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些90年代拍攝的電影到底是大陸拍的還是香港拍的啊,有知道的嗎
是大陸片,但僱傭的很多都是香港團隊,因為那個時候他們技術比較成熟,尤其是武俠和武打片。香港人的成本控制很優秀,可以用10個人排出100個人的場面,所以那個時候大多用的都是香港的劇組團隊。但從劇本,投資和導演上來看,大多都是大陸的。
② 關於香港電影的港版和大陸版的區別
《無間道》、《黑社會》。國語配音也未必是大陸版,因為是針對海外華人市場的。
③ 求一部香港老警匪片,90年代在大陸放過,拍攝年代大概是八十年代。
大陸電影《聯合出擊》
故事梗概
楊豪(錢小豪飾演)從美國回來,到乾爹洪爺的公司幫忙。他把公司的文件都輸入電腦,拷成軟盤。 飛哥發現新哥盜走軟盤,帶人追蹤。新哥來到小鳳的住所,並把一個音樂盒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小鳳。新哥發現了飛哥,他讓小鳳隱蔽起來,自己卻被飛哥抓住。新哥
至死不交出軟盤,被惱羞成怒的飛哥殺死。
飛哥把楊豪與新哥及其女友小鳳的合影給洪爺看,指責公司里有人吃裡扒外,要洪爺准許他帶人找回軟盤。楊豪為洗清自己,要求洪爺派他了斷此事。 楊豪追蹤到馬來西亞找到小鳳,他問新哥是否留下什麼東西,小風卻一無所知。飛哥也帶人找到小鳳。險遭綁架的小鳳被楊豪救走躲進一家酒店。在楊豪的啟發下,小鳳想起了音樂盒,立即打電話讓妹妹送來。 麗菁飾演)是警察,她被派往馬來西亞尋找軟盤的下落。她在酒店與楊豪相遇,向楊豪與小鳳說明新哥是卧底的警察,軟盤是罪證。小鳳的好友送來音樂盒,飛下此時趕到酒店,一場肉搏中,裝有音樂盒的包落入楊豪手中,他趁著混戰之際駕著遊艇離開。楊豪無意間發現軟盤藏在音樂盒裡。楊琳覺察被通緝的楊豪有危險趕來搭救,與飛哥激烈搏鬥。危難時被楊豪接應上車。楊琳履行警察職責將楊豪的手銬在方向盤上。飛哥死追不舍,兩車俱翻。楊琳艱難地給楊豪打開手銬。這時,飛哥舉槍瞄準了楊琳。千鈞一發之際,楊豪射中了飛哥。 警察趕到。楊豪注視著含淚的楊琳,把軟盤交給她,自己將手銬帶上。悔恨、深情地說:「這是你需要的。
④ 80-90年代,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群星薈萃。幾乎沒有大陸的電影,那時候大陸在幹嘛
其實香港電影是自70年代開始才蓬勃發展的,這跟當年香港67暴動有關,簡單來說,香港在1967年發生過暴動,社會嚴重動盪,然後當年殖民地政府設獨立調查組,調查為何會發生這么嚴重的事情,結論就是年輕人缺乏發展機會,再說白一點就是精力沒地方發揮,而且缺乏賺錢、向上流動的機會。
所以70年代開始,殖民地政府大力發展香港的影視娛樂事業,青少年不是很有腦筋很有活力和精力沒地方發揮嗎?好,就給他們做編劇,把奇謀妙計都發揮到編劇上,有活力的就分配到其他如演員啊、服裝、道具等等,總之給青年人有事可做,有地方可以發揮精力,並且可以賺大錢的。而且當年TVB也在1967年開業,隨後也有其他免費電視台開業,電視機也逐漸普及,演員、編劇等需求挺多的,而因為那些人長年參與電視劇製作,為電影製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吧,至少你要在電視劇裡面積累台前幕後的經驗,你在電影上才有好的發展吧。
當時香港電影題材比較開放五花八門,他們連英女王、美國總統都拿來惡搞,具體請參見 最佳拍檔
而80-90年代其實大陸也有很多電影,題材也很豐富,不過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電視機90年代才開始普及,而電視台也不像現在這么多,就更談不上拍電視劇,電視劇少,那麼電影的人才也接著少,其實很多電影人一般都是從電視劇積累經驗然後再到電影的。。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起飛,90年代左右也出了很多大製作膾炙人口,如甲方乙方等等。。。總之有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吧。。。
⑤ 香港與大陸合作過哪些電影,電視劇,一起上過哪些綜藝節目
三十年大陸和香港電影合作(2009-04-30 21:36:55) 標簽:娛樂 相濡以沫,共創輝煌
—— 淺談改革開放三十年大陸和香港電影合作
從1978到2008,從《少林寺》到《梅蘭芳》,大陸和香港電影的合作己成功走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風雨歷程,此間,兩地影人精誠合作,攜手奮斗,為中國電影的壯大發展寫下了精採的篇章。在這三十年中,兩地合拍片見證了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那麼,就讓我們帶著喜悅與激動來回顧這一段歷史。
70年代末,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佛下,香港影人著到了希望,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們回到內地發展祖國的電影事業.香港的張鑫培導演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由他執導的電影《少林寺》是華語動作片的經典之作,該片不僅憑借原滋原味的少林寺場景和少林功夫深深吸引了兩岸三地的觀眾並取得了巨大成功,還開創了兩地電影合作的先河。自此以後,香港武術電影開創了一條新路,那就是:與內地科班武術演員合作,利用祖國大好河山為背景來拍攝動作電影。後來徐克和李連傑的合作與《木棉袈裟》《新龍門客棧》中的美麗的內地風光都證實了這一點。
歷史車輪依舊前進,兩地合作更為深入,80年代初,歷史題材影片進入兩地合拍片領域,香港影人李翰祥不顧台灣當局的阻撓,冒著失去台灣市場的危險,毅然回到大陸拍片,其作品《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獲得了巨大成功。它不僅使香港演員梁家輝成為香港金像獎最年輕的影帝,使劉曉慶成為在香港最具知名度的大陸影後,還使一部分人了解那一段中國屈辱的歷史。但該片更大的價值是:他喚起了全體中國人的歷史認同感,這說明兩地影人的心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80年代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興起的時候,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嚴浩的《似水流年》就是其中代表作,該片的女主角——內地的斯琴高娃以其精湛的演技獲得了香港觀眾的認可,並摘取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後桂冠,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的第一位內地影後。歷史是這樣奇妙,2008年斯琴高娃憑借《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再度獲得此項殊榮,該片的導演許鞍華也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之一,這位導演在80年代也曾與內地合拍《投奔怒海》。可以說,他們是兩地合拍片發展的見證人。
到了90年代中期,兩地合拍片合作的領域慢慢擴大,文藝片,喜劇片相繼進入合拍領域。兩地合作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內地電影製片廠開始直接參與合拍片製作。其中,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合拍的《霸王別姬》最為成功,北影廠提供戲台,服裝等資源,而香港利用其好萊塢式的運作,強強聯手,製作出了這一部不朽的華語電影巨作。此外,來自兩地優秀演員鞏俐,張國榮的加盟更是為影片增色。但該片的更大意義在於:來自香港的中國演員張國榮把一位中國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戲劇人生演繹得生動傳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京劇文化。該片在戛納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勇奪金棕櫚大獎,為華語影片增光,更向世人昭示了兩地影人齊心協力製作優秀華語影片與利用電影傳播中國文化的決心。
97金融危機後,香港電影進入小段低迷期,但此時合拍片出現新亮點。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港片有內地演員的身影,這些內地演員逐漸成為主角。越來越多的內地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大膽啟用香港演員並使之融入內地電影。此時,一部分觀眾提出疑問,如內地演員與香港演員的表演方式能否和諧?港片風格是否能適應大陸?
但歷史告訴我們,合拍片依然在壯大發展,也越來越收到觀眾喜愛並成為華語片主流。潮流不可逆。2002年,《英雄》橫空出世,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成為美國外語片票房史上的第三名,更開創了中國式大片的輝煌。在接下來的幾部票房過億的大片中,如《天下無賊》,《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投名狀》,《赤壁》,幾乎無一不是合拍片。這些影片由最初的叫座不叫好到今天的藝術與商業並重,走過了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
今年是香港回歸十一周年,我們欣喜的看到:香港影人的歸屬感越來越強。在電影《老港正傳》中我們看到了香港人民的愛國熱情。台灣導演吳宇森更是坦言拍攝《赤壁》就是要想外國人展示我們優秀的文化。在最近的合拍片中更不乏這類影片。例如陳凱歌的《梅蘭芳》,這部電影融合了中國元素,展示了梅蘭芳先生傳奇而又偉大的一生和其滿腔的愛國熱情。我們相信還會有更多優秀合拍片和觀眾見面。
兩地合作走過三十年,其成功原因有很多。港片有成功的商業運作和海外票房號召力,內地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場景。香港導演更為迎合觀眾欣賞口味,內地導演更注重影片的藝術性。香港劇本更為時尚,內地劇本更為深刻。香港演員更為職業,內地演員更為專業。這是兩地優勢,但我們把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那麼華語片將會走向一個新台階。當然這期間合拍片也曾遭受質疑,一度口碑很差,一度讓觀眾對中國式大片失望。但近兩年來《投名狀》和《赤壁》接連取得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贏讓我們看到合拍片的遠大的發展前景。
當然,合拍片的成功離不開祖國大陸的支持。2004年大陸與香港CEPA協議的簽訂更是為合拍片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在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兩地影人更應該團結起來一同救市,只有攜手共進,才能成就中國電影的百年夢想!只有合作,中國電影才能屹立於世界電影之林!總有一天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中國人有自己的電影產業,我們中國人可以拍出比好萊塢更好的電影!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中國電影蓬勃發展的三十年,是合拍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三十年。大陸和香港的電影合作像其他的合作一樣為祖國的建設作出了偉大貢獻。我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大陸和香港的電影人必將執子之手,相濡以沫,共創輝煌!
⑥ 為什麼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可以出現那麼多的經典
因為在90年代初中國的電影最強,二戰爆發之後有錢有勢的上流社會迅速逃離中國大陸,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三個,一個是鬼島,一個是鬼港,一個是李家坡。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人都是以上那代人或者那代人的子女,才會有三地娛樂業的爆發期,但是到了現在以上三地都在去中國化,看看現在是不是變成狗屎了?
憑它們有那個能耐?憑英國蒼蠅上的狗屎?
⑦ 關於90年代香港電影
我想"香港黑"應該是公司名字或者「團體"名稱吧。
⑧ 為什麼8、90年代的大陸電影,比香港電影差那麼多
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因。
1,7 8十年代,香港電影是世界級的重要電影產地,產量超過大陸N倍,產業鏈已經相當成熟,而大陸處於電影廠時代,電影只是黨的宣傳工具,基本就是各個廠領導完成任務的指標,產量少,內容單調,雖然四代五代導演的經典作品也是錯的,但是太過依賴於個人的發揮,而不是行業的整體水準。
2,經濟原因,拍電影是很耗錢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當然比大陸人有錢多了,大陸的錢發展實業還不夠呢,哪會有人閑的用錢去拍電影。
3,另外我不完全認同你的說法,香港電影七八十年代是鼎盛時期,90年代後已經開始走向沒落,大陸90年代初的一些電影,比如《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准世界大師級的電影,甚至在戛納這樣的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因此90年代的大陸電影可以說是比香港電影強的。
4,要說弱,只是弱在商業片上,而事實上大陸在張藝謀拍攝《英雄》之前的90年代,甚至沒有商業片的概念,所以兩地在商業片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⑨ 關於香港電影和大陸電影.
還是原音重現好,否則不倫不類。
⑩ 中國大陸80 90年代經典電影
小字輩、不是為了愛情、大橋下面、廬山戀、巴山夜雨、芙蓉鎮、原野、郵緣、好事多磨、牧馬人、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明姑娘、神秘的大佛、人到中年、黑炮事件、黑三角、東港諜影、405謀殺案、瞧這一家子、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野山、紅高粱、頑主、小花、不該發生的故事、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高山下的花環、花枝俏、父與子、二子開店、父子老爺車、少爺的磨難、武當、武林志、峽江疑影、歸心似箭、海外赤子、菊豆、老井、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幸福時光、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手機、胭脂、珊瑚島上的死光、哪吒鬧海、天書奇談、葫蘆兄弟、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