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林老闆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業發展 2024-10-18 16:12:59
電影暴力史豆瓣 2024-10-18 16:11:38

香港電影林老闆

發布時間: 2024-05-30 19:09:54

❶ 林家鋪子的影片評價

改編自文學名著的銀幕經典,散發出中國古典之美學神韻!
影片《林家鋪子》是夏衍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是十七年諸多以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編導以極其凝煉雋永的筆觸,描繪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戰亂沖擊的我國江南某鎮的生活圖景,簡潔地勾勒出了飽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榨的中國社會的縮影--林家鋪子的命運變化圖。影片以復雜的眼光審視林老闆,隱含著一種同情的態度,遠離了當時的電影文化主流,從而成為了新中國電影中最傑出的藝術經典。主演謝添的表演入木三分,堪稱新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的一絕。影片所傳達的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及其所到達的高度,始終是研究者們饒有興趣的。自然,影片也是導演水華風格成熟的代表作品。
該片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並作為唯一一部中國電影參加1986年在香港舉辦的「世界經典影片展」。1959年是新中國影史上相當輝煌的一年,這一年誕生了《林則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優秀的影片,而《林家鋪子》則更成為其中的翹楚。該片改編自矛盾同名小說,它不僅以其沉鬱的現實主義色彩作了對茅盾作品的形象註解,還呈現出它特別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示範性。筆者看來,所謂現實主義並不僅僅在於作品內容或者時空架構的現實性,而是具備一整套能夠穿透歷史進行時代本質摹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本文將對該片各項電影元素(劇作、影像、聲音、剪輯還有表演)進行考量,去發現它是如何成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典範之作。
從劇作來看,該片講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發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區一個小鎮上的一家普通店鋪「林家鋪子」倒閉的故事——「倒閉」本身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倒閉。影片圍繞著「林家鋪子」如何倒閉這一問題,折射出當時的外族入侵、國內政治黑暗、民族工商業的凋敝和農村經濟的破產等一系列連帶問題。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乃是當時廣闊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典型性的形象呈現。現實主義講究「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徵。可以說,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於自然主義的標志。生活現象是紛紜復雜的,如實記錄生活,不過是照相師的手藝;現實主義則要求作者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環境形象。細節的真實性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實呈現。現實主義作品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在影片的開始部分,當小鎮的各家店鋪降價銷售迎接年關之時,刻畫了一系列農民購買力降低的細節。農民對於琳琅滿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們僅僅是看看就匆忙離開。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林家鋪子,而是廣泛存在於所有商戶。農村經濟的破產顯而易見。第三,作品也呈現出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編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是創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說出來。比如對於林老闆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影片劇作對矛盾原著的一個顯著修改點在於增加了林老闆向一個更小的商戶王老闆索債的情節。說它顯著,並不在於情節意義上,而是在於創作者的態度上。通過這一小小的改動,就使創作者對林老闆的態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憐」而變得中立。並且通過場面的細致呈現,讓人覺得這種態度是真實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劇作充分遵循了文學現實主義的創作要求,這是影片現實主義的基礎保證。
從影像來看,影片的影調濃重而黯淡,有力地創造出影片的悲劇氛圍,同時,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寫照。這是藝術的寫實。影片一開始,小船慢慢搖進小鎮,當小船進入一段狹窄的河道,水邊的牆壁上呈現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字樣,這時,一桶污水倒入平靜的河水中,污水沖擊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現出「1931年」,寓意一個黑暗、災難的年代,污泥濁水泛濫。在現實主義作品中,,時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確的時代界定和呈現是必不可少的,表現方法卻可以多種多樣,該片這樣一種表現無疑是成功的一種。接下來,攝影機進入林明秀所在的學校,學生們正掀起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穿著日制長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學的指責。隨後,攝影機跟隨明秀運動,或遠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細致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在這里,我們看到導演水華對於景別的運用是很講究的。水華認為,「展現環境一般用全景,介紹人物一般用近景」。水華在這一段影像中的講究之處在於並不僅僅從大環境角度去介紹時代,他還進入人物的內心,用人物的心理反應去折射時代。除了鏡頭元素的運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裝等美工造型也以它們的精緻准確甚至一絲不苟完成了對於時代的呈現,比如林明秀亂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場戲和難民生活場景的呈現等等。
現實主義不同於寫實主義,它並不排除寫意性元素的運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寫實的,但在背景音樂的運用上則是完全寫意的。這部影片不同於那一時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這一輩子》的交響樂和《早春二月》的鋼琴樂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樂作為它的背景音樂,具體來說就是琵琶和二胡樂器的奏樂。這兩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樂器,當它們運用到這部影片中時,形式的意義似乎更大於內容的意義。盡管音樂也含有一定的悲劇力量,但就與故事內容的對應而言,肯定還有更合適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樂也可能會成為更好的選擇。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這兩種樂器了。我想創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於在虛實的映照之間表達他深切的民族關懷。這是作者在他的現實主義中表露出來的政治傾向。
在對現實主義的表現上,該片的剪輯做到了這樣兩點:摹寫現實主義場景,表達現實主義情緒。截取影片開始和結束時的兩個場景為例。上文提到,在開始林明秀從學校回家一段中,從她跨出校門到回家的4個鏡頭時介紹當時社會圖景的,這4個鏡頭在剪輯時用了疊印手法,在視覺上傾向於取消鏡頭之間的隔離,給人一種整體感,這是出於作者表現小鎮「整體面貌」的考慮。在結尾林老闆坐船離開小鎮一場中,我們看到坐於船上愁眉緊鎖的林老闆,耳邊卻仍然傳來上一場景中張寡婦的凄厲哭喊,這在觀眾心理層面引起了強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那個時代的強烈情緒。應該注意到,這里聲畫分離的剪輯也是寫意性的。而在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闆逃走眾人索債那一場中,剪輯則把兩者歸一,短短一場戲使用了56個鏡頭,頻繁切換中既摹寫了殘酷的時代場景,又激烈地表達了作者憤慨的情緒。
作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謝添(飾林老闆)的加盟讓這部影片在現實主義道路上又進一步。林老闆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確有著剝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認,那也是為時所迫,他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受壓迫者。因此,簡單的處於夾縫中的階層定位不能成為對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謝添的把握是准確的,那就是一個人,一個為生存而勞碌的人。因此,謝添的林老闆勤勤懇懇;因此,於會長向他表露卜局長的討妾願望時,他會下意識地說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討要紅利時,他沒有概念化的去表現兇狠。謝添的表演是內斂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闆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實層面上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意圖,又在工商業者代表的層面上塑造了一個帶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綜上所論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之所以成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典範影片,首先得益於現實主義題材的選取,而意旨明確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並不就等於說它是完美的,在表現手法方面,有許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現實主義是電影世界中相當主要的一種樣式,前人已有傑出貢獻,對它的挖掘則需要千千萬萬影人的繼續努力,我們拭目以待。

❷ 林家鋪子作品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小說講述了林老闆這樣一個謹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國主義的軍事壓迫,內受國民黨官吏的敲詐,還受地主高利貸的剝削,這三座大山的壓迫為大勢所趨,先是當局以愛國為由,出台「封存東洋貨」的政策,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請商會會長出面,從中斡旋,「齋齋那些閑神野鬼」。

(2)香港電影林老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林家鋪子》是茅盾於1932年6月發表的,當時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林家鋪子》和《春蠶》描寫的都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後的動亂生活。「一二八」後,茅盾曾經回到故鄉小住。在那裡,他親眼看到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魔爪,已經將農村經濟推入破產的境地,帝國主義軍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潰。

原先曾經是相當富庶的江南農村及小市鎮,呈現出一片蕭條的凄慘景象。這些都給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由此創作小說了《林家鋪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家鋪子

❸ 林正英的為什麼是一字眉,還演了一眉道長

香港著名動作演員和武術指導。生於1952年,小時候在粉菊花師傅的戲班中學習京劇表演,後來憑借一身好功夫進入電影圈做龍虎武師和武術指導,在電影圈發展多年後,林正英在80年代中期終於憑借茅山道長的形象,借著一部講述民國時期茅山道士捉僵屍題材的影片走紅香港和東南亞影壇,其後拍攝了多部僵屍類影片,並獲得了觀眾的肯定。1997年11月患肝癌逝世,終年45歲。最後一部作品為《僵屍道長Ⅱ》林正英開創了一個美好的僵屍片年代,為避免香港僵屍電影黔驢技窮、自斷生路,拍攝的此類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餘,亦開始積極將西方吸血鬼及僵屍融入香港僵屍片中,他於1989年自導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結合」的最佳範本,該片不僅將民間「養鬼」之說改成「養小僵屍」,道長與小僵屍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對敵!而且大膽引出西洋吸血僵屍,來一場中西大戰,影片最熱鬧新奇之處便是茅山術降不住西洋僵屍,一眉道人無奈之下用炸葯爆破,卻仍然不能奏效,最終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屍,方才大功告成。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長與基督教徒的「雞同鴨講」、茅山術與西方僵屍斗在一 林正英
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觀眾大為受落。影片上映後票房過千萬,雖因林正英不計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卻打開了香港電影人重新審視本土僵屍電影的思路。之後的1990年,本已山窮水盡的香港僵屍電影再度掀起創作熱潮,西風東漸之勢亦愈演愈烈。 打響1990年僵屍電影第一炮的,是與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家班的錢月笙、陳會毅,兩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歡》名為「捉鬼」,實為「收藏僵屍」,鬼倒是有一個,卻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創意的地方是開篇用現代科學儀器給僵屍做實驗,本來很有搞頭,可惜沒有深入,最終只淪為一個小噱頭而已。 林正英在這年也拍出一部《驅魔警察》,從民初走向現代,沿襲了劉鎮偉《猛鬼差館》中警察拍檔與屍魔鬥法的模式,不過玩的仍是茅山術,算是茅山僵屍片與警察搭檔破案兩大類型片的綜合體。至於擅長中西混合的劉鎮偉,在稍後的《屍家重地》中,表面看來似乎向本土傳統僵屍片取經,並夾以盜寶情節,實質上卻是借僵屍題材調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屍居然是秦始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張狂。一群人在舞台上假扮荊軻、王昭君胡搞亂唱、意圖接近秦屍然後滅之的橋段,充滿戲謔,實是劉鎮偉喜劇風格的最佳體現!事實似乎正是如此,且看90年代末期至新世紀之初,香港銀幕上倒是又出現了類似僵屍電影的《生化壽屍》(葉偉信導演)和《生化特警之喪屍任務》(鄭偉文導演)等片,不過它們的主幹情節模仿的皆是日本電子游戲《生化危機》,至於什麼生化壽屍、喪屍也都是舶來品,主要是靠病毒感染,面目猙獰兇殘嚇人或可與中國本土僵屍有一拼,但嚴格來說,其實與僵屍片根本無甚關聯。而在電視熒屏上,亞視在林正英死後,放棄製作傳統民俗的《僵屍道長》,轉而拍攝完全借鑒西方吸血僵屍家族體系的現代靈異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劇情則是中西合璧,主題較之以前完全娛樂性的僵屍片更有深意,講愛與拯救,再加上製作精良,表演出色,結果大受歡迎,連亞視的死對頭、無線電視台的老闆邵逸夫都大度地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拍得好看呢。但盡管如此,該劇拍到第二部便開始收視下滑,並且這股「西風東漸」的僵屍題材也並未因此延伸到大銀幕上來。
所獲獎項
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 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 獲得第5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關於林正英師傅,現在的許多小孩和年輕人都看過他的影片,只是有很多小孩乃至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很多僵屍片里經常看見的一、兩個人的名字。但是知道他名字的人們,都在努力地為自己喜歡的師傅做著幫別人回憶和宣傳。一位15歲的網名為「禁賤」(縮寫)的網友曾經說過一句深刻的話語:「對於90後的我們來說,大多數朋友們都於很小年紀在電視上看過英叔的電影。當時,我們只知道有一位在僵屍片中經常出現一看就覺得令人親近的師傅。而長大後,往年的僵屍片的印象已經被生活的色彩所覆蓋,但是,可能因為緣分,我偶然再次看到了這些電影,這些電影並不陌生,但是我絕對記憶不起。而就在此之後,就因為這位師傅身上所具有的那些親和力、那些面孔、和一些說不出的魄力,讓我去搜索這位師傅的信息。卻得到了一個令我無法接受的結果:那位在影片中看似年長的師傅,終年才45歲。此時,惋惜、疑惑多種情感交織,體會得淋漓盡致。 這位網友說出了很多當代人、和以後觀看林正英電影人的心聲。可見,林正英師傅電影和人格所展現的魅力。 並且關於林正英師傅逝後,很多朋友都問過有無視頻、記錄等等。和一些關於為什麼不公開墓園地址....而關於這些問題,還未找到有特別真實的原因,但是這里有1個回答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取關於很多問題的答案: 「故生前曾要求家人不要將病情向外透露,並在逝世前一個多月,忍痛向女朋友苑瓊丹提出分手,更甚的是在臨終前一星期,林正英以自己病容恐怖為由,拒絕同門師兄弟和兒女到醫院探病 臨終拒見兒女」對於師傅的報道也很少就是錄音采訪也只有一次,就更別說師傅逝世的視頻了。」 所以,關於林正英師傅更多的信息,大家可以多加入一些群、組織,和找一些更有用的信息。且盡量的宣傳和作為詞條和資料。
編輯本段影片特點
林正英的鬼片的一個特點是恐怖,這個情貫穿每部電影這也是林氏電影和其他純粹以嚇人為主的恐怖電影的區別。情節由情感帶動,情動則意動,意動則念動,惡念為鬼神所用,所以林氏電影中鬼的出現頗合國人對鬼神警人的傳統觀念,因而就顯的真實,真實的恐怖是最讓人害怕的 ,這種恐懼直達人們的心底。這是林正英最為成功之處,他善於利用民族血液中潛藏的懼怕來製造懼怕,這種手段很是高明,恐怕也是所有成功的恐怖電影的最成功之處。 林氏電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俗,林正英所飾演的角色大多是個道士,穿著道士袍拿著桃木劍是他的經典形象。但這個道士往往離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差的很遠,他往往是個世俗的人,或者說是個世俗的小市民,他貪財,他愛沾小便宜,愛面子,有時候糊里糊塗,有時候還好點小色。對待外來宗教他是打心眼裡瞧不起,跑到人家教堂里搞惡作劇,完全沒有得道高人的包容氣質。這種形象使他接近生活的本真使他與觀眾沒有一點距離感使他塑造的人物往往讓人模糊間似乎就生存在我們周圍,他在片中掐訣念咒的做派雖然有點誇張可基本上還原了現實中神婆神漢們走門竄戶常用的那一套這又回到了上文,這種真實讓人信服,聽風敲窗欞如聞鬼聲。看完電影還能順著影片的思路想下去,如臨其境,如見其鬼,真的是看鬼片的最高享受了,如果能說是「享受」的話。
編輯本段人物影響。
在香港的僵屍電影中,許多影星都扮演過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長」,比如鍾發、陳友,鄭則仕、吳耀漢,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論最受歡迎、拍得最多,則當屬林正英「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連畫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長形象最是深入人心。而作為香港僵屍電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對僵屍片這種令自己聲名鵲起的題材確實也情有獨鍾,為它付出了不少心血。因此,當香港傳統的茅山僵屍片由於被眾多跟風之作反復模仿毫無創新,以至漸漸失去觀眾時,林正英為避免香港僵屍電影黔驢技窮、自斷生路,拍攝的此類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餘,亦開始積極將西方吸血鬼及僵屍融入香港僵屍片中,他於1989年自導自演的《一眉道人》 一眉道人
便是其「土洋結合」的最佳範本,該片不僅將民間「養鬼」之說改成「養小僵屍」,道長與小僵屍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對敵!而且大膽引出西洋吸血僵屍,來一場中西大戰,影片最熱鬧新奇之處便是茅山術降不住西洋僵屍,一眉道人無奈之下用炸葯爆破,卻仍然不能奏效,最終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屍,方才大功告成。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長與基督教徒的「雞同鴨講」、茅山術與西方僵屍斗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觀眾大為受落。影片上映後票房過千萬,雖因林正英不計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卻打開了香港電影人重新審視本土僵屍電影的思路。之後的1990年,本已山窮水盡的香港僵屍電影再度掀起創作熱潮,西風東漸之勢亦愈演愈烈。 打響1990年僵屍電影第一炮的,是與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家班的錢月笙、陳會毅,兩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歡》名為「捉鬼」,實為「收藏僵屍」,鬼倒是有一個,卻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創意的地方是開篇用現代科學儀器給僵屍做實驗,本來很有搞頭,可惜沒有深入,最終只淪為一個小噱頭而已。 林正英在這年也拍出一部《驅魔警察》,從民初走向現代,沿襲了劉鎮偉《猛鬼差館》中警察拍檔與屍魔鬥法的模式,不過玩的仍是茅山術,算是茅山僵屍片與警察搭檔破案兩大類型片的綜合體。至於擅長中西混合的劉鎮偉,在稍後的《屍家重地》中,表面看來似乎向本土傳統僵屍片取經,並夾以盜寶情節,實質上卻是借僵屍題材調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屍居然是秦始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張狂。一群人在舞台上假扮荊軻、王昭君胡搞亂唱、意圖接近秦屍然後滅之的橋段,充滿戲謔,實是劉鎮偉喜劇風格的最佳體現! 其實,若論香港的僵屍片中將民俗傳統與西洋吸血僵屍結合得最為荒誕的,應首推陸劍明導演的《僵屍醫生》。影片從醫生林保怡在英格蘭與女吸血鬼陳雅倫在一夜風流時被咬,事後回港逐漸呈現西方吸血僵屍症狀:如懼怕陽光、貪食患者鮮血,喜著黑色斗篷、晚上睡覺甚至如蝙蝠倒懸粱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運功將他治好。孰料此時吸血鬼伯爵趕到香港,於是眾人與其在醫院展開血戰,眼看不敵之際,林保怡等三名男醫生竟然被劉、關、張蜀漢三傑附身,最終戰敗西洋吸血僵屍!看到此處,不得不佩服編劇信馬由韁的超強想像力,但如此單純為搞笑而搞笑的荒誕不經,觀眾似乎並不買帳。相比之下,倒是德寶公司製作的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電影 林正英(摘自驅魔警察形象)
《一咬OK》在1990年的幾部僵屍片中最受歡迎,林子祥所飾的吸血鬼李伯爵,身處歐洲古堡,身著黑色禮服,如西方哥特文學中的貴族吸血鬼一般優雅,影片情節亦是有吸血、有驚情,有惡斗、有浪漫,頗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韻,只是少了些驚恐怖的氣氛罷了。這與之前香港的僵屍電影只顧胡亂抄襲和盲目嫁接,卻從不理會西方吸血鬼與僵屍原來有本質不同的做法大相徑庭,可稱得上香港僵屍片向國際化靠攏的一次大膽嘗試。 盡管1990年香港僵屍電影的創作呈現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棄了本土茅山術的傳統套路,但總的來講,反映並不如人意。太多的粗製濫造使得觀眾對這類題材已經開始厭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賭片和稍後徐克的武俠片開始大行其道,電影片商聞風而動,都改拍賭片和武俠片去了,一時間當年極受歡迎的僵屍題材竟鮮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實上,此時僵屍電影確實已積重難返,可憐只剩下林正英獨撐大局,雖然又拍出如《非洲和尚》這等集茅山法術、異域風俗、喜劇名片《上帝也瘋狂》的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屍祖宗大戰非洲巨人等諸多精彩橋段的創意之作,但最終無力回天。因此,這之後的作品無論是回歸本土茅山僵屍片的《僵屍至尊》、《新僵屍先生》、《音樂僵屍》、《湘西屍王》,還是如《一咬OK》一樣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電影的《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的接連票房敗北——待到1993年,港台跟風武俠片的熱潮風起雲涌之時,香港的僵屍片卻徹底陷入絕境。 不過,俗語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20世紀90年代中期,僵屍題材雖然在香港大銀幕上幾近絕跡,卻在電視熒屏上繼續「苟延殘喘」,而這依然要歸功於「僵屍道長」林正英的不離不棄。1995年至1997年,他與亞視合作拍攝的《僵屍道長》系列劇集,收視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體現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還是大有市場的。誰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厲、准備接拍《僵屍道長》第三部時,卻因肝癌於1997年病逝。這位平時素來低調的「老實人」(蔡瀾語)的死訊一公布,香港電影界皆驚,痛惜之餘,不免哀嘆香港自《僵屍先生》以來創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雜技便可營造驚人視覺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劇風格的茅山僵屍片,在林正英仙逝後恐怕真的要失傳了。
編輯本段死亡原因
1997年死於肝癌,全都是因為平生好酒的緣故,可惜可惜!!! 正所謂天妒英才、好人短命,林正英一生磨難,45歲時剛得一紅顏知己,卻最終因患上末期肝癌迅速離世,時為1997年11月。由於林正英一向為人低調,且不想因為患上絕症「博人同情」,所以得知自己患病後便向女友苑瓊丹提出分手,縱然苑仔願意不離不棄,但林正英卻不願連累她,遂自己搬出兩人同居住所,獨自搬到妹妹家養病。盡管林正英打拚影壇多年,但他真正熟絡的也只有當年幾個學戲的師兄弟董瑋、孟海、尊龍,以及洪金寶等少數幾人。但即便他們也是從報紙上才得知林正英患病消息,當時尊龍正好在港,曾想去醫院探望他,卻被他拒絕,因為林正英自覺病相太過恐怖,連他的兒女都不肯見呢。林正英死後,並未用道教儀式發殯,而是用佛教儀式舉行葬禮。 《僵屍道長第二部》是他最後一部作品,本來該劇在熱播之後打算拍第三部的,誰知道林師傅卻在這時候得了不治之症。從此以後,香港電影界「僵屍電影」的傳奇人物便真正的去另一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