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導演分代
擴展閱讀
死亡射手電筒影在線觀看 2024-12-26 02:29:27
化妝師日本電影 2024-12-26 02:27:44
2016最新電影電視劇大 2024-12-26 02:17:06

中國電影導演分代

發布時間: 2021-05-18 10:57:41

㈠ 弱弱的問一句,導演為什麼要分第幾代啊,有什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我更認可「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可以這么理解,第一代到第四代導演的作品是屬於父輩的,80後、90後接觸最多的是從第五代導演開始拍攝的各類型電影,尤其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等人,在我們80、90兩代人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而第六代導演所接觸的,多是一些新潮思想的灌溉,所以第六代導演拍出來的電影多游離在主流電影之外,他們的作品往往偏離大眾的喜好,更具有自己獨立且鮮明的特色,他們的電影往往是比較含蓄的,所蘊含的東西很多,但真正讓影迷理解起來,卻比較困難。
整體而言,第六代導演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在努力開創新的電影領域,但也不可避免的傳承了上一代導演的風格和模式。
所謂的第七代導演,更趨於向商業化模式運作發展,他們更傾向於工業電影的操作方法,迎合了大眾對影片口味的需求,卻失去了屬於自己的鮮明特色和主觀價值,所以是比較令人擔憂的一代。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力求改變的人物,比如陸川、寧浩等人。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㈡ 中國的第幾代導演是怎麼排的

劃分是沒有標準定義的,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具體劃分為: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指「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2)中國電影導演分代擴展閱讀

一、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1913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合作拍攝了《難夫難妻》,進行獨立的電影劇本創作,開始嘗試擺脫戲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譽為「給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二、第二代導演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

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

三、第三代導演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

2、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3、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

四、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構成的創作全體,他們一畢業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於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才開始的。因時代局限性,第四代導演在學習時期沒能接觸到蘇聯以外的電影,這影響到第四代導演電影語言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但他們提出電影不應該受僵化的舞台限制,應該選擇自然、真切和簡單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詩意和哲理,同時也開始了對歷史的反思。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正是伴隨著這次反思而爆發的,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

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他們以農村作為中國社會縮影的表現手法也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第五代導演。

㈢ 中國有幾代導演了現在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中國電影第五代由於從過去的邊緣走到了如今的中心、從底層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僅是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創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對生命和生活的新鮮體驗。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㈣ 中國電影導演可分為幾代各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麼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代表導演 謝晉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鍾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九號繭自縛》。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制《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

㈤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越具體越好。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㈥ 像中國第四代 第五代導演等等的怎麼劃分的 全面些

第一代導演
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田壯壯
第二代導演
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桑弧、崔嵬為代表。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望採納

㈦ 第幾代導演是怎麼分的 各代導演代表人物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我更認可「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㈧ 中國電影的六代導演,是怎麼劃分的

目前對於第五代導演的劃分還是很明確的:第五代導演群的出現是中國影壇的一件大事。他們大多是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1984年以後從事電影創作的年輕人,主要成員有陳凱歌、吳子牛、張藝謀、田壯壯、張軍釗、張澤鳴、黃建新等。也提到第四代導演:這次創新浪潮的主要力量是當時還屬於中青年的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吳天明、滕文驥、黃健中......王好為、謝飛等人,他們大多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思想修養。藝術氣質接近,善於學習和借鑒外來手法;他們既有堅實的生活功底,又有穩健的創作實力。

㈨ 中國導演分幾代,分別有哪些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中國電影第五代由於從過去的邊緣走到了如今的中心、從底層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僅是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創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對生命和生活的新鮮體驗。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㈩ 導演的第幾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導演第幾代的劃分並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等。

第三代導演是指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等。

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有 陸川、 高彭、 李芳芳、 常征等幾人。

(10)中國電影導演分代擴展閱讀:

導演的職責:

導演與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負責整部劇的藝術准則;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指導現場拍攝工作;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指導拍攝現場的燈光、劇務、演員、攝像、 錄音、 美術、 化妝、 服裝等各部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