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新中國第一部長電影1949年是什麼電影
擴展閱讀
在外國留學的電影 2025-01-10 20:29:44
印度電影鬥士李小龍女主 2025-01-10 20:28:51

新中國第一部長電影1949年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1-29 05:52:27

A.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設置的電影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橋》。

《橋》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這部電影以工人階級作為主角,講述了鐵路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橋梁修復的故事。它不僅展示了新中國工人階級的英勇奮斗精神,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於建設和發展的熱切期望。

詳細來說,《橋》以生動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的火熱實踐。影片中的主人公們,面對困難不退縮,團結一心,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種精神,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真實寫照。

此外,《橋》的成功拍攝和上映,也標志著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它不僅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篇之作,更是中國電影從戰爭年代的宣傳工具,轉變為和平建設時期的文化藝術產品的重要轉折點。這部電影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刻的社會意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B. 1949年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是

1949年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橋》,這部電影由王濱導演,編劇於敏,於洋、呂班、江浩等主演,後來演反派成就頗高的老演員陳強少見地塑造了相當正面的工人形象。
故事發生在1947年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配合人民解放軍全面進攻,某鐵路工廠接受了修復松花江鐵橋的任務。在缺乏鋼鐵、煉鋼爐損壞等嚴重困難下,廠長發動共產黨員、積極分子,組織廣大工人日以繼夜地修復了煉鋼爐,制出橋座和鉚釘,在松花江解凍前修復了大橋,支援了解放戰爭。影片通過老梁和老侯頭兩個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現了工人階級擁護共產黨、戰勝困難支援解放戰爭的熱忱,歌頌了他們嶄新的勞動態度和巨大的創造力。
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為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梁。《橋》在新中國電影史上佔了5個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寫工農兵,給工農兵看」的人民電影;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的電影;第一部體現執政黨知識分子政策的電影;第一部「反現代的現代性電影」。
雖然《橋》首映時間在1949年5月初,新中國還未成立,但這部電影依舊穩坐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把交椅」,在當時,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的電影,意義重大。
70年前,拍攝條件艱苦得難以想像,而電影人們不畏艱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現的主題高度契合。當時劇組里的攝影、美工都是新手,設備也十分落後,甚至燈光照明採用的還是大號的鎢絲燈。為了表現「鋼水四濺」的熱火朝天場面,攝影師和好幾個工作人員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燒起來,只能拿濕棉衣捂著拍完了整場戲都沒有停機。當這一部電影完成時,導演王濱激動得淚流滿面。
新中國成立之初直到「文革」開始的這段時間,在中國電影史上被稱為「十七年電影」時期,這個時期的電影大多有著濃重的政治宣傳意味。《橋》在這方面也是嚴格打樣。片中人物的臉譜化符號化設置能夠看出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宣傳功效,黨員一定是起帶頭作用的,一定是抱病堅持工作的;工人階級一定是充滿先進力量的;知識分子是思想保守的,但最終一定會被工人階級的力量和聰明才智所教育,最終心悅誠服加入革命隊伍的。影片中也有許多如今看來會忍俊不禁的可愛之處,比如片中為了「鎮住」化鋼爐,工人們在爐皮上寫了四個大字「你敢拉稀」。
《橋》在建國初期,為工業題材的「人民電影」確立了一個基本範式,不同於此前電影傳入中國四十多年來的各類型的藝術創作,用階級屬性來重塑人物性格,將主題政策化、故事公式化、人物類型化的這種新範式很快成為後來大多數同類題材電影效仿的「模板」。《橋》之後,從1949年到1955年的六年間,三大國營廠一共生產了包括《光芒萬丈》《高歌猛進》《女司機》《走向新中國》《偉大的起點》《無窮的潛力》《英雄司機》《在前進的道路上》等工業題材影片,基本都是按這個路數來的。

C.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電影

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

(3)新中國第一部長電影1949年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橋》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片的首創意義在於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描寫了中國工人階級為締造新中國而進行的勞動和斗爭,塑造了新中國主人公的嶄新形象。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

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這種樸素的具有紀錄風格的創作方法,開啟了新中國電影質朴自然、接近生活的創作新風。對於新中國初期的電影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

D.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電影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

《橋》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標志著新中國電影的長篇敘事能力的起步。這部電影不僅在技術上展現了當時中國電影製作的較高水平,更在內容上承載了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和人民心聲的反映。

詳細來說,《橋》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修復松花江鐵橋的故事。影片通過工人階級的智慧和努力,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建設祖國的熱情。這部電影在敘事上採用了較為傳統的線性結構,情節緊湊,人物形象鮮明,尤其是工人階級的英勇形象深入人心。

此外,《橋》在電影語言上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它運用了多種電影手法來增強影片的藝術表現力,如通過鏡頭的切換和景別的變化來營造緊張的氛圍,通過音樂和音效的運用來強化情感的表達。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也為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總的來說,《橋》作為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不僅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也為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表現,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尊敬,成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

E. 新中國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是什麼影片

新 中 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東 北 電 影 制 片 廠 攝制的電影《橋》
《橋》是東 北 電 影 制 片 廠拍攝的劇情片,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

F.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麼電影

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任務的故事。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橋》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於敏訪談錄中,講述了《橋》的寫作經歷。為創作該劇,於敏於1947年冬到哈爾濱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下廠呆了兩個月,寫一個月,共三個月就交上了劇本。

劇本很快通過了。《橋》拍出以後,反映很強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寫工人的,不管寫得怎樣,它是個新的東西,所以當時起的作用不小,到處是掌聲,上海工人看了電影之後還遊行慶祝。

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為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梁。

當時影片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哈爾濱機車車輛廠,而演員們在開拍前去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工廠體驗生活,導演要求演員們必須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體驗生活繼而創作的傳統在整個國營製片廠時代幾乎是鐵打不動的定律。

當時,拍攝條件艱苦得難以想像,而電影人們不畏艱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現的主題高度契合。當時劇組里的攝影、美工都是新手,設備也十分落後,甚至燈光照明採用的還是大號的鎢絲燈。

為了表現「鋼水四濺」的熱火朝天場面,攝影師和好幾個工作人員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燒起來,只能拿濕棉衣捂著拍完了整場戲都沒有停機。當這一部電影完成時,導演王濱激動得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