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意識流類電影中國
擴展閱讀
意識流類電影中國 2024-10-05 20:15:40
怎麼看電影學日語 2024-10-05 19:54:15
在中國推廣黑豹電影 2024-10-05 19:37:08

意識流類電影中國

發布時間: 2024-10-05 20:15:40

❶ 你最喜愛的意識流電影是哪部

《暖暖內含光》

意識流,指意識的流動。包含回憶、幻想、與夢境。影片始於喬爾斷斷續續的內心獨白,他談到了自己的情感、性格與記憶。「我不是一個善於和女性聊天的人。」他在解構自己,這是意識流電影的典型手法。

喬爾在二月某日的早晨蘇醒,他感到有些恐懼。彷彿失憶一般,他忘記自己為何恐懼,忘記速寫本上撕掉的紙張,甚至忘記為何來到蒙托克。在蒙托克,他總是遇見一位穿橘黃連帽衫,藍頭發的姑娘。喬爾不敢主動打招呼。公車上,又一次的不期而遇,姑娘自報家門,她叫克萊門汀。喬爾與她相談甚歡,從藍色廢墟到橙色特工。

為了逃避記憶清除,他在自己的潛意識之中躲了起來。我們跟隨喬爾的潛意識,去到了他和克萊門汀從前的每一段過往。他們甚至回到了喬爾的小時侯,克萊門汀偽裝成了他的母親。這在潛意識里可以理解為喬爾對女友的依賴到了「戀母情結」般。這是意識流的高超用法,與精神分析相結合。將人們隱藏在潛意識深處的一切,用意象表達出來。人的意識最終沒能戰勝機器。

影片最後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喬爾與克萊門汀是否還能繼續走下去,每個人有他們不同的答案。

❷ 電影《野草莓》與夢境《毛姑娘》

《野草莓》是一部由瑞典導演、編劇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的瑞典故事片,講述了一位退休的瑞典醫生、細菌學家伊薩克一生中漫長的一天,利用蒙太奇和意識流的手法,展現了這一天之中他的旅行、記憶、夢境、預感,以及同家人和陌生人的偶遇等。

78歲的伊薩克教授在兒媳的陪同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啟程前,伊薩克夢到了一隻沒有指針的鍾,一駕拉著靈柩的馬車,靈柩里裝著他的遺體。他預感到時日不多,死亡步步逼近,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

一路上,他重訪故地,回憶往事,鏡頭不斷地在現實與回憶間來回切換。野草莓代表了愛情的甜蜜,伊薩克曾經和堂妹薩拉有過一段美好的初戀,因為自己性格冷酷孤僻,讓他的兄弟鑽了空子。他曾經有一位貌美的妻子,因為他的冷漠理智的性格,妻子無法忍受冰冷的婚姻而有了外遇。破碎的家庭同樣給兒子的成長帶來傷害,以至於成婚後不願意生育孩子,夫妻關系決裂。這樣即便是事業上取得了成功,人生也是不完美的。我想這是這部片子表達的意義。

影片通過回憶、幻覺和夢境,以意識流手法表現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渴望。曾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影片沒有配音,故事比較隱晦,看起來有些費力。但黑白鏡頭運用的不錯。余華在訪談和書中都曾推薦過這部影片,我也是順著余華的推薦找到這部影片。與余華的《活著》一樣,它的敘述方式值得借鑒。這是我看這部影片的收獲。

《毛姑娘》是我看完《野草莓》後做的一個夢:故事發生在一個空曠的小區里,一個瘦高個子的男人向我打聽完全不認識的人。他們在小區空地上待了很久,站在車邊不停地抽煙,用鞋底碾滅煙頭。後來,有人接他們去了一個房間。

小區的樓房有些破舊,磚牆,共有六層,沒有一絲光亮。一位女傭走到六樓,看到一群姑娘在梳洗化妝。女傭提著拖把走到四樓的洗漱間,洗漱間很大,類似高速路服務區的洗手間。女傭忽然聽到一片急匆匆下樓的腳步聲,她屏住呼吸,借著月光,看見一群女人從另一個門涌進來,然後接連不斷地從正對著門的窗子里抓住繩索翻出去。女傭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看得目瞪口呆,就在這時,一位姑娘高挺的前胸被繩子擋了一下,假乳被頂起到下巴。姑娘急忙拉下它,整理好假乳,一條腿抬上窗檯時,女傭看見那條細長的腿上全是黑漆漆的腿毛,女傭立刻明白,這些人就是在六樓化妝的那群「姑娘」,我也突然看出,這群「姑娘」就是曾經在空地上向我打聽人的那群男人。

這時樓房突然變得很高,我奔到窗口,毛姑娘們已經順著繩索滑到了地面。我望著他們的身影,不知所措……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夢,清晨醒後,我一直在反復記憶這段夢境,希望有機會寫出一部小說來。

❸ 什麼是意識流電影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他強調過去的經驗對現在的影響以及兩者的有機統一,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他們的學說對意識流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展了詹姆斯關於非理性、無意識的觀點,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的關於潛意識的觀點以及他的用自由聯想醫治精神病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觀念。從弗洛伊德的學說出發,人是充滿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於人的慾望和人與社會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論,促進了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資料:http://www.happycampus.cn/pages/2004/12/03/D156123.html

❹ 意識流電影有哪些

意識流電影
它是指這類電影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
世界影壇上的意識流電影出現於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最早視為「意識流電影」的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楊梅樹下話當年》)。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導演,深受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善於通過意識流去體現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觀念。他敢於運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識流,如人與神並存、死人與活人重逢之類,但是他力圖使這些場面富於紀實性,使環境與人物有機融合,很有電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攝於1957年,劇情發生在現在時態的約24小時的一段時間內,表現一個78歲的醫學教授波爾格在其兒媳瑪麗安的伴隨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重訪了一些故地,使老波爾格不斷地進入到往事的回憶和夢幻中,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影片結束,他開始有些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互愛的關系。影片主要以人的潛意識為對象,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通過人物的回憶、幻覺、夢境等,表現了一個老人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根源的探索和對生命再生的渴望。這部影片後來成為西方電影研究家們探討意識流的「範例」。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識流影片還有《第七封印》和《處女泉》等,前者描寫一個中世紀武士參加十字軍征戰後,感到精神毀滅而回到瑞典。當時瑞典瘟疫流行,到處可見強奸、盜竊和殺人的罪行。他更感幻滅,要從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後來他從死神那裡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與死神對弈,故意拖延時間以便找機會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對夫婦),以彌補虛度一生的內心悔恨。後者則著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惡多端,合謀強奸少女嘉琳,還殺死了她。她父親為了報復而處死他們。為了消除內心恐懼,他先舉行了異教徒的祭祀儀式。影片結束時,嘉琳屍體下湧出了泉水,象徵著道德「乾枯」的世界已恢復了精神平衡。
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費里尼也以運用意識流著稱,其特點是強調直覺。他不但受存在主義與弗洛伊德學說影響,也受哲學家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他們認為,在人的意識中直覺最重要。沒有直覺認識也就沒有邏輯認識;沒有邏輯認識卻照樣有直覺認識。所以他們極端強調直覺,反對任何理性加工,鼓勵創作「內省作品」。費里尼於1962年拍攝的《8 1/2》(又譯《八部半》)正是強調直覺的「內省影片」的典型。它描述了一個名叫吉多的電影導演在籌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頓與危機。這位導演准備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新影片。為此,他來到了溫泉療養院,邊療養邊准備拍攝工作。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創作陷入危機之中。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經搭好,但他的構思還是朦朧一團,處處是阻礙和矛盾,與此同時,他也深陷於個人生活的危機中,與妻子在感情上無法溝通,情婦又對他糾纏不休。他幻想出來的思想女性剛剛出現,立刻就顯露出同樣令人痛心的世俗態……最後,他舉行了一次毫無內容的記者招待會,同請來的客人跳起了倫巴舞。這部影片是費里尼的創作轉向表現人的內心現實的標志。它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干將阿侖?雷乃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也創作了震撼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尤其是《廣島之戀》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影壇上的「一顆精神原子彈」。這部具有反戰傾向的影片,敘述了一位法國女演員,去日本拍攝一部關於和平題材的影片,她認識了一位日本建築工程師,他們相愛了。在相愛的過程中,女演員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戀愛,那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在家鄉納韋爾愛上了一位23歲的德國士兵,但是,他在納韋爾解放的那一天,卻被打死了。這位18歲的少女則因為與德國人戀愛而被打成「法奸」,關在地窖內,並被剃光了頭,遭盡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後來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日子。「她」與「他」分手後回到旅館,因忍受不住孤獨的寂寞又來到街上,與徘徊至那裡的工程師相會。「他」懇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卻難忘巴黎的家。最後,兩人互相告別,並深情地呼喚著對方象徵的名字:「廣島!」「納韋爾!」這部影片不少地方運用了「閃回」鏡頭,由現在轉換到過去,由日本轉換到法國。日本建築工程師的任何動作,都引起這位女演員回憶二戰時的那位德國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組鏡頭特別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館里,女演員從陽台回到房間後,看見日本工程師還在床上睡,他的一隻手在睡夢中蠕動。接著下面一個鏡頭,馬上就是那個德國兵躺在地上,在臨死前一隻手痙攣的景象。這兩個鏡頭的突然轉換和連接,表明現在和過去的情景同時出現在女演員的腦海里了。整部影片沒有一個中心事件,沒有故事情節,展現的過去和現在、回憶和聯系,全是女演員的意識活動。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是繼《廣島之戀》後又一部涉及到關於記憶與時間以及遺忘之間關系的意識流影片。這也是一部沒有傳統的故事和連貫的情節、人物身份也極不明確的影片。描寫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華建築中,聚集著一大群客人。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訴一位叫A的女士,他們去年曾在馬里昂巴德見過面。她當時答應過離開她的丈夫M,與他一起私奔,現在一年過去了,他不願再等下去,她必須跟他一起走,A女士卻無論如何也記不清有過這段往事,不承認與X先生有過交往。但在X先生的反復訴說下,她終於拋棄了M丈夫,與X先生一起離開了。
除了介紹以上幾位世界電影大師的意識流影片外,當代著名的經典意識流影片還有法國的《老槍》等,也在電影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都具備著共同的創作特點。

❺ 什麼是意識流電影

意識流電影是20世紀50年代中出現、延續至今的以意識流為理解世界的主旨、以意識流為人思維的經常形式、並以意識流的方法創作的電影。意識流一詞來自20世紀初的哲學和文學。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伯格曼的《野草霉》、雷乃的《廣島之戀》等。

可以在兩個層次上理解意識流在電影製作中的作用,一是把它作為一個結構影片的方法。或是說,利用它為展現不在影片正常時間進程中出現的事件提供契機,比如人們所說的回憶場面。其次,意識流可以是一種思想方法、世界觀。第二類的意識流電影當然可以被看作是「純粹」的、正統的。這種類型很難進一步具體界定,但起碼有如下幾個特徵:(1)意識流已不僅是結構手段,而是上升為整個影片的主旨;(2)影片中有時故事的現實時空與意識流中的幾個時空已無法明確分辨,事件的主觀色彩濃於客觀色彩;(3)任何風格的場面,如荒誕的、夢幻的、錯覺的、抽象的等等都有資格出現在意識流的段落中;(4)意識流段中的幾個時空在影片的前後順序中經常錯位;(5)回憶、聯想等都非常個人化,是細膩的個人的感覺,別人難以捕捉或預測的東西。這一類作品中比較典型的,有瑞典的伯格曼、法國的雷乃、義大利的費里尼等人的部分作品。

❻ 《溺水小刀》這是一部看了就想戀愛的電影,該如何評價

懷念我們的青春啊——《溺水小刀》,電影初看可能會覺得不知所雲甚至覺得跳脫無邏輯,那是因為這是一部需要我們把自己放在十幾歲的年紀去看的電影,這樣才能感受青春的純粹與鋒芒,年少時期誰不中二,誰不叛逆,誰不固執不任性?

阿航就如夏芽的神明,即便分手也在默默地守護,這一次阿航終於在火祭中救下了自己心愛的女孩,那年真相也如同那把小刀一般沉入大海。

影片的片尾曲歡快輕松,看完的人卻難掩心中的憂傷,不服輸的少年少女鋒芒太盛,相互挑釁著吸引,然後將對方深埋心底。很是值得一看的影片。

❼ 簡述電影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發展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和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劃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范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劃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7)意識流類電影中國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其中電影最高的獎項為「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