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民族風格
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演員甜心圖片 2024-11-01 12:38:22
美國電影老頭大毒梟 2024-11-01 12:36:28

中國電影民族風格

發布時間: 2024-10-26 20:23:41

Ⅰ 展現中國民俗的電影有哪些

一個民族地方特色凝聚的東西能在電影上呈現出來有時會帶給觀眾眼前一亮。不同文化的碰撞總能引人思考。下面推薦5部比較出色的帶有民族風情的國產電影。

1 百鳥朝鳳(2013)

該片是由吳天明執導,陶澤如、鄭偉、李岷城等主演的劇情片,主要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技藝過人的焦三爺在措手不及的社會變革和浮躁年代裡,對沒落的嗩吶技藝堅守不渝,引領弟子們用生命不息傳承不止的信念,奏響嗩吶藝人獨特的光輝。《百鳥朝鳳》表現的是對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2 圖雅的婚事(2007)

《圖雅的婚事》是由王全安執導,余男、巴特爾、森格等主演的劇情愛情電影。主要講述了蒙古族婦女圖雅迫於生活的艱辛,帶著殘疾的前任丈夫巴特爾一起徵婚的故事。該片樸素的鏡頭、顆粒感極強的畫面契合了故事發生的地域、背景,逐漸沙化的草原風沙漫天、孤獨的蒙古包,粗獷中透出寫意風格的影像,粗礪的美感後所蘊含的贊美和憂思也盡在其中。

3 花腰新娘(2005)

《花腰新娘》是由章家瑞導演,孟家宗、袁大舉編劇,張靜初、印小天等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該片講述敢於打破舊俗的花腰彝族新娘鳳美,為了加入新郎阿龍帶領的女子舞龍隊,引發了一系列沖突和誤會的故事,其中穿插著濃郁的彝族風情。

影片故事出自花腰彝族一項古老的結婚風俗「歸家」[32] ,根據雲南一支彝族女子舞龍隊奪冠[15] 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突出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反叛,「龍」這一文化圖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民眾的意識。

4 千里走單騎(2005)

張藝謀精心拍攝的一部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父親為了在兒子生命最後時刻表達自己的愛意和懺悔,走上一段自我心靈的救贖之旅。《千里走單騎》呈現了一個民風淳樸的世界,沒有苦,沒有恨,沒有憤怒,沒有無奈,只有純潔的感動。

5 可可西里(2004)

《可可西里》是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磊、奇道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

可可西里》被稱之為「一部關於信仰和生命的電影」,該片不僅在國內國際獲獎,而且也感動了不少觀眾。《可可西里》的震撼在於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由生到死的過程鮮活地展現出來

Ⅱ 中國影視藝術是怎樣體現民族風格

我們民族影視藝術自身最大的優勢和特點,就在於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徵。正因為如此,中國影視藝術能否在世界上佔有它應當具有的地位,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創作出經得起世界性比較、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為各國觀眾所接受的影視作品。這一論點,已經被20世紀80年代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電影藝術的成功經驗所證實。從根本上講,影視藝術的民族性就是如何在影視作品中體現民族文化的問題。一方面,影視藝術越具有民族性也才具有國際性,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影視藝術民族性的沃土;另一方面,影視藝術更需要對於民族的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刻反思,運用現代意識對於傳統文化進行觀照與超越則是影視藝術時代性的需要。顯然,這種繼承性與超越性,正是構成了中華民族影視藝術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的深層內蘊。

Ⅲ 中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中國電影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Ⅳ 什麼是電影的風格,電影都有哪些不同的風格類型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各國的電影有不同,不同的導演拍成的電影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而這就是因為電影風格不同帶來的不同的感覺。

所謂的電影風格,其實就是電影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電影風格是通過電影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相對較穩定、較深刻,能夠本質地反映時代、民族和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特徵、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和外部印記。

而今,我們不斷地湧出更加標新立異的導演,顯示出影片的多樣性,各種導演紛紛登上銀屏的舞台,整個電影行業呈現出更加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每一部影片,都是將其主題內容與風格類型相統一,相輔相成,讓影片的效果更加突出。

Ⅳ 請問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區別談談你的看法

中國電影:①中國是一個注重實踐的民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帶上了一種實用理性精神。實用理性精神的影響使中國的電影理論不是發展成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學,而是形成一種和批評實踐與技巧總結理論相結合的實用美學。 [b] ②中國人倫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學藝術中形成了「文以載道」的思想傳統。[b]這使中國電影理論相對注重電影功能的研究,並且不是停留於抽象的載道功能,而是和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結合起來,成為一種以社會功能為核心的電影本體論。並具體演化為對電影和時代、電影和社會、電影和人民、電影和政治等一系列關系的研究。 ③中國傳統的理論思維方式側重於直觀整體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國電影理論在對電影基本結構的研究上側重於情節——劇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鏡頭水平的研究。劇作是中國電影理論本體論的基本出發點。正是在這一水平上,中國傳統的電影理論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戲」。這一概念強調電影的戲劇本性,而把「影」看作是完成「戲」的手段。影戲雖是一種獨立的興行物,然而從表現的藝術看來,無論如何總是戲劇. 中國早期的電影通大都過影片故事對作者人生態度的主觀表現和對社會的教化作用。鄭正秋的「戲劇者,社會教育之實驗場,優伶者,社會教育之良師」的主張,洪深的要求影戲「以普及教育表示國風為主旨」的聲明,在當時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戲理論注重對電影情節——劇作水平的研究。認為「電影的劇本是電影的靈魂」。人們在這一前提下,對電影劇作的選材、 結構、 沖突、高潮、語言等不同方面進行了理論探索,要求劇情曲折有趣、耐人尋味,要求保證敘事的「調和」、「流暢」。和情節因素相比,造型因素主要被看作一種「扶助」的成分。 到了中國近代,由夏衍等人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他們在參加編劇創作的同時,亦著手建立新的電影理論批評工作。他們從革命的功利目的出發,要求電影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輿論工具。他們闡述了電影與時代的關系、電影的階段性等問題,亦涉及了主題與題材、形式與內容、真實性與傾向性等廣泛的文藝理論問題。這些主張超越了抽象的「為人生」和「教化社會」,而把電影放到更廣闊、更嚴峻的社會現實中,奠定了中國電影理論進步的現實主義思想傳統的基礎。 一方面強調「注意電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整場整景的結構形態,以及場與場、景與景之間的結構形態,而不被分鏡頭的形式所迷」, 一方面把電影視像的具像性和小說描寫的相對抽象性作對比,強調電影「直感直覺」的視覺藝術性質。[b]把電影的故事敘述和影像表達兩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了。[b]張駿祥針對當時電影創作中存在的不重視和不熟悉電影特性的問題,著重從藝術技巧角度對電影藝術特性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歸納和論述。他闡述了電影具有的具像形像和時空可跳躍的優點與它「一次過」及畫面視野局限等缺點,指出正是這些優缺點相反相成,互相制約,構成了其藝術形式的特性,即「鮮明的動作性」、「結構上的簡捷鮮明」、「依賴視覺形像,依賴造型表現力」、「要求在生活邏輯之外對蒙太奇邏輯的遵循」等 夏衍在1959年發表的《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夏衍根據自己豐富的電影創作經驗,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電影劇作規律的認識。他特別強調電影創作的通俗化和形像化。要求電影「准確、鮮明、生動」地「訴之於觀眾的直覺和聯想」。他很重視電影創作的革命功利目的,提出「目的性決定了體裁、結構」,認為「電影和戲劇一樣需要戲劇性和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因此他特別強調戲劇或情節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對電影劇作結構和技巧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以傳統文藝中「剪頭緒」、「密針線」等許多經驗豐富自己的劇作理論。 60年代初,袁文殊、羅藝軍等人把「向傳統學習」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課題提出。他們闡述了電影藝術「具有向民族傳統學習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認為這是電影藝術「進一步提高質量的關鍵之一」。他們主張「電影藝術向民族傳統學習,主要是向傳統的姐妹藝術學習」,認為這種學習包括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藝術技巧等不同的層次。徐昌霖的《向傳統藝術探勝求寶——電影民族形式問題學習筆記》以及韓尚義的《環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論形式美》等文章,分別從敘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討了電影創作中如何對傳統的敘事藝術(特別是說唱藝術)、傳統美術和畫論的經驗進行借鑒的問題 「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重新開始了電影理論的建設。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標志這一時期電影理論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對電影本性的探討。 不可否認,電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確實從戲劇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電影依靠戲劇邁出了第一步。然而當電影成長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之後,難道電影還要永遠依靠戲劇這條拐杖走路呢 [b] 不要忽視了電影的文學價值.「文學價值」 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 其次是「關於典型形像的塑造」 第三是「關於文學的表現手段」 第四是「節奏、氣氛、風格和樣式」[/b] 這些都是應由劇本所「提供」和「決定」、而由導演用電影手段來「體現」和「完成」的「文學價值」。 關於電影民族化問題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發展,這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主張的具體和深入的闡述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口號本身的反思上。電影的民族風格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既表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氣質、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民族風貌)把握上,也顯現在民族審美經驗、審美習慣的追求中。這不是對古典文學、 戲曲、 國畫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剝,而是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性吸收傳統美學的精神。 新時期電影理論的發展,一個共同的傾向是對傳統命題全面反思,開創了中國電影理論史上一個空前活躍的時代。 陳凱歌的<無極>也上映了.希望不要如同張藝謀一般讓觀眾覺得,錢花的不值.歐美電影:有人認為:歐美電影構思巧妙,獨具創意! 歐美演員的表演自然流暢,這同他們注重個性及熱情的性格分不開! 亞洲電影比較拘謹,被傳統思想所束縛,缺乏美感,缺乏真實性! 中國電影一味追求明星效應,凡是出了名的,演而優則唱,唱而優則演,質量不能保證! 中國電影普遍藝術性不如歐洲電影,人家拍成藝術片,中國人就拍成色情片,差距顯而易見! 歐美電影深沉內斂,無處不在的人文主義精神;個性化的電影追求;節奏沉穩、順暢;敘事深沉細膩;充滿詩意的影像風格。 要比其他國家的電影做的要完善!不管是從鏡頭走位,背景的設計,背景音樂的演奏,演員的選擇,導演的創意及劇本的創作都是有其先進的技術的!這是時間的金錢堆出來的!是我們所無法比擬的!我們的電影要全面的趕上歐美電影是 需要很長時間和金錢的投入的! 某位奧斯卡最佳導演說過一句話:「中國電影的一百年和美國電影的一百年是有很大差距的。」 從小到大我們家的影碟幾乎全是歐美的,給我推薦電影的爸爸好像也沒提過我們自己的產品。 我覺得人家的特點就是能吸引觀眾,豪華如the lord of the ring,刺激如mr. and mrs. smith, 奇幻如harry potter,真誠如forrest gump,可愛如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純真如roman holiday,清淡如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深情如brokeback mountain……你會很願意花上一個下午來好好欣賞它們的,而且它們有能力來引起你的共鳴,還樂意反復地看(很多我們國家的電影是做不到這點的,即使是那些在柏林戛納威尼斯風光無限的電影)。

Ⅵ 17騫翠腑鍥界數褰辨寚鐨勬槸浠涔堟椂鏈

17騫翠腑鍥界數褰辨寚鐨勬槸1949錛1966騫 銆

1958騫-1960騫達細

1銆佸弽鏄犲巻鍙茬湡瀹烇紝灝嗘椂浠g簿紲炶瀺鍏ラ潻鍛藉巻鍙查樻潗涔嬩腑銆

2銆佸壋浣滄柟娉曚笌鏃朵唬鐩鎬竴鑷淬 3銆佸獎鐗囪壓鏈璐ㄩ噺鏅閬嶆彁楂橈紝鏂扮敓鍔涢噺榪呴熸垚闀褲

1958騫-1960騫達細

1銆佺浉褰撲竴浜涘獎鐗囧夠鎯寵劚紱葷幇瀹烇紝闈╁懡嫻婕涓諱箟鎴愪簡澶栧姞鐨勮〃闈㈢殑涓滆タ銆

2銆佺幇瀹炰富涔夊壋浣滄繁鍖栨柟闈㈠彈鎸錛屽弽鏄犵幇瀹炵敓媧葷殑銆佸挨鍏舵槸鍙嶆槧鐭ヨ瘑鍒嗗瓙鐢熸椿鐨勫獎鐗囪緝灝戙

Ⅶ 中國20-90年代電影及其風格

第四代導演——在夾縫中探索奮斗
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創作的主力軍是「第四代導演」。「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雖然學藝於六十年代,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其藝術才華到1977年以後才發揮出來。幾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導演」,一旦沖出起跑線,便顯示出穩健的創作實力和持久的藝術後勁。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新鮮的藝術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啟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