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論文
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外太空蜘蛛變異 2024-06-27 08:40:27
我是誰電影日本主題曲 2024-06-27 08:16:20

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論文

發布時間: 2024-06-24 05:35:11

中國電影歷史

電影的誕生

電影的誕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它涉及到物理學中的光學、電學、化學、生理和心理學以及機械製造和攝影技術,當這些技術發展到相當水平後才促使電影的出現,並隨著這些學科及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首先是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確立為電影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什麼是視覺暫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時候可能見過並玩過一種叫做幻盤的玩具。在一張圓形的硬紙板上,一面畫著一隻小鳥,另一面畫著一個鳥籠。當你拉緊系在紙板兩端的繩子,讓紙板快速旋轉時,好像小鳥關在籠子里了。如在黑暗中點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圓圈快速揮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人圈。這些就是視覺暫留現象。這時因為反映在我們視網膜上的視象不會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視象有視網膜上具有滯留性的特點。科學家試驗並確證,視像在眼前消失之後,仍然能夠在視網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時間。今天的電影,膠片上每畫格中的影像都是靜止不動的呆照。但是,通過給我們以連續運動的幻覺,這就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而產生的效應。

其次,電影的發明是在攝影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而普通攝影的拍攝對象,一般只能是靜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攝和表現出連續運動中的人和物。據說19世紀50年代,有位攝影師想6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他採用的辦法是: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未曝光的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如此這般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拍攝一個簡單的動作竟如此困難和煩瑣,如要拍攝快速復雜的連續運動,自然更加無能為力了。如:1872年美國有位富商和人打賭,他認為馬在奔跑時,它的4隻蹄會同時離地騰空。為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請一位攝影師來拍攝馬在奔跑時的實況。攝影師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機進行連續拍攝的試驗,花了幾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這項實驗,雖獲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可見一般的攝影技術是不可能適應電影攝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經過多年探索,終於製成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才首次為電影攝影奠定了初步基礎。

還有,適應電影攝影需要的膠片,必須依靠化學工業及其技術才能生產,而膠片必須通過放映機平穩、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銀幕上也並非易事,它有賴於機械工業為製作放映機提供先進的技術條件。1894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每次可放映半分鍾,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盧米埃爾從縫紉機的運作工藝得到啟發,在前人探索試驗製造放映機的基礎上獲得較大突破,發明了膠片以每秒16畫格的均衡速度通過放映機片門的放映技術,遂使影象清晰穩定地投射到銀幕上供大家觀賞,終於迎來了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一天,法國里昂的企業家、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7內,向社會正式公映了自己製作的幾部「活動照相」,如《火車到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壇和電影史學家們公認,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結束和電影時代的正式開始。偉大的電影先驅者盧米埃爾,為世界電影史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

電影的發展及流派

1.電影的發展

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說,電影成為藝術,是從導演們想到挪動攝影機那一天開始的。盧米埃爾作為偉大的電影先驅者,揭開了電影史的第1頁。但盧米埃爾的電影,都是固定視點拍攝,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距離、角度等關系不變,自始至終是一個全景,一分鍾一部電影,一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法國的電影先驅者梅里愛,把戲劇引入電影,並創造了停機再拍、疊印、多次曝光等拍攝手段,使電影獲得生機和振興。但梅里愛的全景內容是舞台上的科幻、神話、魔術等不同表演,形式仍然是復制的戲劇節目被人稱為「前排觀眾眼裡的戲劇」。因此它們還不是真正的電影藝術。

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電影藝術家大衛·格里菲斯,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的偉大功績在於改變了盧米埃爾復制現實和梅里愛復制舞台、以場景為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的作法,而採用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來拍攝所要表現的拍攝對象,以鏡頭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他攝制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和《黨同伐異》(1916),不僅標志著當時美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8的經典名作。

攝影機挪動的標志是電影邁出歷史性的一步,它終於突破了活動照相和復制戲劇的局限,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電影發展史上發生的兩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使電影藝術跨入了成熟的階段。

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發生的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的技術革命,是電影發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術革命。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裡,一直是只有供人觀看的畫面而無聲音的默片——無聲電影,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偉大的啞巴」。直到20年代末,由於電子工業的發展,聲頻真空管和光電管的發明以及錄音還音設備和技術的逐步完善,這一系列技術成果的取得,才為電影的首次重大技術革命——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奠定了技術基礎,為使「偉大的啞巴」開口獲得了良方。1926~1927年間,美國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率先推出了能說話會唱歌的有聲影片《爵士歌王》、《唐璜》等。1930年以後,製片商競相仿效,有聲電影開始風靡於世。有聲電影的問世,使電影獲得了聲音,電影已不再是純視覺藝術,而是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它更好地滿足了電影觀眾的審美需求。

電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色電影的問世。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間,還存在著另一嚴重缺陷,這就是它沒有色彩,一直是黑白片。電影家們為消除電影患有「色盲」症的缺陷,開始了不斷的探索、試驗以尋求良方。如有的電影家曾試用人工著色的辦法,在膠片的畫格上逐一塗色,以克服銀幕上只有黑白世界而無真實的色彩世界的缺陷。9但是,面對多彩的客觀世界,這種人工著色的辦法,是難以在銀幕上獲得滿意的效果的。正因為如此,1935年由於生產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膠片的工藝得到滿意的解決,美國導演馬摩里安攝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華世界》(根據英國作家薩克雷的著名長篇小說《名利場》改編)在美國誕生了,40年代初以後,彩色電影開始遍及全球。

由此可見,依靠現代科技的裝備,電影才從視點解放、從無聲發展到有聲、從黑白發展到彩色。隨著當代高新科技的發展,當代電影又從普通銀幕電影發展到寬銀幕電影、立體聲電影、環形電影、全息電影等等。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侏羅紀公園》、《空中大慣籃》等一些充分利用電腦來拍攝的新的電影,為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思路。

2.電影的理論流派

在涉及到與電影有關的問題時,總聽到蒙太奇這個名詞,那麼蒙太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蒙太奇,是法語的音譯,原來是指建築學中的構成、裝配。借用到影視藝術中有組接、構成的意思,也就成了影視片中分切、組合的代名詞。一堆建築材料,沒有生命、沒有任何美感,到了建築師手裡,卻可以把它們組合成風格不同、式樣不同的各種建築。它是電影語言中最基本的語言,如果對關系電影美學基礎的蒙大奇問題不甚了了,那麼,作為電影導演,是不可能拍出好影片來的;作為電影編劇,也寫不出好劇本;作為影評人,難以評到點子上;同樣作為電影觀眾,也難以看出個名堂。

前蘇聯著名導演庫里肖夫曾做了一個實驗來說明蒙太奇的效果。他從一部由當時蘇聯最有名望的演員莫茲尤辛主演的舊10片中,選出一張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另外,又從別的影片中選出表現一隻飯桌上的湯碗、一口棺材和一個孩子在玩耍的鏡頭,分別把莫茲尤辛的特寫鏡頭與這3個鏡頭隨意結起來放映,果然出現了奇跡。莫茲尤辛的臉不再是無表情了,而是呈現出飢餓、悲傷和慈愛的表情。

一般來說,電影蒙太奇的基本內涵就是鏡頭的分切與組合。

一部影片通常一般由數百個或千餘個鏡頭組成。而一個鏡頭,是指自攝影機起動始,至攝影機停止運作止,一次連續攝錄在膠片上的畫面。電影藝術家根據既定的思想藝術意圖,對人物、事件、動作、環境等被攝物分別拍下許多不同景別,不同角度和方位的畫面鏡頭即分切;然後再按原定的構思方案,把這些不同鏡頭有機地藝術地剪輯組合在一起,使這些鏡頭相互間產生連貫、對比、隱喻、象徵、烘托、懸念、節奏等有機聯系並構成整體,組成一部表達一定思想藝術內涵並為觀眾所理解的影片。所以,說到底,蒙太奇就是電影藝術家用以敘述故事的一種方法,是電影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語法。

隨著電影的發展,其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和拓展。在無聲電影中,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僅限於鏡頭與鏡頭之間的外部關系。一旦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蒙太奇也參予了聲音和色彩的分切與組合。蒙太奇參予聲音,形成了聲音蒙太奇,它涉及聲音與聲音、聲音與畫面之間的關系。後者又包括聲音與畫面同步即聲源來自畫面中、聲音與畫面分立和聲音與畫面對位即聲音與畫面不同步,聲源不在畫面中等不同關系。蒙太奇參予色彩,形成色彩蒙太奇。此外,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還可以11通過人物和攝影機的不同調度在一個長鏡頭內成,對此人們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的格局發生了變化,電影無論從技術方面還是從藝術方面來說,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從藝術方面來說,許多電影藝術家已經不滿足於固定傳統,他們追求現代意識,刻意創新,許多新的理論、流派都紛紛出現,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以法國為中心的先鋒派,在義大利興起的新現實主義,在日本興起的獨立製片運動,在法國興起的長鏡頭理論、新浪潮主義等。

長鏡頭理論源自於安德烈·巴贊。安德烈·巴贊是法國的一位電影評論家,他認為,電影的最大優點是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而傳統的蒙太奇手段卻是人為地把影片按照編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行剪接,實際上是強迫觀眾接受編導者的思想,因此,電影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他主張,不要把時空隨意割裂,從而限制觀眾的知覺過程。因此,他強調要把事件的全部真實過程拍下來,讓觀眾自己欣賞、品評,這樣就造成了長鏡頭的出現。因此,巴贊的理論也就常常被人們稱為長鏡頭理論。其實,它還有個名稱,叫做場面調度理論。巴贊的理論有它的積極意義,因為他強調讓觀眾自己去理解、品評,「看他們自己想看的東西」。

對於蒙太奇理論和長鏡頭理論,雖然有些電影理論家各有偏愛,但實際上,兩者都有它們的積極作用,也都有它們的不足。有人用長鏡頭理論否定蒙太奇,認為蒙太奇已經過時了,這樣把長鏡頭理論反映到了絕對的地位,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了。應該說,這兩種理論都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因而,也12就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60年代中期,在西方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電影符號學在法、英、義大利等國興起,這是世界電影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它以1964年法國的電影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發表的題為《電影:語言還是言語?》的論文為開端,標志著這一新的電影理論的脫穎而出。和前兩種電影理論不同,電影符號學不是電影理論的一個流派,和電影的創作實踐的關系也不是很密切,它是讀解影片本文對影片的分析和研究和對電影進行純理論性研究的一種傾向和方法論。

70年代以前的電影符號學,總的來說,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框架,注重結構和表述結果的靜態研究。70年代以後,引入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並注重了表述過程的動態研究,標志著電影符號學第2階段的開始。

中國電影發展歷史

1896年8月11日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外國人在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中放映了一部表現外國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轟動,被稱為西洋影戲。從此,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人也紛紛把自己國家的影片輸入中國,在酒樓茶肆中放映。

中國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當數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拍的《定軍山》。這是一部短戲劇片,主演是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定軍山》是譚派的保留劇目。京劇是當時中國人最喜愛、最熟悉的劇種,譚鑫培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京劇藝術家。任景豐當時的選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頗有精品意識的,因此,影片大獲成功。報載,放映時有13「萬人空巷來觀之勢」。當然,由於那時還是默片時代,所以任景豐等人只拍了其中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或舞蹈比較多的場面。

本世紀20年代前後是中國的電影事業的萌芽時期。1917

年,中國有了第1所自己的電影企業——商務印書館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樣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紀錄片、風光片,動畫片都出現了,但基本上還是在探索階段中。那時拍出的一些影片,如《嚴瑞生》、《紅粉骷髏》等,無論在影片的內容上、藝術性上,都很低劣。不過那時也確有一些影片具有積極意義。如我國的第1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辦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國人出資、中國人拍攝的

《莊子試妻》成為第1部送到外國去的影片。1931年,還誕生了我國的第1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0年代初,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左翼

文藝運動的興起,同時也標志著左翼電影的興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拍出了許多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又有相當藝術水準的影片,如《春

蠶》、《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狼山蝶血記》等。孫瑜執導的《野草閑花》不僅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其中的

《尋兄詞》開了我國電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漁光曲》,在中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時期,我國電影藝術家對於電影語言的運用更加純熟了,推、拉、搖、跟、升、降的攝法,各種蒙太奇手段的運用,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1937年以後,我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拍攝了《塞上風雲》、《八14百壯士》、《長空萬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派的腐敗和反革命的本質。而物質條件技術設備極差的解放區也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企業,1946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在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成立,為人民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我國的電影事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僅成立了許多新的電影製片廠,一些著名的優秀電影藝術家創作。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而且涌現了許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鋼鐵戰士》、《梁山伯與祝英台》、《聶耳》、《我這一輩子》等還在國際上獲獎或者獲得好評。十年浩劫,曾給中國的電影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害。打倒「四人幫」以後,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影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許多新的題材、新的辦法、新的電影藝術家大量涌現,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導演們拍攝了一批《天雲山傳奇》、《黃土地》、《紅高粱》等有國際聲望的電影,中國的電影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已穩步走向世界。

㈡ 影視藝術鑒賞論文3000字左右。。。急!急!急! 偏僻點的。。。。。

影視藝術欣賞論文 一、 對電影的認識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電影是一種在電影院看的,故事。不過比起電視劇來,故事講得有點太短了,看著不過癮。長大一點才知道,電影是一種藝術,不同地方的電影有著不同的特色,這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吧。 下面談談對各地電影的看法: 內地電影,從我有記憶開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戰爭影片,大多是講抗日和解放戰爭的。後來看到越來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學校組織觀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過一些片子,不過到現在大多都忘記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當時的確給我很大震撼。後來就不再去電影院看電影了,在電腦和網路上看得大多是國外片,國內的一般只是喜劇片如《手機》、《大腕》、《天下無賊》,和一些比較有名的,像《無極》等。 香港電影,給人感覺娛樂性較強,以市場為導向,像周星馳的一些電影,的確很好玩,但看的時候又不會有什麼思想負擔。挺適合休閑時觀看的。 韓國電影,最近才看韓國電影,一般是些愛情電影和倫理片,但很適合中國人觀看,大概是我們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覺很細膩,和生活貼近。給我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野蠻女友》,這部電影當年可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颳起了一股野蠻旋風呀。 印度電影,只看過有限的幾部印度電影,片名大多記不清了,只是對那大篷車和時不時的音樂和舞蹈還有點印象,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但那時的印度電影感覺上更像歌舞劇。 俄國電影,現代的俄國電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過前蘇聯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戰有關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歐洲電影,最為代表的應該是法國電影吧,感覺藝術感很強,不是看得很懂,畫面很漂亮。像《天使愛美麗》我看了幾遍都沒看懂。 美國電影,看得最多的還是美國的好萊塢大片,美國片是最為成熟的,無論影響力還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現在在中國大學生中,看好萊塢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國產片的人多。尤其是國產片中有些類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談談對兩種類型的電影的看法: 對一般的類型,我想因為見得多了,也不會有什麼感觸,那我就拿兩種比較特殊的類型來談談我的看法。 動畫電影,我認為也算一種很重要的電影類型(因為有人說動畫是小孩子看的東西),我不否認,小孩子更容易被動畫吸引,但不是說動畫片就一定時給小孩子看的。我認為,除了演員和布景是由真實的轉變成用畫的,其他的電影元素都有保留,導演一樣可以用動畫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在動畫電影方面,日本和美國無疑是兩種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維動畫產業可以說是全球最發達的,像在流水線上生產產品一樣生產著動畫片,以動畫系列片為主,也會定期為這些系列片出些劇場版,當然也有單獨的動畫電影,比如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我覺得都是不錯的影片,日系動畫的唯美畫風也很讓我喜歡。個人感覺就二維動畫而言,美國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較好的《獅子王》來說,在它之前,日本實際上有一個很類似的動畫系列片《森林大帝》,這很有抄襲的嫌疑。不過自從3D動畫出現之後,美國的技術優勢又體現出來了,不愧為IT技術的起源國,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幾部作品《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超人特工隊》、《汽車總動員》等,無論是畫面還是講的故事,都讓我們耳目一新。 恐怖電影,談到恐怖電影還是要談到日本。先不談日本人的民族性的問題,日本的恐怖電影的確是很不同的,是一種懸念的恐怖,用意識來引導你,而不是用那種血腥的場面來達到目的。如《午夜凶鈴》、《咒怨》等,會在整部片子彌漫恐怖的氣氛,但就是不讓你見到,讓你提心吊膽到最後。美國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樣,突然出現的血腥畫面,如果沒有準備的話,簡直讓你會吐出來。記得有一部叫《異次元殺陣》的片子,有一個把人切成塊的鏡頭,足足讓我倒了一天胃口。還有《死神來了》、《死神來了2》和《死神來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陽光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那種很血腥的場面,這也許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從有記憶開始怎麼看電影 說實話,已經很久沒有到電影院看電影了。小時候倒是只能去電影院看電影,不過,現在看電影的渠道已經太寬了。從網上、電視上都可以免費看到(如果不算電費的話),很多國內電影過了檔期,國外電影大約上映一年後,中央6就會放映,這還不算國內大大小小的電視台提前買碟片看。我們自己也可以買正版或盜版的盤來先睹為快。不過,現在看來,還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較有感覺。有一種看電影的味道。 三、 列舉喜歡看的電影 《我的野蠻女友》、《超人總動員》、《指環王》三部曲,《帝企鵝日記》、《公主日記》、《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死神來了2》、《開國大典》、《天下無賊》、《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傳》、《愛國者》、《勇敢的心》

採納哦

㈢ 電影學術論文題目

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下面是我整理了電影學術論文題目,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電影學術論文題目
1略論電視的社會責任

2硝煙中的現代媒體

3記錄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遊節目的定位問題——質疑當前旅遊節目「人 文化 」包裝

5電視節目的品牌戰略

6從《同一首歌》看電視營銷時代的晚會

7解析信息資訊節目的受眾傾向

8論體育類談話節目之體育明星專訪

9談文學 散文 到電視散文的審美空間拓展

10由鳳凰衛視的 經驗 看電視媒體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時育成林——談中學生節目的現狀與發展

12益智類節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類節目的社會文化意義

14電視欄目包裝策略初探

15為天氣預報節目把脈

16傳統媒體的整合傳播策略——從《中國歌曲排行榜》的媒體整合說起

17淺猛森析探索類紀錄片對扮知娛樂元素的應用及影響

18從電視電影的傳播特性看中國電影頻道的競爭策略

19增強「場信息」——提高談話類節目質量的關鍵

20電視談話節目嘉賓選擇

21頻道節目編排淺論

22人物紀錄片的故事化創作——人物紀錄片進入電視欄目後的新特點

23淺論歷史題材記錄片的敘事元素

24淺議談話節目的話題選擇

25論述受眾在電視媒介中的主體心理和行為

26試論MTV中國本土化進程中的藝術審美與文化消費

27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綜合性節目樣式

28談「真人秀」

29淺談紀錄片的主觀精神

30關於談話節目的品牌塑造

31淺論名人訪談節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魯豫有約》——論談話節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從《幸運52》的運營看益智節目的發展

34再現真實——淺談紀錄片中的搬演手法
電影學術論文
化視野下中西方電影的差異

摘要 中西文化差異,究其根源主要與自然環境、民族傳統、思維模式、處世態度、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有關。本文通過對中西方電影的比枝缺畝較分析,可以透視中西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中西文化 中西電影 差異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電影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自然反映在他們的電影當中。因此,分析電影是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很好途徑。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究其根源,主要與自然環境、民族傳統、思維模式、處世態度、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有關。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一 中西電影中的宗教差異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教派,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部分人都成為了基督____同時,基督____中東、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區成為了少數教派。緊接著地理大發現之後,經過傳教士的不斷傳播和殖民擴張,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後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著重大影響作用。

佛教起源於印度,約在公元1世紀開始從古印度經絲綢之路傳至中國,並得到了皇室的重視,許多佛經被引入中國,許多印度高僧來華講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佛教又衍發出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學思想,漸漸地中國佛教摒棄了那些不適合中國社會的規則與條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義,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並帶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我們的美學、政治、文學、哲學和醫葯等方面,當然也影響著我們的電影。

1 ____對西方電影的影響

____三大教義分別是三位一體、原罪與救贖。三位一體就是聖父、聖子與聖靈是上帝的三個不同表現。原罪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人類始祖偷吃禁果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賜可以解救墮落的人類。救贖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過賜予人類永恆的生命或來生,來拯救人類精神上的死亡與終身詛咒。基督____人類需要從現狀中解脫出來,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人類要完全得到救贖是不可能的。救贖在基督____一個核心教義,意思是只要人們心中有上帝,也終將被上帝所救。

救贖的理念代表著____的思想。這種思想無疑也影響著西方電影,不僅反映在宗教電影中,如《約翰福音》、《馬太福音》、《最後的誘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電影當中,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信仰缺失的年代裡有關救贖的故事,救贖的是信仰,被救贖是希望。救贖是一場戰斗,希望對絕望,自由對監禁。這也是人類尊嚴與人性的斗爭。安迪救贖了他的獄友,因為他堅定的信仰是對邪惡與絕望最好的武器。不同於其它的宗教電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贖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獄之前,肖申克監獄的條件非常惡劣,犯人毫無人權可言。典獄長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把犯人當作廉價勞動力。安迪入獄之後,這位不滿現狀的銀行家雖無力改變,但他的出現至少給犯人們帶來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於安迪,他就是現代版的耶穌。他的受難也就驗證了「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強者拯救自己,偉人拯救他人。安迪給其他獄友帶來希望,也拯救了他們。

2 佛教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佛教教義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把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是引導眾生從痛苦走向快樂。佛教的創立者並不是命運或災難的創造者,而是引導眾生尋求祝福、避免災難。命運與災難源於因果循環,與個人的前世今生有關。每個人的想法無論是否付諸行動,都將在腦中留下印記。一個人的言行也將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記。這些印象無論好壞,都將累積並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即所謂的業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無處可逃,無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報應」的敘事模式。中國許多古典文學主要採取佛家的因果報應敘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現代劇改編的電影《雷雨》也處處可見佛教意蘊。在第一幕魯大海剛到周公館就對四鳳說:「剛才我看見一個年輕人,在花園里躺著,臉色發白,閉著眼睛,像是要死的樣子,聽說這就是周家的大少爺,我們董事長的兒子。啊,報應,報應。」第二幕中周朴園與侍萍相認後,侍萍說:「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爺們。這是我的報應,我的報應。」侍萍得知周萍與四鳳之間的關系之後,沉痛地說:「這怪你媽太糊塗了,我早該想到的。可是誰料得到就會有這種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著呢?媽的命苦,可你們的命……」當得知四鳳已懷有周萍的孩子時,侍萍痛苦地說道:「啊!天知道誰犯了罪,誰造的這種孽!他們都是可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天哪,如果要罰,也罰在我一個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當我一個人嘗。」因果報應的思想觀念在劇中人物身上很容易顯現。

二 中西電影中不同的價值觀

價值觀左右人們的意見,影響人們的行為和評價,決定人們的言行和 思維方式 。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統,不同的文化價值。「一種文化下的價值觀與言行或許得不到另一種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如電影《刮痧》中許爺爺用中國傳統的刮痧 方法 給他的孫子丹尼斯治療輕微的發燒,卻被美國當局誤認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復雜。

1 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個人主義通常被解釋為獨立、自恃、獨斷獨行、以自我為中心、自私這些字眼。科本哈瓦卻說:「它幫助人們不斷向前,是人類本性,身體,感官,心靈,智力的覺醒。」個人主義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再者個人主義更重視民主和平等,同時也重視他人的權利。

電影《克萊默夫婦》「用一種間接的方式向人們解釋了個人主義」。泰德·克萊默是一位頗具天賦的 廣告 策劃師,努力賺錢養家,但他的妻子喬安娜卻要與他離婚。中國觀眾或許不能理解喬安娜為何要離開她的丈夫?泰德從未虐待過她和孩子,也沒有對她不忠,盡量滿足她想要的東西。在中國,像泰德這樣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個好丈夫,因為他努力工作都是為了支撐這個家庭。但喬安娜並不這么想,她說,「我的一生,我感覺我是某個人的妻子,某個人的母親,某個人的女兒,即使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誰,這就是我為什麼離開你的原因」。從她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喬安娜個人意識的覺悟和對個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集體主義是用來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會觀,強調團體中成員間的合作,並且個人利益總要讓位於集體利益。集體主義注重集體和社會,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集體主義的精神支柱和整體主義有關,即整體大於部分。集體主義通常與個人主義相對,特別是這些觀點經常在系統中相互結合。那些擁有集體主義思想的人認真遵守社會或團體的規則,保護集體、社會、國家的利益,而任何影響集體利益的個人行為都將招來批評。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集體主義的國家。

集體主義在中國電影中有著明顯的記號。中國「「」」之後,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的電影,都帶有濃厚的集體主義色彩。尤其是由中國第四代導演所導的電影,大部分是以革命為題材,突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他們的電影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眷戀和深思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中國「集體主義電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義》、《西安事變》、《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雞毛信》等等。

三 中西電影中的人權

人權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權,包括公民權和政治權利,如生存權、人身自由權、言論權、法律面前的平等權和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權利等等。這里我們將主要討論中西方電影中表現出的有關隱私權、艾滋病人和同性戀者的權利,從而透視、分析中西方在這方面的文化差異。

1 中西電影中的隱私權

隱私權是個人或集體把他們的私人信息隔離起來的權利,也只有他們自己可以選擇性的對外揭露。「隱私權的界限和內容在不同的文化和個人中雖然不同,卻有共同的主題。隱私權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個方面,由相關利益集體權衡」。隱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聯系在一起,特別是英國和北美國家。這個概念並非全球皆有,有些國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國 傳統文化 中並無隱私權一說,所以中國人對自己的隱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護,相反,美國人更加註重他們的隱私權。這種差異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

美國電影《楚門的世界》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這種權利。主角楚門從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鏡頭前面,且一直未發現這個事實。楚門的生活通過成千上萬個隱藏的攝像頭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向全球直播。製片人克里斯托弗給他製造不同的環境來捕捉楚門的真實表情和行為。為了防止楚門發現這個不真實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盡辦法遏制他的冒險精神。後來,西爾維亞闖入楚門的虛幻世界,並和楚門墜入愛河。之後,她發起了一個「還楚門自由」的行動,希望楚門能夠從電視中走出來。《楚門的世界》向人們展示了隱私權是不可侵犯的權利。它同時警示我們必須尊重保護隱私權。楚門的生活也啟示觀眾,他們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國有一部電影《無形殺》說明了隱私權意識的缺乏,講述了由於人肉搜索導致一個女人的死亡,這個女人在網上被通緝,因為她和別人有外遇。網友們跟隨調查她的情人,認識她的路人都不斷質問她。後來人們在海灘上發現了她的無頭屍體,這部電影涉及到了網路搜索觸及隱私的問題。

2 特殊人群的權利

西方國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權利,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可能享受這些權利,但他們對這些平等的權利卻有很強的意識。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戀者的權利。

《費城故事》是好萊塢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戀和同性戀歧視的主流電影,改編自吉爾弗雷·鮑爾斯的真實經歷。吉爾弗雷是首個因艾滋病受歧視而狀告貝克·麥克肯茲公司的律師。這部電影涉及到難以被公眾接受的話題——艾滋病和同性戀,披露了對這些特殊人群的社會隔離和歧視。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傳記式電影《米爾克》,講述了第一位公開同性戀身份、後當選為加州議員的政治家哈維·米爾克一生都為同性戀者爭取合法權利的故事。這說明西方人強烈的平等意識,無論多艱難,都要為平等奮斗。

中國一部類似主題的電影《喜宴》,反映了中國人對同性戀的否定、拒絕態度。電影講述高偉同在紐約的生活。他有一個成功的事業,和他的同性戀愛人賽蒙關系很融洽,而他在台灣的父母卻不知此事,一直盼著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賽蒙的同意下,偉同和一個漂亮的中國姑娘薇薇說定假結婚。後來,薇薇引誘醉酒的偉同而懷孕。偉同不得不將真相告訴他母親。他母親極為震驚,但堅持不要將此事告訴他的父親,偉同也不敢告訴他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剛中風復原,難以接受這樣的打擊。最後,薇薇決定把孩子生下來,並希望賽蒙留下來做孩子的另一個爸爸。在中國的環境下,人們很難接受同性戀,特別是對於那些傳統的父母來說。因此,同性戀者也不敢讓周圍人知道,怕他們在背後議論紛紛。

四 小結

本文通過對中西方電影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隨著社會的發展,兩種文化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西方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以及無權威的狀態,使得社會問題突出;而中國文化中的「無為」思想,也讓中國在很多方面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因此,西方向東方取經,東方向西方看齊,東西方民族相互取長補短,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獲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兩種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於傑:《都是刮痧惹的禍——從〈刮痧〉談中西文化差異》,《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國的個人主義與中國的集體主義》,《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

[3] 劉小晨:《關於女性與自我價值的思考:〈克萊默夫婦〉的啟示》,《江西 教育 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國峰:《從影視作品看中西文化差異》,山東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作者簡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樹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工作單位:九江學院外語學院。


看了「電影學術論文題目」的人還看:

1. 電影學術論文範文

2. 電影學術論文

3. 大學生學術論文題目

4. 有關電影廣告學術論文

5. 電影評論學術論文

㈣ 印度電影《炙熱》,一句「我丈夫的兄弟強暴了我」道盡心酸

在近年來,印度女性電影備受觀眾的青睞,比較耳熟能詳的有《廁所英雄》《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等。而電影《炙熱》也是同類型題材的高分電影,比較區別的話,就是拍攝的導演性別。《炙熱》的導演是女性,而大多數的印度女性題材影片卻是出自男性導演之手。在討論女性主義的電影,顯然為了避免被打上男性權威的標簽,沒有比這個更加合適的了。

如果是比較感興趣的話,做好一個准備吧,因為這個電影它整體的基調是帶著濃郁且悲慘的氣息,充斥著針對女性一系列的歧視、家暴等不公平的現象

影片開頭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占巴被家暴,回到娘家,但是被村裡所不容。長老團為帶頭人公開審判。認為她不該回到這個村裡,這會給自己的村丟臉,女孩子出嫁後,夫家就是女孩子的家。之前也有一位像她一樣,過不下去日子,想回娘家的女孩,但是不被接受,最後自殺了。

最後,占巴不斷哀求,希望他們能夠心軟,但是還是被拖著推上車子請出村子。根據占巴的自述,家裡所有的男人包括自己的公公,只要找到機會就會強暴占巴。不管她如何訴說自己的生活之苦,最後的結果,她還是被村裡的人送上了離開村裡的車子。

一個已經嫁人的女性,幾年都沒有生出孩子。丈夫嗜酒成性,嗜色成性,經常出去找妓女。在自己家,經常被家暴。

在一次被家暴後找到自己的傾訴朋友家裡,比莉(一個歌舞團的舞女,而且是一個想要從良的妓女)把她帶到一個山洞,給她找來一個男人。

過了一段時間後,她告訴自己的丈夫,自己懷孕了。結果迎來的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質問,這個孩子不是他的,還進行了一場毆打。因為他的丈夫,是一個不能生育的隱洞鬧男人,而他自始至終都知道。最後,她還是選擇了苦苦懇求自己的丈夫,希望自己能夠留下來,選擇能夠接受他暴打的生活。

拉尼一家,一個婆婆,一個兒子。拉尼全身心都在兒子身上,影片開頭就是為自己兒子找漂亮的女婿,而對方出嫁女兒,也僅僅是希望禮金能夠漲價然後就把女兒嫁到灶罩誰家都可以。根據一次自述,拉尼還沒有出嫁的時候,被家裡暴打,被自己丈夫救了一次,自己的婆婆跟她說:「一切會好的」。等到拉尼出嫁後,自己的丈夫開始找外遇,自己的婆婆還是跟她說:「一切會好的」。後面,自己丈夫意外死去,她的婆婆還是跟她說:「一切會好的」。拉尼開玩笑說,也許等自己兒媳進門後,我就躺在那裡,跟著她說:「一切會好的」

家裡的積蓄都拿來給自己的兒子結婚了,在婚禮的時候卻因為自己的兒媳長了虱子剪了頭發哭了。自己的兒子也在顫巧當天,被自己的所謂兄弟嘲笑娶了個禿頭。此外,在兒子結婚的時候,自己的婆婆死了。

對於自己的兒媳,說女孩子是不應該讀書的,更應該知道的是如何取悅自己的老公。就像舊時代的母親一樣,認為自己的兒子出軌以及做壞事,都是因為自己的兒媳並沒有能力取悅自己的兒子並讓他變好。

拉尼看著自己的兒子毆打並上自己的兒媳,開始選擇了冷眼旁觀。拉你回憶起自己的年輕時候,自己丈夫帶了自己的兄弟,對自己的自己進行了輪奸的事兒,阻止了自己兒子毆打兒媳的行為。隨後,拉尼的兒媳跟她訴說了自己剪短頭發的行為,是一個和自己兩情相悅的男孩子出的主意,希望能夠阻止這一場婚禮,而且她並沒有偷錢。隨後,拉尼作出了決定,將自己的兒媳送出自己的家門,祝福了她和她兩情相悅的郎君。

在這個影片中,都在強調女性是生育機器,女性讀書會變成懷妻子,女性是被咒罵的對象。女性只能活在男性的權威之下,都是生活在 社會 輿論魔咒之下。她們,也曾反抗,也曾想過追求自己的幸福。就女性讀書的這個情況,在印度比哈爾地區,有相關的論文調查顯示著一個普遍的現象,女性會在17-18歲時,自動輟學或中止學業。

[數據來源於:Singh Mudit Kumar. Gender and woman empowerment approaches:Interventions through PRIs and CSOs in Northern India. Woma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018, 71 (10) :63-67.]

女權運動還是在中國 歷史 的洪流之中占據了一定地位,中國的情況比印度來說,好上的不是一星半點。

㈤ 關於世界電影簡史的論文

世界電影簡史 1895~1910 ●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還有很多,具體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a-me.com/asp/club/model/bbs2/view.asp?article_id=80527&formid=15&listpage=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