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lt天下父母gt票房
擴展閱讀
一部美國電影trish 2025-01-10 12:07:23
保鏢打傘韓國電影 2025-01-10 12:01:59
8V電影網百度雲電影 2025-01-10 11:45:26

中國電影lt天下父母gt票房

發布時間: 2024-12-02 03:46:42

香港電影的歷史發展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

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

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

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

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

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

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電影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

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

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 *** 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 *** 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 *** 、 *** ,以示 *** 。

同年6月,內地的 *** 熱潮擴展到香港。

香港大 *** 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

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

次年10月 *** 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

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 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

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

「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

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

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

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

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

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

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

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

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

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

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 *** 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

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

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

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

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

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

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

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

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

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

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

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

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

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

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

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

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

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

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

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

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

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

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

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

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

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

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

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

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

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

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

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 *** 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

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慎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

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

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

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0)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

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

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

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

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

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 *** 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 *** 開放市場。

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 *** 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

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

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

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200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還有90年代的奇跡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等。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

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

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

從《喜劇之王》開始,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還算有觀眾緣。

其進軍好萊塢,除拍攝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

到大陸轉型做配角(如《讓子彈飛》《大鬧天宮》,也只能拍《大上海》這種老本行電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萬港元的票房。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90年代的成績,2000年後成龍主演電影已不算大賣。

可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萬港元的票房。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21世紀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

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㈡ 武俠電影的電影簡史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中國的武打片是中國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很多外國人知道中國電影都是從武打片開始的。第一部在美國1000家影院同時做商業放映的中國電影是中國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導演:鄭昌和、主演:羅烈),第一部在國際最高級別電影節獲大獎的中國電影是《俠女》(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獲綜合技術大獎)。
說起武打片,歷史可就長了,咱們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說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嘗不可,因為裡面只是拍攝了同名京劇裡面的一個武打場面。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電影,最賣座的類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們這輩人都沒緣一看的《火燒紅蓮寺》,一共拍攝了18集,要不是因為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愛國之士對這種所謂精神鴉片不滿,武打片還會繼續成為當時賣座電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國的武打片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此後歷經近50年,黃飛鴻成了中國武打片的一個著名品牌,前後有關德興、李連傑等十餘位影星在近百部此類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黃飛鴻這個角色,有胡鵬、徐克等多位著名導演拍攝過這個題材,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在整個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黃飛鴻之類的民國裝工夫片,一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黃飛鴻系列,後者的代表作有《如來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裡面的武打招式,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神怪就是學藝報仇。1964年,香港鳳凰公司拍攝的《金鷹》(導演:陳靜波,主演:高遠、朱虹),在內蒙古實地拍攝,裡面展示了摔交、套馬等傳統民族功夫,還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是一部創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導演:張鑫炎,主演:傅奇、陳思思)則是在武打片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從1965年開始,邵氏公司的老闆邵逸夫對泛濫的老套武打片感到厭煩,他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之後,張徹和胡金銓分別在1966年拍攝了武打電影的傳世之作《獨臂刀》和《大醉俠》。這兩部影片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重要地位。張徹和胡金銓絕對是武打片教父級的導演,他們2人的風格迥異,張徹喜歡渲染暴力,武打動作比較寫實,經常拍攝一些諸如盤腸大戰之類的場面,總是血流成河,據說張徹每拍一部電影用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兩大汽油筒。而胡金銓則偏重於寫意,對武打的氣氛愛做渲染。他們2人對武打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培養出一批這方面的演員和導演人才。參加過胡金銓電影演出的徐楓、白鷹、田鵬等人都成為台灣武打片的頂級明星。而經張徹之手培養出的這方面人才就更多了,象王羽、羅烈、狄龍、李修賢、姜大衛、陳星、陳觀泰、傅聲等都是整個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導演方面張徹還培養出吳宇森、午馬等人才,尤其是吳宇森更深得張徹真傳。與張、胡2人合作過的武術指導如袁和平、劉家良、唐佳、韓英傑等人成了炙手可熱的武術指導人才。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港台武打片著名導演除了張、胡2人還有羅維、郭南宏、楚原等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羅維一生拍片無數,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導演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捧紅了李小龍這個國際馳名的功夫巨星。來自台灣的郭南宏原來是台語文藝片的導演,在60年代末期武打片開始流行的時候轉拍武打片,他導演的《一代劍王》和《鬼見愁》在台灣轟動一時,《鬼見愁》更是捧紅了在裡面扮演大反派鬼見愁的性格演員易原,易原後來成了郭南宏班底的御用演員之一。郭南宏拍攝的武打片內容豐富,但質量卻參差不齊,有《少林十八銅人》這樣的經典,也有《火燒少林寺》之類的失敗之作,他在70年代有段時間和張徹竟相拍攝少林題材影片,張徹喜歡拍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真功夫,郭南宏則偏愛機關布景,這種競爭在1976年以郭南宏《火燒少林寺》票房慘敗而告結束。下面再說說楚原,楚原是香港50年代著名粵語片明星張活游之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經拍攝了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等名片,後來也加入武打片拍攝行列,導演了《愛奴》以及一大批改編古龍武俠小說的影片《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一時間古龍+楚原+明星成了古裝武俠片的鐵三角,楚原的作品情節詭異、懸念性強,布景豪華。
還有幾個台灣導演和他們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如《彈指神功》、《風鈴中的刀聲》等奇情古龍電影,張曾澤於1971年導演的描寫民國時期俠客殲滅土匪的功夫片《路客與刀客》(主演:楊群、孫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現了鐵頭功和辮子功等奇特的武術招式,頗具傳奇色彩。還有丁善璽導演、楊群、甄珍主演的《落鷹峽》,結合了美國西部片的槍戰拍攝手法和中國式的武打,也很有看頭。以上兩部影片都在台灣金馬獎獲得了重要獎項。
中國武打片在70年代開始走向了國際市場。很多人都認為是李小龍使外國人認識了中國功夫,其實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不過倒是李小龍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發揚光大。李小龍的一生雖然短暫,只拍攝過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還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戲》,但是在他的電影里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讓人看後精神振奮。他自創的截拳道功夫威力無窮,流傳至今。好萊塢許多硬漢明星如史蒂夫·麥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龍門下學過功夫。李小龍離奇暴斃之後,出現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呂小龍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後期,港台武打片開始走下坡路,這段時間,各種武打片的內容無非是門派斗爭、學藝報仇之類。胡金銓屬於慢功出細活,數年沒有新作。張徹也在不斷的重復自己,作品漸無新意。到了1978年,終於出了幾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影片,出現了幾個馳名國際影壇的人物。成龍,曾在羅維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卻一直半紅不黑,1978年,曾在張徹旗下做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形刁手》,起用成龍做主角,影片情節盡管沒有完全脫離老套,但是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劇元素,開創出一個武打片的新片種——諧趣功夫片,成龍充分發揮了他在於占元的京劇戲班裡學到的京劇北派功夫,成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後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為經典。劉家良,正宗南派武術——洪拳的傳人,在張徹手下擔任武術指導多年,他於1978年導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寫少林僧人練功的場面而大獲成功,他導演的《中華丈夫》、《18般武藝》都是當時比較賣座的影片,他導演的《長輩》讓女主角惠英紅成為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後。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在70年代也已經成名,1976年他第一次獨立導演並主演了喜劇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賣座片。
1981年,由張鑫炎導演,在中國大陸實地拍攝,全部起用國內專業武術運動員擔任角色和武術設計的《少林寺》上映了,這是一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影片摒棄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鋼絲、彈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採用長鏡頭拍攝,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後,票房奇好,賣座超過了成龍的《龍少爺》。
進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產量已經大大下降,除了《彈指神功》《英雄無淚》、《少林寺》等少數影片,很少有轟動之作,就在這時,影圈新人徐克出現了,他曾經在美國的大學學過電影回港後在佳視拍攝的電視劇《金刀情俠》就使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他導演的《蝶變》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製作人員,營造出一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不過市場反應冷淡。這一時期,成龍、洪金寶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拍攝了一系列的現代題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計劃》等,為武打片闖出一條新路,武打更講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間還加入些幽默元素。這段時期,成龍在戲班學藝時的 「七小福」裡面的其他的師兄弟們如元彪、元奎、元華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術指導領域也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注,胡金銓掛名,徐克、程小東聯合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仙鶴神針》、徐克、程小東、李會民聯合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一時期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像力異常豐富。其中程小東可以說是武打片導演里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導演的《生死決》已經可以看出他日後的風格。而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將一個老的民間武林傳奇人物題材加以創新,影片里把武林紛爭加入到大的動盪時代里,表現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使武打片提高了一個檔次。一時間模仿跟風之作頻出,大家紛紛爭拍古裝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鐵猴子》和《火雲傳奇》還算有些創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趨於沒落了!
從解放到整個70年代,中國大陸沒有拍攝過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陸導演張華勛拍攝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為大陸武打片導演第一人,雖然在武打設計上還很稚嫩,但畢竟他敢開風氣之先。後來他導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國內觀眾歡迎。1990年,何平導演拍攝的《雙旗鎮刀客》可謂是大陸武俠電影的扛鼎之作。此後,武打片在大陸開始風行一時,但是整體水平感覺要落後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進入了新世紀,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4項大獎,使得中國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矚目!中國的一些著名導演如大陸的張藝謀、何平,台灣的侯孝賢都在拍攝或者籌劃拍攝武俠片。在新的世紀,中國武打片要出現新的輝煌!

㈢ 香港以前的女明星,好象是童星,叫什麼寶寶的,有她資料嗎

馮寶寶

㈣ 請有這方面知識的朋友談談關於香港電影近些年來的發展以及相關信息

香港電影黃金期已經過了,但是我有信心,一定崛起的,香港人很堅強~
動作片雖然年邁,但又一批年輕人還是在投入,我相信只要仍然有人,就有電影

㈤ 看完《你好李煥英》後你有何感想

別人看電影《你好,李煥英》想到的是自己的媽媽,而我想到的是自己的爸爸,一個給我生命和智慧的男人。今生能做我爸爸的女兒,我感到特別的幸福!
我有時在想為什麼我的爸爸做父親能做的這么好?
是他讀的書多嗎?貌似不是多麼多,他才初中畢業呀。
難道是他媽媽遺傳智慧給他的嗎?對於這個親奶奶,我腦袋是斷片的,爸爸在他四歲時就斷片了。
難道是他經歷的苦難太多了?真的是超出常人的苦難啊。
或許是以上三種情況綜合產生了一個好父親。
我對爸爸最深印象開始於他穿著藍色工裝騎著八十年代的28寸自行車載著我。小時候,我去過爸爸的工作單位,那個國有企業養活了我們全家,那裡有市場上沒有的奶香味麵包和奶味十足的雪糕。爸爸特別的節儉,每月工資都上交給我媽媽養家了。
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的家,但是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爸媽每次來我家,都感覺是在走親戚。
觀後感 篇2
昨天晚上,正好是周末,難得與家人在大地影院永旺店觀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笑中有樂趣、哭中含真情的一部令人熱淚盈眶的好電影,是一部家庭教育的好影片。
影片採取回想、穿越、倒敘等藝術手法,再現了李煥英從談對象到女兒賈曉玲考大學這段時間的人生經歷。李煥英的人生平凡而有樂趣,這就是影片讓觀眾笑聲不斷的原因,也有養育孩子的辛酸,這也是讓觀眾為之流淚的真實情感。
看完這部電影,給我的啟示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能期望過高,作為父母,要向李煥英學習。一是學習她樂觀向上、積極的人生態度;二是學習她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是健康快樂,而不是把考上好的一本大學作為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影片中李煥英給人的感覺就是美麗大方,性格陽光、樂觀,生活積極向上,她的這種人生性格影響了女兒賈曉玲的性格,也決定了她對孩子的希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這個希望在影片中有多處體現,都是李煥英自己說出來的,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處,一處是影片一開始,賈曉玲「考上」一本大學露餡後,李煥英騎著自行車帶著曉玲在回家的路上,娘倆一路上有說有笑:誰說女兒不行了,只要女兒健康快樂就行!另外一處是影片最後,李煥英和賈文田領結婚證後和賈曉玲在一起聊天時說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
第二點是孩子對父母的希望。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家庭,希望父親帥氣有權勢,希望母親漂亮賢惠。影片中賈曉玲極力撮合李煥英與沈光臨的婚姻,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父母、好的家庭,但每次事情的發展都不是按自己的設想去發展,結局都是以讓人失望,讓人啼笑皆非。這就說明,人生有時並不是按個人的意志轉移的,而是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人的命運是多變的。正如李煥英的命運一樣,在一路上陪著女兒享受快樂人生的時候,意外的車禍正慢慢地向她走來……這也是影片中賈曉玲在快樂之餘滿懷感恩之情常常流淚的真正原因。同時,作為父母,要與孩子交朋友,影片就是賈曉玲穿越到母親李煥英那個時代,和李煥英以表妹加朋友的身份交往,相處的非常融洽。
另外,影片中雖然李煥英辛苦帶孩子的鏡頭不多,都是賈曉玲以回憶的方式一帶而過,但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總之,《你好李煥英》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告訴人們的是,每個人都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追求,要珍惜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家人,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快樂的生活,健康快樂才是人生的真諦!

㈥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啊大家給介紹些別藏著~~

[影目]100部香港電影經典(回歸前)電影資料館 [影目]100部香港電影經典(回歸前)byrds 發布於:2009-02-08 23:24
電影雙周刊評選的上世紀100部香港最佳電影
第一位:《英雄本色》(吳宇森?1986)

第二位:《半斤八兩》(許冠文?1976)

第三位:《阿飛正傳》(王家衛?1990)

第四位:《精武門》(羅維?1972)

第五位:《投奔怒海》(許鞍華?1982)

第六位:《秋天的童話》(張婉婷?1987)

第七位:《可憐天下父母心》(楚原?1960)

第八位:《帝女花》(左幾?1959)

第九位:《新蜀山劍俠》(徐克?1983)
(並列)
《省港騎兵》(麥當雄?1984)

《重慶森林》(王家衛?1994)

第十二位:《清宮秘史》(朱石麟?1948)
(並列)
《七十二家房客》(楚原?1973)

《瘋劫》(許鞍華?1979)

《父子情》(方育平?1981)

《龍虎風雲》(林嶺東?1987)

第十七位:《獨臂刀》(張徹?1967)
(並列)
《英雄本色》(龍剛?1967)

《俠女》(胡金銓?1971)

《醉拳》(袁和平?1978)

《最佳拍檔》(曾志偉?1982)

《半邊人》(方育平?1982)

《似水流年》(嚴浩?1984)

《春光乍瀉》(王家衛?1997)

第二十五位:《危樓春曉》(李鐵?1953)
(並列)
《江山美人》(李翰祥?1959)

《如來神掌》(一至四集)(凌雲?1964)

《倩女幽魂》(程小東?1987)

《賭聖》(元奎、劉鎮偉?1990)

第三十位:《黃飛鴻》系列(胡鵬、王風?1949-1969)
(並列)
《家、春、秋》(吳回、李晨風、秦劍?1953-1954)

《紫釵記》(李鐵?1959)

《難兄難弟》(秦劍?1960)

《人海孤鴻》(李晨風?1960)

《不了情》(陶秦?1961)

《梁山伯與祝英台》(李翰祥?1963)

《唐山大兄》(羅維?1971)

《刺馬》(張徹?1973)

《胭脂扣》(關錦鵬?1988)

《紅番區》(唐季禮?1997)

《香港製造》(陳果?1997)

《暗花》(游達志?1998)

第四十三位:《一板之隔》(朱石麟?1952)
(並列)
《翠翠》(嚴俊?1952)

《中秋月》(朱石麟?1953)

《野玫瑰之戀》(王天林?1965)

《董夫人》(唐書璇?1970)

《猛龍過江》(李小龍?1972)

《再見中國》(唐書璇?1975)

《跳灰》(梁普智、蕭芳芳?1976)

《蝶變》(徐克?1979)

《空山靈雨》(胡金銓?1979)

《鬼打鬼》(洪金寶?1980)

《邊緣人》(章國明?1981)

《胡越的故事》(許鞍華?1981)

《烈火青春》(譚家明?1982)

《火燒圓明園》(李翰祥?1983)

《上海之夜》(徐克?1984)

《警察故事》(成龍?1985)

《賭神》(王晶?1989)

《監獄風雲》(林嶺東?1987)

《喋血雙雄》(吳宇森?1989)

《阮玲玉》(關錦鵬?1992)

《喋血街頭》(吳宇森?1990)

《笑傲江湖》(胡金銓、徐克、程小東、李惠民?1990)

國產凌凌漆》(周星馳、李力持?1994)

《籠民》(張之亮?1992)

《唐伯虎點秋香》(李力持?1993)

《甜蜜蜜》(陳可辛?1996)

《女人四十》(許鞍華?1995)
西遊記》(上下集)(劉鎮偉?1995)

《風雲雄霸天下》(劉偉強?1998)

第七十三位:《生命線》(關文清?1935)
(並列)
《國魂》(卜萬蒼?1947)

《珠江淚》(王為一?1949)

《人海萬花筒》(李鐵、盧敦、吳回、左幾等?1950)

《一代妖姬》(李萍倩?1950)

《慈母淚》(秦劍?1953)

《父母心》(秦劍?1955)

《寒夜》(李晨風?1955)

《原野》(吳回?1956)

《呆佬拜壽》(吳回?1956)

《海棠紅》(易文?1956)

《璇宮艷史》(左幾?1957)

《洛神》(羅志雄?1957)

《雷雨》(吳回?1957)

《紫薇園的秋天》(秦劍?1958)

《胡不歸》(蔣偉光?1958)

《湖畔草》(楚原?1959)

《豪門夜宴》(李晨風、李鐵、吳回、羅志雄?1959)

《十號風球》(盧敦?1959)

《錢》(吳回?1959)

《苦兒流浪記》(卜萬蒼?1959)

《同命鴛鴦》(朱石麟?1960)

《倩女幽魂》(李翰祥?1960)

《十年割肉養金龍》(珠璣?1961)

《星星?月亮?太陽》(上下集)(易文?1961)

《何日君再來》(秦劍?1966)

《播音王子》(龍剛?1966)

《豆蔻干戈》(上下集)(凌雲?1966)

《女殺手》(莫康時?1966)

《大醉俠》(胡金銓?1966)

《冬戀》(楚原?1968)

《金燕子》(張徹?1968)

《李後主》(李晨風?1968)

《玉女懷春》(楚原?1968)

《保鏢》(張徹?1970)

《十四女英豪》(程剛?1972)

《大軍閥》(李翰祥?1972)

《龍爭虎鬥》(高洛斯?1973)

《應召女郎》(龍剛?1973)

《鬼馬雙星》(許冠文?1974)

《傾國傾城》(李翰祥?1975)

《天網》(程剛?1975)

《天才與白痴》(許冠文?1975)

《帝女花》(吳宇森?1976)

《死亡游戲》(高洛斯、洪金寶?1978)

《蛇形刁手》(袁和平?1978)

《點指兵兵》(章國明?1979)

《第一類型危險》(徐克?1980)

《七彩卡通老夫子》(胡樹儒?1981)

《凶榜》(余允抗?1981)

《少林寺》(張鑫炎?1982)

《表錯7日情》(張堅庭?1983)

《打擂台》(黃志強?1983)

《最愛》(張艾嘉?1986)

《地下情》(關錦鵬?1986)

《富貴逼人》(高志森?1987)

《精裝追女仔》(王晶?1987)

《童黨》(劉國昌?1988)

《七小福》(羅啟銳?1988)

《三人世界》(冼杞然?1988)

《旺角卡門》(王家衛?1988)

《飛越黃昏》(張之亮?1989)

《福祿雙星》(梁少華?1989)

《英雄本色III之夕陽之歌》(徐克?1989)

《客途秋恨》(許鞍華?1990)

《縱橫四海》(吳宇森?1991)

《辣手神探》(吳宇森?1991)

《整蠱專家》(王晶?1991)

《黃飛鴻》(徐克?1991)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程小東?1992)

《92黑玫瑰對黑玫瑰》(陳善之?1992)

《審死官》(杜琪峰?1992)

《黃飛鴻II之男兒當自強》(徐克?1992)

《記得香蕉成熟時》(趙良駿?1993)

《秋月》(羅卓瑤?1993)

《新不了情》(爾冬升?1993)

《金枝玉葉》(陳可辛?1994)

《梁祝》(徐克?1994)

《東邪西毒》(王家衛?1994)

《刀》(徐克?1995)

《去吧!揸FIT人兵團》(查傳誼?1996)

《南海十三郎》(高志森?1997)

《非常突然》(游達志?1998)

《槍火》(杜琪峰?1999

[影目]100部香港電影經典(回歸後)byrds 發布於:2009-02-08 23:27

歲月如梭,十年不過彈指一揮間,在不知不覺中,香港電影陪伴我們走過又一個十年。或許,你已經不再喜歡港片;或許,你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電影;又或許,你從來就沒有喜歡過她。但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港片在十年中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讓我們順著歷史的足跡,歷數十年來的經典香港電影。從這份筆者自己總結出來的名單,我們大概可以理清一條脈絡,能夠看到港片十年來所經歷的起起伏伏。

1997——

《十萬火急》、《一個好人》、《一個字頭的誕生》、《南海十三郎》、《高度戒備》、《宋家皇朝》、《小倩》、《春光乍泄》《香港製造》、《自梳》

97年的香港影壇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今年的傑作非常多,文藝片在這一年的香港影壇格外耀眼,有大製作的《宋家皇朝》,也有超小成本的《香港製造》,她們都在下一年的金像獎角逐中贏得重量級的獎項。張之亮執導的《自梳》把目光投向了40年代的廣東自梳女,這是第一部專門描寫這個特殊群體的電影,這也是一部關於女性之間愛情的影片,影片的立場是對純潔愛情的頌揚。

徐克本年度不再炫耀武技,開始鑽研他一直鍾愛的動漫題材,《倩女幽魂》是徐克80年代的經典作品,今次,徐克自己用動畫電影的形式重新詮釋了這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想像力更加無拘無束,因為動漫的表現力是沒有極限的。

97年年初上映的《一個好人》,在新年檔期豪取4500多萬港幣的票房成績,一年下來都未逢敵手,成為本年度港片的票房冠軍。此後,成龍就再也沒有坐上這個位置,這是成龍在香港的最後一次華麗表演。

1998——

《暗花》、《我是誰》、《愈快樂愈墮落》、《野獸刑警》、《非常突然》、《極度重犯》、 《風雲之雄霸天下》、《每天愛您8小時》、《玻璃之城》、《去年的煙花特別多》

1998年的香港影壇繼續處於下滑階段,港片總體的產量和質量都沒有太大突破。杜琪峰的銀河映像繼續邊緣行走,商業和風格兩手抓,黑暗陰郁的影像風格正在逐漸被眾多觀眾所接受,也慢慢培養出了一批歐美粉絲。

林嶺東在硬闖好萊塢之後,重新回到香港一展身手,這次他交出的成績是《極度重犯》,這部由青年一代演員領銜的火爆商業影片,在效果上已經逼近好萊塢大片了。

張婉婷導演今年推出了她的新作《玻璃之城》,一部關於時代和愛情的故事,因為男主角黎明96年剛剛憑借《甜蜜蜜》大熱,類似的題材也讓觀眾誤以為這是《甜蜜蜜》續集,這部影片不得不失,票房和獎項上都未有太多的斬獲。

成龍98年敗給了鄭伊健和郭富城,《我是誰》沒能為成龍大哥再拿下一個票房冠軍,因為《風雲之雄霸天下》的問世,打破了香港15年以來由周星馳、周潤發和成龍輪流領跑年度票房的局面。

1999——

《玻璃樽》、《喜劇之王》、《O記三合會檔案》、《千言萬語》、《天上人間》、《流星語》、《暗戰》、《目露凶光》、《槍火》、《細路祥》

99年香港電影年產量達到162部,可是年度港片首輪票房還是沒能沖到5億港幣,而在1982年,港片總票房就已經達到4億港幣了,單從數字上說,港片的發展已經倒退了一大步。粗製濫造是港片票房下滑的最大殺手,但還是有很多具有責任心的香港電影人,竭盡全力為觀眾奉獻上乘質量的港片,以期觀眾重現走入戲院買票看片。

周星馳憑借《喜劇之王》登頂本年度票房冠軍,總收益不過2900多萬港幣,相較於去年冠軍《風雲》收益的4153萬港幣,下滑之勢已經非常明顯。

杜琪峰、許鞍華、陳果今年都有出色的表現,表現最為搶眼的無疑是杜琪峰,新世紀的香港影壇,香港實力最穩步上升、最具有本土代表性、最堅守本港影片陣地的導演,非杜琪峰莫屬。

劉偉強執導,劉青雲、吳鎮宇主演的《O記三合會檔案》延續的是《古惑仔》系列的熱潮,但是擺脫了跟風之作的厄運,《O記三合會檔案》成為香港二戰後黑幫發展的簡史影像。

而張之亮一部以亞洲金融風暴為背景的《流星語》,道出了港人在這次危機之後所展現的人性溫情。該片由張國榮主演,他自願降低片酬出演了《流星語》,用實際行動來支持處於低潮期的港片。

2000——

《公元2000》、《朱麗葉與梁山伯》、《槍王》、《孤男寡女》、《戀戰沖繩》、《江湖告急》、《花樣年華》、《順流逆流》、《榴槤飄飄》、《阿虎》

2000年的香港影壇顯出沉寂,成龍、周潤發、吳宇森都去了好萊塢,周星馳還在醞釀他的新作,萎縮的電影市場,導致眾多電影的製作水準大幅下降。

牆里開花牆外香,在香港一向只被小眾接受王家衛繼續在國際影壇揚威,5月份的戛納電影節,王家衛帶著他的《花樣年華》殺入主競賽單元,把男主角梁朝偉推向了戛納影帝的寶座。

陳果繼續著自己的香港文藝風格,「妓女三部曲」首作《榴槤飄飄》在金像獎和金馬獎上都獲得了重要獎項,影片的票房照舊無甚建樹,得獎與獲得藝術影迷的青睞,使導演多少得到一些安慰。

有林超賢導演的反江湖片《江湖告急》於本年度上映,這部集黑色幽默、荒誕、搞怪的異類黑幫電影,成為近年來一部黑幫名作。

2001——

《特務迷城》、、《重裝警察》、《地久天長》、《瘦身男女》、《少林足球》、《全職殺手》、《蜀山傳》、《買兇拍人》、《麥兜故事》、《愛君如夢》、《幽靈人間》

2001年的港片總算成為蓋過了好萊塢大片的風頭,《少林足球》6000萬票房佳績,讓所有香港電影人為之一振,周星馳蟄伏近三年的努力,總算讓大家看到了他真正的實力。

徐克為了對抗好萊塢特效大片,祭起早年憑之發跡的《新蜀山劍俠傳》,拍出了一部類似於前傳的《蜀山傳》,創造了香港電影史上特效之最的《蜀山傳》,本港票房僅收1100萬,徐克風光不再。

新晉導演彭浩翔推出了《買兇拍人》,這是香港10年來最令人驚喜的黑色喜劇,影片多處向經典港片和法國老片《獨行殺手》致敬。

2001年,有一隻香港的小豬鼓舞了很多金融風暴過後的香港人,這就是香港近年來最出色原創動畫電影《麥兜故事》,通過來自單親家庭的小豬麥兜的成長和奮斗經歷,為香港樹立了一個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小豬形象,麥兜也成為最受歡迎的本土卡通人物。

2002——

《互動殺人事件》、《想飛》、《異度空間》、《見鬼》、《香港有個荷里活》、《三更之回家》、《我家有一隻河東獅》、《走火槍》、《無間道》、《金雞》

2002年年底一部的一部《無間道》使香港電影人和觀眾為之雀躍,這是近年來少有依靠劇情撐起的商業大片,沒有火爆的場面和炫目的打鬥,緊張驚險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大批觀眾湧入影院,很多人都把《無間道》看作是香港電影復甦的標志,但是香港電影並沒有因為一部電影而再現活力。

陳果完成了他的「妓女三部曲」之二《香港有個荷里活》,由內地女演員周迅主演,周迅出色演技註定她日後會成為華語影壇的中堅力量。

陳可辛不僅是一個出色的導演,同時也是一位極為精乾的電影製作人,他集合韓國與泰國的導演,聯合香港本地的電影人,製作出了一套亞洲恐怖系列電影——《三更》,一部電影分為三段,每個國家的導演執導一段,陳可辛負責的部分是《三更之回家》,推出之後獲得評論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三更》在亞洲范圍內的發行成功,引出了《三更2》的誕生,但是《三更2》的製作同樣夠水準。

獨立製作的小成本影片《走火槍》獲得香港影壇電影人的支持,不少導演還親自在片中客串,這是一部非常大膽前衛的影片,通過一把老槍的視角,講述了人性的善惡。

2003——

《百年好合》、《行運超人》、《下一站…天後》、《PTU》、《千機變》、《雙雄》、《大丈夫》、《福伯》、《大隻佬》、《無間道Ⅱ》《忘不了》、《無間道Ⅲ終極無間》

劉偉強和麥兆輝這對新的鑽石組合,在去年推出了一部火爆十足的《無間道》之後,獲得投資公司寰亞高層的贊賞,2003年再接再厲,相繼推出前傳《無間道2》和《無間道3終極無間》。《無間道2》走的是文藝黑幫片路線,向《教父2》靠攏,水準之高,為近年港片中罕有。《無間道3》有些故弄玄虛,時空交錯過於負責,實驗性大於觀賞性,但是它強大的演員陣容,還是讓觀眾心甘情願買票入場,《無間道3》成為2003年度票房冠軍。

港片全年在影院上映的有77部,較去年有大幅下滑,也是近十幾年來的最低水平,總票房收入自然也相應降低。港片面臨的困境已經不言而喻。

杜琪峰在低迷的香港影市仍然處於逆流直上,他是香港10年來最寶貴的導演資源。《大隻佬》是一部奇幻作品,是本年度給人最大驚喜的港片,贏得第二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爾東升導演回歸文藝溫情路線,一部《忘不了》讓張柏芝綻放奪目的演技巨星之光,張柏芝成為10年以來最閃亮的一顆新星,名副其實的偶像實力派。

2004——

《2046》、《江湖》、《旺角黑夜》、《大事件》、《新警察故事》、《柔道龍虎榜》、《功夫》、《A-1頭條》、《海南雞飯》、《蝴蝶》、

2004年的華語影壇分外熱鬧,香港電影雖然還在泥淖中掙扎,但是國際影響力卻與日俱增,香港武術指導已經在國際影壇成為一個品牌,甚至是票房的保證,在歐美影壇,如果一部影片有香港武指的加盟,製作方一定會大肆宣揚,以求增加票房收益。袁和平、元奎已經貴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武指,他們也帶動了大批香港武指進軍好萊塢的熱潮。而更多的歐美影迷開始翻看早期的香港功夫電影經典,這股功夫熱潮是越吹越熱,但是香港電影而今的頹勢卻沒有什麼好轉的跡象。

王家衛是香港文藝片的一面旗幟,華語影壇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導演。他五年磨一劍的《2046》於今年終於正式面世,雖然5月份搭上了去戛納的末班車,可影片有些可以討好歐洲觀眾的嫌疑,王家衛的這部作品沒能像過去那樣在戛納大放異彩,最後空手而歸。

近年一貫堅持慢工出細活的星爺總算是重現大銀幕了,一部《功夫》在國內全面上映,電影院再一次出現了許久不見的排隊買電影票的盛況,《功夫》在香港本地又創票房新高,6100多萬的收益,讓周星馳再度創下一個必須自己攀越的高峰。

2005——

《神話》、《七劍》、《精武家庭》、《黑社會》、《頭文字D》、《早熟》、《三岔口》、《長恨歌》、《情癲大聖》、《如果?愛》、《童夢奇緣》、《殺破狼》

2005年的港片上映數量已經銳減到了57部,達到了香港二戰時期的水平,在70年代,邵氏兄弟公司一年的電影產量也要多過這個數字。

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百年,華語電影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而香港電影持續在商業領域節節敗退,與內地合作是香港電影的唯一出路。

05年全年的票房港片冠軍是周傑倫主演的《頭文字D》,旺收3700多萬港幣,而全年香港票房冠軍由西片《哈里?波特與火焰杯》奪得,在香港收得票房4600多萬,差距之大,令人心寒。

與香港影市得萎靡不振不同,《神話》與《七劍》在香港本地票房都只有1000多萬,而在內地,《神話》就拿下了近一億元人民幣的巨額票房,《七劍》同樣在內地賣座過6000萬,內地市場已經成為香港電影最大的輸出地。

缺乏新人已經成為香港影壇的又一痛處,演而優則導的馮德倫05年推出第二部導演作品《精武家庭》,獲得各界一致認可,並且影片還遠銷歐美等國家,銷量一路看好。甄子丹這一年也推出他的新作《殺破狼》,竟然在無意中掀起新一輪動作電影熱潮,《精武家庭》和《殺破狼》的成功,表明香港電影還是缺乏新動力和干勁,並不是因為外界已經厭煩港片。

2006——

《霍元甲》、《墨攻》、《犀照》、、《伊莎貝拉》、《獨家試愛》、《寶貝計劃》、《黑社會2:以和為貴》、《傷城》、《放?逐》、《父子》、

2006年的主題是回歸,李連傑、周潤發、譚家明、成龍他們都在以不同姿態契合「回歸」這個主題。

譚家明是80年代香港新浪潮運動的旗手,早年間拍攝了不少經典名作,18年後,譚家明終於榮耀歸來,首作《父子》聲勢不小,票房上雖然斬獲不大,可是它將會在下半年之後的各大獎項之中大顯神威。

葉念琛新作《獨家試愛》在香港影壇猶如一絲清風,愛情文藝小品文式的輕松電影,不經意間斬獲近800港幣的票房佳績,葉念琛將會在愛情文藝片上大有作為。

2006年香港本地總共上映了51部香港電影,再創一個歷史新低,07年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港片的危機關鍵還是來自於內部,單從外部給予幫助也是收效甚微,香港電影人必須自己力挽狂瀾,才能讓香港電影重現生機。喪彪/文

這是國內的,改天再給你國外的。
2007年06月24日15:46 騰訊娛

㈦ 關於唐寧

她們不是母女!但長的是有些像! 以下是她們兩人的信息!

姓名Chinese Name: 唐寧
原名Original Name : 江麗娜
英文姓名English Name: Leila, Tong Ling
英文原名Original Name : Kong, Laina
出生日期Date Of Birth: 1981年12月5日
出生地點Place Of Born: 香港
身高Height: 5呎4吋
體重Weight: 92磅
家庭成員Family members: 父、母、哥哥、四隻狗狗
狗狗姓名Name of her dogs: Yellow、BB、booboo、豆豆
學歷Qualification: 香港時裝設計學院時裝設計文憑
口頭襌Favorite Phrase: 好搞笑、傻妹泥架
嗜好Hobbies: 玩狗、聽歌、玩下樂器
懂得的樂器Instrumental Talent: 鋼琴、電子結他、木結他
入行經過Enter Showbiz by: 8歲時經朋友介紹入行
能操控語言Languages: 廣東話、國語、印尼話
童年夢想Childhood Dream: DJ
現時理想Present Dream: 做好現時的工作
座右銘Life's Aim: 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和享受生命
經理人公司Management: Joy Star Artiste Management Limited
通訊地址Contact Address: Room B-C, 8/F., Cameron Plaza, 23 Cameron Road, Tsim Sha Tsui, Hong Kong
::以上資料由唐寧提供

最喜愛的卡通人物
Favorite Cartoon: Pingu
最喜愛的顏色
Favorite Color: 藍色
最喜愛的科目
Favorite Subject : 美術、音樂
最喜愛的動物
Favorite Animals: 所有動物
最喜愛的國家
Favorite Country: 歐洲地方
最喜愛的季節
Favorite Seasons: 冬天、秋天
最喜愛的飲料
Favorite Drink: 果汁
最喜愛的食物
Favorite Food: 媽咪煮的印尼菜
最喜愛的藝人
Favorite Actors: 王菲、齊豫、所有用心演戲的人
最喜愛的歌曲
Favorite Song: Fly me to the moon
最喜愛的電視劇集
Favorite Drama: 大時代
最喜愛的服裝牌子
Favorite Fashion Brand: 沒有特定牌子,喜歡就買或者DIY
最喜愛的化妝品牌子
Favorite Cosmetic Brand: 太多啦!RMK、MAC、KP
最敬愛的人
The adoration Person: 爸爸、媽媽
最常去的地方
Hang out area: 花墟、寵物店
最想合作的藝人
Most Want to act with actor: 所有「好戲之人」
最想Fans做的事
Want Fans to do: 愛護動物
最想同Fans講的話
Words to Fans: 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
最開心的事
Most Happiest thing: 細細個入行,見識到好多野
最難忘的事
Unforgettable thing: 《牛郎織女》去廣西外景,好好玩架!
最滿意自己那部份
Most acceptable part of the body: 眼
::以上資料由唐寧提供

電視劇:
2005 角色 戲分
亂世佳人 鄭月鳳(四姨太) 主角
阿旺新傳 安琪 主角
2004
聊齋之小謝與秋容(合拍) 小謝(可愛女鬼) 主角
天涯俠醫 夏曉晴(晴晴) 主角
廉政行動2004之短樁 mary(蕭正南的女友) 主角
十兄弟 洪小蘭 客串
2003
英雄、刀、少年 小順子(卓蘭郡主的丫鬟) 配角
戀愛自由式 游穎(rain) 主角
大唐雙龍傳 師妃喧(仙子) 主角
2002
談判專家 葉可愛(葉家最小的妹妹) 配角
戇夫成龍 凌彩蝶(彩鳳的妹妹) 主角
智勇新警界 阿zoe(馬sir的掛名妹妹) 配角
無考不成冤家 學生時代的嘉莉(張可頤) 客串
縋綣仙凡間 紫衣(出淤泥而不染的青樓女子) 客串
牛郎織女 喜鵲(鵲仙) 主角
流金歲月 無名氏(溫sir上司的老婆) 客串
法網伊人 無名氏(糖果店售貨員) 客串
2001
烈火雄心II 陳小蘭(關叔的女兒) 配角
駁命老公追老婆 劉福梅(新秀歌星) 主角
點指賊賊賊捉賊 劉飛鳳(溫sir的妹妹) 配角
騎呢大狀 小桃(蚝油一案的被冤枉者) 配角
1999
肥貓正傳2 佩欣(肥貓的親戚) 配角
1996
笑傲江湖 曲非煙(魔教長老曲洋的孫女) 配角
1995
男人四十一頭家 詠思(秋官的大女兒) 配角
包青天 童年賀翩翩(梁佩玲) 客串
新同居關系 校花apple 客串
1994
笑看風雲 無名氏(朗清文龍小學時鄰校校花) 客串
1993
馬場大亨 童年愛玲(蔡少芬) 配角
1992
大時代 童年方芳(吳詠虹) 配角
破繭邊緣 童年阿蜜(李麗珍) 客串
1991
還我今生(亞視) 童年雯雯(蔡曉儀) 配角
????
廚神(亞視) 未知 未知
球愛情緣(合拍) 曉彤(陶大宇的妹妹) 配角

電影:
2004
一屋兩火 名字忘了(男主角的表妹) 客串
斗室96小時 駱有男(溫碧霞的妹妹) 主角
誓不低頭 小蝶 客串
絕密檔案之人間蒸發 Helen 客串
飄忽男女 (麥包的情婦) 客串
夏之春 Leila 主角
2001
極度智能 Alice(男主角的女友) 未知
致命密函 櫻子 主角
2000
以眼還眼 若珊(被色狼侵犯後自殺的少女) 配角
1999
水著、青春、救生
愛滋心 阿珊(羅家英與藍潔瑛之女) 配角
網上怪談 師奶(女學生之一) 配角
1997
算死草 無名氏(星爺的丫鬟) 客串
愛你愛到殺死你 無名氏(鄭秀文的歌迷) 客串
1996
4個32A和一個香蕉少年 童年Minnie 主角
1993
白發魔女傳 童年卓一航(張國榮) 反串小男生,配角
城市獵人 童年惠香(王祖賢) 客串
1991
縱橫四海 童年紅豆(鍾楚紅) 客串
1990
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 (黃家駒的妹妹) 配角
????
生命楂Fit人 Kitty(黃貫中的前女友) 客串

年代可能有製作年代與播放年代之分,部分作品的時間是播放時間,部分是製作時間,但不會差太多,最多差一年而已
MV:
王傑 安妮
許志安 單手擁抱
蕭正南 接受我
陳慧珊 愛得起
古巨基 Santa Claus

音樂短片:
王傑 我愛的你愛的小角色(與謝霆鋒,王傑合作,也可算是安妮的製作特輯)

其他節目:
性本善
CYC家族

姓名:馮寶寶
性別:女
生日:1954年10月30日(甲午 馬年)十月初四(星期六)
國籍:中國
地域:港台
屬相:馬(甲午 馬年)

馮寶寶原籍中山市沙溪鎮上坑村,1954年10月3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婆羅洲。養父馮峰,原是粵劇老藝人,30年代已紅遍省、港、澳及星馬一帶,他出道時曾參加薛覺先組織的「覺先聲」粵劇團,後又從事電影業,與已故演員張瑛、馮應湘等明星合拍多部電影片,後因故被迫停止演戲。據馮寶寶的波公馮兆麟說:「中山淪陷期間,馮峰曾有團回沙溪圩上演名劇『胡不歸』,連演多天,馮峰給上坑村每戶鄉親送標一張,免費觀看。30年代,馮峰和家人重回上坑,將祖居改建成二層樓房,交由鄉親看管。馮寶寶曾回過上坑居住,與家鄉鄰居相處隨和」。

(馮峰原配張雪英),次室陳理瑜和潘林梅。寶寶兄弟姊妹共十一人,排行第五,一家人多投身於娛樂圈,有的當演員,有的任編劇,哥哥馮吉隆無線電視台的編劇主任,嫂韓瑪琍為影視演員(後與吉隆離婚),哥哥馮吉安了在電視台任職。

演藝生涯
[編輯本段]
五 歲 從 影

馮寶寶是在15歲前演出200部電影成為全球拍攝最多電影的童星。

馮寶寶出身於戲劇家庭,最受叔公馮炳疼愛,認為寶寶生來就有演戲天聰,幫著力予以培養。馮寶寶五歲從影,首拍電影《毒丈夫》,在該片擔任童星角色,一舉成功,受到導演、編劇的歡迎,以後她接連不斷地在影片當主角。當時的粵語片商都爭相約她拍片,每天片酬由港幣10元、20元加到50元。後來拍片集日薪高達1000元、1500元到2000元。尤其是片集《雨夜驚魂》、《荒島驚魂》,大受觀眾喜愛,票房價值很高。從此名氣更高,拍攝影片多不勝數,僅1961年就拍了30部片集,當時即使很多走紅的粵語明星也望塵莫及。1961年12月,更與當時最紅的國語片女明星林黛結為誼母女。 自 組 制 片 公 司 走紅的馮寶寶為製片公司賺了大錢,馮峰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想:馮寶寶與其為人賺錢,不如自己?錢。於是馮峰在1962年組建了「寶峰製片公司」自己出資拍片,同時,接拍其他公司的影片。這一年馮寶寶又拍了30部片。 馮寶寶11歲時拍了第一部普通話電影:《孤兒流浪記》,後又為邵氏公司拍了《痴情淚》,以後兩年再拍了普通話片集《江湖奇俠》、《琴劍恩仇》、《鴛鴦劍俠》、《黛綠年華》……。這些影片均受到廣大觀眾歡迎。她的片酬猛升至港幣數十萬元,而當時還是個13歲的小孩,已從影八年了。以後,她進入了電視台,拍的第一部單集電視劇叫《職業女性》。接著拍了許多電視連續劇集,如《追族》、《楊門女將》(反串男角楊文廣)、《楊貴妃》、《孟姜女》等等。 馮寶寶戲路廣闊,不但演時裝戲,更擅於扮演古裝,感情投入。成名後,她對劇本揀擇嚴謹,演戲認真,全力投入角色,由音星至現在演拍的漫長歲月中,始終未有放鬆過。她說:我演戲絕對不受外界干擾,就算有電話,我也不會去接聽,怕影響我的演戲情緒。因為投入角色後,再回到現實生活,便很難再投入。我要求自己集中精神演戲,同樣要求對手跟我一樣忠於藝術。因此,港澳報界評論馮寶寶:「演戲溫馨細膩,演技出色,所扮角色,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與眾不同的立身處世

馮寶寶演戲才華出眾,少年得志,受到片商、導演、製片人的青睞,片酬很高。不計名利,在《自傳》中說:自幼生長在水銀燈下,我了解大明星,累了,和臨時演員沒有兩樣,倒地就睡,餓了,她吃拍片廠送去的飯而已。大明星拿的錢多,卻沒時間去享受。而大明星最可憐的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她沒有隱私權,她不能說自己愛說的話,做自己愛做的事。她只能做大家認為她該做的事,該說的話。她甚至沒權利選擇朋友,否則就會受到批評、攻擊、指責。大明星這個詞,證明了我小時的看法——只是一種可憐的動物……在十六歲那年,我掀起了生命中第二風暴,離家出走。

馮寶寶認為父親只把她當作搖錢樹,而自己沒有童年。因此,她一直希望有機會讀書。時時憧憬象其他小孩一樣,想在學校過群體生活,她曾偷偷地到過香港社會福利署詢問讀書的可能性。誰知福利署派員到她家裡查問。事情暴露後,她立即收拾行李,往英國讀書,希望找回失去的童年。以後,她在英國攻讀櫥窗設計,並向摯友表示,學成回港開設一間設計公司,不再投入娛樂圈。但是事與願違,當她學成回港,開了設計公司後,缺乏經營管理的經驗,用料過分昂貴,雖然生意不錯,卻在半年之後倒閉了。她怎麼也想不到學而無用。怎麼辦?這時又有許多影視知己勸她重操舊業,也有的同行對她加以諷刺:「少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倒刺激了她,她理新檢討了自己「童星」時代,只是一切聽從導演安排,要你笑便笑,要你哭便哭,沒有自我。現在長大成人,方知拍戲為何物,角色可以自我去揣摩,台詞、角色造型可以自己提出,導演也尊重演員自己的想法,互相配合。現在拍戲,不比以前當童星優越得多嗎?這時馮寶寶已有甘多歲了,故決心重返影壇。「人生不如意事十學八九,經驗多了便可處之泰然」。她理順一切煩惱之後,決心在影視上再干一番事業,以後在香港、台灣等地,拍了許多劇集,名聲重振影壇。

經典作品
[編輯本段]

馮寶寶雖然在香港出生、長大,但一直熱愛自己的祖國。她拍《孟姜女》之前,為了體驗生活,曾坐了40多個小時的火車到了西安,體驗孟姜女尋夫萬里關山到長城。她一路上,看到祖國地大物博,錦綉河山,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她每到一處,祖國同胞都熱烈歡迎攝制隊,這使她非常感動。她熱愛故鄉,每次返鄉都不信賓館而住祖居,和鄉親傾談,向鄉親介紹自己演的戲。名導演李翰祥從內地拍片順港,但寶寶的錄像《武則天》看後,稱贊她「比之享有盛名的李麗華、林黛,在演技上更為全面」。中山人傑地靈,藝術界人才輩出,馮寶寶也是其中之一。 生平介紹: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原藉廣東中山,生於印尼婆羅洲。父為電影導演,母為歌星。5歲時出演《毒丈夫》六歲參加《十號風球》的拍攝,七歲主演《雨夜驚魂》。後相繼在30餘部影片中飾兒童角色。1971年赴英國學習室內裝幀。回國後,為梁普智執導的《跳灰》1976年擔任美術設計。1989年主演《飛越黃昏》Beyond the Sunset獲第九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1992年主演《黑薔薇對黑薔薇》92』Legendary La Rose Noire,獲第十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1993年主演《新不了情》C』Esl』Lavie,M on Cheri 93』獲第十三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同年獲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提名。1993主演《記得香蕉成熟時》Yester You,Yester Me,Yester Day在第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

其它作品
[編輯本段]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萬家燈火 (2003) .... 鄧水喜
冒牌皇帝 (1995)
不一樣的媽媽 (1995)
大富之家 (1994) .... 月容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1994)
新不了情 (1994)
等愛的女人 (1994)
皆大歡喜 (1993)
記得香蕉成熟時 (1993)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1992)
現代應召女郎 (1992)
玩命雙雄 (1990)
香港舞男 (1990)
飛越黃昏 (1989)
楊貴妃 (1985) .... 楊玉環
神女有心 (1982)
不是冤家不聚頭 (1979)
乖孫 (1964)
好兒孫 (1964)
天從人願 (1964) .... 胡大喜
小龍女三戲白蛇精 (1963) .... 小龍女
玉戒神魔 (1963)
紫霞杯 (1963) .... 劉箕裘
夜夜望娘歸 (1962) .... 凌少雲
新夜光杯 (1962) .... 童年張亞寶
小甘羅拜相-大結局 (1962) .... 甘羅
孖生小藝人 (1962) .... 謝小平(謝小雲)
小福星 (1962) .... 小寶
雙星淚 (1962) .... 王小雁
真假小俠紅蝴蝶 (1962) .... 黃小梅(黃惠兒)
木偶公主 (1962) .... 木偶公主
小偵探 (1962) .... 小蘭
紅孩兒 (1962) .... 紅孩兒
飄零孤鳳 (1962) .... 鳳兒
乞兒小皇帝 (1962) .... 趙家寶(邵阿寶)
一飛沖天 (1962) .... 謝小娥
小薛蛟舉獅觀圖 (1962) .... 薛蛟
春滿帝皇家 (1962) .... 冰雪公主
危巢小鳳 (1962) .... 文小鳳
兒女作冰人 (1961)
小俠白金龍 (1961) .... 小俠白金龍
小甘羅拜相-上集 (1961) .... 甘羅
義乞存孤 (1961) .... 保寶
小財神 (1961) .... 吳小寶
小孤女 (1961) .... 周湄湄
小俠紅蝴蝶-大結局 (1961) .... 黃小梅(紅蝴蝶)
彩菱艷 (1961) .... 柳春香
孤雛血淚 (1961) .... 小寶
一命救全家 (1961)
義犬神童 (1961) .... 陸小鳳
龍鳳嬉春 (1961)
小紅娘 (1961) .... 林小娟
小千金 (1961) .... 沈寶寶
天賜福星 (1961) .... 陳寶珠
十年割肉養金龍 (1961) .... 凌泰隆
幼年飛天小俠 (1961) .... 靈玲(小飛俠)
雷克探案之血影驚魂 (1961) .... 寶寶
七小福 (1961) .... 呂福堂
血掌殺姑案 (1961) .... 小雯
鬼仔報親仇 (1961) .... 程小麟
孤鳳淚 (1961) .... 蔡孤鳳童年(江愛鳳)
夜光杯-上集 (1961) .... 張寶寶
夜光杯-大結局 (1961) .... 張寶寶
皇城救母定江山 (1961)
夜夜杜鵑啼 (1961) .... 柳小鵑
神童奪寶 (1961) .... 阿寶
刁蠻女俠-下集 (1961)
孤兒救祖 (1961)
刁蠻女俠 (1961)
扎腳小紅娘 (1961)
沉香太子毒龍潭救母-上集 (1961) 沉香
太子毒龍潭救母-下集 (1961) .... 沉香-
正宮太子小狀元 (1961) .... 小狀元李小強
月下奇逢 (1960) .... 張阿玲
雷電出孤兒 (1960) .... 小雷電
陣陣驚魂 (1960) .... 瑪利
寶兒孝祖救雙親 (1960) .... 梁寶兒
七彩金葉菊 (1960) .... 張桂芳-幼年
非夢奇緣 (1960) .... 小花
猛鬼孤兒 (1960) .... 李艷兒
冷暖親情-下集 (1960) .... 方子薇-幼年
小寶寶七戲烏龍王 (1960) .... 小寶寶
孝感動天-上集 (1960) .... 唐二寶
孝感動天-下集 (1960)
小俠紅蝴蝶-上集 (1960) .... 黃小梅-紅蝴蝶
冷月寒梅-大結局 (1960) .... 吳彩霞(5歲)
神童擒凶記 (1960) .... 蘇女
人頭告御狀 (1960) .... 白小冬
亡命救孤兒 (1960) .... 麥少娟
苦兒救母 (1960) .... 小翠
人頭審皇帝 (1960) .... 神童
荒島驚魂 (1960) .... 寶寶
冷月寒梅-上集 (1960) .... 吳彩霞
苦心蓮-下集 (1960) .... 韋卓蓮
苦心蓮-上集 (1960) .... 韋卓蓮
可憐天下父母心 (1960) .... 陳小樂
孝道 (1960) .... 丁小鳳
望兒亭下集大結局 (1960) .... 望兒(童年)
冷暖親情-上集 (1960) .... 方子薇(童年)
望兒亭 (1960) .... 望兒-童年
恩情 (1960) .... 趙若冰
恩情-下集 (1960) .... 趙若冰
雙孝女萬里尋親 (1960) .... 胡小寶
人 (1960)
三滴血 (1960_港) (1960) .... 三嬸小孫女
棄婦-上集 (1960) .... 白婉蓮
棄婦-下集 (1960) .... 白婉蓮
連理枝 (1960) .... 羅繼祖
毒丈夫 (1959) .... 孟玲玲
冷月寒梅-下集 (1959) .... 吳彩霞-五歲
十號風波 (1959) .... 大妹
小冤家 (1956)
浴火鳳凰琴劍恩仇四個女人一台戲

㈧ 賺翻了《你好,李煥英》票房直逼60億,電影主演之一的沈騰能分到多少錢

心疼沈騰

個人覺得沈騰應該能分到3000萬吧,大家都說沈騰是拿片酬的,3000萬元,所以,這影片的票房實際跟沈騰無關。

無論票房是40億還是50億,甚至是100億,沈騰都只拿自己應得的那3000萬塊錢。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心疼沈騰,覺得他這次真是吃大虧了。如果不拿片酬而是參與分紅,那說不定能拿到上億元甚至是數億元。

這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但是卻創造了電影的奇跡,票房已經突破50多億。這部電影講述了母女之間的親情,講述了子女對母親的愧疚,對母親年輕生活的參與以及母親對自己子女的關懷。

在父母的眼中,他不是要自己子女大富大貴,她只要他健康快樂,這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心聲,說的那麼朴實那麼感人,所以這部電影才能夠讓我們熱淚盈眶。

㈨ 鄧寄塵簡介及詳細資料

人物經歷

廣東南海人,生於1912年2月17日,播音藝員出身。能夠獨立造出八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演繹諧趣廣播劇,轟動一時,獲得"諧劇大王"之美譽。他在麗的呼聲由星期一至六中午12時半主持的"鄧寄塵諧劇",一講便講了20多年……多才多藝的藝人,早於40年代已在廣州演粵劇,1950年獲李我引薦來港入麗的呼聲主講諧劇,不久即進軍影壇,成為著名的諧星,又不時灌錄諧趣粵曲及粵語流行曲,較為人熟知的粵語流曲名曲有<墨西哥女郎>、<飛哥跌落坑渠>;(合唱:李寶瑩、鄭君綿)、<;詐肚痛>;(合唱:鄭碧影)等。

鄧寄塵自1950年開始拍電影,絕大部分是諧趣喜劇,與新馬師曾合作的"兩傻"系列尤其著名。鄧寄塵主演的電影包括《失魂魚》(1951)、《十字街頭》(1955)、《荒唐鏡五斗陳夢吉》(1957)、《兩傻游天堂》(1958)等等。

鄧寄塵於1975年移民加拿大,從此淡出藝壇,不過多年來亦有客串演出香港電影《鬼馬智多星》,石天版《追女仔》等。1991年7月2日病逝於美國,享年78歲。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劇名 上映時間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兩個懵仔爭老豆

1964

二寶

羅志雄

林家聲

通天師父

1964

李系德

陳焯生

新馬師曾

爛賭二當老婆

1964

隔籬鄰舍兩家親

1964

張昆祥

龍圖

吳君麗

半張碌架床

1964

錢六叔

黃鶴聲

余麗珍

騎樓底新娘

1964

陳丁

珠璣

林家聲

搶閘新娘

1964

爛賭二

黃堯

鄧碧雲

苦戀

1964

樂維正

李鐵

馬昭慈

刮龍世界

1964

錦綉年華

1963

.. 金大福

莫康時

白露明

受薪太太

1963

三傻尋女

1963

鄧人慶

莫康時

林家聲

小偷捉賊記

1962

李七

林伯恆

含笑

冷戰夫妻

1962

吳君麗

路邊千金

1962

劍姑七友奇遇記

1962

水觀音三戲白金龍

1962

水觀音三戲白金龍

1962

黃秘書

楊工良

新馬師曾

劍姑七友奇遇記

1962

白欖塵

李化

歐嘉慧

因禍得福

1962

蔣偉光

新馬師曾

傻人發達記

1961

周日德

陸邦

新馬師曾

糊塗金龜婿

1961

莫康時

張瑛

傻人發達記

1961

糊塗金龜婿

1961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張子超

楊工良

新馬師曾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三鳳求凰

1960

朱石麟

朱虹

亞福對錯馬票

1960

阿祿

楊工良

新馬師曾

因禍得福

1960

杜一鳴

蔣偉光

新馬師曾

烏龍王發達記

1960

. 尖咀茂

珠璣

梁醒波

烏龍王飛來艷福

1960

珠璣

梁醒波

兩傻捉鬼記

1959

. 李六

馮志剛

新馬師曾

花燈照玉郎

1959

進福

黃岱

任劍輝

二世祖盲公問米

1959

陳皮

馮惠文

掃把精

1959

戴得祿

珠璣

余麗珍

夫妻和順欖

1959

德叔

胡鵬

新馬師曾

兩傻擒凶記

1959

李六

馮志剛

新馬師曾

斗氣夫妻

1959

阿福

李應源

張瑛

搭錯線

1959

鄧兆炳

兩個大泡和

1959

鄧仁慶

龍圖

鄭君綿

終歸有日龍穿鳳

1959

珠璣

陳皮梅

鬼馬福星

1959

林振星

胡鵬

新馬師曾

阿福當兵

1959

張壽

蔣偉光

新馬師曾

彩鳳喜迎春

1958

楊恩

一把存忠劍

1958

黃明

楊工良

新馬師曾

兩傻游天堂

1958

黃祿

楊工良

李冰娜

拉車得美

1958

王亞威

馬票女郎

1958

水叔

莫康時

芳艷芬

兩傻游地獄

1958

黃祿

六渡何仙姑

1957

李鐵拐

馮志剛

吳君麗

荒唐鏡五斗陳夢吉

1957

沙超

黃鶴聲

李寶瑩

恩愛冤家

1957

陳叔南

莫康時

芳艷芬

荒唐鏡扭死官

1957

沙超

武松血濺獅子樓

1956

武大郎

胡鵬

關德興

百年好合

1956

蔣偉光

芳艷芬

傻大姐

1956

富貴似浮雲

1956

莫明

馮志剛

紅線女

情海恩仇

1955

任劍輝舞台奮斗史

1955

程俠雲

雪姑七友

1955

何其忍

周詩祿

吳丹鳳

王先生與肥陳

1955

王先生

丁零

曾藍施

十字街頭

1955

魯大南

莫康時

張瑛

乞兒太子

1955

周七

龍圖

新馬師曾

唔做媒人三代好

1955

春色滿西廂

1955

阿福

關文清

羽佳

春色滿西廂

1955

吳德

佛前姊妹花

1955

吳德

蔣偉光

王英奇

真假千金

1955

陳一多

代代平安

1953

生娘唔大養娘大

1953

老叔叔

馮志剛

何非凡

有心唔怕遲

1953

余半仙

吳回

白燕

鴻運當頭

1953

初入情場

1953

葉天生

蔣偉光

馬金鈴

紅粉多情

1953

余何

鴻運當頭

1953

張阿湖

三個陳村種

1952

沙震

馮志剛

新馬師曾

笑星降地球

1952

阿堅

梁鋒

羅艷卿

艷福齊天

1952

裁縫張近發

蔣偉光

芳艷芬

春宵醉玉郎

1952

戲人

胡鵬

吳楚帆

傻仔洞房

1952

梁小平

周詩祿

羅艷卿

大良阿斗官

1952

龍柱臣(阿斗官)

周詩祿

周坤玲

張天師遇鬼迷

1952

二兒

觀音兵

1952

佳偶兵戎

1952

副官張全

莫康時

何非凡

劍姑七友傳

1952

白欖塵

李化

歐嘉慧

指天篤地

1951

周詩祿

曾藍施

烏龍夫妻

1950

周維貢

任護花

白燕

狗飯喂狀元

1950

進福

楊工良

吳君麗

蛇王

1950

周詩祿

周坤玲

五福臨門

1950

鄧家福

任護花

新馬師曾

歌詞作品

曲:顧嘉輝詞:鄧偉雄莫要多唏噓情如逝縱不見不必追緣份似冰炭仍未憂慮莫愁莫悲心莫碎舊歡知幾許憑誰問那歡笑怎可追誰令我深信來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對空虛那怕面對過去到今日 一點淚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傷悲唯求在兩心裡相記取情若到深處無論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會逝去舊歡知幾許憑誰問那歡笑怎可追誰令我深信來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對空虛那怕面對過去到今日 一點淚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傷悲唯求在兩心裡相記取情若到深處無論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會逝去

香港電影史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劇 戲曲片

據估計,在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⒉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13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⒊古裝武俠片

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⒋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1971-19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