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沒有創新
擴展閱讀
馬冬梅最新電影 2024-11-01 17:37:07
無人生還改編的中國電影 2024-11-01 17:33:29

香港電影沒有創新

發布時間: 2021-07-21 05:27:45

1.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風水輪流轉,就是這樣的,還有就是創新的較少,固步自封,風格和劇情還是老套路

2.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3.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為什麼

沒落了。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其實正是香港電影製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導演來吸引人 ,不注重培養新人,結果,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會盡頭的於是 ,終於衰敗了。

4. 香港現在為什麼拍不出來經典電影了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好像真的過去了,那時候香港電影真的可以說是風靡全世界,不僅是中國人喜歡看,連外國人都被香港電影征服了。那時候香港電影也確實做的好,不僅演員都有顏值有演技,劇本也都不落俗套,敢於創新,所以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但是現在香港電影明顯開始沒落了,劇本都是一個套路,就連台詞都能被觀眾猜出來,而且太局限於香港地區了,沒有把眼界打開,有點開始跟不上潮流了,還沉浸在當初的輝煌中走不出來,經典已經成為了經典,但是一直走一個路線也是行不通的。希望香港電影能開始新的創新,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經典作品。

5. 為什麼現在香港電影沒人看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

造成這種局面,香港黑幫就是最大的元兇!舉一個例子:吳宇森是跟張徹學電影的,正經的科班出身,拍的電影美感都極強,是有藝術性的。1986年,他拍《英雄本色》就是一種「藝術創作」,跟當時黑道幾乎沒有糾葛。也獲得了滿堂彩。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中國人特別喜歡強調做人的重要性,喜歡說「首先你得會做人」。至於做事好不好,倒是沒那麼重要。而中國人的做人標准又實在有些高。人的才華總是有限的,做人達標的人里,才華蓋世的不算太多。兩樣都登峰造極之人,數來數去,居然多為早逝者。這樣令人嘆息的結果,到底是天妒英才,還是天才長期壓抑個性所致,也就很難說了。更何況若做事力求完美,就難免會得罪人――選擇了更合適的新夥伴,就是傷害了不再合適的舊夥伴。制定了嚴格的執行標准,就是在傷害那些無力達到的人。這的確是會顯得不夠念舊、感恩、善良。這樣做的人,就叫做不會做人。我相信周星馳一定傷害過很多人,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對他公開表示不滿。可是,照我看來,這樣的反對理由對周星馳們很有些不公平。天才沒有義務遷就庸人。而庸人假若能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或許也能和天才更接近一點。那麼多人抱怨自己曾經給了周星馳機會,他紅了後卻將自己丟在一邊。可周星馳合作過那麼多人,無論導演還是配角,都是在與他合作時達到巔峰。而他做導演後,更是達到了用誰完成作品都不重要的地步。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6.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7.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以前的經典

其實你可以去聽聽上個世紀的粵語歌和現在的粵語歌你就知道了。
時代變了,現在香港的娛樂圈太混亂了,當年那種執著追求理想的人已經少有了,自然好作品就少了。

8. 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差,為什麼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這些原因也形成了惡性循環,讓香港電影的崛起變得更難,也很難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再涌現出往日的經典電影了

9. 香港這幾年的影視發展怎麼樣

我認為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的融合與發展,共同構成中國電影的存在。兩地電影的血脈會通,成為打造中國電影文化及電影品牌、解決當下以至未來電影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和根據。兩地電影的對話與融合,是構成中國電影合作與發展的一種可行的普遍有效方式。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在審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體現在語言、地域、趣味與價值選擇中。但是,香港電影包含著對電影活動及規律的獨特理解及視角,更包含著中國人對自身審美趣味和文化意識的概括、把握和思考。無論是相同還是相異。香港電影在一定程度上與內地電影是互補的。

最重要的一條其實就是,內地電影的發展和國外電影的大量引進。現在這個社會更加多元化,思想也更潮流和新穎,港片的審美不能代表大眾的審美了。再加上其實內地的人要比香港的人多得太多,有才的人也不會少。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慢慢被發掘出來,有更多的影片可以和香港的一爭高下,甚至會有很多超越香港電影。你們對香港電影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