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擴展閱讀
日本女王電影femdom 2025-01-10 09:06:55
印度電影神馬影院 2025-01-10 09:00:57
美國一隻斷手的黑白電影 2025-01-10 08:55:36

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發布時間: 2021-06-08 18:15:36

㈠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金像獎史

從香港電影的歷史上來說,自49年之後,大批原上海電影界人士來到香港,才最終組成了香港最原始的電影班底,因此早期的香港電影,所延續的都是傳統上海電影的路子。這也就直接締造了香港電影,邵氏電影最輝煌的一個時代。
但是時間進入八十年代之後,大批接受過西方先進電影觀念的年輕導演回歸本港,開始依託各種途徑,採用與早期香港電影截然不同的手法與技術,拍攝電影。這就是所謂的香港電影新浪潮時代。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誕生其實正是與這一變革緊密相關的。 第一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父子情》
第二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投奔怒海》
第三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半邊人》
第四屆金像獎最佳影片:《似水流年》
第五屆金像獎最佳影片:《警察故事》
第六屆金像獎最佳影片:《英雄本色》
第七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秋天的童話》
第八屆金像獎最佳影片:《胭脂扣》
第九屆金像獎最佳影片:《飛越黃昏》
第十屆金像獎最佳影片:《阿飛正傳》
第十一屆金像獎最佳影片:《跛豪》
第十二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籠民》
第十三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新不了情》
第十四屆金像獎最佳影片:《重慶森林》
第十五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女人四十》
第十六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甜蜜蜜》
第十七屆金像獎最佳影片:《香港製造》
第十八屆金像獎最佳影片:《野獸刑警》
第十九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千言萬語》
第二十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卧虎藏龍》
第二十一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無間道》
第二十二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少林足球》
第二十三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大塊頭有大智慧》
第二十四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功夫》
第二十五屆金像獎最佳影片:《黑社會之龍城歲月》
第二十六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父子》
第二十七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投名狀》
第二十八屆金像獎最佳影片:《葉問》
第二十九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十月圍城》

㈡ 哪有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全程視頻

pps上就有啊,不過是粵語版而且是分三段的!

㈢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三十而立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大戲院隆重開幕,近百名明星出席了本屆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香港電影金像獎也迎來了自己的「而立之年」。依舊處在困難時期的香港電影在總結這過去一年香港電影的得失,也對過去一年對於香港電影做出了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進行了肯定。
大會開場即充滿懷舊氣氛,以關淑怡翻唱梅艷芳經典代表作《似水流年》拉開序幕,大熒幕開始回顧歷年獲獎片段剪輯。對於一個人而言,三十歲可能意味著剛剛步入人生中的黃金時期,可是對於仍處於困境中的香港電影而言,這一個「三十歲」卻多了許多的蒼老的意味在內。表現在近幾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就是越來越多、越來越濃的懷舊色彩。如果說去年的一部極受歡迎《歲月神偷》已經將港人的這種心態體現無疑的話,那在頒獎典禮上無處不在的對於港片黃金時期的懷念更是讓人唏噓不已。本屆金像獎頒獎禮正式開始的第一個環節是關淑怡、謝安琪等等獻唱多首經典歌曲,配合著大銀幕播放曾獲金像獎的經典老片如《籠民》、《無間道》、《野獸刑警》、《秋天的童話》等的片段,很快讓人陷入到對於過去那個港片黃金時代懷念的氛圍中去。在頒獎典禮過程中,插播了大量曾經獲獎者致辭的難忘一刻,有張曼玉、黃秋生、蕭芳芳、曾志偉、惠英紅等,更有已逝的梅艷芳大笑的鏡頭出現,更讓人徒增傷感,倍感懷念。在這樣一個乍暖還寒的季節里,微冷的雨夜更像是真實的在體現著香港電影環境和現狀:每年不足五十部的產量,本土票房的持續低迷,以及在「北上」合拍路中所經歷的種種阻撓與妥協……都讓人對於香港電影的現狀擔心。幾年前爾冬升導演的一句「幾年之後不復見純正港片」的話語音猶在耳,也使人痛心不已。雖然有著這一眾電影人在為著香港電影的發展在努力前行,卻依舊難以看到一個相對明朗的結局和前景。在這種形勢下,「懷舊」無疑成了一個港人尋找心靈寄託的平衡點。
除了在頒獎過程中的這些對於過去黃金時期影片和影人的懷念之外,這種濃濃的懷舊色彩也明顯的影響到了獎項的頒發。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老一輩電影人的肯定更多的帶有濃厚的致敬和肯定的意味在內。除了陳自強的「專業精神獎」和黎筱娉的「終身成就獎」本身就是由老資歷影人獲得,無可厚非之外,本屆頒獎禮上的四個主要的演技類獎項和最佳導演獎項的獲得者身上,除了謝霆鋒具備中生代特點之外,其它獎項都被老一代電影人獲得。其中邵音音獲得最佳女配角,泰迪羅賓獲得最佳男配角體現的最為明顯。一個是年逾六旬、見證了邵氏王國盛衰的女演員,一個是見證了整個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著名電影人,與其說是對於這兩位老演員的肯定,不如說是是對於他們在過去幾十年對於香港電影事業所作出貢獻的肯定,更是對於他們以幾十歲的高齡仍然在奮力支持香港電影事業的肯定。
最佳導演獎項中,徐老怪身處在一眾中生代導演的包圍之中,最終仍笑到最後。坦白說,《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絕非徐老怪最好的作品,但是徐克多年來對於電影事業的堅持和不懈努力確實值得尊敬。正如之前提名名單公布後陳國富所言:「我印象中徐克獲得的獎項與他的成績比起來,不算多。《狄仁傑》是他第50部作品了,但因為他一直拍類型片,所以獲得的肯定不算多。」這種對於徐克獎項「不算多」的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暗示了頒獎的結局,也更體現了金像獎對於這些對於香港電影有著突出貢獻的電影人的肯定和敬意。相比之下,劉嘉玲的「影後」的獲得就更具有明顯的「安慰」性質。這位曾經獲得過五次最佳女演員提名的演員每一次都空手而歸,這一次終於在自己的第六次提名中終於得償所願。不過,稍顯尷尬的是,她在獲得提名的影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角色備受質疑,因為影片中的戲份和角色都不足以讓她入選,遠不如李冰冰在劇中的角色吃重和搶眼。但李冰冰最終竟然連個提名也未能拿到,讓人不解。按照文雋的說法,也只是「可以理解」而已。聯繫到近幾年如劉青雲和任達華等入行已久的資深演員紛紛獲獎的事實,讓人對於金像獎的這種「論資排輩」的潛規則不得不產生懷疑。不過,這恰恰也凸顯了香港電影後繼乏力的尷尬。
看得出來,香港電影人在自身的困境中,既不想放棄對於電影品質的追求,也更不願被市場所淘汰,這種矛盾的心態之下,一方面造成了一部分影片兩者難以兼顧而被金像獎遺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影片要兼顧兩者卻最終兩頭盡失。但是,香港電影人對於電影事業的探索和追求卻永不停止,雖然影片的品質難言完美,但是這種對於香港電影的堅守和不斷尋求出路和生存空間的努力還是值得肯定。

㈣ 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鄭爽獲得的是什麼獎

入圍了最佳新人獎,但沒有獲獎

㈤ 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謝霆鋒 頒獎時講的內容

多謝大家(掌聲)(老婆落淚)

多謝大會頒這個獎給我,多謝導演林超賢,多謝篇劇阿JACK(不知道是不是這個JACK),多謝我們的監制XX,多謝線人裡面所有好好的拍擋家輝,智叔,你們教會我很多事情

啊..我好多謝我的老婆今天陪我來,by the way,you look beautiful tonight,not just tonight ,but especially tonight"(掌聲)

多謝英皇電影給這個機會我,咳..過去這兩個星期我老婆不斷問我,張:"萬一你拿到了你會不會有什麼話要說"我和她說,我不會想,我不會想..(不想拿獎的事),她問了我三次,四次...五次,她前天晚上再問我一次,張:"萬一真的給你拿了,你有沒有想說的",我真的問我自己,我有話要說...
有一件事情我想說,在我18歲拿新人獎的時候,那天我拿新人獎,我小時候的那時,我父親對我說,他用這樣的姿態對我說,四哥:「你知不知道,你小時候那時,我拍了幾百部電視劇..你又知不知道,你小時候那時,我拍了幾百部電影」

我那晚拿新人獎後,我就和他一起住,回到家裡後,我又對他說,說.."你整天對我說你拍過幾百部電影,幾百小時電視劇,你有沒有拿過金像獎?"然後把獎擺桌上(新人獎),說完掌聲雷動

他(四哥)今天,我知道他在家裡看電視機(直播),我想對他說的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話(剛才那些話)壓在心裡12年,我希望你不要向我那樣把那些話放心裡,希望你原諒當天一個不知天高地厚,沒禮貌的小朋友,可以養大一個這么麻煩的小朋友,依然對著大家笑臉迎人,你才是最佳男主角老豆(父親),對不起...(全場掌聲)
來自網路鋒吧~

㈥ 2012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直播視頻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012在直播嗎

http://live.video.sina.com.cn/js2/swfLivePlayer/popwindow.html?width=480&height=360&rno=233&rid=32&channel=&ums=&portnum=&streamindex=1

㈦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社會評價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在社會上,一般人到三十歲,正是一肩挑的年紀。三十而立的金像獎,卻是站在了一個岔路口上,左手是港式情懷,右手是無限大的內地市場,從今年的提名中可見一斑。
沒有呼之欲出的熱門,選誰都差口氣兒
今年金像獎提名的突出特點是,提名名單一出,你看不出來得獎者會是誰。這倒不是競爭過於激烈之故,而是好像每一位競爭者都不差,但是都差一點霸氣,修不成正果似的。
以最佳電影為例,《打擂台》一腔老香港情懷,奈何群眾反響一般;《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在內地、香港皆賣座,但畢竟算不得徐克巔峰作品;《葉問2》不輸《葉問》第一部,然而最佳影片給同一系列電影,香港影壇是有多短缺;《劍雨》勝在精巧,但有些曲高和寡,而且不具備表率作用;《線人》不比《證人》強,是部不錯的電影,然而也僅僅不錯而已。
以上五部電影,從本身質量上來說,各有值得表彰之處,然而無論誰拿,都讓人覺得有遺憾。相比較起去年《十月圍城》和《歲月神偷》的呼之欲出,今年雖然看似繁花似錦,卻缺乏一部具有領頭羊素質的電影。恰巧最佳導演的提名者分別是以上五部電影的導演,征狀和最佳影片是一樣的。
在備受矚目的男女主角方面就表現得更加明顯,甚至從提名名單中,很難選出一位讓人覺得心悅誠服的最佳男女主角出來。男主角方面,《孔子》的周潤發、《月滿軒尼詩》的張學友,因電影本身的口碑及份量,都不具備競爭性; 梁家輝在《李小龍》中的戲份介於男主角和男配角之間,提名大約也是勞苦功高的表現;張家輝當年靠《證人》拿遍影帝,這次在《線人》中雖然戲份不輕,但主要戲肉在謝霆鋒身上,可謝霆鋒雖然演得不錯,卻還是差點斤兩。另外,梁家輝還憑借《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提名了最佳男配角,而口碑相當不俗,早前在一些協會獎項中拿過最佳男主角的泰迪羅賓,憑借《打擂台》入圍的卻是最佳男配角。
女主角方面,相比較起早幾年內地女演員橫掃金像獎的盛況,今年可說是本土製作的翻身,五位提名者中,除了湯唯,其餘四位皆來自香港。薛凱琪的《分手說愛你》演得清新可喜,頗受好評,然而只是剛剛起步,並未到值得影後桂冠來嘉獎的地步;湯唯在《月滿軒尼詩》中只是小試牛刀,相信此次金像獎和早前的金馬獎一樣,她只是陪跑;楊千嬅在《志明與春嬌》中的表現為她帶來了不俗的人氣,她的情況和薛凱琪類似;劉嘉玲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身份明明是客串主演,被提名最佳女主角有些尷尬,當然去年的最佳女主角惠英紅在金馬獎中靠同樣一部《心魔》拿的是最佳女配角;何超儀在《維多利亞一號》里豁得出去值得表揚,僅此而已。
三十而立的金像獎,並沒有一兩部頂樑柱級的電影,扛起門面來,也沒有讓人忍不住站起身鼓掌叫好的最佳男女主角。這是這份提名名單帶出來的尷尬。
港人情懷不舍丟 內地市場人人愛
比起前兩年內地電影人大舉進攻香港電影金像獎,領獎台上一次又一次出現普通話領獎者,這兩年,明顯可以看出金像獎的政策在「向內」收。
其實這兩年,香港影人進軍內地的勢頭有增無減。你就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導演——如果有,那隻是因為他能力不夠,不足以吸引內地製片商。你也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演員——如果有,那也只是因為他知名度和潛力不夠,沒被選中。
但是這兩年,金像獎更推崇的是港式情懷。第28屆的最佳影片雖然給了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又口碑不俗的《葉問》,但是從獎項的歸屬和現場反響來看,《天水圍的日與夜》才是最大的贏家;第29屆的情況幾乎和第28屆如出一轍,最佳影片是叫好又叫座的《十月圍城》,但收獲全場感動的卻是《歲月神偷》。
金像獎的評獎機制近似奧斯卡。第一輪:由「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及「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選出各獎項的前5名,進入第二輪評選。而這些選民和評審團團員,主要來自各個協會諸如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專業人士。第二輪:由「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及金像獎十三個屬會會員,聯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選出得獎者。比起台灣電影金馬獎十幾位評委關起門來開會舉手錶決和內地眾多電影獎項的不透明性,金像獎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大部分的香港電影人都將金像獎看作是自家事,最起碼會尊敬且重視。
而金像獎辦了三十年下來,無論影響力還是知名度,在亞洲的電影獎項都都首屈一指。如果金像獎能夠延續自己評獎過程中的娛樂和公正並重,進一步吸納內地精英的話,辦成華語地區第一電影獎項不是難事。就如同現在香港電影人在內地如魚得水一般。但是這兩年的金像獎,面對著內地市場的層層攀高,卻在「我愛香港」還是「京港快線」之間徘徊不定。
以今年的提名名單來說,公布之後,有許許多多質疑的聲音冒出來。一方面有人表彰金像獎還算全面性,雖有遺珠如《人間喜劇》,卻也有驚喜;另一方面不可免俗的,金像獎對於成功商業片的重視程度也成為不少媒體及評論者攻擊的靶子。這正是金像獎當今的矛盾點所在,既想保全港式情懷,保留香港影人的尊嚴,又想和龐大的內地市場大聯歡。
三十而立,或許,金像獎是時候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怎麼樣,到底是想把重點放在哪裡。一個華語電影獎項能夠風風光光走到三十歲,並不是易事,進一步做大做好才是正經事。

㈧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相關爭議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獎?
內地影評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屆頒獎禮的氣氛:「現場除內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幾乎全程說粵語,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特別顧及台下內地嘉賓感受。原因不說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經從最初的彷徨,到現在的穩守,講到底,與其一味迎合求變,妄圖接內地觀眾的地氣,不如利用內地資金,拍自己最擅長的類型、題材,用專業經驗開拓新市場。」
香港影評人列孚也有同感:「現場到的電影人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我感覺香港電影近兩年有一些復甦的跡象,有一些賣座電影,口碑也不錯,給了行業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踴躍一點,氣氛也好一點。」
身為「老闆」的於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這種香港導演的自信:「像許鞍華這么藝術堅持的導演商業上能成功、《龍門飛甲》、《竊聽》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極大的提升自信的,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和內地融合。麥庄和我合作了幾部戲後這么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內地市場,多少人追著給錢拍戲,這批導演非常活躍,手裡都有7、8個項目,內地各種投資人老闆都追著買單。」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則認為頒獎結果總體沒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雖說《桃姐》的確是不錯的電影,但它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幾個獎項,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現在香港電影人的保守心態,越來越強調這是一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電影節,要把獎留在香港的感覺。反而台灣的金馬獎會青睞一些低成本的文藝片,比如內地出產的片子可能我們原來都沒注意過,通過金馬獎反而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陽六百里》等,形成和內地評獎的有效互補。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傾向本地製作,對內地觀眾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減弱。」
《桃姐》到底該不該拿那麼多獎?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對《桃姐》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重要獎項表達了擔憂,香港影評人列孚亦不同意給《桃姐》那麼多獎,但對港人的心態表示理解:「《桃姐》獲得5個大獎,我的感覺是有點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復甦的境況很珍惜,對《桃姐》不僅是評價很高,而且票房不俗,於是產生了比較偏向的心理吧,盡管我個人不太同意它拿那麼多獎,但從良好願景來說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為行業的一員,列孚也擁有一張香港金像獎的選票,他將「最佳影片」投給了《奪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給劉青雲,「最佳劇本」投給《竊聽風雲2》,葉德嫻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導演」投給了姜文。
索亞斌對葉德嫻得最佳女主表示毫無疑義:「但劉德華就一定演得比葛優、姜文好嗎?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亞斌認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認可源於香港電影人的心態——對香港身份的堅守,「從近幾年來看,最優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經北上了,就連聲稱要堅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沒有堅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華語市場的商業電影,許鞍華是特別難能可貴的體現了對香港本土電影的堅守,許鞍華可能是整個中國電影屆心態最平和最淡定的導演,她曾經進軍過內地,但發現超出她的掌握後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為題材。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對香港生活不熟的內地觀眾也能從《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東西,內地觀眾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不像《打擂台》之類的電影內地觀眾看起來會比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讓子彈飛》到底冤不冤?
姜文帶著同聲傳譯耳機,在台下安靜地坐了一整晚,誰也不敢揣測他的心情——13項提名只得一個最佳服裝造型獎,而且獲獎的還是香港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界的祖師爺張叔平。《讓子彈飛》讓姜文在香港電影導演協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上拿獎拿到手軟,13項提名大有橫掃金像獎之勢,最終卻只落得個黯然收場。
連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為姜文喊冤:「姜文+《讓子彈飛》是我在2011年看過最厲害、精彩和牛逼的電影,在昨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中,什麼獎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極大的沮喪。沮喪是「標准」在哪?如果獎項只是種商業和政治的游戲,那香港在玩什麼?」
索亞斌認為藝術沒有絕對的標准,誰拿獎都無可厚非,「但本來我覺得《讓子彈飛》會獲得一些獎項,比如最佳男演員之類,因為我覺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拍的比較像香港電影,姜文借鑒了很多香港電影的商業元素,他倆的表演風格其實是在向周潤發靠,這種既有生活真實,又有誇張游戲感的風格是內地的斯坦尼體系培訓出來的演員不一樣的,但很有種鮮活的感染力。整個電影的快節奏、喜劇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過去電影帶跟我們的感覺很像的。我以為會獲得普通觀眾和電影人的認可,現在看來還是心態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為香港人,列孚認為《讓子彈飛》的劣勢在於文化的理解上:「這屆的競爭對手都蠻強的,《讓子彈飛》略處於下風也屬正常,也不能說香港電影人對大陸電影人有什麼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陸的人也許不太能了解《讓子彈飛》這種地道的大陸文化題材,又帶點魔幻色彩的風格,對普通行業人士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懂。而評論界本身對電影會比一般行業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讀、挖得更深一點,所以才會把獎給姜文。」
列孚認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為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電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認可度高,跟香港台灣電影界多年來的密切交流有很大關系。而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時日。
合拍片已上軌道
在金像獎提名榜單中大熱的幾部電影,除《奪命金》外,均為合拍片,連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龍門飛甲》勇奪5億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竊聽風雲2》票房口碑雙豐收,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終於不再是題材單調、風格夾生、台詞雷人的代名詞,慢慢走上一條內地資金、香港故事、兩地視野的正軌……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用「非常熟練」、「專業」、「和內地融合」來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有了穩定的投資方和發行通道。」
列孚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從《桃姐》到《春嬌與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陸市場的狀況和創作實施情況進行結合已經有一些經驗。「於冬的博納影業、王長田的光線這樣的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的了解比國內的電影人了解會更多,跟香港電影導演和編劇彼此比較熟悉,溝通也比較多,形成比較和諧互動。」
索亞斌則從內地創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重要位置和價值——「內地創作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沒跟上,內地電影人基本上沒有像許鞍華這么淡定的人,跟許鞍華一個級數的導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業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較好就走上了不歸路,比如張藝謀,有的人雖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嘗試。有人曾做過數據的調查,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導演(馮小剛(微博)、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還算上寧浩(微博)、陸川(微博)吧)外,絕大多數的賣座華語電影基本都是香港導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較發達的商業電影經驗整合適應內地的情況,而我們內地影人在商業電影創作上的確缺乏經驗,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對,十年前第六代導演其實是有機會跟陳凱歌、張藝謀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但他們不屑,錯過了機會。中國商業電影出現斷檔,於是被香港電影人補上了。全世界范圍內能拍3D武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個人,這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起來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為在內地受到的審查的約束太多。」
評獎規則不太可能變化
金像獎的評獎規則也常成為被質疑的對象,《桃姐》連獲四獎、《讓子彈飛》被完全忽略、劉青雲有可能因為兩片入圍、選票分散而錯失影帝……這些都與金像獎的評獎機制不無關系——和三大國際電影節及金馬獎不同的是,金像獎參考的是奧斯卡的行業全民投票制,根據導演協會會長爾冬升的說法,有一千個選民。
詹瑞文在力挺《讓子彈飛》後繼續發微博炮轟金像獎評獎機制:「張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說的是劇本、導演、演員……我不是想說拿到獎的有問題,都是被動的,我說是怎麼樣的評審機制會出到這個結果,支持香港電影不應等於以「喜歡」、「支持」、「鼓勵」作為成就的標准!」
爾冬升在2013香港導演會春茗上坦承內部有研討過要不要改一下,「因為確實會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給你,我們也研討過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電影不是靠商討,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會有段時間維持民選。我們的規矩是可以拉票的,但當然不能買票。」
列孚認為金像獎評獎機制短期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時間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蘇澤光建議把金像獎評選內容擴大變成兩岸三地金像獎,很多行內的人態度很鮮明地表示反對。」
索亞斌亦認為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純粹的香港電影在一段時期內其實是不會消失的,很多年輕的導演剛出道都會傾向於拍本土電影,比如今年得獎的《大藍湖》,只不過內地不會給予太多關注,我覺得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是越來越強的,在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獎要尊重香港當地人的文化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