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發展史
擴展閱讀
好看的香港電影推薦恐怖 2025-01-12 00:02:19

中國電影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1-06-08 09:38:20

中國電影發展史

中國電影史•參考影片(111部)
(李道新提供)

序 片名 年代 地區 導演
1. 勞工之愛情
1922 上海 張石川
2. 兒孫福 1926 上海 史東山
3. 西廂記 1927 上海 侯曜
4. 春蠶 1933 上海 程步高
5. 大路 1934 上海 孫瑜
6. 姊妹花 1934 上海 鄭正秋
7. 漁光曲 1934 上海 蔡楚生
8. 神女 1934 上海 吳永剛
9. 浪淘沙 1936 上海 吳永剛
10. 馬路天使 1937 上海 袁牧之
11. 十字街頭 1937 上海 沈西苓
12. 慈母曲 1937 上海 朱石麟、羅明佑
13. 夜半歌聲 1937 上海 馬徐維邦
14. 聯華交響曲 1937 上海 多人
15. 保衛我們的土地 1938 漢口 史東山
16. 木蘭從軍 1939 上海 卜萬蒼
17. 王先生吃飯難 1939 上海 湯傑
18. 漁家女 1943 上海 卜萬蒼
19. 八千里路雲和月 1947 上海 史東山
20. 一江春水向東流 1947 上海 蔡楚生、鄭君里
21. 太太萬歲 1947 上海 桑弧
22. 小城之春 1948 上海 費穆
23. 萬家燈火 1948 上海 沈浮
24. 艷陽天 1948 上海 曹禺
25. 烏鴉與麻雀 1949 上海 鄭君里
26. 三毛流浪記 1949 上海 趙明、嚴恭
27. 武訓傳 1950 上海 孫瑜
28. 我這一輩子
1951 上海 石揮
29. 南征北戰 1952 上海 成蔭、湯曉丹
30. 智取華山 1953 北京 郭維
31. 中秋月 1953 香港 朱石麟
32. 渡江偵察記 1954 上海 湯曉丹
33. 董存瑞 1955 北京 郭維
34. 上甘嶺 1956 長春 沙蒙、林杉
35. 祝福 1956 北京 桑弧
36. 柳堡的故事 1957 北京 王蘋
37. 四千金 1957 香港 陶秦
38. 黨的女兒 1958 長春 林農
39. 林家鋪子 1959 北京 水華
40. 五朵金花 1959 長春 王家乙
41. 林則徐 1959 上海 鄭君里、岑范
42. 青春之歌 1959 北京 崔嵬、陳懷皚
43. 戰火中的青春 1959 長春 王炎
44. 紅色娘子軍 1960 上海 謝晉
45. 紅旗譜 1960 北京、天津 凌子風
46. 劉三姐 1960 長春 蘇里
47. 南北和 1961 香港 王天林
48. 51號兵站 1961 上海 劉瓊
49. 甲午風雲 1962 長春 林農
50. 錦上添花 1962 北京 謝添、陳方千
51. 李雙雙 1962 上海 魯韌
52. 冰山上的來客 1963 長春 趙心水
53. 農奴 1963 北京 李俊
54.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 香港 李翰祥
55. 七十二家房客 1963 廣州、香港 王為一
56. 早春二月 1964 北京 謝鐵驪
57. 舞台姐妹 1965 上海 謝晉
58. 小兵張嘎 1964 北京 崔嵬、歐陽紅櫻
59. 龍門客棧 1967 台灣 胡金銓
60. 寂寞的十七歲 1967 台灣 白景瑞
61. 保鏢 1969 香港 張徹
62. 智取威虎山 1970 北京 謝鐵驪
63. 紅燈記 1970 北京 成蔭
64. 十二金牌 1970 香港 程剛
65. 秋決 1972 台灣 李行
66. 母親三十歲 1972 台灣 宋存壽
67. 精武門 1972 香港 羅維
68. 傾國傾城 1973 香港 李翰祥
69. 閃閃的紅星 1974 北京 李俊、李昂
70. 梅花 1976 台灣 劉家昌
71. 楚留香 1976 香港 楚原
72. 流星•蝴蝶•劍 1976 香港 楚原
73. 保密局的槍聲 1979 長春 常彥
74. 小花 1979 北京 張錚
75. 神秘的大佛 1980 北京 張華勛
76. 天雲山傳奇 1980 上海 謝晉
77. 城南舊事 1982 上海 吳貽弓
78. 少林寺 1982 香港 張鑫炎
79. 黃土地 1984 廣西 陳凱歌
80. 似水流年 1984 香港 嚴浩
81. 黑炮事件 1985 西安 黃建新
82. 童年往事 1985 台灣 侯孝賢
83. 英雄本色
1985 香港 吳宇森
84. 倩女幽魂 1987 香港 程小東
85. 胭脂扣 1987 香港 關錦鵬
86. 紅高粱 1987 西安 張藝謀
87. 稻草人 1987 台灣 王童
88. 人•鬼•情 1987 上海 黃蜀芹
89. 悲情城市 1989 台灣 侯孝賢
90. 笑傲江湖 1990 香港 徐克
91. 大決戰(三部) 1991 北京 楊光遠、韋廉
92. 阮玲玉 1991 香港 關錦鵬
93.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台灣 楊德昌
94. 藍風箏 1991 北京 田壯壯
95. 霸王別姬 1993 香港 陳凱歌
96. 北京雜種 1993 獨立 張元
97. 活著 1994 香港 張藝謀
98. 東邪西毒 1994 香港 王家衛
99. 飲食男女 1994 台灣 李安
100. 愛情萬歲 1994 台灣 蔡明亮
101. 黑駿馬 1995 北京 謝飛
102.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5 北京 姜文
103. 長大成人 1997 北京 管虎
104. 小武 1999 獨立 賈樟柯
105. 生死抉擇 2000 上海 於本正
106. 十七歲的單車 2001 獨立 王小帥
107. 榴槤飄飄 2001 香港 陳果
108. 尋槍 2002 北京 陸川
109. 你那邊幾點
2002 台灣 蔡明亮
110. 英雄 2003 北京 張藝謀
111. 驚蟄 2004 西安 王全安

中國電影史(專業)參考書目(10種)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李道新)
種類 序號 編著者 書(刊)名 出版機構 時間
專著
1
程季華 中國電影發展史(1、2) 中國電影 1981
2 陳飛寶 台灣電影史話 中國電影 1988
3 陳荒煤 當代中國電影(上、下) 中國社科 1989
4 盧非易 台灣電影:政治、
經濟、美學(1949-1994) 台灣遠流 1998
5 舒曉鳴 中國電影藝術史
教程(1949-1999) 中國電影 2000
6 蔡洪聲、宋家玲、劉桂清 香港電影80年 北京廣播學院 2000
7 李道新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 中國電影 2002
刊物 1 中國電影家協會 電影藝術 1990年以來
2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當代電影 1990年以來
3 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1990年以來

中國電影史(專業)•教學安排
地點:北大理教109;時間:每周三、四14:40-16:30(共110分鍾)
周 日期 教學內容 觀摩影片
1 09.11-09.12 教學說明與參考文獻
早年的道德圖景(1896-1932)•概述
中國電影喜劇的發生及其道德蘊涵 擲果緣(22分鍾)
王先生吃飯難(片段)
2 09.18-09.19 早年的道德圖景(1896-1932)•影業
中國早期電影經營模式與民族影業成長 兒孫福(50分鍾)
天倫(45分鍾)
3 09.25-09.26 早年的道德圖景(1896-1932)•創作
中國早期電影的道德訴求及其文化含義 國風(92分鍾)
姊妹花(80分鍾)
4 10.09-10.10 亂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影業
階級意識與中國電影的思想啟蒙運動 漁光曲(55分鍾)
神女(76分鍾)
5 10.16-10.17 亂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創作
抗日戰爭與中國影業的不斷成熟 小城之春(92分鍾)
木蘭從軍(片段)
6 10.23-10.24 亂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文化
東方美學與中國電影的經典創造 萬家燈火(114分鍾)
一江春水向東流(片段)
7 10.30-10.31 分立的家國夢想(1949-1979)•影業
三地影業的不同走向及其共同精神 紅色娘子軍(95分鍾)
街頭巷尾(片段)
8 11.06-11.07 分立的家國夢想(1949-1979)•創作
台灣電影:以家為國的道德關懷 龍門客棧(120分鍾)
俠女(片段)
9 11.13-11.14 分立的家國夢想(1949-1979)•創作
香港電影:無家無國的漂泊意象 精武門(90分鍾)
三笑(片段)
10 11.20-11.21 分立的家國夢想(1949-1979)•創作
大陸電影:以國為家的政治話語 閃閃的紅星(100分鍾)
李雙雙(片段)
11 11.27-11.28 分立的家國夢想(1949-1979)•文化
電影家國:中國電影與中國文化 秋決(100分鍾)
枯木逢春(片段)
12 12.04-12.05 整合的文化闡發(1979- )•影業
三地影業的整合及其影響 城南舊事(90分鍾)
飲食男女(片段)
13 12.11-12.12 整合的文化闡發(1979- )•創作
大陸:電影復興與文化重構 黃土地(85分鍾)
霸王別姬(片段)
14 12.18-12.19 整合的文化闡發(1979- )•創作
大陸:四代影人及多元影像時代 紅高粱(90分鍾)
黑駿馬(片段)
15 12.25-12.26 整合的文化闡發(1979- )•創作
台灣:台灣意識的加強與藝術電影的興盛 悲情城市(160分鍾)
童年往事(片段)
16 01.02 整合的文化闡發(1979- )•文化
香港:九七癥候與商業電影的高潮 英雄本色(97)
笑傲江湖(片段)
17 01.08-01.09 整合的文化闡發(1979- )•文化
復習 十七歲的單車(98分鍾)
你那邊幾點(片段)
18 01.15-01.16 考試
課時安排、教學內容與觀摩影片如有變動,應以變動後的情況為准。

Ⅱ 中國電影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Ⅲ 中國電影發展史包括哪幾個時期

1嘗試時期(1905-1923。
2、探索時期(1924-1927 3、商業競爭時期(1928-1931):4、變革時期(1932-1937): 5、非常時期(1937-1945 6、豐收時期(1945-1949): 7、十七年電影(1949-1966):
8、禁錮時期(1966-1976):9、再探索時期(1977-1992 10、市場化時期(1992至今

Ⅳ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4)中國電影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Ⅳ 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目錄

第一編中國電影的萌芽和發展(1896-1931年)
第一章中國電影的萌芽(1896-1921年)
第一節中國早期的電影放映
第二節攝制中國影片的嘗試
第三節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影戲部
第四節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失敗和最初三部長故事片的攝制
第二章在混亂中發展(1921年-1931年)
第一節游離開中國革命運動的中國電影
第二節明星影片公司的初期電影創作
第三節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的不同製片傾向
第四節「長城派」、「神州派」及民新影片公司
第五節田漢和南國電影劇社
第六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中國電影界
第七節蘇聯電影和蘇聯電影工作者在中國
第八節聯華影業公司的成立及其初期製片活動
第九節有聲電影在中國
第二編黨領導了中國電影文化運動(1931-1937年)
第三章左翼電影運動的開始及其成就(1931年-1933年)
第一節向電影陣地進軍
第二節面目一新的明星影片公司製作
第三節聯華影業公司創作的新成就
第四節藝華影業公司的成立及其電影創作
第五節左翼電影運動影響下的天一公司及各小公司
第六節反動派對左翼電影運動的迫害
第四章在泥濘中作戰,在荊棘里潛行(1934年-1935年)
第一節韌性的戰斗
第二節徘徊動搖的明星公司
第三節進步與反動尖銳對立下的聯華公司
第四節左翼電影工作者繼續支持藝華公司
第五節「天一」的沒落和小公司的被封閉
第六節左翼電影運動的新陣地——電通影片公司
第七節對「軟性電影」分子的斗爭
第五章國防電影運動的新階段(1936-1937年)
……

Ⅵ 請問中國電影史的各個發展階段及介紹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導演、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導演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機構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

Ⅶ 有關於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簡介

http://ke..com/view/2797686.htm網路

Ⅷ 中國電影發展史的中國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在中國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國上海舉行。
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文化廣影視集團國際大型活動辦公室承辦。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唯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
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
電影節舉辦至今,已經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823部影片的報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計票房2770萬人民幣。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唯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唯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Ⅸ 介紹一下中國的電影發展史

1963年 《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出版

悟歷史於一剎 尋大道於一生

《中國電影發展史》迄今還是電影史寫作的一個高度,並且一如既往地展現著電影作為學術的重量。幾位著者為之傾盡心血,有人甚至因此在「文革」期間遭遇牢獄之災,這些已經沉寂的傳奇故事最終成為我們眼中一個中國電影百年歷史中的事件而顯影。時隔40餘年,也許此刻我們已經能夠具備足夠的冷靜和客觀,來看待這部經歷了歷史沉浮,和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理論研究及中國電影人緊密聯系的著作。

在歷史的荒原中失落想像的翅膀

對中國電影史的研究來說,1966年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之前,中國電影曾經的輝煌尚有據可查,這一年之後,歷史便只能在想像中進行了。這年7月,一場針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運動最終演變為一場浩劫。陳荒煤1980年在再版序言中說:(當時,)被誣指為大毒草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紙型被毀掉,所有已經印好並已發行的書要收繳、追回,打成紙漿,全部銷毀;緊接著,作者經過十多年搜集起來的有關中國電影的資料,也被用數輛卡車全部掠走(至今大部未能查明下落)。

在那些卡車上,應該裝著1913年的《莊子試妻》,1920年的《春香鬧學》,說不定還有1905年的《定軍山》;應該有18集的《火燒紅蓮寺》,13集的《荒江女俠》,6集的《啼笑因緣》;應該有更多的張石川,更多的張善琨,更多的胡蝶,更多的上官雲珠……那些車里胡亂堆著的電影畫刊上,中國電影正在自顧自地熱鬧著……

那才是程季華、李少白們的寶貝,和這兩卷本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比起來,這些寶貝是活著的歷史,是隨時可以說話的歷史,是他們辛苦十數年的真正成就。對於長期困擾於路線之爭的中國電影來說,後世因為它們有了重新評價的可能。它們的失落,意味著中國電影史的失落。

現在我們只能透過《中國電影發展史》附錄的影片目錄來想像歷史。這目錄已經足夠驚心動魄,任何一個人,只要能為1905年以來的中國電影保留這樣一份完整的目錄便已是功德無量了。面對這樣一個包含公司、片名和人名索引的龐大電影目錄,任何研究者無法不嘆為觀止。

僅僅按照這個目錄上所列,從1905年到1937年,中國就有1100部以上可考證的電影(只包含故事片、戲曲片、動畫片,不含新聞片、紀錄片、科教片)。這1100部片子中,至少有1080部是在1920年到1937年的17年間拍攝的。也就是說,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平均每年故事片產量約六七十部;而在1921年到1931年的十年間,中國每年的故事片產量達到上百部。需要注意的是,這上百部影片大部分是民營公司的產品。在1925年前後,中國有175家影業公司,其中拍片的不少於50家。即使和當今中國比起來,民營電影在當時的興盛也是驚人的。

因為這個目錄,我們得以重新理解程季華、李少白們的良苦用心。就好像經過一次紛繁蕪雜的拼圖游戲,一具綉像終於在背景上隱現,透過《中國電影發展史》具有時代特色的言說方式,目錄提醒我們,歷史的輪廓依然清晰。但是也僅僅是輪廓而已。因為失落了那些在卡車上自顧自熱鬧著的圖景,歷史的荒原失去了探索的途徑。我們的想像在輪廓上滑過,重新跌入無法起飛的泥底。

程季華:為《中國電影發展史》披掛「罪名」

遠見卓識的一項決斷

自1950年起,我著手收集中國電影史料,開展電影歷史的研究,這個動議最早是由陳波兒提出的,她創辦了培養演員的表演藝術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前身),並提出應該開設有關中國電影歷史的課程,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教,她決定自己教,找我做助手來整理和收集電影資料。其中還有一個插曲,1950年前蘇聯的《大網路全書》(第二版)需要「中國電影」的條目,宣傳部把這個任務交給陳波兒,我協助她收集並初步整理相關史料,大約一萬多字。後來該書出版後,發現這個「中國電影」的條目被刪去很多,刊出的部分也是錯誤百出,而寄出的原稿至今未能要回。這篇文章其實是第一篇關於中國電影歷史的論文。

「寫作大綱」出爐

收集資料是以文化部電影局的名義,發信給各地的文化局的,於是有關電影的各種資料首先被集中到地方的文化局,然後打包集中寄到我們這里。四間大屋子裡全是書架排滿資料,甚至有些還有副本,當時有條件寫《中國電影發展史》,與資料齊全有很大關系。除了這些書面資料以外,我們還開始嘗試做一些類似於現在「口述歷史」的采訪工作,找了許多當時還在世的中國電影早期的演員,派記者記述他們過去的情況,《中國電影》雜志(《電影藝術》前身)專門有一個欄目叫「昨日銀幕」刊登這些采訪。另外,還約田漢、歐陽予倩、梅蘭芳等早期電影藝術家寫回憶錄,後來也以單行本的方式出版,以豐富電影史料方面的內容。

到了1955年左右,覺得有必要進行一下總結,於是起草了一份「中國電影史寫作大綱」,後來在當時羊市大街的「影協」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和「影協」主席蔡楚生聽取了我的口頭匯報。他們給予肯定,於是這份「大綱」就成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的分期和章節的雛形。

Ⅹ 急求!!!中國電影發展史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戛納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營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盟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盟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更多更詳細你可以看
http://ke..com/view/125697.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