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與外國電影的異同點
擴展閱讀
文森特老電影完整版 2024-06-30 21:01:52

中國電影與外國電影的異同點

發布時間: 2024-06-27 14:52:07

中國的電影和西方的電影有什麼不同之處拜託了各位 謝謝

看到天涯論壇上不斷有人批判外國電影,如<肖申克的救贖>,<哈利·波特>等,在我看來,這些評論不是不無道理,但也有失偏頗,電影成功與否是看票房數的,在這一點上它們的確是獲勝了,這是不可否認的.電影總不可能拍的天衣無縫. 外國電影成功之處,吸引人之處並不在於它的劇本有多復雜,情節有多曲折,而在於它的場面,這些宏偉誇張的場面總是能把人帶到電影裡面去,另人身臨其境,像<魔戒>,<哈利·波特>,<特洛伊>,<天朝王國>,<珍珠港>等等,在這方面,中國是遠遠不及的. 但是中國電影優點在於它的深度和劇情曲折,還有更多的是留給人們想像的空間,然而,外國人是不推崇這點的,比如說<天下無賊>,<龍鳳斗>,一老外看完後跟我們說"it's too complex."由此可見,他們的思維是不習慣看中國電影的,他們是習慣直接了當的. 美國能夠拍出大片<珍珠港>,藉此,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就深入人心了.但是中國就拍不出<南京大屠殺>.珍珠港事件中,死亡人數大概9000多,但是,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死亡人數高達30多萬,目前小泉不斷的在扭曲歷史事實,但是不敢扭曲偷襲珍珠港的事實.如此下去,南京大屠殺事件即使永遠成為中國人心中的痛也可能會被世界遺忘,但是,珍珠港事件卻早已深入人心了.據說,中國有人出資邀請好萊屋製作出<南京大屠殺>,有待於在2007年實現,先不說是不是可靠消息,至少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中國人的電影是沒有分量的,我們目前還是沒有能力製作大片.拍攝一部上佳的電影是需要money的. <如果愛>是中國電影在歌舞劇方面的一次飛躍,有待於跟美國的<紅磨坊>相提並論.在這里提一下小日本的歌舞劇<狸御殿>,客觀的說,這部影片也是有價值的,畫面全是虛假的,但卻是唯美的,故事是老套的,但製作是新奇而有趣的.所以我很期待<如果愛>,希望能夠勝出.大家一定要支持中國的電影事業,它不是單純的供人娛樂的,在某一些方面是發人深省的,是一個國家的榮譽. 睇在我份上,點都比我選我滿意答案啦

Ⅱ 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區別

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看者,不論是在電影院、電視抑或電腦上看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外國電影往往比中國電影更能吸引人。直觀的講從票房上外國片更勝一籌,從觀眾反應和世界電影排名上看中國國產片也不如外國。那麼中外電影的差異和差距究竟是什麼呢?就這個問題我們成立了研究性學習小組並展開了討論和調查。我們談論中外電影的差距,不僅為了提高自己的審美素質和水平,同時也想為國產的電影能夠在世界上獨領風騷提出自己的建議。經過討論,我們決定按照電影的類型來分工調查中外電影的差異和差距。例如,組員宮一丹調查中外恐怖片的差異和差距時總結出四點來:第一國內外恐怖片的文化背景不同,經常看恐怖片的人不難發現,亞洲恐怖片的恐怖效果、節奏和恐怖效果出現之前的包袱都是大同小異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故事的來源不同,國外的恐怖片很多故事來源於聖經,例如吸血鬼,撒旦等,國內的恐怖片很多來源於民間傳說,例如聊齋,僵屍等,還會融入一些因果循環,善惡有報,邪不勝正的佛學思想,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背景對其故事來源有很大影響。第二就是國內外恐怖片的故事情節和其恐怖效果之間的聯系不同,這點也許很多仔細觀看恐怖片的人們也會發現,大多數國內的故事情節是與其恐怖的節奏相輔相成的,但是在觀看一部國內恐怖電影時,如若只看其中一段恐怖情節,其恐怖效果絕對遠不及在了解其故事情節的前提下看來得更強烈,比較有趣的是國外的恐怖情節在不了解其整個故事梗概的前提下觀看也一樣會達到驚心動魄的效果,可以這樣說前者和故事情節是相輔相成,而後者則是比較獨立的。第三國外電影在描述恐怖效果時經常用到寫實的手法,我們經常會看到血淋淋的,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鏡頭在國外電影里出現,此時的電影背景音樂對它的渲染顯的就不那麼重要了,讓人看過後覺得太真實,太惡心。國內則不同,經常是以詭異的氣氛,以及隨情節富有變化玄妙的背景音樂來渲染恐怖效果,讓你的心不由自主的陷入情節當中,並且懸在半空中,久久不能平靜。第四 中國人信奉一切皆有因果,一切事情必有原因,一切果皆由因而起。如果今世遇到鬼怪纏身,一般是前世的冤孽,只要鬼怪解決了前世恩仇,今世心願,最終他們將回到他們原來應該在的地方。而我們關注的重點就是因的講述。至於發生在哪裡,不是重點。

Ⅲ 中國電影與外國電影相比,差在那裡 從畫面、音效、

額 , 不是學電影專業的 ,不太懂, 我講一些我自己感覺到的吧,希望能幫到你。

1.從中西經濟發展程度來看,由於在經濟沒有達到相同的高度,所以對精神文華殿需求層次也自然要第一點(這個點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當然你也可以用馬斯諾需求層次李坤來看待這一問題。所以,對於電影精神深度,思想內涵來說,通常也是不及西方的。

2.由於中國人思想真正開放的時間,其實還是比較短的,所以對於一些木已成舟的社會現象,或國際趨勢不能正確的對待和接受。這就決定了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相對較窄,不能發掘出具有新意的觀點和創作理念,也就是說,作品缺乏前瞻性。

3.從畫面來看,平時看電影也能知道中國的拍攝,剪輯技術明顯和西方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當然這也是由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產生的。而且,從我自己看了許多電影的角度來看,中國特別是對於需要處理的特技效果的技術比較差,舉個例子,《阿凡達》中國明顯做不到那麼好的視覺效果。

4.音效的話,我個人沒太聽出太大差距,(可能是我不專業把,我覺得中國有些電影的音樂也還不錯)

額 我覺得的就這么多了 不專業啊 不專業 只是希望對你有幫助。。。。講的不好不要怪我,,,我也是半吊子水啊!!!

歐美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差異

其實最直接的對比,就是拿中國人拍的武俠片與外國人拍的科幻片來看:中國人我想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在電影的差異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吧·· 歐美

Ⅳ 中國電影和西方電影有些什麼不同

幾年前上映的《廊橋遺夢》曾讓中美觀眾為之感動。仔細分析,同是流淚,卻有著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異。老美們感動,是在「解放」得轟轟烈烈後,渴望某種更為純朴的真情;對依然在傳統藩籬中彷徨的中國的觀眾來說,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戀讓人怦然心動。在彼,是反思和回歸,在此,率性盡情還顯得奢侈。文化問題其實相當復雜,就西方電影來說,許多歐洲導演的審美情趣就與美國人有明顯分歧。但在大多數觀眾的心目中,好萊塢的大片幾乎就成了西方電影的代名詞。

事實上,美國電影的成功與電影的娛樂功能密不可分。如特立獨行的英雄、風情萬種的美女、大團圓的結局。在人物形象上,正與反的強烈對立,都很易於將追求心理宣洩的觀眾鎖定在特定的空間。這種影片其實也頗合中國觀眾胃口。千百年來,國人所渴求的就是正義戰勝邪惡,大團圓夢境更能將一顆痛楚的心靈撫平。與此同時,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對觀眾的心理產生相應作用。中國觀眾由於受傳統倫理道德影響,又常常會對正面的角色產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許。在國產影片中,同樣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近日,由李安導演的電影《卧虎藏龍》在市內公映,這部片子獲得了10項奧斯卡獎提名。通過這部片子,可以看出李安在中西文化間所踩的鋼絲。影片中所流露出的**是雙重的,李慕白和他的師妹真心相愛,但他們又在不斷進行自我約束,直到李慕白中毒身死。在外國人看來,這就是典型的東方情結。而身為貴族小姐的玉嬌龍割捨不下與沙漠強人羅小虎的愛情,她對於禁忌的突破,她半分天使半分魔的放任性情,又何以不讓老外們正中下懷。從影片的整體結構看,小虎的出現只是近乎符號般的闡釋,其藝術處理的粗糙當是李安的敗筆。

對於《花樣年華》,影評人是這樣評價的:王家衛本來就是以藝術電影的拍法取得商業成功的一朵香港奇葩。看過王家衛之前的片子就不得不承認《花》片是形式遠遠大於內容的,王大導也很有點才思枯竭的嫌疑。事實就此成為:將藝術電影縮減為形式化的王大導,遇上了充滿媚雅沖動的飢渴人群。於是王導攜愛將梁朝偉、張曼玉出席的首映禮成了各大城市的熱門話題,大夥普遍記住和敢於高談闊論的就是張曼玉在片里換來換去花色無窮的旗袍。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讓張曼玉、梁朝偉演繹了一出東方式的廊橋遺夢。同樣表現的是婚外情,好萊塢的廊橋之戀,上演的是赤裸裸的情慾。王家衛鏡下的《花樣年華》卻洋溢的是含蓄陰柔之美。其實何止是與西方式的比呀!即使與時下中國表現男女情戀的影視片比,《花樣年華》也該讓如今的「赤裸裸」們羞得臉紅了。曾幾何時,中國人在男女問題上的含蓄消逝了……

《花樣年華》中的周先生和陳太太,是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他們的生活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花》片卻從中挖掘出了美。這挖掘的訣竅就在於緊緊把握住了中國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現方式。周先生和陳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拋棄的孤男寡女,當他倆從對方相同的領帶、背包知道各自的那一半勾搭到一起後,雖雙方相依相戀,但並沒有赤裸裸地表現出來。甚至他們各自的另一半--陳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樣都沒露,只有聲音和背影,這些都使影片看來聖潔而含蓄。

渴望某種更為純朴的真情;對依然在傳統藩籬中彷徨的中國的觀眾來說,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戀讓人怦然心動。在彼,是反思和回歸,在此,率性盡情還顯得奢侈。文化問題其實相當復雜,就西方電影來說,許多歐洲導演的審美情趣就與美國人有明顯分歧。但在大多數觀眾的心目中,好萊塢的大片幾乎就成了西方電影的代名詞。事實上,美國電影的成功與電影的娛樂功能密不可分。如特立獨行的英雄、風情萬種的美女、大團圓的結局。在人物形象上,正與反的強烈對立,都很易於將追求心理宣洩的觀眾鎖定在特定的空間。這種影片其實也頗合中國觀眾胃口。千百年來,國人所渴求的就是正義戰勝邪惡,大團圓夢境更能將一顆痛楚的心靈撫平。與此同時,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對觀眾的心理產生相應作用。中國觀眾由於受傳統倫理道德影響,又常常會對正面的角色產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許。在國產影片中,同樣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

傳統的倫理精神會不自覺滲透、內化於觀眾的心理結構中。西方人崇尚自我,國人相對折衷。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為發端,西方的藝術作品並不迴避人的慾望和本能。同樣是表現男歡女愛,中國影片會考慮大眾欣賞習慣,進行較為含蓄的處理。而西方開放的觀眾會很自然認同「花心」英雄,女星們更是被裝扮得艷光四溢。反之,中國觀眾認同的多是合乎規范的賢惠淑女。受「文以載道」觀念影響,中國觀眾在心理上還有著「教化需求」,由於情感相對克制,中國觀眾會津津有味地觀看悲歡離合的故事,但又排斥類似於同樣來自於西方的純粹悲劇。

Ⅵ 求中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區別。急!!!!!!!!!!!!

1、起源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美國電影: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2、特點不同

中國電影: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

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美國電影: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3、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的表現手法多為平鋪直敘、中規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書式的權威口吻進行敘述,觀眾能夠獲得歷史的厚重感,卻無法產生深刻的代入感。

領袖、英模題材影片雖然已經逐步脫離了教科書式的書寫,在人物深度的刻畫、體現人性色彩、選取角度的靈活性等方面有所進步,但總體而言,此類影片仍然存在較強的教導、感化的痕跡

美國電影:美國主流電影的表現手法則更為豐富、細膩和深入,它能將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投射到具體、真實的人物身上——這些人物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大眾,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有接受這種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的能力。

Ⅶ 國內改編電影和國外改編電影有哪些不同之處

實際上,我覺得差異在於中國電影創作跟先鋒哲學的聯系並不緊密,而西方不是。記得上次回答問題時說,「存在主義催生了法國新浪潮,又闡釋了法國新浪潮」。上世紀20年代胡塞爾發起「現象學」,改變了人們對自身、外在事物的看法,正像雷蒙-安龍對沙特說的,「如果你是現象學家,你就能談論(你面前的)雞尾酒。這便是哲學。

中國的所謂大片真的就是故事片,而不是藝術片。這也讓中國電影很難走出國門,因為,外國人更注重藝術性,藝術表現力,外國人將藝術當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追求而不願意將藝術當作為物質的一種形式。這恐怕是中外在藝術觀念上的一種很大的不同。

Ⅷ 國產電影和美國大片的區別

國產電影,文化單一,思想老套,無開拓進取,思想觀念傳統定固。無抽象思維,無想像空間,追求的利益遠超於藝術的價值,演員本身沒有奉獻犧牲的精神,編劇良誘不及,無非是些情情愛愛女女宮斗,演員導演忽悠了事,劇情哆嗦不直接,狗屁大道理一大堆,不包容,不改變,守舊,落後。美國電影,有創新思維,大膽想像,散而不亂,自由抒發,有開放性包容性,有情有色,不失顏色,情感豐富,注重細節拍攝,人物內心刻化對比,同一件事卻產生多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