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公司與院線分離制度
擴展閱讀
關於成長的美國電影 2024-10-21 19:31:59

中國電影公司與院線分離制度

發布時間: 2024-10-21 19:38:36

㈠ 電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分成方法如下:

首先,所有影片的票房總額(簡稱總票房),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其次要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扣劃並繳納。

以上兩項,合計5% + 3.3% = 8.3%,稱為「不可分賬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即為「可分賬票房」,又名「凈票房」。可得:凈票房=(1 - 8.3%)x 總票房。

然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會征繳凈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簡稱「中數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但該分賬階段只存在於大片,小片沒有。

最後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凈票房扣除「中數代理費」後的票房(以下由Δ表示),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

如果電影院與院線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金逸」,那麼它將獨享這57%(即50% + 7%)。如果製片方與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這43%。

一般來說,發行方會與製片方約定,收取上述Δ的5%~15%作為其發行代理費用。那麼只剩下43% - 15% = 28%歸屬製片方,即Δ的28%才是製片方的。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個檔期處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會承諾給影院和/或院線返百分點,一般占Δ的3~5個點。也就是說,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承諾把自己應得的43% x Δ 中的3~5個百分點返給影院和/或院線,使其原來占Δ的57%的份額提高到60%~ 63%。

製片方,簡稱「片方」,有時本身就是投資方,大多數情況下不只一家,因為很多電影的投資較大,製片方一家無力投資,於是會邀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多家投資方如何分享票房,這取決於各投資方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主次、份額,業界稱之為「主投方」與「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參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片方。但不論如何,只有真正出資、投了錢才能算投資方,沒有以貨幣形式出資的公司都不是投資方。

一部電影除了票房收入還有哪些渠道能夠獲得收益呢?

1、電視版權:即電視放映權。比如央視或一些省級衛視會購買某些電影(主要是大片)的電視播映權。

2、網路版權: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樂視網等為主要買家。

3、海外銷售:面向中國港澳台地區、海外國家的院線、電視銷售版權。

4、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各級政府的各類專項補貼。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包括IMAX和中國巨幕兩種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

上述這些非票房收入,有時也比較可觀,主要都歸製片方。因此近年來製片方都在不斷加大並積極拓展「非票房收入」,以求利潤最大化。

㈡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可分賬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2.製片方到手票房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

㈢ 電影院的中國電影

中國影院必須加盟院線才可放映。全國由廣電總局電影局認可的院線有37家,影院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加盟。
影院需要取得證件:工商、稅務、衛生許可證、放映許可證,並聯系省級電影專項資金管理處。
解放後,國家成立了各省、市電影公司,實行國家統一拍攝、統一發行、統一放映,實行電影公司制度。2002年,中國開放電影發行、拍攝、放映,中國電影實行院線制,影院可自由選擇院線加盟來取得影片來源。電影拍攝也不在是由電影製片廠壟斷拍攝,只要取得拍攝許可證和放映許可證即可。影院則採用分賬的形式來分取利潤,國家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就是說電影票,60元一張,院線要收30元。再由院線、發行、拍攝方分,電影都將發行數字版。
特色院線(影院):二三輪院線(不參加首映)電影第二輪,三輪放映。拷貝成本壓力小,票價低。
藝術院線(影院):專門放映藝術電影。屬於小眾影院。
紀錄片院線(影院):專門放映紀錄片。

㈣ 院線制的中國院線制的發展歷程

解放後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電影發行放映體制一直是「統購統銷」 + 「層級發行」模式,即大小製片廠生產影片後一次性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入輸出公司(簡稱中影)買斷,後者再分別經按照省、市、縣這樣的行政層級的發行公司發行到各電影院。但是這種模式存在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不適應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對我國電影工業的萎靡必須承擔一定責任。並且自1984年開始電影製片不再由國家統一撥款,電影的發行放映也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市場機制。
我國電影發行放映改革先後經歷兩次重要時期,其標志年份一是1993年,以《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業內常稱三號文件)和《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方案實施細則》為主,輔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影片購銷暫行辦法》等政策出台為代表;二是2001年,以《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和《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業內常稱1519號文)等政策為代表。
1993年正式出台的相關政策裡面並沒有談到「院線」,但是院線制的起步卻與此次電影機制改革緊密相關。此階段的電影機制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電影製片廠自辦發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影片直接銷售給各省和省以下的電影公司,可以和發行部門實行發行收入分成(這開始了早期的分帳發行機制)。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對電影發行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促進,但是對放映的影響有限。因為電影院仍是國有,被納入地方行政管理范圍內,加上電影院設備和管理落後,因此整體發行成本較高、發行混亂,省級電影發行公司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影公司在地方上獲得壟斷性。電影發行和放映是一個整體,相互制約,分帳發行和院線制度以及多廳影院等都緊密相連,由於我國當時無法建成院線,製片廠由面對一個壟斷性的中影改為32個壟斷性的省級電影發行公司,所以改革的成效有限。正是基於這樣,2001年才出台進一步的深化電影改革意見,並促進院線建立。
市場競爭卻使得一些先行者在1995年前後就開始了院線制的探索,摸著石子過河,付之具體實踐。其中包括福建、上海、四川等地出現了第二發行渠道,這些發行渠道所面向的主體影院構成了獨立於省級發行公司所控制的影院以外的「院線」,因此某些省出現了這種院線雛形。最關鍵的是,這種模式即省內電影院聯營代表了我們對院線的認識。
2001年12月18日廣電總局和文化部頒發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提出院線制將成為我國電影發行放映的主要機制,10條細則中4條用於明確院線的建設和發展,其中包括帶有行政色彩的政策:
實行以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機制,減少發行層次,改變按行政區域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製片單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快組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院線;鼓勵有實力的院線跨省經營。凡是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沒有形成院線的地方,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經批準的地區除外)。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要率先組建兩條院線,否則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 組建院線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和要求:(1)10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的專業影劇院,其中實行計算機售票的影院不少於8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8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省內院線,由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備案。(2)15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且影劇院分布在不同省級區域的專業影劇院,其中計算機售票不少於10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10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跨省院線,協商跨區域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後,報送國家廣電總局審批,並向有關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抄送批件。(3)一個省的院線組建最多不超過三條。以簽約形式組合的院線,簽約期不少於3年(含3年)。一個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線。簽約期滿後,可以重新進行選擇。
這種改革一方面是基於1993年政策推動的改革並不徹底,新的地方壟斷和中間發行環節仍然導致機制不暢;一方面是推動國產片的生產發行放映的任務日趨緊迫。院線制改革總體上再次將原有產品流通鏈條中的「發行」一節縮減,在院線中包含了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而各電影製片廠和中影直接面對院線發行,以期達到減少發行層次,合理分配製片發行放映三方利益。由於對院線公司的運營管理有具體審核要求,尤其是國產片放映時間要達到2/3,這樣不僅僅有利於發行放映的管理,對於電影生產會起到直接促進。
據中國電影集團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消息,截至2002年6月1日,已批准成立的30家省內和跨省院線,含電影院846座,1536塊銀幕。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等9省、自治區獲准緩建院線。

㈤ 電影票房分成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3%做為電影專項基金,5.5%的稅款
這部分8.5%,就剩下91塊半了。

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
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
其實院線這錢也比較好賺,特別是簽約為主的院線,這塊是個穩定的收入。
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凈發行收入(凈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這塊,學問大了,回頭另說吧。

一般來說,100塊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塊多點。
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最終能不能回收成本,就聽天由命+撞大運吧。

500萬製作費電影,如果也拿500萬做宣發的話,整體投入1000萬。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么算吧。

--------------------

下面為補充評論的答案:

1、院線公司是管理影院排片的管理公司,影院目前其實是對外資開放,但院線似乎不對外資開放。
全國有36(還是37)條院線,最近經常有院線合並或新院線產生,不太確定。

院線下屬影院的影院主要分兩種:
1)垂直直屬關系,即資產關系,比如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萬達集團自己投資的商業地產中自己的地皮項目,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這種院線對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強,像萬達院線旗下影院的排片,都是院線直接中央排片,影院經理都沒有排片權,其實就是一個店長的意思,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觀眾就行。
2)加盟關系,影院所有權與院線所有權不是同一家,跟上面不相同。這種影院就可以自由選擇加入不同的當地院線,比如UME影城,自己數量不多,就加盟不同的當地院線,看哪個院線給自己的條件待遇好,就加入哪個院線,而院線為了自己的業績排名,也在盡量爭取優質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線。
3)還有其他混合的關系,太亂,就不多說了。

2、影院就是單店,院線就是品牌連鎖,其實管理標准統一的院線旗下影院(無論自有,還是加盟)跟麥當勞、佐丹奴這種品牌連鎖販售店,沒什麼區別。

3、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費用的多少,完全取決於項目本身情況。
越是熱門的電影,才好容易拉到貼片和植入。
這個完全沒有固定標准。
但關於貼片和植入的詳細情況,我還是在另外一個帖子,關於發行渠道的那個(還在繼續待續未完著呢)裡面來逐個詳細回答吧。

4、微博上不少朋友,關心海外市場分成是怎樣模式,其實大概差不多。
只是如果你是片方,你把片子賣向海外,你跟海外發行商的分成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見還是上面那個收入不同渠道的帖子里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