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四大電影節的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金像獎董事局由十個本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包括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及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是唯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這個電影獎和世界著名的奧斯卡一樣取名為「金像獎」而不是通常的「金馬獎」、「金雞獎」,從一開始就展示了創辦者對這個活動的眼界和雄心,以後的發展道路也證明它確實有實力成為華語影壇自己的奧斯卡。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㈡ 中國四大電影節的內地獎
1992年代表『觀眾』意見的百花和代表『專家』意見的金雞合二為一.簡稱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中國群眾性的電影獎。《 大眾電影》雜志編輯部主辦,由群眾投票評選。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有11.7萬人參加評選;第二屆(1963)增至18萬多人。1980 年舉辦了第三屆,有70多萬人參加評選。此後每年舉行一次。百花獎主要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紀錄片、最佳美術片、最佳科教片等。百花獎的選票隨《大眾電影》發送,評選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大眾電影百花獎是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一年一度的群眾性評獎,和金雞獎一起通稱為「中國電影雙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獎品為銅質鍍金花神,表示電影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百花獎只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又被稱為「群眾獎」。
百花獎由《大眾電影》發放選票,由讀者投票評獎,各項獎均以得票最多者當選。
百花獎評獎始於1962年,但在1963年第二屆評獎之後,一直中斷了17年,直到1980年才恢復並舉行了第三屆評獎。此後每年舉辦一次,到今年已是第28屆了。
雖然自1983年以來百花獎只設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5個名目的獎項,但由於從1980年的第三屆評獎開始,「最佳故事片」得獎名額由前兩屆的1個增至3個,因此,目前的百花獎實際上共有7個獎項。 金雞獎創辦於1981年,因為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於1981年創辦的,以獎勵優秀影片和表彰成績卓著的電影工作者。金雞獎獎品為銅制鍍金的金雞。首屆金雞獎評獎活動於1981年(農歷雞年)5月舉行,以金雞啼鳴象徵百家爭鳴並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故名金雞獎。從第一屆開始金雞就有產「雙黃蛋」的傳統,最佳故事片有8屆是「雙黃蛋」甚至「三黃蛋」,可以說舉世罕見。金雞獎每年評選一次,評獎委員會由電影專家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自2005年起,金雞獎與百花獎隔年評選一次,金雞獎逢單數年評選。1992年,應廣大電影工作者的熱切要求,中國電影家協會在原《大眾電影》百花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活動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節年年舉辦。
金雞獎設最佳故事片、記錄片、科教片、美術片、戲曲片,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特技、服裝、化裝、道具等20個左右獎項(時有增減),必要時增設特別獎或者榮譽獎。獎品為金雞雕像。
㈢ 國際四大電影節對入選影片都有什麼要求
頒獎季中最受關注的典禮無疑是奧斯卡金像獎,今年小金人的競爭同樣激烈。在距離奧斯卡頒獎典禮還有將近4個月的時間里,已經有多部影片憑借出色的質量被視作最佳影片的奪獎熱門。
李安的上一部電影——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每秒120幀的速度拍攝而成,推薦的播放格式為4K 3D,但事實上大多數電影院都沒辦法支持這一格式。
㈣ 中國有哪些電影獎
1、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於1981年創辦的,以獎勵優秀影片和表彰成績卓著的電影工作者。
首屆金雞獎評獎活動於1981年(農歷雞年)5月舉行,以金雞啼鳴象徵百家爭鳴並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故名金雞獎。從第一屆開始金雞就有產「雙黃蛋」的傳統,最佳故事片有8屆是「雙黃蛋」甚至「三黃蛋」,可以說舉世罕見。金雞獎每年評選一次,評獎委員會由電影專家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
金雞獎設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戲曲片,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特技、服裝、化裝、道具等20個左右獎項(時有增減),必要時增設特別獎或者榮譽獎。獎品為金雞雕像。
2、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群眾性的電影獎。《 大眾電影 》雜志編輯部主辦,由群眾投票評選。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有11.7萬人參加評選;第二屆(1963)增至18萬多人。
1980 年舉辦了第三屆,有70多萬人參加評選。此後每年舉行一次。百花獎主要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紀錄片、最佳美術片、最佳科教片等。百花獎的選票隨《大眾電影》發送,評選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3、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國家廣電總局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其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每年評選一次。始評於1957年。
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4、金鷹獎
從1983年我國設立金鷹獎以來,到今年已走過17年的輝煌歷程,金鷹獎從一個單純獎項評選,發展到目前這樣一個規模不斷壯大的金鷹藝術節,我們看到金鷹獎的評選,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在中國的上空展翅飛翔。
5、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金像獎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
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與台灣電影金馬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一般於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21個獎項。
㈤ 四大電影節是哪些
世界四大電影節分別如下:
1,奧斯卡金像獎是電影的「鼎級電影」;2,嘎納電影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and sun )又叫3S電影節;3,威尼斯電影節,1932年8月16日,由貝托-莫索里尼在水城創立,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鼓勵各國導演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4,柏林電影節也是電影藝術國都里的重要的內容,其主要獎項是「金熊獎和銀熊獎」。
㈥ 中國那些人曾獲國際四大電影節的獎項
中國大陸電影自張藝謀《紅高粱》之後開啟了拿獎模式,其中張藝謀獲獎最多,除了奧斯卡,三大電影節都拿過,《紅高粱》金熊獎;《我的父親母親》銀熊獎;《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拿了金獅獎;戛納沒拿過金棕櫚,但《活著》得了評委會大獎,但因為是禁片,國內沒上映。
然後陳凱歌只拿過一個大獎,卻是分量最重的戛納金棕櫚獎,而且是中國大陸電影離奧斯卡最近的電影,拿下了金球獎等一些列奧斯卡前哨的最佳外語片,卻在奧斯卡上敗給了西班牙的《四千金的情人》,那部電影我看過,真的不如《霸王別姬》,這也是奧斯卡的一大冤案。
其他像賈樟柯《三峽好人》得過金獅獎,謝飛的《香魂女》、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 刁亦男的《白日焰火》都得過金熊獎,還有姜文、王小帥等人,這些獎中國沒少拿。
㈦ 世界四大電影節的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成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並成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土的一個電影獎項而已,和中國的「華表獎」是一個意思,只是一個本土的電影獎項,但從他沒有「最佳外語片獎」來看他也不是國際性的,而電影節的定義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電影節可以說是個電影展覽會,而奧斯卡只是頒獎並不存在展覽性質,綜上所述奧斯卡不是電影節更不是國際電影節,而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是柏林、戛納、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
奧斯卡現已設置最佳外語片獎,2011年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是丹麥的《更好的世界》。
㈧ 中國四大電影節的金馬獎
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一般於每年11月至12月於中國台灣舉行頒獎典禮。
金馬獎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語及華人電影報名,每屆頒發23個獎項。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團在觀賞完所有影片,探討討論後投票選出得主。
除了正式獎項外,還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兩個會外獎。終身成就獎或特別貢獻獎,則由各電影工(公)會推舉,執行委員會投票選出。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是由中國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在中國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 創辦於1962年。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
㈨ 國際四大電影節分別是
美國奧斯卡電影節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1979年已是第五十一屆。主要項目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德國柏林電影節
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於1946年,如今已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電影節之一。她旨在展示和提高將電影作為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戛納國際電影節通過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能立即介紹給世界觀眾,還提供了電影創作者與買主接觸交流的機會。
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影片評獎. 每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都要選出大約50部故事片和20多部短片,分為參賽影片、非參賽影片、短片、"某種關注"四類進行展映。
從1978年開始,設立"金攝影機獎"獎勵參加展映的最佳處女作。1998年又新增了"電影基金獎"和"職業:製片人"獎兩個獎項。
非參賽影片通常是曾經獲過戛納獎的導演的作品,他們不希望再參加競賽。非參賽影片還包括要求作特別安排如作午夜場放映的影片。
"某種關注"類屬於正式入圍的非競賽單元影片。在這個單元展映的處女作影片可以競爭"金攝影機獎"。
金棕櫚短片獎授予兩部15分鍾以內的優秀短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1998年開始推出名為"電影基石獎"的新獎項,旨在發現和鼓勵全球范圍的青年電影製作者。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1年,於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9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獅獎」;義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在每年8月底至9月初的兩周里都是世界影壇的焦點。電影明星、著名導演等國際電影業人士以及影迷都會雲集此地參加一年一度的威尼斯電影節。今年8月31日至9月10日舉行的威尼斯電影節已是第62屆,並走過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
威尼斯電影節「誕生」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共有20多部影片參展,共設了7個獎項,分別為最受喜愛女演員獎、最受喜愛男演員獎、最佳原創故事獎、最佳導演獎、最感人電影獎、最有趣電影獎和最佳技術獎。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是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
從1934年開始,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趨於穩定,並於每年的8月底9月初舉辦。但威尼斯電影節曾一度被義大利法西斯政府所控制,獎杯叫「墨索里尼杯」。1938年,為對抗被法西斯把持的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應運而生。威尼斯電影節從1938年到1942年的評獎不為後人承認。1943年到1945年,威尼斯電影節因戰爭而停辦。
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舉辦之後。法國著名導演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影片獎」。1949年,「聖馬克金獅獎」正式設立,法國導演魯佐憑著《曼儂》一片捧走了第一個金獅獎。1951年,黑澤明的《羅生門》奪得金獅獎,這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點對准東方電影。
威尼斯電影節的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評判標准為「藝術性」。威尼斯電影節成為藝術電影的大本營。與之相比,戛納電影節兼顧影片的商業性和藝術性,而柏林電影節則注重意識形態。
㈩ 各大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都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