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電影影評論文一篇
你可以自己去網路下啊、有很多相關文章的
『貳』 「香港電影的文化品格」我要寫的論文題目
香港電影的文化品格也就是香港電影折射出的內在的價值觀和精神意志意思吧!不知道對不對~~
我覺得香港的電影都很貼近大眾的,反映了本土各階層的不同時期的價值取向,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當然也是與經濟的發展對其影響密不可分的。應該是大致分為幾個階段的,就看你是綜述文化品格的發展歷史還是就某種特定文化品格展開論述。
階段發展來看,有李小龍為代表的寫實主義武打,到黑幫暴力、暴力美學(香港的警匪片拍的特好eg無間道)~~。就品格來說,香港也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一種電影文化品格:暴力美學。
很多網頁上都有介紹啊,你可以多搜集些資料再確定啊,
http://msn.mtime.com/my/103824/blog/331159/
club.yule.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 ..
『叄』 以香港電影為題寫篇1200字左右的論文
好題目啊
你可以參考央視的各種電影類節目,比如第十放映室什麼的,看一集就很有收獲了
『肆』 我要寫一篇關於香港影片的畢業論文,一點頭緒都沒有,連題目都是個難題,希望各位大神幫幫我,很急
科學技術報告是描述一項科學技術研究的結果或進展或一項技術研製試驗和評價的結果;或是論述某項科學技術問題的現狀和發展的文件。
科學技術報告是為了呈送科學技術工作主管機構或科學基金會等組織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學技術報告中一般應該提供系統的或按工作進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和經驗,以便有關人員和讀者判斷和評價,以及對報告中的結論和建議提出修正意見。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表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創造性的結果或有了新的見解,並以此為內容撰寫而成、作為提出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時評審用的學術論文。
學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淪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並對所研究課題有新的見解,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成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博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並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了創造性的成果。
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復、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
『伍』 高分求寫一篇以香港電影的前世今生為題的小論文,1000字以上。
寫一篇關於中國電影發展的論文,字數越多越好,將近1000字吧,感激不盡! .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我的呼吸幾乎一直在綳緊。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動中感動,
『陸』 誰可以給我一篇港台電影的賞析論文
《猛龍》畫虎不成反類犬
一天到晚看的都是《大長今》、《人魚小姐》、《慾望城市》、《佐羅傳奇》,人們是怎麼了?原來是走向國際化了,我們也是國際人了。要改革、要新技術、要老樹開新花,《猛龍》中黑社會的「有志"青年們在吶喊著,黑社會也要國際化,段氏兄弟表情嚴肅,正襟危坐如是說,不然香港黑社會是沒有出路的。於是他們吸引了大量的外援,不同國籍、不同派別的幫會,龐大地、有系統地匯集替他們工作。在他們手上,香港變成了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
《猛龍》內容上最國際化的元素莫過於其暴力美學的運用。此片的監制是好萊塢重磅級人物史提芬·西格,他的那套暴力美學讓觀眾記憶深刻。相應此片的國際化道路,《猛龍》的動作設計帶有西方色彩就不足為奇。暴力是這部電影最為搶眼的元素——槍戰、大刀橫過,還有把血淋淋的人頭拎在手裡,的確非常搶眼。無數人曾夢想自己馳騁沙場,其實何嘗不是期冀滿地的鮮血以及刀劍橫過他人所帶來的快感。但是很明顯的一件事情是,我們不能過度宣揚暴力,更不能濫用這種令人渾身毛發直豎的手段來吸引影迷的眼睛。《猛龍》裡面出現的血腥場面估計會讓很多很多的女生發出高強度的尖叫。
影片開始時有一點《無間道》的影子,一個個人物的閃回,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是很多東西過於刻意於是看完電影以後,很多人就會發現電影走了一條警匪片常常陷於的誤區。為什麼阿樂沒有死掉?因為我們常常不忍心讓正義敗於邪惡,因而這種刻意的成分就更加強烈。如同以前的《沖出亞馬遜》,我很難以忍受那種為了表現人物的品質而刻意拔高的行為。當然,《猛龍》似乎是略勝一籌的,除了角色的百折不撓和百打不死之外,似乎讓人找不出別的毛病。
其實當中國電影開始走向國際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可能會喪失一些東西。中國的電影文化是中國自己的,不是好萊塢的。說實話,《猛龍》的劇情實在難以與其所宣揚的暴力美學相媲美。邏輯先不提,單是許多橋段為打而打,就不能讓觀眾體會到其趣味性。故事情節也是老套:幾個年輕隊員組合團隊,起先不能抵擋經驗老到的雇傭兵,最終因配合默契而戰勝敵手。敵人中的頭目異常兇狠,但還是對一位女子起了愛心……這些劇情相信影迷們都能閉眼寫出。
『柒』 關於香港和大陸的論文
回歸前,香港的生活水平已經超越了大陸今天還在夢想要全面實現的小康水平,香港一直是自由港,享有高度的自由和法治,但由於是英治,民主的水平尚未達到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
回歸後,大陸在經濟上大力扶助香港,比如,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沒有大陸的支持,香港當時的經濟就很難立即回復穩定;相信這點香港人民一定非常感激。但是,在民主自由法治上,大陸好像並沒有給香港多大支持,似乎限制多多,名堂多多,有些香港佬不大滿意,老是議會鬧、上街鬧,很不和諧。這些,建議樓主調查一下,寫篇論文讓大家知道究竟。
『捌』 論香港電影時代背景與故事情節的商業性結合!這是論文題目阿,可以寫點什麼啊
你可以先從香港回歸前後的背景分析!為什麼香港回歸前後的電影題材上反差,內容上有局限!!
寫賭片的話你可以從為什麼會產生賭片,是什麼樣是背景等!!
我覺得喜劇電影比較好寫,因為喜劇是一種很廣泛的題材,同時喜劇也比較好寫,素材也比較多。相反那些賭片只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是香港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定強度上的一種精神反映,沒有什麼可以往下深挖的內涵可言!
寫喜劇的話我可以把周星弛的解構主義無厘頭似的喜劇和馮小剛的黑色幽默喜劇做具體分析,如產生背景,消費人群,應用范圍,反映主題等方面,是很值得深挖的。
祝你寫出好的論文,此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呵呵!!!
『玖』 對電影《香港製造》的評論,寫一篇論文
《香港製造》——關於年輕一代的後現代巡禮
alafish 發布於: 2008-05-24 17:33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為耀眼的一個時代,直到現在也常能聽到很多比較專業的電影愛好者回憶起自己關於電影的初體驗,不約而同地說自己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
縱觀港產片一覽表上那個時代的香港電影作品,總能看到許多熟悉的導演名字反復出現在列單上,而正是這樣一批導演和他們特有的電影敘事風格,構成了當時所謂主流的香港電影市場,例如王晶和他的賭神系列、劉偉強和他的古惑仔系列、劉鎮偉和他的西遊記系列以及徐克和他的黃飛鴻系列等等,正是由於這些類型電影受到主流大眾的歡迎,才使之成為系列作品。
然而,正如在解讀香港這一具有「通屬城市」特點的地域的時候,學者劉劍梅在她的《城市的多邊故事》中提到的,「香港在許子樂教授編的集子里可謂是一個最『健忘』的城市,我們在這個城市裡沒有找到屬於它自己的足跡和色彩,所謂『香港身份』在這個健忘的城市中如同那一堆彎彎曲曲纏在一起的輸水管,既蒼白又會令人恐懼,而這些輸水管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很快就不留任何痕跡。」
而其原因多半在於,英國在香港的半殖民歷史經驗,使得香港的歷史很難尋根問祖,「香港商業活動頻繁,文化中帶有濃厚商品色彩,進一步激發了區別於禁慾主義的享樂精神。同時,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香港成為東西文化交匯之所在。香港社會由於特殊的殖民統治氣進一步形成了復合文化,這種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文化歸屬上的不確定性。因此,所謂的國家、民族、政治、歷史之類的意識形態在香港向來形不成氣候。正是這種文化上的無限感慨,使香港人更多地採取一種追求務實人生,尋找官能刺激以及游戲一切、懷疑一切、反對任何權威中心的後現代態度。」(《香港電影的後現代性流變》)這便也恰好呼應了九十年代港產電影火紅的類型典型。
然而,陳果的《香港製造》可謂是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一朵奇葩,姑且不論其以50萬的低成本、過期膠卷贏得了無數美名和獎項,光是在身處「享樂主義至上」的電影市場大環境下拍攝如此嚴肅的作品,便足以堪稱另類。導演自身更多地將此歸為一種生存的選擇,面對別人的追問,他甚至會急切的辯駁說,「我選擇這一類去拍,只是因為我只會拍這一類,而不會拍那一類,行不行?」似乎十分抵觸別人給自己扣上什麼偉大的歷史使命感的高帽子。
導演在影片中處處體現對香港下層社會的關懷備至,似乎是刻意迴避對於現代化的表現,而是捕捉每個機會展現香港凌亂的街道、黑暗的走廊,在主角人物和故事題材的選擇上,也體現了導演後現代的價值觀。
阿珊——「遇上我愛的人,是我的不幸」
阿珊是一所女校的學生,導演在影片前幾分鍾,便昭示了她悲慘的自殺的命運,她的信仰並沒有帶給她光明的前程,而路經她屍體的人僅是將頭探出車外馬上就離去,凸現世人的冷漠,因而為整個影片奠定了一種悲涼和懷疑的基調。對於這位主人公,影片更多的是給予間接描寫,她留下了兩份遺書,一份給父母、一份留給了自己的所愛,奈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命終之言竟被心上人撕成碎片,伴隨女中學生的長繩共同在空中起舞。
阿珊的軀體自此不在,但她的精神世界卻似乎伴隨著遺書還逗留於這塵世之中,成為一種異世界召喚的象徵。
阿屏——「其實我不想死,因為我有中秋」
父親因欠債而不知去向,留下母親一人獨自照顧有腎病的女兒。但她直率、樂觀,直白地表達愛意、坦然地面對生死,但不知道是不是宿命,她終沒能逃過疾病的魔爪,但她終究有一點是幸福的,她有中秋,她死在了心愛的人身旁。
阿龍——「……」
精神有問題、被父母拋棄、總是被人欺負,明顯的長處在於能夠聞到阿屏的氣味,死得不明不白。
中秋——「我們這么年輕死,所以我們永遠這么年輕」
影片以一句「我叫中秋」的旁白開場,自此也開始了這為核心人物從燦爛年華步入死亡殿堂的青春輓歌。中秋,典型的香港街頭小混混,父母先後離他而去,但他夠英雄、夠義氣、夠真心,只是老天並沒有這樣給他更多庇佑,只能慶幸坎坷的經歷至少讓他看透這俗世塵埃。
無一倖免。
人生這一路,他們匆匆來過一場,卻都又匆匆地離開了,將生命全都定格於花樣年華的時候,不知道到底說是遺憾,還是幸福,是不是真的「我們這么年輕死,所以我們永遠那麼年輕。」
邊緣人物、弱智、自殺、毒品、打飛機、墳墓、夢遺、乳白色精液……穿插的定格鏡頭、閃回、砍父親的兒子和被砍的父親的倒放進頭、阿珊背後的每架飛機……黑社會、報仇、性……不管導演願不願意,我都要給這部電影打上後現代的標簽,正如有人說香港是最典型的後現代城市,它的生活節奏如同廣告片的快速切換,憑借遙控器快速轉台,隨意挑選及轉換電視媒體的敘事方式,令後現代語境下的人接收到一大堆資訊,資訊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是隨意浮現的後現代碎片。而《香港製造》所完成的,是把碎片拼湊起來。
而事實上,導演是十分自知地走著後現代主義的路子,從中秋床頭的「天生殺人狂」和「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海報就得以一窺。
在程松青的著作《國外後現代電影》中,分別提到了如上兩部電影,在後現代的大范疇下,這兩部電影的特徵性手法主要表現在「諧擬」和「巴洛克風格」。對於以上兩點,作者給出了如下兩段文字:
「作為後現代藝術表現手法中很重要的『諧擬』,其基本態度在於借著摹仿固有的敘事框架,強調並凸顯此種敘事框架特意隱瞞的漏洞。由於某些敘事框架已凍結成為『固有』,使得一般人在未經任何質疑的情況下,只能單純地接受其合法性的存在和敘事功能,並產生固定的閱讀反應,『諧擬』便是要打破此中固定性,使敘事框架重新流動起來。
質疑了這些媒體面對現實時偽裝出來的無辜和透明,並剝露媒體施諸於現實的暴力本質,使得觀眾摹仿和因襲媒體提供給他的世界觀、道德觀和生活方式;同時更進一步模糊了各媒體敘事框架的界限,電影真正成為一門『綜合藝術』。
……
巴洛克風格是17、18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反對古典主義,強調一種開放的、繁復的、雕飾的美學。『巴洛克的藝術經由移動和燈光對照的效果,及緊張和對立的形式,甚至玩弄逼真的透視暗示,達到使人驚奇、觸動感官、眩目迷人的目的。建築、雕塑、繪畫將自己植根於一種統合的壯麗場景里,使那種閃爍的動力產生狂熱的激情。』為什麼巴洛克風格會復活?這都是和80年代的文化現象息息相關的。後現實主義否定前衛運動視覺藝術為不斷進化創新的觀念,主張把過去的每一個歷史時期當成一種預留的物體,擺入當代的文化櫥窗里,造成所謂的古典的復活。」
導演陳果正是借用這兩種手法完成了對後現代電影的敬禮。
跳樓自殺的許寶珊兩次出現屍體不一樣的姿態和位置、中秋閑適在家到母親出走再到中秋去找阿屏時錯亂的日歷顯示、天橋上中秋變化的聲音以及殺死肥陳時胸口忽有忽無的血跡……一系列看似漏洞的畫面都是對現有電影符號的質疑、對現有電影敘述體系的打破。
而關於巴洛克藝術風格,就不得不提中秋那段伴隨著詭異音樂《GUN DANCE》下肢體的扭動、電視雪花閃爍、槍支紋身若隱若現,真正是「使人驚奇、觸動感官、眩目迷人」。
在《香港製造》中,很明顯地還能發現許多蓄意的跳切、運用顯示靜態美感突出細節的定幀鏡頭以及許多快切象徵中秋迷亂的臆想世界,比如影片的末尾那對在廁所出現過的父子再度出現,走廊里的倒放鏡頭別有意味。
具有地緣想像、城市記憶的《香港製造》製作於香港回歸前夕,就兩者的關系,陳果曾在某個訪談中曾經這樣說道:「我的三部電影加起來只是一個過程,也沒有很深入地挖掘出一些很歷史的東西。《香港製造》九五年籌備,九六年拍,當時一些青年人不像成年人那麼憂慮,只是說,喔,來了。但很多成年人很憂慮。那部電影其實就是我當時的一種感覺,拍出了當時年輕人的無方向或者無奈。」
這也是為什麼影片存在一種強烈的末世情感,面對九七香港回歸這一大課題,人們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這樣一些對白,「秋,讓我們了解了解,(笑)講話像個大陸佬一樣」、「 誰叫你回深圳,那些大陸佬吃大蒜多,叫我回去搞合資,現在連我的也吃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去大陸買個腎。」
四個年輕人雖然都死在了美好年華的時候,但導演又給出了「我們這么年輕死,所以我們永遠這么年輕的論調」,而最後中秋的屍體旁邊,那些不諳世事的小孩子們親切觸碰、女播音字正腔圓的毛主席語錄,既是諷刺又是期望,導演自己似乎也在徘徊。
「我爸爸包二奶,對他來說是take two;我媽走了,也是take two;生命沒take two,只不多是嚇人的借口。」那麼回歸對於香港,究竟是不是一次take two呢?
『拾』 想寫關於香港電影的論文,求高人指教!!
香港電影方面的論文,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