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監獄風雲2監獄風雲之逃犯3監獄風雲之少年犯4監獄風雲之終身犯5監獄風雲之傳教士6監獄風雲之獄警7新監獄風雲8我在監獄的日子9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10黑獄斷腸歌之終身監禁11火燒島12火燒島之橫行霸道.古惑仔系列1.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2.古惑仔之猛龍過江 3.古惑仔之隻手遮天 4.古惑仔之戰無不勝 5.古惑仔之龍爭虎鬥 6.古惑仔之勝者為王 7古惑仔之最後決戰 8古惑仔之友情歲月山雞故事 9古惑仔之情義篇洪興大飛哥 10古惑仔之激情篇洪興十三妹 11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12新古惑仔之江湖接班人 13洪興仔之江湖大風暴 14洪興仔之惹禍上身15洪興仔之龍虎缽蘭街 16洪興仔之洪興三少 17古惑女之決戰江湖 18古惑女二飛車死黨 新古惑仔系列1在走馬崗的日子2決戰香港3沖出亞洲4大戰拉撕唯加撕5黑道人渣6旺角雙雄7以暴制暴8龍在中國9極速風暴10暴風少年三大家族11暴風少年紐約教父12暴風少年鴻門宴13地獄龍14再戰邊緣15火拚街頭16新古惑仔之決戰江湖17江湖篇之金牌打手18江湖篇之大佬 旺角系列1旺角街頭2旺角的天空3旺角的天空之男燒衣4旺角風雲5旺角卡門6旺角街頭7旺角扎FIT ,新英雄本色,廟街十二少,廟街故事, 玻璃槍的愛 金榜提名 我在黑社會的日子 黑社會網路 社團之捻位 ,金榜提名,新邊緣人,,龍在邊緣,沒有明天,學校風雲,夜車之血青年,尖東雙虎,灣仔之虎,黑道風雲之情義之戰,黑道風雲之收數王,黑道風雲之反骨仔,黑道之濠江風雲,瘋城,我在黑社會的日子.黑社會龍城歲月.
⑵ 誰知道張學有演的所有電影及內容和年份
四大天王 Sei dai tinwong ------- (2006)
如果·愛/毋忘我/勿忘我 Ru guo · Ai ------- (2005)
江湖 Gong wu ------- (2004)
我要做Model Wo yao zuo model ------- (2004)
龍咁威2003 Lung gam wai 2003 ------- (2003)
金雞2 Gam gai 2 ------- (2003)
男人四十 Laam yan sei sap ------- (2002)
龍火 Lung feng ------- (2000)
安娜瑪德蓮娜 Ngon na ma dak lin na ------- (1998)
廢話少說 Fai wa siu suet ------- (1996)
鼠膽龍威 Shu dan long wei ------- (1995)
新邊緣人 Xin bian yuan ren ------- (1994)
東邪西毒 Dung che sai k ------- (1994)
破壞之王 Poh waai ji wong ------- (1994)
非常偵探 Feiseung Tsingtam ------- (1994)
神經刀與飛天貓 Shen Jing Dao yu Fei Tian Mao ------- (1993)
超級學校霸王 Chao ji xue xiao ba wang ------- (1993)
追男仔 Zhui nan zi ------- (1993)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Sediu yinghung tsun tsi ng sing sai tsau ------- (1993)
太子傳說 Tai zi chuan shuo ------- (1993)
飛越迷情 Fei yue mi qing ------- (1993)
神槍手與咖喱雞 Shen Qiang Shou yu Ga Li Ji ------- (1992)
飛虎精英之人間有情 Fei hu jing ying ren jian you qing ------- (1992)
邪惡城市 Yiu sau dou si ------- (1992)
明月照尖東 Ming yue zhao jian dong ------- (1992)
女黑俠黃鶯 Nu hei xia huang ying ------- (1992)
亞飛與亞基 Ya Fei yu Ya Ji ------- (1992)
真的愛你 Zhen de ai ni ------- (1992)
黃飛鴻 Wong Fei Hung ------- (1991)
富貴吉祥 Fu gui ji xiang ------- (1991)
財叔之橫掃千軍 Cai shu huang sao qian jun ------- (1991)
阿飛正傳 A Fei jing juen ------- (1991)
子彈出租 Zi dan chu zu ------- (1991)
倩女幽魂Ⅲ道道道 Sinnui yauwan III: Do do do ------- (1991)
黑雪 Hei xue ------- (1991)
追日 Zhui ri ------- (1991)
豪門夜宴 Haomen yeyan ------- (1991)
離線枕邊人 Chi xian zhen bian ren ------- (1991)
咖喱辣椒 Ga li la jiao ------- (1990)
馬路英雄 Ma lu ying xiong ------- (1990)
喋血街頭 Die xue jie tou ------- (1990)
笑傲江湖 Xiao ao jiang hu ------- (1990)
都市煞星 Diy shut saat sing ------- (1990)
倩女幽魂2-人間道 Sinnui yauwan II ------- (1990)
豬標一族 Jue biu yat juk ------- (1990)
千年女妖 Qian nian nu yao ------- (1990)
忠義群英 Zhong yi qun ying ------- (1989)
奇跡 Qiji ------- (1989)
福星臨門 Fu xing lin men ------- (1989)
捉鬼大師 Zhuo gui da shi ------- (1989)
小小小警察 Xiao xiao xiao jing cha ------- (1989)
我愛富貴 Wo ai fu gui ------- (1989)
特警屠龍 Te jing tu long ------- (1988)
南北媽打 Nan bei ma da ------- (1988)
最佳女婿 Zui jia nu xu ------- (1988)
三對鴛鴦一張床 San i yuan yang yi zhang chuang ------- (1988)
Meng gui xue tang ------- (1988)
旺角卡門 Wong gok ka moon ------- (1988)
八星報喜 Ba xing bao xi ------- (1988)
意亂情迷 Yi luan qing mi ------- (1987)
Meng gui cha guan ------- (1987)
天賜良緣 Tian ci liang yuan ------- (1987)
老娘夠騷 Lao niang gou sao ------- (1986)
霹靂大喇叭 Pi li da la ba ------- (1986)
都在這里了!請採納!
⑶ 香港電影的歷史發展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電影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次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 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慎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0)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200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還有90年代的奇跡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等。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從《喜劇之王》開始,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還算有觀眾緣。其進軍好萊塢,除拍攝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到大陸轉型做配角(如《讓子彈飛》《大鬧天宮》,也只能拍《大上海》這種老本行電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萬港元的票房。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90年代的成績,2000年後成龍主演電影已不算大賣。可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萬港元的票房。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21世紀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⑷ 香港電影的沒落,原因也就這兩個!
每次提起港產片,腦海里就會情不自禁浮現出很多充滿「港味」的場景,在80/90年代,香港電影被稱為「東方好萊塢」一點都不為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輝煌的香港電影似乎一去不復返,並不是說現在沒有港產片或者說現在的港產片不好看,只是這些港產片越來越不正宗了!
可能是由於合資影片越來越普片化,原來充滿」港味「的電影約見越少,正因為如此,才會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沒落指的是沒有香港自帶的味道了,而這些是什麼味道呢?為什麼沒有了這些味道,香港電影就沒落了?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粵語味「,現在很多都是國語版的港片,為了迎合全國人民的喜愛,獲得更多的票房,香港電影不在把眼光放在本土,更多時候用的對白都是能讓內地觀眾Get到的。語言也是用國語的,但用國語翻譯,就缺少了粵語中有的一語雙關的妙用,沒有了特色的同時反而讓人看得莫名其妙。
比如《無間道》裡面,黃秋生和梁朝偉的對話:
國語:你二十五號生日嘛!臭小子!
粵語:你二十五號生日嘛!二五仔!
懂粵語的朋友都知道」二五仔「是出賣兄弟的意思,而梁朝偉在裡面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卧底,黃秋生就是利用他的身份來開玩笑,但是國語版翻譯成臭小子之後,一語雙的妙用就沒有了。
其次就是」市井「味道,去過香港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既是一個繁華大都市,但他也可以變得很市井,這就是他的獨特環境,因著這些獨特的環境,成就了許多經典的港產片。
《旺角卡門》中的市井七夕濃厚可見,在眾多香港電影中也隨處可見,油麻地警署是出鏡率最高的警署,電影里的古惑仔都是從那裡三進三出,而最有」市井味「的地方,就是被譽為人口最密集之一的旺角,這個紛紛擾擾的城市,每天都發生著一些醉生夢死的故事,簡直就是一部電影了。然而,現在很多港產片的取景似乎更多樣化了,很多時候是到內地或者其他國家去取景,」市井味「越來越淡了,不知道這是香港電影的進步還是退步。
香港電影的變化,也是一個時代的變化,但我們心中無論何時都會有一部香港電影!
⑸ 有旺角卡門粵語高清版嗎求甩一個高清百度雲
給你個磁力鏈,用網路雲的【離線下載】功能即可
magnet:?xt=urn:btih:
藍光720p,國語、粵語都有,中英雙字的(選那兩個1.25G的,663.5M的還沒離線好)
我不要錢,也不用加好友那麼麻煩,我只是資源的搬運工。請採納。
⑹ 張學友(粵語)十大經典歌曲
1。李香蘭
愁腸百轉的旋律,如泣如訴般幽怨的歌詞,加上學友天籟般無懈可擊的演繹,賦予了這首歌永恆的藝術魅力。這首作品已超脫了流行音樂的范疇,進入了所謂"藝術"的層次。
2。月半彎
即使在粵語好歌輩出的80年代,這也是一首傳世經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它和李香蘭的曲同出自學友最喜歡的音樂人玉置浩二之手。月半彎和李香蘭的經典程度是後世所不可超越的。
3。相思風雨中
當時看到湯寶如的海報中,說她和張學友唱了一首足以傳世百年的經典歌曲。不可否認,這是一首詞曲俱佳的傑作,詞曲的契合程度已入化境,這時的學友,感動了我,感動了你,也感動了音樂。
4。遙遠的她
如此的感傷以至悲涼的情緒從聽者的胸腔擴散至全身,對於曾經深愛之人的永遠的離去,只有在心裡對她深深懷念,這也許是對自己最好的安慰。聽這首歌時,悲涼油然而生,便宛如孤單的房間里,一支煙,一張床,一盞吊燈,一個人,和一地零落的相思淚。
5。每天愛你多一些
提到學友,就不能不題這首真正讓他登上天王寶座的作品。在經過88、89幾年事業低潮、心態頹廢的學友,終於憑借這首來自桑田佳佑的膾炙人口的佳作一夜之間紅遍了香江兩岸。可能有人會說學友靠的多是運氣 然而運氣只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學友的成功,依賴的是戰勝自我、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以及多年的磨練與積淀。
6。真情流露
總說學友的情歌動人,相信真正動人的還是學友演唱時那種深深投入的感情。學友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歌者,能夠完全還原一首好作品的藝術內涵。無論如何也不能忘了當年創造奇跡的《真情流露》。又是桑田佳佑的作品,又是那麼動人的旋律。歌曲在開篇就點明了為你「真情流露」的原因,而學友在結尾處得演唱也極盡深情之能事。一首極其經典的作品。
7。只想一生跟你走
真的很感慨,那個時代的粵語歌曲怎麼就這么優秀,旋律動人,歌詞優美,只到今天我還會不時地朗朗唱出。「但求你未淡忘往日舊情,我願默然帶著淚流,很想一生跟你走」。很有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那種悲切的感覺。友情歌聽的多了,真的很想一生跟「友」走。
8。舊情綿綿
前奏的響起,讓人的思緒之中多了一絲懷舊的情愫;轉而學友已臻化境的聲音響起,一瞬間時間彷彿停止,學友的歌聲便是一切。不得不承認學友真是越老越有味,唱起這種懷舊情歌總能輕易打動人。舊情綿綿,堪稱友情歌的代表作。
9。愛是永恆
每次欣賞這首作品心中總會湧起無限的感慨與感動——歌中那種超越一切的愛情,能碰到嗎?歌中所唱「有著我便有著你,千個萬個世紀,絕未離棄,愛是永恆當所愛是你」讓每一個對充滿期待的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是那種溫馨和久久不願放下。相信真愛真的存於世間,希望所有真心喜歡友情歌的朋友都能遇到真愛,直至永恆。
10。分手總要在雨天
在一般的旋律,經學友的演繹都會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的功效,何況這首旋律如此動聽的歌呢,學友恰倒好處的演繹了分手多時的戀人在雨中偶然相遇的情感都揮發了出來,相信沒有人比學友演繹的更加動情,更加投入。
學友好歌很多,我知道有很多人會不同意,但主要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學友的粵語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