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膠片是如何生產的,原料是什麼,價格如何確定!哪家公司產
在密閉,全黑,超干凈的車間里生產.柯達,富士是最好的,中國的樂凱有16MM黑白膠片.還有德國的愛克發.
原料是鹵化銀,明膠,等.
影響穩定性最主要的因素是明膠的質量.比如柯達,廠建在澳大利亞,因為那的牛羊比較多,動物骨骼是煉明膠的主要原料.所以柯達的性能比較穩定.
樂凱不知道從哪個餐館收購的,反正骨膠的質量很不穩定.
㈡ 現在還生產膠片電影嗎
生產。根據查詢環球網顯示,盡管數字電影技術已經成為主流,但仍然有一些電影製片公司和攝影師選擇使用膠片電影進行拍攝。膠片電影有其獨特的質感和風格,一些電影製片人認為膠片能夠更好地表達藝術創意和追求。
㈢ 關於電影膠片
現在的電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膠片拍攝的
首先,膠片的質感是數碼無法比擬的。膠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層次感、色彩飽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數碼的綜合來講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膠片的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前面已經說過,拍電影的機器與拍電視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會比膠片便宜,但你能想像專業的人士用DV拍電影嗎?而如果使用專業高清的電影設備,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膠片高。
還有,從感情上來講,很多導演也傾向於使用膠片。當很多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錄象時,當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錢欣賞到盜版電影時,也就是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這也是導演會偏愛膠片的深層原因。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數字電影。目前數字電影有兩種規格:一是所謂「標清」(標准清晰度)的電影,是用標准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線,一是所謂「高清」(高清晰度)電影,是用高清晰度錄像帶拍攝的電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線,高清拍攝出來的影片能大體達到膠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數字錄像帶拍攝的電影通常可以直接在電影院用數字放映設備放映,這時就叫數字電影了。當然,用高清拍攝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實際上仍然達不到電影膠片拍攝的電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時也可以把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轉到膠片上,用普通的電影放映設備來放映,這就叫「磁轉膠」。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高清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等等。
所以,正因為數字電影有上面這些優勢,未來高清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來看,數字電影還不能真正普及。將所有電影都數字化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水平(其實其它國家也都一樣)。目前數字化電影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但即使是在美國,也並不是出品的所有電影都是數字化的。一些大製作、大成本的電影往往使用數字攝像機,這樣出來的畫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就沒有必要拍成數字電影了。
在中國,數字電影有時還很尷尬。很多電影在美國本來都是數字電影的,但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影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普及率實在太低,還不得不將這些數字電影再轉化成普通的膠片電影,這樣才能在全國各大影院播放。數字電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體設施卻沒有跟上,這樣的數字電影,即使拍出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數字電影的真正普及還需要加以時日。
㈣ 中國的電影用的是什麼膠片拍出來的電影
不不不,那是影調的問題,一部電影根據不同的類型和風格,導演會確定影片的影調,當然影調包括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多方面層次,在畫面上,影調決定畫面色彩和色調,你要中國導演拍出來泰坦尼克號那樣的畫面,只要是學這個的,誰都可以,設備和膠片現在全球都是統一的,35毫米和70毫米兩種,基本都用35毫米的,70毫米的除非N億元的大製作,不然沒人那麼拽。《金陵十三釵》就是用70毫米膠片的,畫面絕對牛叉。其他再一般的電影,只要用35毫米膠片拍的,效果是一樣的,只不過導演故意要某種畫面風格,你是看太多不嚴謹的國產電影了,像杜拉拉升職記那種撐死是用數字攝像機拍的,失戀33天更不可能是用膠片機拍的,就算給我拍,我用5D2就能拍出失戀33天的效果,畫面拍的跟MV一樣,從內到外一無是處。其實現在大部分國產片都不是用膠片拍的,只有中大以上成本才用阿萊膠片機,低成本RED ONE其實完全可以搞定,雖然畫面跟膠片機還是有細微的差距,但糊弄觀眾足夠了。要不然現在拍電影又不跟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一樣國家供應,現在不限制你的片比了,但膠片自己去買,拍一分鍾畫面的膠片成本好幾千,搞不好後期製作還要全剪掉,自己看著辦吧。
㈤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的電影還是用膠片拍攝的嗎
別聽那個人胡說,現在電影的主流還是膠片,只有小成本的電影用數碼的,膠片就是為電影而生的,至少以目前來說,膠片的獨特魅力是任何技術都不能替代的
㈥ 邵氏電影膠片是誰管理的
邵氏電影膠片由管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管理。
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同年在九龍清水灣買地籌建邵氏影城。現時的主要附屬機構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
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寶電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膠片電影,指用膠片攝影機拍攝、製作、傳輸和放映的電影。膠片拍攝的畫面具有獨特的質感和色彩風格,不過這種色彩風格和質感已經可以通過數字手段做到接近,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多額外成本。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眾多導演已經堅持使用膠片進行拍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