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產值
擴展閱讀
香港7月電影排片 2025-01-11 11:46:41
微電影年夜李俊 2025-01-11 11:24:52
日本電影在京東小住 2025-01-11 11:22:42

中國電影產值

發布時間: 2021-06-08 22:39:36

⑴ 電視劇和電影哪個產值更大

肯定是電影,因為電影是有票房,而電視劇都是收視率

⑵ 2015電影產值最高的國家

美國

據美國權威票房網站boxofficemojo的數據,2015年北美共上映電影688部,總票房11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714億元),增長5.8%。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2015年12月31日晚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⑶ 現在中國電影產業在世界的地位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排第三 中國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可以和好萊屋相媲美,但科幻技術還差很遠,電影業美國第一,日本第二,雖然中國總產值排第三,但投入與產出卻不能相比,總體說來中國電影還比較落後,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豐富!

⑷ 業內解讀:為什麼90%的中國電影不賺錢

高軍則給行業外的投資方提出建議:你可以不內行,但你一定要尊重內行。 據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年初披露數據顯示,2012年國產片虧損比例達到82.5%,而美國過去1500多部電影的平均虧損比例僅為61%。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總裁任仲倫透露,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農村放映不計入),同比增長30.18%,是10年前的18.5倍。然而,當年生產的電影中真正能賺錢的卻不足1/10。《赤壁》巨星雲集仍難逃虧損厄運,《夜宴》、《投名狀》等大片也是虧損的。為什麼90%的中國電影不賺錢?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影視製作系教授斯誇爾介紹,目前每部好萊塢電影的平均製作成本已達7000萬美元;據統計,好萊塢七大製片公司平均每部電影製作和廣告成本超過1億美元,其中,美國本土票房占總收入的12%,海外收入佔53%、電視授權佔8%、付費電視佔5%、PPV/VOD點播佔10%和DVD佔12%。曾提出電影版權投資計劃的中科智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也曾對美國1500多部電影進行了財務分析,顯示其虧損比例僅為61%,而整個行業的內部投資回報率則高達25%。 本期嘉賓著名影視導演高希希 浙江美濃影視公司總裁郁康淳 新影聯院線副總經理高軍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季偉 北京艾億新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經理李佩森原因一:求量不求質 高希希認為:大部分不賺錢的電影都是因為製作不精良,雖然賺錢的電影往往不一定是製作最好的,但能賺大錢的電影絕對不是製作最濫的。現在的電影過多地往所謂目標觀眾群靠攏,其實失掉了電影本身獨特的風格,這樣的電影低估了觀眾品位。中國電影界跟風之作太多,一味的跟風最終會使電影失去特色,無法讓觀眾喜愛。 郁康淳也認同這一點:中國電影本身的功課還沒做好。好電影是憑借優秀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打動人,這是最起碼的立足點。中國電影創新不夠,大量跟風之作出現的後果是,90%的跟風電影都虧本。 李佩森表示:影片質量差是中國電影不賺錢的主要原因。卡梅隆拍《阿凡達》用了13年時間,而現在一些國產電影拍得就跟拍電視劇那樣快。中國電影需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高軍指出,數以千萬的中國觀眾看過《阿凡達》後,口味變得極其苛刻。中國電影嘗試了3D技術,但出現了不匹配情況。影院大量訂購3D設備,導致3D放映設備供不應求,可是影片質量跟不上去。 原因二:賺錢方式過於單一 李佩森認為,盈利渠道少也是原因之一。目前雖然過億票房的影片層出不窮,不少影片的衍生品市場也可圈可點,但對於中國每年生產的大量影片而言,依然是凄慘冷淡。目前中國電影產業90%的盈利依然來自票房,衍生品及網路版權等收益可以忽略不計,再加上目前網路高清盜版等事件,使得不少電影的票房更是雪上加霜。與好萊塢影片的產值構成相比,中國電影的賺錢方式過於單一,在美國票房收入只佔到1/5,但在中國票房收入佔到電影產值的90%。事實上,通過票房拿回投資並不容易。 李佩森說:除了院線票房外,DVD、電視轉播、廣告贊助、網路點播等都是電影的盈利方式;此外,通過電影有機植入特定場景,拉動地方旅遊業發展,收取傭金以及通過產品劇情化吸引商業廣告,也是不錯的盈利方式。從票房到衍生品、到更深層次的品牌化電影資產,逐步深化電影產業價值鏈條。

⑸ 2012年全國影視產業產值有多少

年度電影局通氣會1月9日在國家廣電總局召開,電影局局長童剛做了2012年的總結報告。2012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了170.73億元,但進口片票房份額佔到52%,國產電影票房首次輸給了進口片。1月9日下午,年度電影局通氣會在國家廣電總局召開。電影局局長童剛通報年度電影票房及電影產業發展情況。2012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了170.73億元,但進口片票房份額佔到52%,國產電影票房首次輸給了進口片。
這份報告歸納了2012年電影工作的六大成績,一是在過去的一年中,主流電影創作取得新成就;二是面臨進口分賬影片的沖擊下,國產電影市場中頻現黑馬;三是影院建設保持了高速發展;四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目標全面實現;五是電影技術發展,科技創新進程加快;六是電影走出去工程穩步推進。同時,報告中也指出了中國電影產業中不可迴避的一系列矛盾。
全年總票房破170億 比十年前增長18.5倍
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了170.73億,同比增長30.18%,其中國產電影票房82.73億元,佔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童剛介紹說,2002年,我國電影總票房9.2億元,去年一年的總票房比十年前增長了18.5倍,年均增長33.9%。2012年,我國生產故事片745部,動畫電影33部,紀錄影片15部,科教影片74部,特種電影26部,各類電影總量達到了893部。

為迎接十八大的勝利召開,去年涌現出了一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電影,如《忠誠與背叛》、《雨中的樹》、《生死羅布泊》等,以嶄新的觀察角度、體驗方式、表現形式提高藝術性,同時積極借鑒類型電影元素,引入高科技製作手段,探索主流影片的創作道路。
進口分賬片配額增加 國產電影頻現黑馬
去年也是挑戰嚴峻的一年,2012年2月18日,中國和美國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確定在每年20部進口分賬電影配額的基礎上再增加14部進口分賬的高新技術格式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也由此前的17.5%提高到25%,國產影片市場地位受到極大挑戰,壓力前所未有。上半年進口影片票房達到了52.67億元,其中12部影片票房過億,而國產影片票房只有28.05億元,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只有6部,市場份額僅為34.75%。
不過,2012年下半年卻出現了不少市場反響較好的國產片,《一九四二》、《十二生肖》、《搜索》、《人再囧途之泰囧》、《畫皮II》、《寒戰》、《聽風者》等電影均取得較高票房成績。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人再囧途之泰囧》和《寒戰》等小成本影片類型定位精準,《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觀影熱潮,截至目前,以3600多萬的觀影人次超過《變形金剛3》和《阿凡達》,以近12億元的票房收入創造了國產電影新紀錄。
2012年國產影片在全年票房總額中佔比超過48%,累計有21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6部影片達到2億以上票房、3部影片達到7億以上票房,數量超過歷年。

影院建設高速發展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目標全面實現
童剛在報告中提到,2012年,我國新增銀幕3832塊,平均每天全國新增銀幕10.5塊,且全部為數字影廳,截止2012年底,全國銀幕數從2002年的1845塊增加到現有的13118塊,其中2K數字銀幕超過1.2萬塊,主流院線影院基本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銀幕的增加伴隨著院線票房成績的提高,2012年我國共有25條院線年度票房超過億元。
與此同時,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也取得了不俗成績,「五個一工程」入選電影作品在全國農村地區得以廣泛展映、展播。截止年底,全國共有農村數字電影院線248條,放映隊5萬多支,全年共放映影片800萬場左右,觀影人次達到了15億。
電影新技術展示市場影響力 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
以3D、IMAX為代表的高薪技術格式電影展示出巨大的市場影響力,高薪技術格式電影放映的全面鋪開和國產3D、巨幕電影的製作水平突破,使得國產電影的新技術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去年全年共有12部國產3D電影登陸市場,《十二生肖》、《一九四二》等影片也嘗試通過IMAX、中國巨幕等技術手段提升觀影體驗。由電影科研所、中影集團等單位聯合集成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巨幕數字放映系統投入商業運營,打破了美國IMAX格式對巨幕電影市場的壟斷。
在海外電影引進內地影院的同時,我國的國產電影走出去工程也在穩步推進。2012年,在境外40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共舉辦了118次中國電影展(周),展映國產影片614部次,有47部國產影片譯製成英、法、西、阿、俄等10個語種,共向48個駐外使領館提供了526部次影片。全年共有390部次影片參加了32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77個電影節,其中有55部次電影在21個電影節上獲得了73個獎項。國產電影的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達到了10.63億元。
電影質量滯後於數量 市場檔期和秩序有待提高
在這份報告中,童剛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了現在國產電影產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其中較為主要的是國產電影的核心競爭力亟待強化,國產影片科技含量與人才儲備較為欠缺,產業布局不均衡,電影技術標准及監管體系仍不完備,「走出去」的能力還顯薄弱,農村電影放映條件也有待改善。
2012年,票房收入超過2億元的國產影片與美國進口影片相比,數量偏少,競爭力相對低下;在5000萬-2億元的中等票房影片中,雖然國產影片比例佔有一定優勢,但質量參差不齊,口碑與票房不相稱。這些現象凸顯出國產電影的核心創作力不強,在類型化開發、多樣性建設等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國有電影單位的整體實力在市場競爭中還處於弱勢,品牌建設意識較為薄弱。

此外,東西部地區差異、大中小城市間差異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縣級影院、二級市場的效益產出水平不高。2012年,雖然加強了對檔期分布的宏觀調控,但影片在熱門檔期扎堆上映、相互擠壓的現象仍然存在,嚴謹有序的市場狀態仍是今後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電影市場監管的制度化漏洞未能及時完善,票房的偷漏瞞報現象仍較為嚴重。
童剛總結說,2013年,中國電影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將遭遇更加嚴峻的挑戰,但我們相信,中國電影的發展空間是廣闊的、巨大的,電影全行業應當繼續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⑹ 2020中國電影行業前景分析報告

眾所周知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電影行業遇到了極大地沖擊,全國各地的電影院全部關閉,管制。隨著國內疫情逐漸控制,電影院也開始慢慢開始開張,進入正軌。今天財政部又出台了電影行業的支持政策,希望可以為電影行業的復甦提供幫助。

5月14日,據財政部網站消息,為支持電影行業發展,財政部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提供電影放映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並且將暫免徵收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湖北省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徵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免徵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符合本公告規定的免徵條件,但繳費人在本公告發布之日前已繳費的,可抵減繳費人以後月份應繳納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或予以退還。

持續的停業下,虧損已成電影院的普遍情況。北京市豐台區某電影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停業並失去票房後,電影院便未有收入進賬,多月處於虧損狀態,而目前承擔的經營成本主要為租金、員工工資等,其中租金雖已通過協商進行了一定數額的減免,但每月仍需支出約20萬元。

涉及影院業務的上市公司也未能逃脫虧損,包括被視為院線龍頭的萬達電影(17.030, 0.07,
0.41%),也在日前公開了一季度預虧5.5億-6.5億元的現狀,並稱,「公司下屬影院受疫情影響全部停業,預告期內電影放映收入大幅下降,而固定成本費用支出卻較為剛性,導致公司經營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此外,一季度預虧2000萬-2800萬元的當代東方(1.490,
-0.08, -5.10%)也在業績變動原因中表示,公司影院在2、3月處於閉店狀態,使得營業收入下滑。

這場突如其來,規模浩大的疫情,讓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電影產業盡管在產值上微不足道,也不是關乎衣食住行的剛需產業,但誰都無法忽視它對於精神上的撫慰作用。希望隨著支持政策的出台,可以給電影行業中優秀的企業可以迎來新的轉變和復甦。大部分人都希望,眼下既是危局又是變局。在寒潮中堅定向前的影視行業能夠脫胎換骨,而那些艱辛往事終將變成遙遠的回憶。

了解更多企業服務,財務知識,請關注紹興海超財會。

⑺ 中國電影業2005年產值

2005年中國電影全線飄紅 電影業年產值將達46億

--------------------------------------------------------------------------------

【列印本稿】 【進入論壇】 【Email推薦】 【關閉窗口】 2005年11月24日 22:15

2005年中國電影全線飄紅 國產電影預計超過260部 在海外市場的總收入有望達到15億―――

產量迅速提高、在國際上連連獲獎、票房佳績不斷,2005年中國電影全線飄紅,年產值將達到46億元,有望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增加10億元。

電影產量連創新高

2003年電影產量突破多年百部的上限後,迎來了2004年的第一個高潮,今年電影產量繼續攀升,

2005年預計超過260部,全年的中外合拍片數量將達到35部左右。

「我們預測,今年票房前5名的可能全部是國產影片。」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說。與電影生產數量快速增長相伴隨的,是國產影片創作質量的提升。

今年,一批弘揚民族精神的力作集中涌現:如《太行山上》《我的母親趙一曼》《生死牛玉儒》等。《七劍》《神話》《頭文字D》等影片都以其充足的商業元素和娛樂元素受到青睞,強大的高科技手段和明星化陣容使得它們創造了一個個驕人的票房業績。另外,還有一批貼近生活、精益求精的藝術片,如《可可西里》《我們倆》等。

電影業年產值將達46億

2005年,電影產品在國內影院票房市場、海外電影市場、音像交易市場、電視播映市場、網路點播市場和形象產品開發市場上獲得的綜合效益有望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增加10億元,將達到46億元左右。

張宏森對此前景充滿信心,他說,僅國內票房收入,今年就已經比去年同比增長了20%。「票房收入的大幅上升,院線制的改革功不可沒。」據電影局宣傳發行放映管理處處長毛羽介紹,迄今全國已發展37條院線,加入院線的影院達1300多家,擁有的銀幕超過2500塊。

國產影片不僅贏得國內市場,而且還走出國門,走向國外主流電影市場。2005年國產電影在海外電影市場的總體收入有望達到15億元,其中《十面埋伏》在美國的票房已超過1000萬美元。

另據電影局介紹,今年以來,20多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舉辦了28次中國電影展,共展出215部次。截至今年10月底,已經有234部次影片參加98個國際電影節,其中16部影片在17個電影節上獲得了26個獎項。《可可西里》《紅顏》《青紅》分別在東京、威尼斯、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重要獎項。

⑻ 2010年全國電影總產量多少票房多少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2010年中國全年故事影片產量達到526部,較上年62.06億元增長63.9%,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達到101.72億元人民幣
故事影片產量達到526部,使得中國電影產量已居世界前三甲。除故事片外,2010年中國還生產動畫影片16部,紀錄影片16部,科教影片54部,特種影片9部,電影頻道出品數字電影100 部。

⑼ 中國1年的電影票房是多少電影產值1年是多少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年收入突破100億元人民幣,增幅達64%,創造了全球市場奇跡,票房總量超過英國,相當於世界最大電影市場——北美票房的1/7,已進入世界電影市場前10位。

51億元產值

⑽ 急急急 在線等 世界各大國電影產業產值 並於中國比較

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第一節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縱觀美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主導產業而逐漸成為世界強國(現在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只是一個普通的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少參與國際事務。但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美國以外交手段為渠道,著重發展軍工產業,逐漸成為世界霸主。從冷戰後期到上個世紀末,美國逐漸轉變為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產業引領世界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在發展網路產業的同時,漸漸轉向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頗具影響的「文明沖突論」。該理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文明沖突」模式成為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國家間的對抗和聯合;最可能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雖然這種理論還存在爭議,但該理論認為文化將成為將來國際競爭中的決定因素卻得到認同。可以說,美國現階段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大國,有多元的文化。同我國相比,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也不是文化資源大國,卻是一個文化產業強國。在美國,文化產業有著多種不同的提法,例如,版權產業、創新產業、內容產業、信息產業、藝術產業、休閑娛樂產業等,而版權產業使用最多。通過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表述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美國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尖端技術和雄厚資本的支持下,美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另世人驚嘆的發展。根據《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2004年報告》提供的數據,在1997年-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速是3.51%,超過同期美國GDP2.4%的年均增長速度;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1.97%。在就業方面,2002年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548.4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同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於飛機、鋼鐵、葯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

目前,美國有1500多家日報,8000餘家周報和小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都超過100萬份。有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電視台1440家,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好萊塢是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其先進的電影生產流水線和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使它多年來壟斷世界電影市場,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製作世界聞名。音像業已經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行業之一,曾以每年12%—20%的勢頭增長,其出口額已經超過航空業的出口額。到20世紀末,美國的傳媒產業走向集約化和巨型化,如2000年有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而成的媒體巨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鏈,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以上。文化產業與製造業、金融業相互融合,共同組成的產業群憑借其規模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和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美國文化產業不斷向世界各國滲透,成為對外擴張的重要渠道,音像產品占據了40℅以上的國際音像份額,電影出口額占據世界電影市場80℅的份額。1996年,其文化產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圖書雜志和計算機軟體)的出口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航空和軍火等傳統行業,位居所有出口產品之首。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當然與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美國有眾多產業為何文化產業獨樹一幟,這要從美國內部去尋找答案。美國是一個極賦創新精神的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顯得那樣與眾不同。

在行政體制上,美國沒有文化部;在文化政策方面,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文化政策文件。其實,這正是美國文化政策的精妙之處,美國採用「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高水平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府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首先是美國政府注重通過法律加強對版權的保護。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版權法》、《半導體晶元保護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電子盜版禁止法》《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等一系列有關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為版權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是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規范的團體,鼓勵多元投資機制和多種經營方式,鼓勵非文化企業和境外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現在美國投資主體非常多樣,一是政府投資大。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政策導向的團體。二是吸收非文化部門和外來投資,來自於各大公司、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的數額遠遠高於各級政府的資助。

再次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融資體制。一些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如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背後都有金融大財團的支持。

第二,政府高水平地的引導和管理。在美國,政府機構中保護版權產業的機構很健全。政府機構中設有版權辦公室——隸屬於國會圖書館,主要負責版權的登記、申請、審核等工作,以及為國會等部門提供版權咨詢;美國貿易代表署——負責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貿易談判;海關——主要負責涉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出口審核等相關工作;商務部國際貿易局、科技局和版權稅審查庭。此外,隨著版權產業的需要,美國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加強對版權的監督和保護,如柯林頓政府設立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信息政策委員會等機構。

各州政府和市政府等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產業。例如,紐約市政府比國家藝術捐贈部門有更高的年預算。在布隆伯格(Bloomberg)市長的領導下,文化產業在紐約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並且通過電影戲劇廣播市長辦公室等機構改進了對文化產業的服務。的職責是使每個地區都有文化生活,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由政府核定,議會審查批准。同時要保證這些活動符合法律的規定,凡是背離法律規定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美國在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時不僅運用經濟的、行政的、行業自律的手段,還非常重視法律的約束。

第三,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並能引導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在經濟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礎上,科技含量高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直接構成了美國文化產業的輸出機。如果缺少了電視、電影、收音機、印刷新聞媒介和廣告這些傳媒的支撐,那麼,至少美國文化的傳播不會如今日這般普泛與深入。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地球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文化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展的「橋梁」和「利器」。

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品,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幾大電視網的肥皂劇及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這種媒介霸權。首當其沖的就是《星球大戰》、《阿甘正傳》、《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諜中諜》等好萊塢大片,特別是那些投資巨大的娛樂影片搶佔了全球票房的大部,甚至全球正在放映的電影中85%都來自好萊塢。

第四、放眼全球,充分吸收國際資本、世界文化資源和各國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藉助貿易自由化潮流,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向全球輸出的主導權,且正在從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中受益。特別是在資本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在文化產品製作中,則立足於全球市場需求並引領潮流,牢牢把握海外銷售市常美國的電影產量僅佔全球的6%,而市場佔有率卻高達90%。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並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來進一步培育消費市場成了美國人發展文化產業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