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30年代電影
擴展閱讀
美國和中國台海戰爭電影 2025-04-09 05:49:15

中國30年代電影

發布時間: 2021-05-19 23:51:13

『壹』 闡述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與戰爭的具體關聯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即後來的中央電視台)開播,1個多月以後,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萊餅子》播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的18年,中國大陸共播出電視劇約180多部。可以說,電視劇幾乎與中國電視一同誕生。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大多是對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宣傳性演繹,具有明確的政治教育主題。當時,中國僅有一座電視台,電視覆蓋面小,電視機更少,除極少數政府領導和高級知識分子,一般中國觀眾看不到電視節目,所以這些電視劇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由於電視還沒有成為大眾媒介,中國電視劇也沒有成為大眾文化。即便作為政治宣傳工具,電視劇也不能與當時中國的印刷、廣播和電影等媒介的重要性相比。

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台凡有條件的都可以製作電視劇,並在國慶30周年時舉行全國電視節目聯播。於是,1980年全年電視劇生產達13l集,是前一年電視劇產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央電視台成立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電視劇產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增加100%。從這時起,電視劇開始成為中國最具大眾性的視聽敘事形式。
而電視廣告的出現標志了商業力量開始影響一直被看作「黨和人民喉舌」的電視運作之中,通俗娛樂電視劇的出現對中國的電視劇觀念提出了挑戰,電視劇的政治意義開始淡化,其消費意義開始被重視,通俗電視連續劇形式逐漸成為中國電視劇的主導形式。電視劇的生產資金越來越多地來自於社會、來自於企業、甚至來自於國外和港台地區,越來越多的非電視台機構製作電視劇,政府對電視劇生產的直接控制減小了。
從那時開始,多家媒介調查公司的調查都表明,電視劇是電視觀眾選擇中僅僅居於新聞類節目之後的節目類型,電視連續劇在中國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電影、小說、戲劇等其他敘事形式,電視劇在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它遠遠不只是肥皂劇、情景喜劇,而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敘事渠道。
與此同時,政府對電視劇產業的干預也在加強: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資本主義精神污染」的例子,26集《加里森敢死隊》播放到第13集便迫於壓力中途停播。
從1986年6月1日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制度。任何機構只有獲得製作許可證才能合法製作電視劇。電視劇的生產還要經過審批。電視劇拍攝必須由具有電視劇拍攝許可證的單位將題材上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審批,獲得批准以後的電視劇才具有合法身份。同時,所有電視劇的發行和播出必須通過當地宣傳部門的審查。而且,廣電總局、中央電視台和一些省級以上電視台都有電視監播機構,可以監看已經播出的電視劇,發現政治問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來終止電視劇的播出。
這兩年,廣電總局在人們的印象里似乎總是和「禁令」聯系在一起的。盡管不許說方言不見得能推進中國的普通話事業,不許拍婚外戀題材的電視未必能拯救那些質量不高的婚姻,不許在黃金時間播出境外影視劇也顯然無助於提高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但類似的禁令仍然層出不窮。

『貳』 八十年代三十部國內經典電影有哪些

八十年代三十部國內經典電影有:

《苗苗》《紅牡丹》《巴山夜雨》《等到滿山紅葉時》《第二次握手》《廬山戀》《戴手銬的旅客》《天雲山傳奇》《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知音》《漩渦里的歌》《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北影版)》;

《駱駝祥子》《牧馬人》《人到中年》《少林寺》《赤橙黃綠青藍紫》《城南舊事》《快樂的單身漢》《咱們的牛百歲》《青春萬歲》《大橋下面》《人生》《高山下的花環》《黃山來的姑娘》《芙蓉鎮》《紅高粱》《庭院深深》。

1、《苗苗》

《廬山戀》是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由黃祖模執導,張瑜、郭凱敏主演的風景抒情故事片。影片講述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周筠回到祖國廬山游覽觀光,與中共高乾子弟耿華巧遇,兩人一見鍾情並墜入愛河的故事。2018年8月18日,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

『叄』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界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你能說出哪幾部作品

《漁光曲》、《風雲兒女》、《桃李劫》、《十字街頭》、《壯志凌雲》、《馬路天使》

『肆』 中國電影30年代電影有那些

電影《八百壯士》 電影《中華兒女》 電影《大路》 電影《神女》 電影《馬路天使》 電影《漁光曲》 電影《狂流》 電影《十字街頭》
求採納

『伍』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5)中國30年代電影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陸』 為什麼30年代好萊塢電影那麼清晰,中國老電影不清晰

一個是膠片問題 一個是攝影機的問題
另一個是保存問題
現在看到的舊電影就是以前膠片的數碼拷貝
而中國用數碼拷貝舊電影做備份的歷史很短 之前都是膠片存放倉庫 時間長自然膠片會受空氣的水分等的侵蝕,等用數碼拷貝時已經晚了
美國用數碼拷貝早是一個問題,主要的是保存膠片技術,和制度完善。

『柒』 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與現代電影最明顯的區別有哪些

你說的是中國的還是歐美
中國以前的都是革命歷史題材的主旋律作品當地的都是反映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小資生活的
好萊塢的比較多元 各種類型的都有以前主要是西部片黑幫片為主 現在都主要是商業賣座片為主的
科幻 奇幻 戰爭 愛情 警匪 偵探 槍戰 黑幫 冒險 間諜 漫畫英雄 言情 喜劇 生活 記錄 反思 惡搞無所不包 好萊塢最明顯的區別我覺的就是拍攝手法上 以前的老片主要以黑白為主 講求故事性敘事性
現在的主要追求的是視覺沖擊力的特效商業方面

『捌』 中國三十年代電影發展的特點

中國三十年代電影電影作品很少,創新力不足,電影發展比較緩慢,沒有完整電影工業體系!

『玖』 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人對電影的通用名稱叫

因為20世紀30年代以前還沒有有聲電影,所以叫做默片
PS:如果你滿意的話請點擊滿意回答,如果能在點擊請在加點分就更好了

『拾』 就一部電影談談你對中國30年代民族電影的看法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世紀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華民族展開的自衛戰爭,也是自抗戰爆發以來中國電影的重要表現題材。由於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歷了政治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不同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的創作者對這場民族戰爭的關注點和表現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審美風格、影像語言也都是各異的。這其中,雖然貫穿著創作者較為自覺的藝術個性的追求,但幾乎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清晰地折射出幾十年來中國社會歷史、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風尚的變遷。 1930年代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電影藝術觀念、社會觀念和電影技術條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民族電影內容與形式的復雜關系,電影藝術的基本原則和創作方法以及電影的具體形態和形制中都包含了相當多的好萊塢因素。在「類似性」和「差異性」多重變奏的共同塑造下,中國民族電影具有了自身的藝術品格和基本觀念,由此也產生了富於中國色彩的民族電影的具體形態、風格和特徵。中國電影商業類型建設受到了好萊塢的直接影響。雖然在總量上國片落後於好萊塢影片,但是能夠在30年代與美國電影在首輪院線同步放映的國產大片,它們的放映時間、總場次和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並不比外國電影遜色。民族電影商業類型意識和類型電影的創作實踐成為民族電影的寶貴財富和歷史經驗。與此同時,在借鑒好萊塢的直接影響之下,民族電影通過借鑒和學習,培育了自身的優勢類型,喜劇、歌唱、愛情倫理、偵探、恐怖等類型逐步發展。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強勢姿態,必然在文化上引起中國知識界的重視和反思,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電影文化的影響通過更加具體的電影形式和更加復雜的機制產生作用,在民族電影文化活動的具象場所和抽象空間兩個領域中對中國電影文化發展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30年代,中國民族電影管理者「國家電影」意識的逐步成熟不僅為中國民族電影制定了一系列接受西方電影和美國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放映市場的規章制度,中國電影也開始逐步形成面對好萊塢電影影響時的明確政治主體意識。國家意識(State Awareness)、政治意識(Political Awareness)和民族意識(National Awareness)是193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政治語境賦予中國民族電影的基本要求,也成為審視和接受好萊塢電影過程中的基本立場。隨著國民黨「官營電影」體制的建立和成熟,左翼思潮引發的「新興電影運動」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民族危機中始終占據著市場絕對主體地位的好萊塢電影和中國民族電影之間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交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