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的寞落
擴展閱讀
歐美喜劇電影吐槽 2024-10-17 00:03:09
電影食物鏈在線觀看 2024-10-17 00:03:01

香港電影的寞落

發布時間: 2021-05-27 02:11:01

A. 香港電影的落寞,真的能怪回歸中國

香港電影的沒落,與台灣電影的沒落基本是前後腳,因為香港電影中很大的一塊市場是台灣,而台灣電影的新浪潮也是在香港電影輝煌時期所帶動的,就像李安拍《卧虎藏龍》在金像獎頒獎致辭時說的「這部片子其實是一部香港電影」,難道台灣電影的沒落要怪沒有被統一嗎?

B. 香港電影為什麼會沒落

也談香港電影的沒落
上次我在一個貼子里順便提到香港電影的沒落,這個大問題,不是我等可以駕馭的,但作為一個影迷,又似乎非談不可.我買過幾本電影理論方面的書,只是至今沒看,但我的觀片數量還可以,所以有發言權.我知道自已肯定是胡說八道,但所謂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先從好萊塢與香港的電影歷史背景來看一下.為什麼世界電影第一大產業,在美國好萊塢形成?美國建國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強了整整二百多年,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歐洲被二戰差點拖垮,但美國卻成了二戰最大的受益國,社會政治濟經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大批人才紛紛湧入,值當盛世之際,娛樂業重鎮自然也非它莫屬.蘇聯的電影業聽說當時也是很強,還產生了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大師,俄羅斯在文學上是我精神的故鄉,但現代的電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過的象<雁南飛>這樣的電影,顯然不能和好萊塢比,極*權*體制必然講求單一的文化結構,我估計當時的大部分電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電影水平差不多,只數量多根本沒用的.在藝術片的領域,現在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完全可以與好萊塢相抗衡,但商業片領域幾乎沒有涉及.
在亞洲最有可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其實是日本.日本從十九世紀甲午戰爭以後,已經取代了中國,成為亞洲的宗主國.雖然二戰是戰敗國,各大城市還被美國飛機夷為平地,但五十年後,進步神速的日本無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亞洲的最強盛國家.他們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劇風靡全亞洲,而他們的電影業水平,比卡通差點,比日劇強點,總體水平也很高,絕不下於中國內地和台灣.但日本文化誰都看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單一,太單一了.根據<菊與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復雜,用恥感文化來形容,我真覺得太像了.但不知怎麼回事,日本文化表現出來的就是單一,美是美到極處,但敏感脆弱,固守於一處.他們所有的優秀發明,都歸到了一個套路里.所以,曾經令我著迷不已的日劇,現在整體水平還不如中國內地剛興起的連續劇.但日本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後勁很足,哪天他們福至心靈,我們追都別想追.撇開日本,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還有印度韓國,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濃厚,極度缺乏現代性,不說了,而韓國影視業的興起,是近兩年的事,我看過一些,應該說比較不喜歡,只有金基德給我印象深刻,韓國影視雖然現在很火,但文化特色,總體水平根本無法和日本中國相比,我不看好他們,也不說了.
中國內地有上百年的天災人禍,建國後三十年封閉,原來舊上海的電影從業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東方好萊塢,從這種簡單比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電影產業的輝煌是不是也很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歷史環境上的天生不足之處呢.
第二我們從文化內涵上看.何為藝術?廣義上說,只要美的,獨特的,都算藝術.狹義上說,藝術不是商業片講求的感官刺激娛悅,而是一個民族國家文化命脈的顯現,是歷史社會血肉的一個有機部分.可我們驚訝的發現,香港電影從李小龍那個時代起,雖然影響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業片,竟然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片導演.王家衛在形式畫面情調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現現代人的孤獨失落上,也算有些內涵.而關錦鵬,許鞍華,陳果,張婉婷拍的其實都是偽藝術片,沒有一點心靈的沖擊力.
我看過好萊塢60年代以來的所有獲獎電影,我發現大部分都是藝術片,就說<魔戒><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片,也都冠以史詩二字,香港那麼多商業片,有哪部敢稱之為史詩(比如影響巨大的武俠片)?面對好萊塢藝術片賺錢(<阿甘正傳><教父>風靡全球),商業片又極具藝術價值,香港電影集體失語.問題在於,香港影人只為賺錢拍片,比如一個片子火了賣錢了,就一定要跟風把它拍爛拍死為止,而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絕非虛詞妄言. 周星馳搞笑片十多年來的一枝獨秀,恰恰說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單薄可憐.造成的結果就是,港片林林總總數不勝數,但沒有一點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愛上上簽>這樣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睞,以華而不實的槍戰片古惑仔片欺騙無知少年.昔日的輝煌,在於港片突然橫空出世,新鮮刺激,但技術與文化內涵也只是剛具雛形,現在,吳宇森,林嶺東,去了好萊塢,徐克和唐季禮最近幾部電影差強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場,敗也市場.97前後,大批香港電影人奔赴好萊塢,跑掉了一批中堅力量,這有多方面原因.價值認同感與歸屬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場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市場服從的是贏家通吃的規則.比如,在電視上轉播喬丹比賽的時候,你還有興趣換台看國內的甲級男籃么.好萊塢歷史上多次吸引外來生力軍,強大自已,這次它把視線轉向東方,利用自已強大的資本和市場,挖香港電影的牆角,結果我們看到了,好萊塢真的又一次贏了.而香港電影的後備力量卻嚴重不足,有才華的新銳導演沒有幾個,港片自然舉步惟艱.本來拍片就是為賺錢,面對巨大利益何樂而不為呢,在好萊塢拍一部主流商業片,導演的酬金一般是幾百萬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幾十萬美金.成龍在好萊塢拍了那麼多爛片,他自已也有點過意不去,但說起那邊來,錢確實好賺啊,他的身價一部就是二千萬美金.換作你,你去不去?
這幾年香港電影吸納了許多內地演員,許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動,這是可喜現象,說明香港影人很聰明善於變通,但我估計內地幫不了什麼忙,為什麼呢?這我到第五點時再說.
第四,還是市場.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僅在內地就取得了一億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簡直樂壞了電影公司,再到東南亞跑一圈,還不賺個盆滿缽滿,這種一本萬利的投資有誰不願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經濟滑坡,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影業自然受到牽連,據說製片人有了個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來投資了.到底是個什麼具體情況我不得而知,但來看看我們內地市場.
改革開放二十年,內地經濟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長,有錢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內地的市場巨大,應該需求比原來更加旺盛啊,可還是敗在市場手裡.因為市場空間被其它娛樂形式大大擠壓後,市場反而變小了.八十年代看電影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可現在青年人最喜歡的是上網.就算要看電影吧,網上看,或者,七塊錢買張盜版DVD,一塊五租個碟(我們這兒的價錢),回家對著家庭影院,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談戀愛的已經很少人跑電影院了.
我九八年參加工作,是在文化宮,電影院也呆過,親眼見證了我們這個蘇北小縣城電影市場的蕭條.最多那時,我們城區一共有五六家電影院,各個鄉鎮也都有一家,當然,所謂的城區,只是一條叫人民路的主幹道,加上幾條破舊不堪的次幹道.但到九八年時,電影公司倒閉,下屬摩登影廳關門大吉,只剩下了我們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劇院兩家.不過就是那時,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場,影院里還總是坐滿了人,承包老闆只要一年搞好幾個大片,拉幾個學校,那是穩賺不賠,碰上<泰坦尼克>,一個片子據說就賺了十多萬.而時代與社會的變革的影響,那時已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方面深深體現了出來,隨著國企紛份倒閉,工人下崗,私人企業增多,城市不斷拆建改造,服務業娛樂業興起,我們這個小縣城是一年就變一個樣,游藝房,茶餐廳,加啡館,保齡球室,泡腳按摩店,迪廳,演藝廳,KTV,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起,每隔一段時間就聽朋友談起,哪兒又開了一家好玩的去處,而且由於我們這兒是小地方,只要是新開的休閑娛樂場所,必定是蜂擁而去.前兩年,我在報上看到,我們這個小小的縣城網吧竟然達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計,現在起碼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電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師傅有次回來,閑聊間向我問起,今天有幾個人吶?我回答,今天不錯,有十幾個人.我師傅瞪大眼睛,你說什麼?十幾個人就算多了?我說,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風,也是從來沒有」白板」的,現在晚上到了放映時間,往往左等右等不來人,常常關門提早下班,有時來了兩三個人吧,老闆掐指一算,還不夠開消電費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後來,人民影劇院被改做演藝廳,而我們工人影院在04年終於因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長要求我們影城必經營電影,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做電影朝天蝕本,怎麼養這么一大幫人?我估計最終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個廳做電影,豪華裝修提供貴族享受,其它三個廳全部出租.
所以,這樣來說文化生態也是變動發展,自生自滅,強求不得.香港電影人曾發出求市的倡議,此話很不通,市場可以救么?藝術可以救么?電影業曾經擔負的娛樂主體地位,已被更強勢的電腦游戲互聯網所取代,而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將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將是未來互聯網上的某種新藝術.以前的古典音樂,繪畫,文學,不也是早讓位於現代流行藝術了.現實與藝術的相互影響本該就是這樣,香港電影人可以執著,也可以離開,不管什麼選擇,實實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電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藝術形式,我們說港片的沒落也是相對於以前的港片和好萊塢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奧斯卡直播,一檔娛樂節目請了一個香港導演做嘉賓,面對舉世注目的奧斯卡,確實有點叫人眼饞,這位嘉賓說,我聽說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為什麼我們要去羨慕他們,我們可以把自已的電影業做強了,然後把全世界的人請來.我當時一聽有點心動,就象拯救香港電影有種說法,內地發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強強連合優勢互補,溶入內場電影業尋找出路.這種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過是打官腔說套話罷了,這個香港導演片子拍得不咋樣,但我想還不至於如此無知.
我們這個最大的經濟體,真是那麼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們還是小康社會啊.以前太窮了,現在有了點錢以後,常有人喜歡這么說大話.我們其實仍然不富,更不強.我們的企業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做人家的廉價加工廠,利潤率極低,但遭到國外多次反傾銷,還被迫匯率升值後,便急著談創新型國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術創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韓國了,那麼基礎科學領域呢,我們未來五十年可以出幾個諾獎獲得者么?再說,關系著國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領域,由於歷史革命和意識形態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蕪.而教育這么重要,為什麼遲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改善?有一種觀點是,經濟發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會瓜熟蒂落,但反過來說也一樣有道理,如果不從制度上來保證,那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危險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國家,總是出亂子.國外學者甚至把中國未來會發生什麼,看成是世界未來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隱患之一.
前幾天,我們單位一個承租戶來辦公室找我們主任談話,他是大承租戶,財力雄厚,在停車位廣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額,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必須照顧中小承租戶的利益.但不管我們主任怎麼說,他胡攪蠻纏裝聽不懂,最後,說著說著終於說漏嘴了,他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強者生存,他們沒本事,就得讓我們有本事的.我知道他這樣說一點都不稀奇,平時里我接觸的一些人更卑劣無恥,可當時我還是驚訝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現實處境啊.別看我們中國人表面上和氣客套,其實很多人內底里全是魔性鬼氣,沒一點人樣,.而我在媒體上經常聽說的是,目前形勢一片大好,中國要維護世界和平什麼的.
香港電影曾被稱作奇跡,可要說奇跡,本來就是長不了的.它難道註定要如夜空的煙花,絢麗燦爛,卻只能經歷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沒有法子,我也不抱什麼期待.
你說什麼?你在笑么?是是,我無聊空談,我語無論次,我憤世嫉俗,你說的對,兄弟,很對很對,但是,你別想說服我,我就是不抱希望,我靠!

C. 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D.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E.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風水輪流轉,就是這樣的,還有就是創新的較少,固步自封,風格和劇情還是老套路

F. 香港電影的落寞跟管制有關系嗎

當然,非常有關系啊,現在香港電影為了迎合內地市場,不斷搞合拍,香港特色都沒了,什麼宗教血腥靈異等等的在內地肯定就上映不了,要不就是刪減刪減再刪減,演員也是內地香港混合,還有規定的比例,簡直了= =看著就不舒服。

G. 香港電影是否真的已經落寞

香港電影大概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蕭條,票房一路下滑,後來《無間道》的出現又使他回升,但現在又沒有特別好的電影,至於是不是末路不能完全肯定,我想應該不能這么快走到盡頭,畢竟香港還有很多電影明星是我們喜歡的。我們就一起期待以後的經典電影吧

H. 香港電影的寞落

在香港電影一片繁榮的盛世中,香港電影人並未缺失危機意識。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有圈內人曾發出過「香港電影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的聲音。正當大批香港電影人在好萊塢尋找更大的市場時,後院已經起火。在迅速崛起的韓國電影面前,香港電影在亞洲市場的優勢損失殆盡。
失落,強烈的失落帶來了內心強烈的失衡。因為就在不到10年前,整個亞洲電影市場,只有一個品牌:香港製造,但失落與失衡,也阻止不了香港電影日暮江山的現實——

洪金寶之後打星難出影帝

第八屆金像獎,影後是梅艷芳,影帝給了《七小福》的洪金寶。這是打星們最風光的年頭,因為在以後的20年裡,不論是成龍、李連傑還是甄子丹,都無法打出一個影帝來。不然,李連傑也不會在2008年,憑借《投名狀》拿下影帝後感慨「早知道演文戲能拿影帝,我就不打這么多年了」。

「傳奇影人」的完美起點

第九屆金像獎上,在和成龍合作了《警察的故事》系列影片之後,「金像獎影後傳奇」張曼玉,拿到了她五座金像影後獎杯的第一座,而這也是她洗去「花瓶」名稱的第一步。
接下來的第十屆金像獎,成就了張國榮。《阿飛正傳》不是張國榮的巔峰之作,但絕對是個堪稱完美的起點。
鬼才導演徐克正式登場,是第十一屆金像獎,這一屆最大的贏家是徐克和他的《黃飛鴻》系列,從此李連傑也正式在香港打出了一片天地。
廖啟智在第十二屆金像獎上,拿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最佳男配角,估計他自己也沒想到,再拿一次小金人,要到16年之後。

黃秋生演三級片演成影帝

第十三屆金像獎,在被《新不了情》圍剿的本屆金像獎中,黃秋生成為金像獎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演三級片也能演成影帝的人。

梁朝偉登場 周潤發淡出

自第十四屆金像獎開始,梁朝偉啟程,「影帝專業戶」正式登場。
之後的第十五屆金像獎,發哥在影片《和平飯店》後遠去美國,最終該片只獲得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亂世英雄兒女情,在紅火十年之後,終於成了雞肋。

舒淇的衣服已經穿回去

第十六屆金像獎的獎項,憑借《色情男女》,舒淇連拿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兩項大獎,「那些當年為電影脫下的衣服,早就穿回去了。」不知道為什麼她一定要到拿了金馬影後,才有這樣的感覺。

劉德華老闆潛質初現

陳果的《香港製造》拿下了第十七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想知道監制是誰?劉德華!開公司當老闆的劉德華,選片子的眼光還是不錯的。不到10年,他成功發掘出寧浩,看來,他當老闆要比當演員有天賦得多。

徐克的傷情之年

第十八屆金像獎,一部《風雲》開創了香港電影特效先河的影片,但它也將徐克打進了導演冷宮,更令該片的內地發行公司倒閉。為什麼?票房慘敗,觀眾不買特效的賬。徐克硬是用了六七年的時間,才重返江湖地位。

自毀形象就讓你當影帝

第十九屆金像獎上,劉德華得影帝,算是金像獎歷史上最大的「黑幕」。不過我們亦可以這樣理解,只要劉德華肯不在銀幕上扮帥,電影人還是願意給予鼓勵的,哪怕是用影帝做代價。《暗戰》里扮女人,影帝!《大隻佬》里扮肌肉男,還是影帝!

銀幕情侶難敵真心愛人

第二十屆金像獎,《卧虎藏龍》來了,可影帝影後還是給了《花樣年華》中的梁朝偉和張曼玉。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哪裡比得上樑朝偉和張曼玉談了一場真實的愛情動人?

金像獎向星爺展開懷抱

第二十一屆金像獎的大熱影片《少林足球》,不是最具周星馳風格的作品,金像獎卻選在這個中庸的時刻向星爺展開懷抱。這情形頗像馮小剛拍了《集結號》之後,就成了金雞大贏家一樣。

數量堪稱高產質量粗製濫造

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在200多部,有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但正是這表面的輝煌,讓香港電影走進了追求數量不求質量的誤區。成龍就坦言,「一個僵屍片成功,他們就拍100部僵屍片,一個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在當年黃金時代,周潤發一年拍片11部,張曼玉因為一年拍片12部有了「張一打」的外號。一部電影一個月就拍完,沒有劇本全靠臨場發揮。越來越多的粗製濫造跟風模仿之作,嚴重敗壞了觀眾胃口,也讓香港電影必然走向落寞之路。

人才青黃不接佳片屈指可數

在經歷了新人輩出的十多年之後,香港電影終於裹足不前了。無論是角逐最佳導演的杜琪峰、陳可辛、徐克、爾冬升和劉偉強、麥兆輝,還是影帝候選人梁家輝、郭富城、劉德華和任達華。影後人選更是青黃不接。是金像獎拒絕了新面孔,還是整個香港電影市場,已經喪失了產生新面孔亮相的能力?
從2001年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創紀錄地獨攬16項提名開始,來勢兇猛、一支獨秀式的虛假繁榮,成為金像獎和獲獎電影的套路。2002年,周星馳的《少林足球》分去7項提名。2003年,《無間道》平了《卧虎藏龍》16項提名的驚人紀錄——一般來說,電影獎出現一支獨秀,無非有兩種情況,一是該片的確非常出色,堪稱經典;二是沒有足夠過招資格的對手。無論按哪種情況看,都讓人替香港電影感到悲哀。在電影工業全面低迷中,香港電影人急著要尋找一顆救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