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還會輝煌嗎
擴展閱讀
手機百度電影載入失敗 2024-11-02 06:21:50
鐵十字勛章高清電影 2024-11-02 06:21:48

香港電影還會輝煌嗎

發布時間: 2024-11-02 04:09:05

Ⅰ 國內影視行業的發展令人失望,為什麼港片曾經的輝煌難以延續

很多人小時候都喜歡看港片,特別是小時候,香港電影中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特色的電影元素,就比如賭神系列,還有古惑仔系列等等這些電影,只要我們一想起來,就會想起當年那個港片,無限輝煌的歲月。但是現在港片已經不像當年那麼輝煌了,甚至可以說是沒落了,是為什麼呢?

再一個是香港電影的題材,主要還是以前的賭神系列,古惑仔系列等打打殺殺的,沒有太多的革新,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需要看到更多題材的電影,觀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問題。

Ⅱ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的確不如往昔,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腦殘電影導演的增多

  2. 老導演不思轉型

  3. 大量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者被財大氣粗的大陸電影製片廠挖掘

  4. 外國電影的崛起 ,其實不算崛起,只是這年頭好萊塢的好片的確層出不窮。

總的來看,其實就是老一輩的已經開始退場,而新一代的又撐不起大旗,青黃不接造成了斷層。

Ⅲ 你覺得香港電影還能回到八十九十年代嗎

不會,未來「香港電影」這個類別可能會逐漸融合為大陸電影,當年就是大陸電影業去香港帶動香港電影業,現在轉了一圈回來了。

Ⅳ 曾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什麼

1、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興起以及好萊塢、東南亞等電影市場的沖擊,香港電影難以延續往日的輝煌,陳舊的製片模式以及同質化電影所帶來的審美疲勞,都讓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了落寞。

2、邵氏停產、嘉禾電影被收購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視業務、新藝城也因利潤分配不均、創作觀念發生分歧等問題僅存活11年就宣告解體。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視公司即便能繼續出品電影,產出量也極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幾年一部。

3、香港電影人才青黃不接,至今仍活躍在電影舞台並具有票房保障的導演和演員依然是黃金時代的電影人。

(4)香港電影還會輝煌嗎擴展閱讀:

面對香港電影的衰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香港電影僵化的製作模式和內容單一都讓港片市場份額不斷縮減,而內地電影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香港電影人才和資本。

對於相對狹小的香港市場來說,電影公司很難應對內地、東南亞、好萊塢多個市場的分流,而一些公司海外投資的失敗更讓電影公司雪上加霜。」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港片想要進入內地市場只能走合拍片的道路。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下,視頻平台或許能夠成為香港電影公司的下一個依託。」

從業者認為,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院上映的影片數量有限,再加上現階段欲在院線上映的影片眾多,香港電影若想要借該渠道獲得較高的票房會面臨較大的競爭,而視頻網站則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並可直接對接受眾以獲得市場。

Ⅳ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Ⅵ 香港電影真的要退出歷史舞台了嗎

香港電影是否要退出歷史舞台,是由市場趨勢決定,而不是人為決定的。香港電影早就大勢已去,輝煌不在,都是有目共睹的

想再現往日時期的鼎盛,似乎不大可能了。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輸出量佔世界排名第二,在世界乃至整個亞洲,都是電影界的佼佼者。


這樣也促使了香港和台灣藝人轉而到內地來發展淘金,只有內地龐大的市場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和成就,而內地的許多著名導演和演員也早已是國際各大影展的常客。也是拿獎拿到手軟。

如今的市場趨勢早已是以內地的影片為主,這就意味著電影市場的走向了。但是並不說明香港電影已經到了盡頭,我們還是期待未來的香港電影市場,走出低迷,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Ⅶ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