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對中國電影的反思
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演員甜心圖片 2024-11-01 12:38:22
美國電影老頭大毒梟 2024-11-01 12:36:28

對中國電影的反思

發布時間: 2024-10-26 17:53:45

❶ 對於國產電影.電視劇你的看法是什麼樣的

在網路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電影網站上收藏人數最多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部經典的低成本電影,在影評界也廣受好評,和其內容相似的電視劇《越獄》,以其為噱頭炒作更是掀起了《越獄》狂潮,為美劇建立了眾多的觀眾。與其同時被收藏最高點的華語影片《霸王別姬》也是一部低成本文藝片,此片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霸王別姬》這部影片以演員出色的演技,和充實生動的情節而著稱。這樣的情況更是說明了一部好的影片不是以其華麗的特效,豪華的演員陣容成為經典的,要有充實的內容,在開展調查的過程中,250人中有174人認為劇情是使他們看電影的主要因素,可見其中之一因素的重要性。在中國電影的弊端這一問題中,有125人認為國產電影劇情沒有創新是最大弊端。在兩副統計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劇情受人們的關注度和劇情沒有創新對於中國對於的影響。中國電影取材於中國的現實生活按理說應該比國外的影片更加讓觀眾接受,而現在的現狀拿到不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恐怖片是電影里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而中國說到恐怖片,國人的第一反應興許是日本人民創造的怨靈和美國人民搗鼓出的各種忘靈,殺人狂和惡心怪物攪的血肉橫飛的B級電影。但偏偏是歷史悠久的中國人民在恐怖片這個電影類型上反而無所作為。要說這方面的文化底蘊,中國稱第二我相信沒人能敢排第一。無論民間傳說,小說志異,都是大把的題材。但卻沒有導演去涉及恐怖片這個題材。拍出來的《畫皮》也是表現真愛一點都嚇不倒人,恐怖片市場幾乎是空白。二期主要原因是廣電中心不讓演,這樣我們不由得想到,分級制的好處。採用這種制度,應該可以讓更多在網上看不用付費的電影恐怖片的觀眾回到電影院或去碟市購買國產的恐怖片。 而就調研的情況來看,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再調查「你認為外國電影有哪些因素值得借鑒?」有180人也就是72%認為製作團隊和技術含量是中國應該急需向外國學習的。這恐怕也是中國無法拍出像樣的科幻片的原因了吧。
說到科幻片,毫不客氣的說:中國的科幻題材作品輸出是0。無論是相關文學作品還是電影在這方面的貢獻幾乎沒有!科幻片的劇本來源大抵分兩種:一改編自小說,這類的經典乃是《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等,成功作品不甚枚舉。另一類就來自於導演和編劇們自創了,這就包括早期前的《地球毀滅之日》,《人猿星球》,《深淵》,娛樂片《黑衣人》以及今年風頭最勁的《wall—E》。但總體來說,這類題材依舊是改編居多,畢竟科幻片的設定是比較嚴謹的,科幻片是否成功在於其劇本是否扎實,邏輯是否嚴謹。而大多數導演和編劇都沒有那麼豐富的物理科學知識吧? 但我們即使降低標准去拍娛樂片,國產電影依然無法入手這個題材。中國缺乏電影的專業人才。即使不論CG實力,化妝,布景,燈光這些所謂電影方面的配角,國內也缺乏相應的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渠道。卡梅隆在80年代在《深淵》中所打造的特效,也是至今的國人所無法達到的。就以上兩種類型片都是一些電影方面大的門類,如果打開對於他們的限制,中國電影在劇情方面應還有很大的空間。我們的國產電影要突破這一瓶頸當然除了政策的支持還需要一批優秀的人才,技術達到可以作出這些類型片也是一個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寫出一些好的作品,為以後改編成電影打下觀眾基礎,向哈利波特一樣有數以萬計的哈迷為其撐腰哈6北美首周1.59億美元票房,實在讓國產眼紅,好的文學作品改編為票房做了保證

❷ 電影雪葬的觀後感500字

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極不平凡的社會變革飽含時代情感。而作為集體情感的另一種記錄與升華,以電影藝術直觀地展現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以「小製作、大情懷、正能量」的創作反映個體經歷與時代大潮同頻共振,用「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態度錘煉作品,本身就凝聚了對改革開放首創與實踐精神的肯定。

電影《雪葬》正是基於這樣的初衷,由一個以本土青年人為主力的團隊,在有限的預算下承擔重任。影片取景自蘭州市榆中縣興隆山、青城古鎮等地,歷時一年多籌備,以農民企業家趙天佑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奮斗史為主線,勾勒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創業圖景,同時也揭露了經濟發展中的腐敗現象,通過深刻反思,力圖書寫個人與社會在發展浪潮中的質朴情懷。

《雪葬》及其同名長篇小說由作家範文創作。通過影片可以看出一事一景均浸透著親歷改革的感性記憶。從村民至各級官員的人物百態,通過積累與呼應的整體安排,在宏觀上以開放的敘事觸發不同維度的思考。影片很好地展現出市場經濟給農村帶來的新鮮感和活躍氣息,對改革初期的一些現象,如包產到戶的利益碰撞等,也直接加以表現,人物對話和動作的細致拿捏對於全景式地還原復雜歷史脈絡功不可沒。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沒有農民趙天佑、李縣長等幾個人物的細節支撐,是做不到如此真實、有代表性的。與大片式的「包袱編排」不同的是,趙天佑參軍未果、入贅柳溝河創業以及後來遭遇騙局等事件雖是偶然所致,卻組成了完整的內在邏輯。
影片中熟悉的西北方言、生活味道,大大豐富了時代細節。鏡頭中被群山無限壓縮的人的形態,從講故事回到歷史的視角,視覺語言的沖擊是強烈而豐富的。影片場景設計、調度上力求還原真實,在趙天佑組織村民分田到戶一場戲中,群像表演錯落有致,語言和剪輯風格明快熱情,是對改革春風的歌頌。為了表現好人物性格發展,創作者對趙天佑的婚禮和李縣長的反思這兩場戲進行了精確的設計,強烈的光線,一暖一冷,通過對比很好地增強了觀眾的感受。這種視覺表達超越了一般的美學意義,為故事做了鋪墊和升華,形成了對命運悲劇的詩意感應。而作為影片主題,結尾安排了一位放羊老人在大雪中與李縣長進行了一番靈魂追問式的對話,言到之處引出一段悲涼的秦腔,讓人不禁落淚。盡管劇情是開放的,觀眾仍能體察到一種長久的思考,回盪在片尾音樂中的,是正直、善良的本性流露和知錯能改的痛徹之心。

❸ 電影殲十齣擊觀後感

在三月下旬,學校組織我們去看電影。我們看的是《殲十齣擊》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很有感觸,內心十分沉重,也非常自豪。我看到了我們國家在航空軍事方面的強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航空人員,扛起了在空中保衛祖國的光榮事物,電影中用高難度技巧與敵人進行對抗的時候讓我驚心動魄,更讓我知道了航空人員的偉大。他是一名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的指揮家,又是一位技藝高超,航空技術厲害的飛行員。他和印雙虎較量,與外國飛行員比試,突出了智慧的指揮,和精湛的技術,不過他語言也非常的另類。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師長為了趕出敵軍,學了副師長叫做眼鏡蛇招式的時候失敗了,進入了螺旋,發動機在空中也停車了,在他下降到1800米高空時,副師長讓他跳傘,否則會機毀人亡,可是由於他捨不得708號戰斗機,於是他就要冒著機毀人亡的危險來強行降落,

最終他正對著機場又重新啟動了發動機,曾經國內外的一些飛行員也嘗試過這種飛行,但都犧牲了,他是唯一一個成功者,第二次他順完成了這套動作,並給這個招式起了個新名字,叫「岳氏猛龍出擊」。

飛行員能夠不舍棄自己心愛的飛機,我們又為何要為自己的學業而煩躁和喪失信心呢?我們是否應該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我們平時討厭讀書,甚至厭煩讀書。但是觀看以後、我認為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應該好好學習,不能有這樣的想法。應該要面對學習,解決他們,不該選擇逃避。我們要學習飛行員,面對威脅,堅強不屈。我們不能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這個電影對我的影響很大。
希望下次還能再看到這種好電影

❹ 為什麼我不喜歡國產電影

我喜歡看電影,大多是歐美的,日韓的,甚至是印泰的電影,我都會看,但一件事很奇怪,我卻不怎麼看國產電影。這是為什麼呢?!並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真的覺得每看一部國外的電影,我都會從電影中獲得一個主題亦或者是一個詞語。比如我看美國的肖申克的救贖,我看到了樂觀,堅持,永不放棄……;我看法國的貝利葉一家,我看到了親情,追夢,理想……;我看韓國的熔爐,看到了道德,人性,絕望……;我看日本的近距離戀愛,看到了萌動,愛情……還有很多很多的外國電影都是極好的,帶給我了啟迪,帶給我心靈深處的思考。而反觀國產電影,雖然有些國產電影也是不錯的,但大部分我認為是看了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比如說的梔子花開,比如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比如說新娘大作戰(這部是在網上看的)2016年我看過算是稍微有誠意的兩部電影是一個勺子,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2016年還是有很多佳片,但是我認為這兩部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兩部電影。但中國電影仍然無法擺脫票房高,評分低的情況。我認為很多時候中國電影或許沒有真正做到用心二字。舉一個例子,當台灣的青春電影是那種愛情的萌動,還有青春的成長與奮斗的時候,中國的青春電影是什麼樣,千篇一律的打架,啪啪啪,然後墮胎。難道中國八十年代的青春都是如此嗎?必定要講校草和校花或是丑小鴨的故事嗎?非得講學霸和學渣的故事嗎?也可以是學渣默默地看著校草學霸和校花學渣的故事,然後自己一直拚命讀書,然後最後卻考到了一個三本的故事啊。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難道我們的青春戀愛都是轟轟烈烈的嗎?都是必須得記住的嗎?難道沒有每天都是讀書讀書,雖是學渣但每天就是三點一線的重復著無聊的學習嗎?你們不是?我是!所以說中國的片子不僅題材單調,如果碰到同一類型的電影,內容上的形式還一樣,我們剛看開頭就已經知道結尾的故事有什麼可重復一遍又一遍的看呢?所以當我看了印度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的時候(名字很惡俗,但內容真心不錯),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還是其他人員對這部電影的用心之處。讓我們懂得了在愛面前,就算是宗教的不同,兩國的敵對,都通通滾蛋。我們世界充滿愛啊!!!盡管主題還是愛,但是內容很好,拍的也非常棒,景色也超級美!我雖然不喜歡印度這個國家,但是真的覺得印度在拍電影方面有時候真的比中國電影用心的多。從而由此我開始反思,連印度這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都可以拍出這么好的電影,為什麼中國卻不行呢?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中國電影行業或許還是只在乎噱頭和形式,卻忘了真心吧。畢竟是商業化的東西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可是如果大家都只注重外表的光鮮亮麗,而忘卻了最本質的東西。那電影是無法傳遞到我們內心裡的,我們看過一遍就會忘了,並忘得徹徹底底的。如此反復,中國電影只剩下商業化,再無其它;而我們的社會人的思想也會越來越禁錮與低俗。

我喜歡看電影,可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喜歡上我們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願那大部分電影就算不是精華,但也不是浪費我們時間的塵埃,總規得在我們看完後內心有一點。                                                                                  ------一個20歲的大學生的胡說八道

❺ 《阿凡達》重映,引發了中國電影界的反思,我們的電影究竟差距在哪裡

"阿凡達"上映時的大片在中國電影業引起了深刻的反響

電影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輸出,歐美電影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就像以前的"變形金剛"系列、"復仇者聯盟"系列和現在的"阿凡達"一樣,這些作品吸收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大量文化因素,甚至好萊塢的製作團隊也製作了"中國式"電影來迎合中國市場,"復仇者"系列和現在的阿凡達"復仇者"系列,這些作品結合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大量文化因素,甚至好萊塢製作團隊也在迎合中國市場,其中一些電影讓很多人覺得非常"中式"。

那些不知道內部情況的人仍然認為這是中國人自己拿走的。

阿凡達的冷嘲熱諷:賭博使國內電影失去了他們原來的心,他們的感情是最後隱藏他們的羞怯。

事實上,我國的電影人也曾試圖走向世界,成功的案例有李小龍和成龍,他們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功夫。

但除此之外,其他人的嘗試只能算作涉獵,許多大明星對一些外國大片已經成為了醬油的一種角色。

盲目地為了迎合市場和"邯鄲學步",一部電影看上去不知道該怎麼做,沒有核心的文化內涵,快速的成功和快速的利潤,這種心態到世界上去就像天堂一樣難!

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在拍電影時想說什麼,電影中是否有核心文化驅動,而不是湊在一起,依靠明星,依靠交通來贏得票房。

否則,這一困境將難以打破!

❻ 就一部電影談談你對中國30年代民族電影的看法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世紀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華民族展開的自衛戰爭,也是自抗戰爆發以來中國電影的重要表現題材。由於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歷了政治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不同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的創作者對這場民族戰爭的關注點和表現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審美風格、影像語言也都是各異的。這其中,雖然貫穿著創作者較為自覺的藝術個性的追求,但幾乎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清晰地折射出幾十年來中國社會歷史、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風尚的變遷。 1930年代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電影藝術觀念、社會觀念和電影技術條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民族電影內容與形式的復雜關系,電影藝術的基本原則和創作方法以及電影的具體形態和形制中都包含了相當多的好萊塢因素。在「類似性」和「差異性」多重變奏的共同塑造下,中國民族電影具有了自身的藝術品格和基本觀念,由此也產生了富於中國色彩的民族電影的具體形態、風格和特徵。中國電影商業類型建設受到了好萊塢的直接影響。雖然在總量上國片落後於好萊塢影片,但是能夠在30年代與美國電影在首輪院線同步放映的國產大片,它們的放映時間、總場次和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並不比外國電影遜色。民族電影商業類型意識和類型電影的創作實踐成為民族電影的寶貴財富和歷史經驗。與此同時,在借鑒好萊塢的直接影響之下,民族電影通過借鑒和學習,培育了自身的優勢類型,喜劇、歌唱、愛情倫理、偵探、恐怖等類型逐步發展。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強勢姿態,必然在文化上引起中國知識界的重視和反思,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電影文化的影響通過更加具體的電影形式和更加復雜的機制產生作用,在民族電影文化活動的具象場所和抽象空間兩個領域中對中國電影文化發展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30年代,中國民族電影管理者「國家電影」意識的逐步成熟不僅為中國民族電影制定了一系列接受西方電影和美國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放映市場的規章制度,中國電影也開始逐步形成面對好萊塢電影影響時的明確政治主體意識。國家意識(State Awareness)、政治意識(Political Awareness)和民族意識(National Awareness)是193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政治語境賦予中國民族電影的基本要求,也成為審視和接受好萊塢電影過程中的基本立場。隨著國民黨「官營電影」體制的建立和成熟,左翼思潮引發的「新興電影運動」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民族危機中始終占據著市場絕對主體地位的好萊塢電影和中國民族電影之間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交互影響。

❼ 反思中國電影:我們是不是被資本綁架了(

陳凱歌曾說《趙氏孤兒》是反思之作,聽者當時忍不住就往《無極》的爭議上聯想,對導演來說,這話真不是用來故意放低姿態的。作為第五代領軍人,陳凱歌也曾被幾個時代的大潮裹挾。他自認做不到與時代抗衡,可心裡想的還是從老百姓里提煉出那麼一群有「士」精神的人不屈從於趨勢,於是有了「程蝶衣」、「荊軻」和「程嬰」。
中國電影從純粹的宣傳工具轉變成商業產物,一方面要肯定「中國人要吃飽,要過好日子」,但他也有憂慮:「我們真的喪失了那些無形中支持我們的那些東西,我們只看到了物質。」所謂反思,正是「在我們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時候,能回頭看看,在那麼強調物質文明的時候,能不能夠想一想我們有什麼精神上的意識。」

❽ 中國電影現狀分析

分析中國電影現狀
現階段,我國電影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
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
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從資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經探索出了中國獨資、中外合資、民間融資、大陸香港合拍等多重電影投資渠道,並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這對於我國電影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是重要的進步。
從電影管理機制看,我國電影管理部門已經在電影指導、審查及監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這對於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國產影片的發展成績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認真關注和反思。
第一,影片主題過於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達主旨或主題過於直露地剝露出來,損害了電影美學的完整性,令觀眾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後面往往缺乏美學傳統蘊藉的支撐。中國電影美學的一種傳統在於,在通俗故事描繪中投寄深厚的興味蘊藉,讓觀眾在觀賞的愉悅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現階段的國產電影的「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致使觀眾難以投入足夠的理解力和共鳴感。
第三,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不高。不少影片傳達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囿於國內需要,而在國際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
第四,不少電影劇本缺乏質量,導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蘊藉。
第五,推廣模式尚不成熟,推廣的專業化水平產低。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我們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我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我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我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我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第八,大力辦好國內和國際電影節

電影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受大眾喜愛,而有百年歷史的中國電影,也在走過蜿蜒曲折的發展道路後厚積薄發。中國電影業目前面臨多種困難,從大的環境看是電影的崛起,從電影業內看,是改革的滯後。中國電影不僅是一項文化產物,也是我國歷史傳統和世俗文明的延續和傳遞。可以說,中國電影的新氣象是眾多創作者在現實生活題材領域內創新和探索的結果。

現實狀況
說當下的中國電影已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有點勉強。與西方電影業比起來,我國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設備、技術上的差距,此外,我國缺少拍娛樂片的經驗,資金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單就藝術水平來說,中國並不比西方差,中國電影近年來在世界一些著名的電影節上頻頻獲獎。
在2010年,我國的電影市場生產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約1/4能登上電影院大銀幕。更多的銀幕則被僅有的幾部大片和賀歲片佔領,這就是銀幕壟斷。這種壟斷是資本投放的結果,資本和商業大片互相追逐。而老百姓眼裡所謂「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數。
5年前投資一億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經漲到3億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資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資有票房保證的商業大片,投資當下最顯赫的電影人。
例如《讓子彈飛》上映以來總票房突破5億元,姜文在劇中那句「站著掙錢」意味深長!資本推高了電影票房成本(有的賀歲片實行限價,實際上有的高達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銀幕。這種贏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單的狀況能持續多久呢?

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電影,就是看裡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間,兩個小時左右的光陰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場,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逐一展現。如今,電影題材越來越有局限性。農村題材的片子越來越少,而一些之前拍農村題材電影的導演現在也不拍了,甚至丟掉了自己的長處,盲目追求時髦,以至於拍出來的電影令觀眾失望,真是令人擔憂。
小而雅的文藝片受眾群體也在逐漸遞減。而有的影片淡化情節,淡化思想,故事片沒有故事片的情節,整部片子放完觀眾還沒弄明白到底是想闡釋什麼主題思想,令觀眾一頭霧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說成是大片、好片。整個社會比較浮躁,在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裡,那些中產階層開始講究階層氛圍,什麼「好吃」吃什麼,什麼「好看」看什麼,靠資本運作的中國導演開始迎合這種取向,豪車、豪宅、美女等開始充斥銀幕,宣揚帝王般的尊貴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窮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塗脂抹粉,艷光四射,根本不考慮電影本身的背景。
市場上出現的所謂賺錢的商業片只顧賺錢,武打片、警匪片等沒有實質內容,而大打激情床戲作為賣點忽悠觀眾。看完電影,如浮華煙雲,羨慕嫉妒恨都有了,觀影快感盪然無存。
那些小成本小製作的影片在經歷種種困難之後,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在國際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在國內卻很難進入人們的視野。正如賈樟柯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像賈樟柯一樣執著的導演還有很多,他們的身體力行促使我們去思考當下的生活,重新審視我們的心態。

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中國電影是如何在當今國際影壇造成巨大影響的?許多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大大的紅燈籠、京劇、中國功夫等在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民俗風情。像電影《梅蘭芳》中,京劇這個中國的國粹在影片中以線索和背景出現, 京腔京韻的中國氣息在影片中異常出彩。並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為藝術,真正的藝術是能夠打動人的,也為人們留下一些思考和難忘的內容。中國電影背負著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使命,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賞能力也增強了。中國電影百花齊放,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要與時俱進。在時間的長河裡,電影已變化了多種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每個時代都會有它的鮮明特質。
創造票房神話在中國不是難事;難的是,未來觀眾能看到什麼樣的好電影!只有在文化意識形態上進行准確定位, 中國電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