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七年電影(1949至1966)哪些電影是謝晉的作品
1950
影迷傳 (副導演/助理導演)
1951
控訴 (導演)
1954
婦女代表 (副導演/助理導演)
雞毛信 (副導演/助理導演)
藍橋會 (導演)
一場風波 (導演)
1955
水鄉的春天 (導演)
1957
女籃五號 (編劇/導演)
1958
黃寶妹 (導演)
1961
紅色娘子軍 (導演)
1962
大李小李和老李 (編劇/導演)
1965
舞台姐妹 (導演/編劇)
Ⅱ 十七年電影四起四落原因
十七年電影四起四落原因是,起是黨對電影事業發展方針的正確,落是無論是思想內容方面還是藝術經驗方面都認識不足,肯定不夠,因此對解放初期私影廠的較好影片也沒能給予充分肯定。
第一次發展,建國初期,1946.10.1第一個人民自己的電影製片廠,東北電影製片廠(長影前身)。
1949.4.20北平電影製片廠(北影前身)
1949.11.26上海電影製片廠
1949.4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標志建國初期電影創作的第一次大發展:1951.3.8 26個大城市同時舉行「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革命形勢空前高漲,工農兵形象迅速佔領銀幕。
第二次「起落」出現於「雙百」方針提出前後 (1 955 - 1957年)。《祝福》(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螢瑞存》、《平原游擊隊》、《上甘嶺》、《李時珍》等至今仍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就問世於此時。
本期的電影創作還有個特點,就是電影的題材、風格、樣式開始多樣化。描寫知識分子生活的《護士日記》,革命抒情片《柳堡的故事》以及喜劇片《新局長到來之前》等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第三次也是最富有成果的一次創作高潮,則以1959年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為標志。這年推出了《林則徐》、《林家鋪子》、《青春之歌》、《聶耳》、《戰火中的青春》、《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一大批好影片。作為革命現實主義作品,它們在藝術上也日趨成熟。
第四次起落1963 年至1964 年間,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小高潮。這兩年拍出了《早春二月》這樣的藝術精品,同時還有《英雄兒女》、《舞台姐妹》等優秀影片問世。
藝術處處長:
陳波兒,大膽放手培養。
中心問題:如何看待我國30年代以來進步電影的傳統問題。
猶豫中國解放前進步電影的現實意義傳統法,無論是思想內容方面還是藝術經驗方面都認識不足,肯定不夠,因此對解放初期私影廠的較好影片也沒能給予充分肯定。
Ⅲ 17騫翠腑鍥界數褰辨寚鐨勬槸浠涔堟椂鏈
17騫翠腑鍥界數褰辨寚鐨勬槸1949錛1966騫 銆
1958騫-1960騫達細
1銆佸弽鏄犲巻鍙茬湡瀹烇紝灝嗘椂浠g簿紲炶瀺鍏ラ潻鍛藉巻鍙查樻潗涔嬩腑銆
2銆佸壋浣滄柟娉曚笌鏃朵唬鐩鎬竴鑷淬 3銆佸獎鐗囪壓鏈璐ㄩ噺鏅閬嶆彁楂橈紝鏂扮敓鍔涢噺榪呴熸垚闀褲
1958騫-1960騫達細
1銆佺浉褰撲竴浜涘獎鐗囧夠鎯寵劚紱葷幇瀹烇紝闈╁懡嫻婕涓諱箟鎴愪簡澶栧姞鐨勮〃闈㈢殑涓滆タ銆
2銆佺幇瀹炰富涔夊壋浣滄繁鍖栨柟闈㈠彈鎸錛屽弽鏄犵幇瀹炵敓媧葷殑銆佸挨鍏舵槸鍙嶆槧鐭ヨ瘑鍒嗗瓙鐢熸椿鐨勫獎鐗囪緝灝戙
Ⅳ 誰知道中國十七年電影各個階段特徵和作品
1、革命歷史、英雄主義影片(軍事題材影片):20世紀五十六年代是英雄模範輩出的時代,也是英雄電影創作的大好時機,宣揚革命英雄主義的「十七年電影」不勝枚舉,尤以軍事題材居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戰》、《中華女兒》、《鋼鐵戰士》、《翠崗紅旗》、《風暴》、《老兵新傳》(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影片)、《紅色娘子軍》、《紅日》、《燎原》、《霓虹燈下的哨兵》、《上甘甘嶺》、《戰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兒女》、《回民支隊》、《海鷹》、《戰上海》、《東進序曲》、《苦菜花》、《南海潮》等,英雄人物傳記則有《雷鋒》、《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白求恩大夫》,表現歷史人物事跡或歷史事件的有《聶耳》、《林則徐》、《甲午風雲》等。在戰爭敘事中融入健康的抒情場景,是「十七年電影」不少軍事題材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奧秘」。如由新中國第一位女電影導演王蘋執導的《柳堡的故事》,以女性的視聽語言,述說了一段兵民之間的經歷,從而使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溫和溫馨。
2、名著改編的影片:這是「十七年電影」的主流之一,如《祝神速》(魯迅原著)、《林家鋪子》(茅盾原著)、《家》(巴金原著)、《龍須溝》(老舍原著),以及《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紅旗譜》、《革命家庭》、《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其中《林家鋪子》是「十七年」諸多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影片傳達原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始終是研究者們饒有興趣的。
3、驚險片:驚險片歷來是中國各時期電影創作最精彩的樣式之一,是當代中國形態較完備的「類型片」,「十七年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出現了《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秘密圖紙》、《跟蹤追擊》、《鐵道游擊隊》、《羊城暗哨》、《51號兵站》、《國慶十點鍾》、《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冰山上來客》等一批作品,與現在大量的驚險動作片不同,「十七年電影」中的驚險片少有追逐和格鬥場面,但也出現了少數武術功夫片,如《飛刀華》、《林沖》等。
4、愛情片:這無疑是「十七年電影」中最為優美抒情的一個板塊,與當代愛情片相比,更顯得細膩、精緻、盡管有些「保守」,但十分動人,給人以美好向上的追求。代表作大多以民間傳說為題材,以喜劇、悲劇或音樂片的樣式出現。比如:集音樂、舞蹈和詩歌於一身的《阿詩碼》(楊麗坤主演)當屬中國愛情電影的巔峰作品之一;《劉三姐(黃婉秋主演)、《畫中人》(李憶蘭主演)等也是詩情畫意的精品之作。同時,一批現實題材的愛情片大量涌現,如《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5、兒童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兒童形象從不「失真」,既堅強勇敢又天真可愛,其影片甚至吸引了許多的成年人,如:《祖國的花朵》、《小兵張嘎》、《雞毛信》、《小鈴鐺》、《英雄小八路》等。
6、體育片:競技體育的魅力被眾人傾倒,體育電影則藝術地再現了運動員的風采,如《女藍五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跳水隊員》等。
7、喜劇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喜劇片以輕喜劇和諷刺喜劇居多,演員表演到位,無矯揉造作,幽默詼諧,如《游園驚夢》(侯寶林主演)、《今天我休息》、《喬老爺上轎》、《李雙雙》、《魔術師的奇遇》(中國第一部立體故事片》、《女理發師》《錦上添花》、《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滿意不滿意》、《哥倆好》、《抓壯丁》、《七十二家房客》(「十七年電影」中唯一的內地與香港合白的故事片)等。
8、戲曲片:屬中國獨有的影片樣式。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上下集)、《紅樓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群英會》、《梁山泊與祝英台》(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織女》、《天仙配》、《楊門女將》、《鍘美案》、《花木蘭》、《花為媒》、《劉巧兒》等。其中多部與香港合拍。
9、藝術性紀錄片:這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故事影片樣式,是紀錄片與故事片結合的產物,其大多產生於「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至1959年,代表作是由真人真事改編,並由本人扮演的《黃寶妹》。
10、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中國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意義,除了具有影視人類學的意義(即紀錄或表現少數民族的真實生活狀況)以外,還可以以其奇觀性而具有對非少數民族觀念的娛樂性意義。代表作品有《阿詩瑪》、《劉三姐》、《農奴》、《達吉和她的父親》等。其中,反映===========民主進程的《農奴》,以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一個極佳例證。
11、其他:舞台藝術片《東方紅》、動畫片《大鬧天空》(上下集》等。
Ⅳ 60年代中國電影
60年代中國電影正好處在「十七年」時期,這時的電影政治色彩比較濃,主要有《早春三月》、《小兵張嘎》、《舞台姐妹》、《農奴》、《李雙雙》、《劉三姐》、《紅色娘子軍》、《革命家庭》、《紅旗譜》、《北國江南》、《英雄兒女》、《霓虹燈下的哨兵》、《阿詩瑪》、《林家鋪子》等等
66年以後,中國電影幾乎全面停滯 全國人民只能看8部革命樣板戲,所以幾乎沒什麼電影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