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美國電影很好,尤其是獲獎大片,國內的電影和那些電影比起來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這是因為社會的文明程度,及科技造成的差距。那麼這叫不叫文化的入侵呢?我們吸收好的東西,是一種進步。他們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打個比方吧。以前的清朝,不接受國外先進的技術,總覺得自己的技術好,結果,被外國用從我國留出的火葯而製造的火槍火炮打敗。他們以前就是學習他們不足的知識,來創造出更先進的東西。所以,萬物都是一個道理,只要是好的東西,就沒有什麼國界之分,應該學習。而這也是長久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強者生存,弱者淘汰。如果有人認為好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有沖突,好的東西,到什麼地主,任何時候都是好的,這樣的東西和我們自己的東西有沖突,說明了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落後,我們的不夠好呢?個人認為,提高人們的素質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明辨是非,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知道什麼應該學習,什麼應該保留。所以,好的東西我們就去學習,不好的我們要改掉,保留自己值得保留的東西。但目前就我國整體素質來說,絕大多數人不能分得很清,也就是好的東西,在他們眼中並不一定好,不好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可能像寶貝一樣。這是教育的落後,觀念的落後造成的結果。我個人很喜歡美國一些大片,有很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其實,我們在古時,絕大多數時間,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以前的技術很多也都是和其他小國互相學習,或用強硬手段得來的。而美國的歷史很短,但為什麼強大?就是因為他們學習好的東西,改變不好的,拋棄不利的東西,一點一點強大的。中國之所以衰敗,就是因為我們做的是相反的行為導致。驕傲自大的結果。這突出了一些問題,比如制度,民主制度要比君主制度好。教育問題,我們教導出的孩子比不上美國的,而且現在都明白,我國的教育在世界上都是落後的。而這些等等的問題決定了我們的觀念,素質。就拿日本來說,他們以彈丸之地的實力,曾能侵略中國浩瀚大地,這是什麼原因?人的構造是一樣的,但差別在哪?是身體素質方面嗎?其實主要是在心裡,想的東西,對事物的理解等多方面不一樣導致的。可能說的遠了,回過來說,美國的電影這根本談不上是一種入侵。他只是在別的國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東西,如果他影響了咱們自己的電影,只能說明自己的東西太差,人都會下意識的學習,接受好的事物。如果覺得他們的好,那就學習,並創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同一等級的電影。人們一樣喜歡。但想做出這樣的電影,我覺得,需要從觀念的改變開始,比如社會觀念,整體素質,教育方法等很多方面去改變。實力到了,觀念上去了,你做出的東西,不僅僅是電影,自然就好了。
⑵ 為什麼國外電影進入國產院線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不太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每年引進國外電影大片將增至20部,並允許外資進入電影放映業,這些無疑會對我國電影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顯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轉型和發展的過渡時代,面對著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社會現實和經歷著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都處在不斷的變動和調整中
⑶ 電影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
在近代中國人的記憶中,電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戲」的角色進入日常精神生活領域的。這種來自異域的「影戲」,雖然在外部形態上與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戲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新鮮事物。作為舶來品,它的傳入,一方面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對外擴張相伴而行的,另一方面無疑也是「西風東漸」的產物。這就使得外國電影商人在中國的早期放映活動明顯地體現出「經濟冒險」和「文化催生」的雙重意義??從經濟冒險的層面而言,它使經營者們在經歷了最初的投資風險之後,很快從中國人手中賺取了高額利潤;而從文化催生的層面而言,當觀看「西洋影戲」日漸成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一種娛樂時尚的時候,中國民族電影的誕生也便因此而獲得了必要的契機。
中國的民族製片業,肇始於外國電影傳入9年之後的1905年。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實業家任慶泰(1850-1932),在他自己開設的「豐泰」照像館的天庭里主持拍攝了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這是一部由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的紀錄片。它的問世,一方面證明了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依然有著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於新的藝術形式的某種支持。
任慶泰的拍片活動由於他本人的「運氣」不佳而沒能持續多久。1909年,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使得豐泰照相館一蹶不振,而任慶泰所經營的其它實業竟也從此開始走向了下坡。電影需要文化的支持,但無疑也同樣需要經濟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而言,任慶泰在北京的拍片實踐的終止,實際上於偶然之中體現了必然。歷史最終選擇了上海。作為中國近代文化和近代經濟的中心,上海為民族電影業同時提供了「精神氣候」和物質上的必要保障。1913年,張石川(1989-1953)和鄭正秋(1989-1935)利用文明戲的經驗和在華外商的資本,拍出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18年,中國當年最大的文化企業集團商務印書館專門成立「活動影戲部」,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玻璃屋頂的專業攝影棚。自此開始,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集中產地,並因此而有「東方好萊塢」之譽。
從無到有的,不僅僅只是活動畫面的生產,還包括一些基本術語的創設。1921年,中國最早的電影刊物《影戲雜志》的編輯陸潔(1894-1967),從友人信中的「教習」二字的聯想中,把director翻譯為「導演」。及至20年代末,中國人終於為自己確立了關於這門新興藝術的最為基本的術語――「電影」。這些專業名詞的創設,無疑也體現了中國人對事物進行本質把握的一種東方式的智慧。
中國電影是中國人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的關於中國的「電影」。從1905年開始,中國電影就這樣在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等諸種技術演變的同時,也不斷以影像的方式,承載和表達著中國人近一個世紀的好惡與思索、苦難與奮爭、光榮與夢想。
⑷ 為什麼中國電影老是走不出去呢
中國電影不差的,真心不差,中國電影受到了文化的影響,也許只有我們中國熱能看懂,
像馮小剛拍的電影你說他差嗎?不差.但是外國人就是不愛看,因為他不接受這些東西,
像集結號1942唐山大地震這類歷史電影都發生在我國,和國外沒有關系,因此國際市場是不接受這些的
而且中國的電影市場在海濱地區,就是香港廣東澳門這類地區因為長期受到了資本主義的思想,拍出來電影肯定會有些國際味道,我個人也很喜歡看這類電影,而且中國一些有名的影帝大多數都是在這類地區
中國的技術不好也是有原因的,電腦技術不到位,做的效果肯定也不好
另外就是口味的問題了,歐美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重口味 像一些腐爛的喪失、奇形怪狀的怪獸這些都是歐美人的口味,然而這些重口味的電影更加挑戰我們的視覺,這點中國人士做不到了。就連日本人也很少拍攝過怪獸喪失類的電影
⑸ 《戰狼2》與美國大片在文化輸出中有何區別與啟示
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套在手臂上,被「冷鋒」高高舉起,護佑滿車難民穿越交戰區……結尾,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旁,打出字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當全球大銀幕上出現了有血有肉、為世界和平守候的中國英雄時,我們找回了一種自信;當「冷鋒」在非洲自豪地喊出「我是中國人」,五星紅旗成為走向安全的通行證,我們感受到一種自信;當用光影搭建起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橋梁,中國故事開始走向世界時,我們堅定了一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