀來若一絲清風,即使觸及死與悲傷,也將躲閃於背後的沉重與壓抑輕描淡寫,只剩下一地透明與潔凈。
其他。故事裡,同有人與大自然的水乳交融,有朴實歡快的民歌小調,有溫良敦厚的古民白心;故事外,另有微妙之相通——早年譜寫清新之作的兩位作者,後來都因不堪忍受時代與自我的無法相容而絕望自殺。
或許是歷史無心的巧合,沈從文為翠翠和二佬畫了悲傷的省略號,自己卻自殺未遂,新生後投身文物研究;三島由紀夫為初江和新治寫下微笑的未來,自己卻帶著最後的日本精神切腹而死——他們為各自的文學與現實設計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也為彼此的結局增添了耐人尋味的對比。
列舉上述諸多「不約而同」,看似驚人的契合,仔細探究卻不難發現,這些相似處僅僅停留在閱讀初印象之上,要證明那個相差了的「什麼」真的存在,還需切開表面,深入其中,尋找現象和語言背後的東西。
❾ 潮騷的作品賞析
三島由紀夫在《潮騷》的後記中曾說:「我要創作一部牧歌小說,試著描繪我的世外桃源。」但從作品可知,除了新治接受挑戰前往沖繩之外,故事舞台基本被限定在歌島這個狹小的空間之內,通過「燈塔—神社」「內部(歌島)—外部(歌島外)」「聖域—俗世」「自我—他者」這幾組對立關系的塑造,表達了主人公新治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隨著歌島的封閉性被打破,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隨之解體,作品的烏托邦色彩反襯出到沖繩去建功立業這一理想的不現實。在唯美的「牧歌小說」表象之下,或許埋藏著作者對有別於戰後社會現實的「清凈之所」的嚮往,這也許是作者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無奈。
不論從作品主題還是美學思想來說,《潮騷》在三島文學作品中都占據著特質的地位。看似是表達貫穿三島作品始終的男性肉體行動美,但在這一表象的背後卻是謳歌這一美的締造者,即大海—母親—精神的庇護者,是大海孕育了生命,母親孕育了兒女,大海是母親孕育生命的子宮,母親是大海的表象,海是母親意識的原型,大海與母親是共同體。對大海=母親的無意識的謳歌,深埋於日本民族的意識底層,是這一海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也是三島作品及其本人的海洋情結。大海=母親也是三島的心靈歸宿,精神的家園,創作的靈感,這一意識在三島的作品中無處可見,卻又無處不在。 在三島筆下,「海」作為一個獨立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它也是這部戀愛物語故事發展的總背景。海是歌島人生產生活的場景,男人們從事漁業航海運輸,女人們從事海底采撈,這種漁業化生產模式塑造了歌島人淳樸豪放的性格,所以,「海」的性格即是整體歌島人的性格。日本本土神道教信奉多神教,認為萬物皆神,因為人類的生存要依附於各種自然形態,為了獲得恆久的生活保證,人類就把自然形象擬人化加以膜拜,而「海」則是歌島人在自然中產生的原始信仰的核心,所以在島上建有供奉綿津見命海神的八代神社,島上的人們對海神充滿了敬仰和感激,神、自然與人的和諧關系加強了小說的牧歌旋律。在小說中,「海」又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海潮騷動,拍擊岩石,激起千重浪花,也激盪著初涉愛河的男主人公新治的心:「年輕人感到包圍著他的豐饒的大自然與他自身,是一種無上的調和。他覺得自己的深呼吸,是仿造大自然的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的一部分,它深深滲透到年輕人的體內深處,他所聽見的潮騷,彷彿是海的巨大的潮流,與他體內沸騰的熱血的潮流調和起來了。新治平日並不特別需要音樂,但大自然本身一定充滿著音樂的需要」。這段描寫將人物的隱秘的內心世界加以外化,使讀者更易把握人物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情感的激越澎湃。確切地說,「海」更多的體現的是歌島男性的性格,主人公新治就具有大海一般的性格。對大海的多層面細致描繪,加強了這部牧歌物語的抒情性。
整體來看,作品雖然採用了大量內聚焦於新治的限知視角,但從「他的肌膚被太陽曬得不能再黑了,長著極富島民特色的端正的鼻子和毅裂的嘴唇」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極富島民特色」只有在與歌島以外的對比中才能表現出來,所以敘述者同時又立足於歌島外,通曉外部一切信息,傳達出歌島沒有一家彈子房和酒吧等與外部都市的對比信息。這種敘述手法把內部(歌島)與外部的差異明確顯示出來,敘述者從外部審視著內部,「穿過海灣內外的無數漁船」打破了歌島空間的絕對封閉性。歌島雖然時常被暴露在外部世界的干擾之下,但阻隔內外聯系的大海盪滌了都市之風吹來的「污穢」,只留給小島「有益的」東西,堅實地捍衛著歌島的清凈。從外部捍衛歌島的是大海的饋贈,從內部主宰歌島的是島內的共同體意識,即一種虔誠的海神信仰文化。這種信仰與大海的饋贈本質上有共通之處,理念上彼此照應。把歌島分割為內外兩部分的「海」這一空間意象,也是連接內部與外部的通道,走出大海也就走出了內部進入了外部空間。
環境作為小說的重要因素在作家創作中占據不容忽視的地位,在《潮騷》這一牧歌式戀愛物語中,三島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詩情和牧歌情調,非常注重環境的設置。作品中歌島的實景地是與現代都市文明隔絕的偏僻小島神島,島上保留有大量的日本原始文化,三島曾兩次對神島進行實地考察,並寫有大量風景和環境素描,以圖在創作中以唯美細膩的筆法提煉出生活中的詩意,通過小說對環境的描寫以獲得一種理想化的現實即藝術的現實,並從日本文學傳統中尋索出與希臘藝術精神相符合的元素,來實現自己創作的美學價值。所以,《潮騷》中封閉自足的歌島就是作家獨有的美意識審視下的現實,既充溢著牧歌情調,又在大海的潮騷中展現著三島愛、死與美的永恆主題。
三島從小就期待凶事、死亡的發生,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死」和「血」往往被當成美學形式展示出來。而對「生」和「青春」的贊美成為《潮騷》的主題。小說中幾乎沒有對鮮血和死亡的描寫。作者將《潮騷》排除在血腥和暴力的世界之外,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完全平和的世界。再次,從兩性描寫上來看。《潮騷》是三島作品中性愛描寫最少的愛情小說。健康樸素的愛情故事貫穿始終。雖然男女主人公有著很多獨處的機會,但兩人卻始終沒有越界。即使是全裸相擁,也將童貞堅守到婚後。作者一改以往風格,完全忽略肉體上的感受,將兩人清教徒式純潔無暇的戀愛物語表現到極致。即使文中有女主人公身體的描寫,也只是為了表現年輕生命的無限活力和母性象徵。
除此之外,還需談及小說簡潔的描寫手法。小說刻意放棄了人物內心描寫,簡潔筆觸除去了繁瑣的心理描寫和修飾,通過對外在行為描寫的敘事詩式,給大家描繪了純潔的戀曲,完全去除了現代人的不安和懷疑,給讀者一種明快的感覺。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是一種希臘式的描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