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論中國電影市場化
擴展閱讀
歐美電影瓷娃兒 2025-01-11 14:18:03
一部外國電影叫什麼回來 2025-01-11 14:17:12

論中國電影市場化

發布時間: 2024-11-22 05:08:23

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化有沒有延遲電影產業的發展

這個不僅沒有,應該還有促進作用。電影從發展之初就帶有娛樂屬性,爭奪觀眾注意力也是商業的行為,資本的進入會讓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市場化帶來商業利益,資本的增加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和鼓勵更好的創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Ⅱ 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是進步的嗎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行業相關企業數量、中國影院數量、中國銀幕數量

改革開放後我國電影進入市場化階段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時至今日,中國電影已走過漏檔了110餘年的歷程。中國電影主要分為三個產業發展時期:第一輪產業發展時期(1922年-1945年)、第二輪產業發展時期(1945年-1976年)和第三輪產業發展時期(改革開放至今)。

相關企業數量燃搜陸不斷增大

通過前瞻企查貓網站,以「電影」為關鍵詞,篩選條件為「在業/存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進行查詢,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相關企業231456家,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製作業相關企業96469家。其中細分行業內,影視節目製作主皮頃體7238家,影視發行主體813家,影視放映主體485家。

疫情後電影數量大爆發

2016-2019年,受益於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電影生產規模總體呈現波動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為301部。2021年,受益於全國疫情的有效管控,行業復甦較快,截至12月底,國產影片數量突破新高,達到740部。

整體來看,我國電影行業在國內有效的疫情防控機制下恢復較好,2021年產量與影院數量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Ⅲ 你如何看待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呢

觀影空間也在擴大,各縣級城市相繼建立影院,且二三線城市票房增長高於一線城市。

Ⅳ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你覺得國產電影質量怎麼樣呢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你覺得國產電影質量怎麼樣呢?

近些年中國發展的很快,國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也越來越注重娛樂生活,電影行業作為娛樂的重要一項,近些年來也發展的很快,外媒THR報道中國將在明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國產與外國電影相比,還是有不小的一段距離的。但國產電影相比於之前,在質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過目前中國越來越重視國產電影的發展了,而且中國國產電影也一直在進步著,近些年來也相繼出產了不少優質電影,我相信在未來國產電影會越來越好,最終達到與世界電影比肩的程度。

Ⅳ 當今電影市場的概況

當今電影市場概況
核心提示: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開始把「我們這么好的市場」掛在了嘴上。當然,2010年中國電影的成績的確不差,100億的票房也的確是歷史新高。但是,逐漸走高的市場背後卻凸顯出一個很讓人悲哀的事實:如果說當年的中國電影人有著優秀的作品,卻囿於市場無法得到觀眾的響應,那麼現在在市場已經成熟的情況下,中國電影不論從製作還是發行都陷入了創意不足的境地。
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從今年3月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所展露的各種跡象來看,大家都已經喪失了創新的激情,進而引發了各種怪現狀:在創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樣的題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約而同地扎堆來拍續集,甚至在發行電影方面,我們的發行商也開始懶得動腦子:大片來了就躲一下,沒有大片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上映,而對於這種「一窩蜂」現象,有分析家認為,這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絕對應該屬於「狼來了」的警示信號。
怪現狀:同樣題材大撞車
3月22日的香港電影節上,由王寶強、葉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僅僅過了兩天,由洪金寶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則宣布了他們4月2日的檔期。雖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絕對可以看出,這兩部電影其實屬於同類題材,都是在講述關於蔡李佛拳的故事。兩個月內上映兩部《蔡李佛》,其實不過是今年華語電影界題材撞車的一個縮影。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今年立項及拍攝的電影名單,從4月份開始,觀眾們即將會看到五個關雲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個白娘子,然後還要准備三桌鴻門宴。以至於有人評論說,「導演再這么撞車的話,觀眾們只能去撞牆了。」這其中,五個關雲長最早跟大家見面的是4月份即將上映的甄子丹與姜文合作的《關雲長》;而田壯壯執導的《關公》、楊子擔任製片人的《武聖雲長》、陳木勝執導的《武神傳》以及高希希執導的《三國•關雲長》雖然都沒有拍完,但都開始了大肆宣傳;四個孫悟空同樣也都在爭奪時間,甄子丹主演的《大鬧天宮》、周星馳的《大話西遊2》、張紀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孫悟空》都在籌備中,但誰能最先上映,現在還都沒譜兒;至於「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除了由李連傑和黃聖依主演的《白蛇傳說》,還有博納影業的《新白蛇傳》和另一部相關題材動畫片;而三桌鴻門宴爭奪得更離譜:陸川的《鴻門宴》甚至被逼著改成了《王的盛宴》,因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經在廣電總局那裡報備了《鴻門宴》這個名字,而與他們倆爭奪的,還有一部同樣性質的《劉邦和項羽》。而在這些傳統名著題材改編的電影之外,周星馳和李連傑鬥起了《太極》;吳宇森的《飛虎》則遭遇了安曉芬的《飛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撞車的題材里,幾乎囊括了目前華語電影市場中的主流導演和演員。姜文、甄子丹、李連傑、陸川、周星馳、吳宇森……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些小的製片方出於「撈一把就走」的心態進行的惡意干擾,而是華語電影界在創作題材方面,真的已經到了這種「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論,在這些撞車題材之中,「手慢」的項目卻很有可能是這一題材類型的最初創意來源。最簡單的例子:2007年時,王家衛告訴大家,他接下來的電影會拍一個關於葉問的故事。但是,兩年下來名字中含有《葉問》的電影已經出現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憑借這個題材成了年度票房冠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依然還在「拍攝中」。與之情形相似的還有陸川、周星馳和吳宇森。陸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為拍攝期拖得太長,導致被《拉貝日記》搶了風頭;而周星馳兩年前宣布要拍《太極》,結果到如今也沒籌備完成,反倒被李連傑和陳國富搶先一步,宣稱在今年年底前會把一部同名電影拍攝完成。
成因分析:編劇原創能力,是荒蕪還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撞車」的題材,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除了周星馳的《太極》屬於武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關羽、孫悟空、白娘子、穆桂英,無一例外地在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中有所體現。關羽和孫悟空作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們熟知,關於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話本中就已經出現。
為什麼導演們如此青睞傳統文學名著?導演們給出了自己的說法。甄子丹版《關雲長》的導演麥兆輝和庄文強就曾經表示,選擇這樣的題材起碼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相對安全。對於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而言,古裝歷史題材遠比警匪片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更容易通過審查。第二,群眾基礎雄厚。因為大家就算對這些人物不是特別了解,起碼也都知道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跡,在電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傳方面的優勢;第三,在中國國力日強的大背景下,整個社會都在呼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而電影作為一個載體,能夠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文化精神,拍攝諸如關羽、孫悟空之類已經被全世界華人所認同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賺到錢,也更容易拉到投資。
不過,這樣的一窩蜂撲上來拍古典名著,也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根據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葛穎的說法,這種題材撞車的最大缺陷在於,很多劇本都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以「短平快」的策略進行項目製作顯然有著很大的局限,因為這樣做起來,「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沒人會去研究它為什麼火,大家只是簡單認為這是題材好,然後就有一群人圍上去,照著這個題材如法炮製。古裝片比較保險,也不用受意識形態上的限制。但翻開歷史書,耳熟能詳的故事來來回回也就那麼幾個,自然避免不了撞車。這樣下去只有等到市場惡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覺悟。」葛穎說。而影評人郎諾林則認為,大家搶著啃這塊骨頭,除了證明華語電影人視野狹窄,更說明編劇的原創能力已經陷入荒蕪。
針對編劇原創能力的「荒蕪說」,影評人黃辰星的看法略顯不同。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電影編劇根本就不是原創能力下降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形成「原創」:「中國有多少真正的、通過原創劇本形成的經典電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盤點這些年來的經典中國電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導演們『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小說,然後拿去改編成了劇本。張藝謀的《紅高粱》是莫言的小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李碧華的小說,馮小剛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說,就連去年創造最高票房的《讓子彈飛》也是馬識途的小說。所以,如果單論中國內地電影,我們必須承認,編劇的原創能力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可以支撐起票房的地步——— 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小說為藍本。
怪現狀:續集成風
續集當然不見得是壞事。但中國電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題材之外同時還出現諸多續集,一方面是同類題材的重復,另一方面又是同類題材的延續,很顯然,這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是的,就像你不會願意一年去看五次關雲長,你同樣也不會樂意每年都看一集《畫皮》,《將愛》或者《武林外傳》。畢竟這是電影院,這不是電視機,我們還沒有奢侈到想在電影院里看電視劇——— 每次進去起碼要80塊錢呢。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拍續集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今年好萊塢就有27部續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續集的紀錄,幾乎每兩周就有一部續集出現。但是,相比於好萊塢大片著力打造的「系列電影」,中國這些掛著「2」字頭的電影,最缺乏的不僅是原創能力,而是一個系統的包裝意識。最簡單的例子,美國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如今已經拍到了第七部,但從第一部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會是個系列電影。該片的投資方和發行方也會根據其中不同的電影制訂不同的宣傳策略。而在中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續集電影都是被動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億票房的《非誠勿擾2》還是口碑和票房雙贏的《葉問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導演給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話,才會考慮拍續集。」
這種被動的典型,從2月底在香港宣布開拍的《竊聽風雲2》就可見一斑。在《竊聽風雲》的結尾,古天樂、吳彥祖兩人的角色其實都已經死掉,劉青雲也鋃鐺入獄。而由於該片之前的反響不錯,監制爾冬升總結的原因是這三個人的組合能夠帶來好票房,所以在籌備新片的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這三個角色,但不論角色姓名還是身份都跟《竊聽風雲》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第一集根本就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繼續」的空間。而這一「續集」,其實完全就是在利用舊片的口碑,屬於一種過度開發的類型。
與之相似的還有《畫皮2》。2009年陳嘉上的《畫皮》在結尾處同樣沒有留出多少餘地:雖然主要正面角色並沒有多大損傷,但最大的賣點、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經散盡功力,幾乎等於已經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馬來拍攝關於「畫皮」的故事,也已經幾乎不太可能。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與中國編劇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關系,以目前世界上賺錢最多的系列電影《007》系列為例,幾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會遭遇到新問題,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換掉其他任何主角這部電影都可以繼續下去。而中國的續集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投資方對於單個主角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時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損傷,人們對這種「偽續集」的期待指數必然下降。

成因分析:想賺錢,又怕有風險

關於華語電影導演扎堆拍續集的問題,《竊聽風雲》的兩位編劇兼導演麥兆輝、庄文強就表示,其實他們一開始寫《竊聽風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故事拍成一個系列電影,但由於對該片反映的經濟犯罪題材前景並不明朗,所以根據投資方的意見,依然是著力打造好第一個故事。而在該片內地票房超過8000萬之後,投資方才表態願意拍攝續集,而這個時候原故事已經沒有多少可發掘的空間,所以只能另起爐灶。
對於這種「短視」現象,《畫皮2》導演烏爾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因為第一集已經被證明了適合這片市場,有了相應的觀影人群,「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現在諸多熱錢湧入的華語電影,基本上拍攝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攝續集的,大都是已經在市場中有過成功經驗的投資商。這也就是說,投資方也開始轉向謹慎,知道這種類型片、系列片可以賺到錢,才繼續去投資。」成功的電影續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導演拍的,這是成熟的電影工業的慣例。像《異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個導演,體現的是成熟製片人制度保持著一個電影的系列存在。」
當然,內地電影人也不是沒有主動打造系列電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電影企業中影集團,其負責人韓三平就在各路電影中尋找適合拍成系列片的題材。但是他的這種選擇模式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比如他很看好《硬漢》這部電影,雖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萬的成績,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反響平平,但他就是覺得這種城市英雄題材適合拍成系列電影,所以該片的導演丁晟幾乎是被他趕鴨子上架一樣地建議繼續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承認,「說到續集,其實我自己都沒准備好。」
而且,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承認,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電影續集,最重要的是續集本身的風格要確立,要給觀眾保持新鮮感。「脫離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續集。」而從現在的狀況看,由於投資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攝續集時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聯系,因此短時間內我們能看到的只會是一種低質量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對於之前那些經典商業片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投資方所要考慮的內容。
怪現狀:「影院一日游」
如果說題材重復和續集泛濫只是會導致觀眾的觀影熱情下跌,那麼為數眾多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對於中國電影從百億票房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傷害更大。因為不想去看關雲長,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聽都沒聽說過」的電影,作為觀眾而言,甚至連影院都不想進去。
最簡單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這種「影院一日游」產品。某日記者打算去看一部電影,但到了影院之後卻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下線了,好容易從密集的排片表中選擇了另一部,但進到影廳才發現,該場電影只有可憐的4個人在看。這種現象並非個例。2010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過億的電影不過20部左右,此外的絕大部分電影,這些有幸進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過上映一兩天便被撤下的尷尬命運。3月份,就有《倖存日》、《雲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電影遭遇到了這一情況。而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結果,使整個中國的電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據記者就國內各主流院線通報的票房數字粗略統計,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國總票房只有1.18億。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國票房也不過1.2億。第7周由於有情人節,票房大約為2.9億,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開始,就暴跌到了1.45億。而這個數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隨著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的引進才終於有所改觀。
小片扎堆上映的現象其實並非偶然。事實上,所謂的「淡季理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盛行,而幾部小成本電影在淡季的成功發型,也使得為數眾多的片方開始「盲目」地重視起這一理論。但是,諸如《喜羊羊》系列獨闖寒假檔《越光寶盒》在3月份票房過億這樣的例子不過是個案,前者是抓住了學生們放假的空隙,而後者則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達》上映之後的空檔期。因此,一窩蜂地「照搬」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眾多小片發行方目前面臨的最大窘境。
對於這一點,江蘇幸福藍海影視公司負責人章傑的認識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其實完全是發行方懶於「動腦筋」所導致「目前的中國電影發行市場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復雜。之所以說簡單,就是它總有一兩條原則在那裡,比如大片來了要躲一下,淡季宣傳要增強。而復雜的是,幾乎每部電影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節檔期,一部戰爭大片占據了主要的影廳,如果我手上有部愛情片,我就不會去躲它,因為這個節日,情侶們選擇愛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們發行的《甲天下》就選擇了4月份,因為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同類的電影。」

成因分析:投資人的「無所謂」,發行人的任務
「影院一日游」對於整個電影市場的損害從之前的數據已經可以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對於這一現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發行方的簡單思維,而應該歸結為國內有實力的發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發行渠道,根本就沒有打通院線的門路。劉軍介紹說,目前國內最主要的兩家發行公司是中影集團和華影公司,分別承擔每年發行40部國產片的任務。對於這兩大公司來說,發行國產小成本影片更多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而已。「只要電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發行了。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兒。」至於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民營公司,盡管也已有些發行實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發行自己投資的影片。「在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發行公司最為弱勢,製片、院線都很強勢,影院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發行公司缺少話語權。」劉軍感嘆,這就註定了小成本影片沒有出頭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則完全是因為電影的投資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帥《左右》的製片人黃斌就告訴記者,有些人投資電影壓根就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就像《觀音山》的製片人方勵。作為電影發燒友的方勵此前拍過6部影片,直到《觀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滿足而已。還有一種類型的小片同樣也是投資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電影廠出品的一些電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業的宣傳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實並沒虧本,因為前期找到企業融資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為整個電影市場的終端,眾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對於院線方面其實也有很大損害。但院線方面對此也有相當的無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線負責人邱晴就感慨說:「現在加盟院線的影院都是有著自己的商業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賺錢的?所以從影院本身的想法出發,我們最願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賺錢的電影。但現在進入院線的這些小成本電影,宣傳上又不做到位,觀眾不愛看的時候我們自然不會堅持放映,而在沒有得到觀眾檢驗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排斥任何電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線本身有著自己對觀眾喜歡程度的判斷標准,所以,影院一日游雖然是院線所為,但也不是我們的本意。」

中國電影市場概況分析http://ins.chinafilm.com/200710/1643600.html(鏈接)
6.3.1產業政策
(1)文化產業政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中國政府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越來越明顯。《意見》指出:政府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政府將進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市場化;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將對文化產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各種優惠。
(2)電影產業政策
為了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國務院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產業結構,對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4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開始起草《電影促進法》並徵求各方意見,2006年已經完成草案,預計2007年將送交全國人大審議。《電影促進法》將會就如下方面的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1、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定位;2、創作者的合法權益;3、電影管理體制和發展體制,電影市場准入的許可制度;4、政府與電影企業、與市場的關系;5、公平競爭的制度,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6、市場監管體系;7、扶持民族電影發展的原則和相關的制度措施。
《電影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將會是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巨大的機會。
6.3.2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內電影收入狀況
中國電影經過了90年代的低谷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開始回升,特別是2004年以來,不論是國內票房、海外票房還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從2004年到2006年,國內票房從15億增長到26億,平均年增長率36.6%;海外票房從11億增長到18億,平均年增長率31.8%;總收益從36億增長到56億,平均增長率27.8%。從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產業的增長趨勢。
據國際電影業專業雜志《市場與調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發表了題目為「中國電影產業即將夢想成真」的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特別報告。
此報告預計中國電影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至2010年將達到近9億美金,到2015年,將升至20億美金。按照這一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電影產業將於2050年趕上當今全球電影市場的領頭羊―美國。
總之,不論從當前狀況還是未來趨勢上看,中國電影市場都將以其巨大的潛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2)國內電影生產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電影產業的發展,國內對電影的投資逐年增大,從2004年到現在,不論是影片的數量、投資的金額還是推廣費用都在逐年增多。隨著WTO對中國影響的逐步增強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內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這使得中國電影單片的製作與推廣大幅提高,同時也給國內電影帶來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
(3)國內電影銀幕數量及觀眾情況
最近幾年來,國內影院、銀幕數和觀眾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長。從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國影院和觀眾的狀況:
6.3.3國內電影市場細分
在國內電影市場發行放映的影片類型,按來源、製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為:
A 進口分賬大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20部以內,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統一在國內發 行,中外方根據國內的票房按比例分賬;
B 進口買斷影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30部以內,由國內國營或民營發行公司買斷國內發行權;
C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商業大片:投資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D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高成本電影:投資額在2000萬—1億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E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低成本電影 :投資額在500萬—2000萬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F 國產小成本電影:投資額在500萬人民幣以下的國產影片。
6.4中美市場對比分析
中美電影市場狀況對比情況見下表:
中國的電影市場,不論是從總體還是從人均情況來看都和美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人均銀幕擁有數是中國的39倍,美國的年票房總收入是中國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時,中國電影市場比美國電影市場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近6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年增長率高達30%。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

Ⅵ 中國電影還有上升空間嗎,未來的出路在哪

總體來說的話,中國電影現在處在發展階段,所以上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中國電影已經成了所有一切服務於資本的階段,所有的目的都為了能賺錢而去。流量鮮肉能吸引粉絲群體帶來票房,所以把資金的90%都投入到了演員的身上,那麼本應花在特效的錢自然消失了。為了貼合演員的形象和資本的湧入,編劇更不可能像國外一樣奉為第一。這是資本第一導致的。

但如果你說中國電影沒救了,這是不可能的!如今好的中國電影大部分都是在資本缺乏的階段創作的,而票房和口碑完全不成正比。以去年上映的國產電影為例,豆瓣國產電影top10里僅有《湄公河行動》破10億,《百鳥朝鳳》的驚人一跪也不過換來8000萬,畢贛的《路邊野餐》更是只有600萬。
當然你可以說是排片量導致的,但我更覺得是觀眾自身對影片的品味導致。一部片子的票房歸根結底還是由觀眾決定,粗製濫造的影片沒人看自然導致排片量減少,會給好影片以一定的位置。可我看見的是觀眾瘋狂湧入口碑不好,特效不好的國產「大片」。觀眾的品味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從觀眾平時觀看的小熒幕就可以看出大熒幕如今現狀的原因。如何去引導觀眾,讓觀眾自動抵制爛片。這才是中國電影的出路。
關於電影類型,我同樣想說幾點。中國因為電影技術的不成熟,沒有好萊塢電影流程的積淀,想拍出堪比好萊塢的商業片是不可能的。只能從好萊塢方面慢慢學習經驗,把資本投入到技術,才有可能完成。但你說一個合格的商業片,我想《捉妖記》就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美國電影票房從100億人民幣到100億美金經歷了30年。而中國,2010年票房100億人民幣,2017年已達到了559億,所以大家預測2020年就可以跨越100億美金。」深創投執行總經理劉綱曾預估,我們只需要10年時間完成美國30年的發展軌跡,因此中國電影產業還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
這塊「肥肉」吸引了不少資本的關注,包括VC/PE機構。2009年,一壹影視文化股權投資基金正式設立,號稱是國內「首支以影視文化產業為主要投資方向」的人民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而2013年開始介入影視文化投資的東方富海,也已設立了專門影視文化基金。2015年,深創投聯合多方發起了北電紅土影視文化投資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人民幣。如今,幾乎所有的大中型VC/PE都設立了影視投資部門,或者乾脆成立影視子基金公司。
目前,VC/PE 投資中國電影產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影片或影視機構的單獨投資。2014年,經緯創投投資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這部製作成本6000萬元的電影,經歷8個月的投資製作之後,實現超過6億元的票房回報,成為VC/PE機構投資電影的典型成功案例。另一種則是瞄準了影視文化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公司。2017年大火的《前任3》,上映18天票房累計超19億,其背後營銷推手和聯合出品方自在傳媒功不可沒。值得一提的是,自在傳媒的背後投資方是本土老牌PE機構同創偉業。資本的進入,令中國電影行業各個環節生機勃勃。

粗略一算,中國電影行業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才不過短短15年,卻已成為了全球第二大市場,堪稱傳奇。回過頭來看,這股市場化的力量不可謂不強大,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如今,八一電影廠成為了歷史,而中國電影正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新歷史。
中國電影之路從中國引進電影開始就一直在路上。出路也在於中國電影融匯世界電影藝術,這是一個進程也是一個過程。如果不從一個曾落後的國家來說,而從一個崛起或者是一個正在走復興的國家來說。中國電影將伴隨著華夏文明的復興立足於世界文明一樣,而立足於世界電影之林。不偏執的去看待的話,中國電影一直在發展,好與壞共存,事物都是這樣的,陰陽互立。這符合中國這樣具有文化傳承的國家。一切的興衰都伴隨著這個國家的文明跌宕起伏,或高潮,或低谷。我們具有包容,學習,融匯等特質,善於學習優秀的文化,融合優秀的文明。

中國的電影人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模仿。也存在盲目追求電影的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這有如何,當下便是現實。你說不足也有,你說缺陷也有,弊端也非常明顯。但是這不影響一些真正的電影人對於中國電影的思考。那些追求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善於炒作的作品,終究是曇花一現,要被電影歷史所淹沒的。悲觀看待的話,當下自有悲哀之處。樂觀看待的話,要為中華文明之復興之引領做准備,為之努力。當下的不足不能懈怠。為迎來電影藝術的文化輸出做准備。前途應當光明。

Ⅶ 如何看待電影市場內容低俗化現象

電影市場低俗化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在電影剛剛出現不久,就出現了高尚和低俗之分。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於2007年9月20日發布了一系列具體管理辦法和細則,對語言文字和節目監督作出了全面、詳細的規定。此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多次下發文件,對不良低俗廣告和電視節目進行整治,甚至責令停播。然而,在實踐中,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環境日益寬松,客觀上促使電視台主管部門]放鬆了對媒體輿論引導作用的監督,對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政府對媒體的監管手段有限,使得監管力度略顯不足,這也是低俗電視節目仍然無法得到有效抑制的重要原因。

Ⅷ 你怎麼看待國內的電影市場

國內電影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已經相當高,願意走進電影院看最新上映影片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中國人對好片、爛片的鑒別度也越來越高,市場越來越趨於良性,只要是優秀的電影作品,大多能憑借「自來水」收獲不菲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