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論香港邵氏電影盪寇志
擴展閱讀
望鄉日本電影圖片 2024-11-02 10:11:39
蘇聯二戰電影國語全 2024-11-02 10:06:31
免費觀看美國大電影app 2024-11-02 09:57:39

論香港邵氏電影盪寇志

發布時間: 2024-10-09 01:58:44

『壹』 求一部香港早期的鬼片 好象是邵氏的

邪斗邪 電影名:邪斗邪
導 演:桂治洪
主 演:伊雷 貝如花 梁珍妮
上 映:1980年
地 區:中國香港
語 言:粵語
顏 色:彩色
時 長:93分鍾
類 型:喜劇片 恐怖片 驚悚片
分 級:香港:IIB
邪斗邪 (1980)故事梗概
此為已故著名笑匠伊雷,於1980年主演的鬼喜劇,導演是桂治洪。故事描述,余腩(伊雷飾)嗜賭成癖,但亦逢賭必輸,一日竟輸得無法償還,被債主要脅以妻(梁珍妮飾)肉償債;余遂無奈答允,以紀念結婚五周年為名,把妻灌醉後帶到情侶別墅,關燈後讓債主渾水摸魚,卻被妻發覺……余既遭妻棄,亦遭債主威迫,走投無路,誰料自殺不遂,竟意外撿獲一袋鈔票,然袋中尚有一塊靈牌,未幾即有老伯登門造訪,要求娶其亡女(貝如花飾)為妻。

『貳』 盪寇志基本信息

盪寇志,中文名以其深入人心的內涵命名,英文名則有多種譯法,如7 Soldiers of Kung Fu、All Men Are Brothers和108 Heroes等。在國際上,它還有其他譯作如Seven Blows of the Dragon II、Seven Kung Fu Assassins等。


這部影片由著名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製作,其發行同樣由該公司負責。影片的劇照數量豐富,展示了精彩紛呈的視覺效果,其中25張劇照讓人期待影片的精彩內容。


盪寇志的上映日期定在1975年5月10日,這標志著它在中國香港的銀幕上首次亮相。影片融合了動作、劇情和戰爭等多種元素,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時長達到101分鍾,充分展示了導演的匠心獨運和演員們的精湛演技。


對白方面,盪寇志選擇了普通話,使得影片能夠更好地傳達故事情節和角色間的交流,吸引了廣大華語區的觀眾。這部經典之作憑借其豐富的劇情和精湛的技藝,至今仍被影迷們津津樂道。




(2)論香港邵氏電影盪寇志擴展閱讀

《盪寇志》,中國清代長篇小說名,作者俞萬春(1794—1849),此書草創於道光六年(1826),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22年;本書中,作者仇視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的思想與金聖嘆相一致,所以他緊接金聖嘆「腰斬」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書為《盪寇志》,此書的初刻本卻又署書名為《結水滸傳》;是中國小說史上反動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清朝一部誣蔑農民起義的小說。

『叄』 為何以前邵氏出品的電影尺度特別大

揭秘邵氏電影尺度大之謎


探究「邵氏」電影為何曾以大膽尺度聞名,首先要了解其背後的創始人和歷史背景。以香港娛樂大亨邵逸夫為核心的邵氏電影公司,自1925年上海天一製片廠的開端,便在邵醉翁的敏銳洞察下崛起,成為電影行業的傳奇。那時的香港,正處於一個社會動盪、黑道橫行的時代,電影行業也因此呈現出獨特的風貌。


邵氏電影的蓬勃發展,得益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在1958年至1985年間,從黃梅調到武俠片,再到各種類型的嘗試,邵氏出品的影片以其實打實的動作場面和警匪故事,深深吸引了觀眾。尤其在1973年李小龍去世後的時期,邵氏出品的大尺度影片,如李翰祥的風月片和呂奇的艷情片,雖然尺度有限於女性裸體,但反映出當時香港電影監管相對寬松,黑幫勢力操控下的電影市場對暴力、情色元素的包容。


而邵氏四傑的精明商業策略也是關鍵。他們不僅在公司內部緊密合作,還敏銳捕捉市場需求,無論是風月片還是武俠片,始終以觀眾的喜好和票房為導向。這種對市場的深刻理解,使得大尺度成為邵氏電影中尋常的一部分,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然而,大尺度並非無跡可尋。香港電影的起步,的確與黑幫和艷情片的市場需求緊密相連,許多演員在那個年代都有過此類作品的經歷。同時,英國管制下的香港社會風氣較為開放,受歐美文化影響,對於電影的審美標准更為包容,這無疑為大尺度電影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盡管如此,邵氏電影的大膽尺度並非毫無限制。實際上,它反映了那個動盪年代的真實,以及電影製作人試圖突破傳統,滿足觀眾隱秘慾望的努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環境和監管政策的變化,使得大尺度的電影逐漸趨於收斂,而邵氏電影的傳奇也因此成為歷史的印記。


總的來說,邵氏電影的大尺度是多因素交織的結果,包括創始人的眼光、市場需求、社會環境和電影製作人的策略。這既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電影藝術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獨特表達。

『肆』 了解香港早期電影工業巨頭邵氏的人進來

導演沒什麼排名的,各有各的千秋吧.

張徹的電影暴力美學為主,基本都是男兒本色的那種,主角到最後都是死,死的

很慘很壯烈.建議樓主去看看狄龍與姜大衛合作演出的<報仇><大決斗>.

李翰祥以風月片為主,也就是說把三級片拍的帶有傳奇色彩,<風月奇譚>

<北地胭脂><金瓶雙艷>等等一些經典風月片,當年都在香港算是大票房.

胡金銓和張徹有點不同,他拍攝的武俠片帶有傳奇色彩,有點像是人間仙境

的感覺,他捧很了諸多女星,也可以說胡金銓比較注重女人,張徹電影里注重

男人.胡金銓是給武俠片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給往後的徐克,程小東等大導演

帶來了很多的影響.60年代主要作品<大醉俠>(邵氏).<龍門客棧>.

70年代主要作品<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他在邵氏的作品不多.

楚原是個很難評價的導演,雖然拍的電影都很不錯,但是感覺他沒有多大傳奇

色彩.他不太適合拍武俠片/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