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看的國產社會底層紀錄片
《風味人間》很驚艷
精美食材遇上匠人的精心,好的節目就出來了
《風味人間》用美食為載體,通過一道道菜及背後的故事,帶領萬千觀眾闖入食物世界
和《舌尖上的中國》局限於中國飲食文化不同,《風味人間》把鏡頭瞄準了全世界的餐桌。走出國門,發現跟嘗試鮮為人知的地域食材,是《風味人間》的一大看點。此次美食取材,總導演陳曉卿帶領團隊去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探尋多樣的食材屬性,更多的是在尋找「中西方的不謀而合」。
比如我看的第一篇,攝制組就將徽州的農家火腿和西班牙火腿的腌制、貯藏、品嘗方法的異同放在一起做了比較。
陳曉卿說,「我們只是想告訴大家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不是什麼東西都只有國內有,秘魯那滿街都寫著吃飯(音譯)。」
拍攝第一篇「山海之間」中的旗魚時,因為氣候原因,旗魚的捕獲量一直不佳,而為了等待一條旗魚的出現,整個團隊足足在拍攝地呆了5天。等待期間積累的大量素材,經過剪輯,在正片中就出現了短短幾十秒。然而,這短短幾十秒卻是光彩照人。看片會上,當看到少年在船頭高高躍起,把鋼鏢擲向海浪中出沒的旗魚那一刻,記者們集體屏息凝神,直到旗魚被艱難拖到船上,大家才舒出一口長氣。
這次《風味人間》的全部拍攝中,素材的精選佔比達到200∶1。《風味人間》拍攝耗時一年半左右,一般這類的片子拍攝需要一年的周期,因為要能看到四季的變化。當精美的食材遇上匠人的精心,好的節目就出來了。
《最後的棒棒》很戳心
紀錄片比電影版優秀太多
沒錯,《最後的棒棒》是一部極為經典的國產紀錄片,通過重慶自力巷53號的幾位社會最底層的棒棒的生活,讓普羅大眾感受到社會的變遷,從小人物入手發掘出了時代背景下的另一種面貌,同時頗具人文關懷,所以紀錄片曾在豆瓣拿下過9.7的高分,是一部非常好的人文關懷大作。
或許是因為紀錄片獲得的關注和認可實在太高,所以導演今年通過原題材改拍了同名電影版《最後的棒棒》。上映前無數觀眾非常期待,希望能通過大銀幕體驗棒棒工人們生活的改變,希望看到這個題材的延伸和演變。但顯然,這種願景被電影版的不成熟打消了,口碑和票房雙雙遭遇滑鐵盧,非常遺憾。
原因是切入點的變化。原版紀錄片最值得稱贊的就是真實,你會在其中看到下層人民苦難的生活、拚命的掙扎,以及痛苦的活著,這雖然讓人很喪,但記錄者的初衷和實質,則是通過棒棒讓廣大人們繼續積極陽光的嚮往美好,紀錄的是真實的生活和願望。
可電影版實在用力過猛,因為時長的關系,電影版的棒棒們擺拍痕跡太明顯,加之後期剪輯刪去了許多直抵心靈的重要情節,並有過度煽情的嫌疑,一下就失去了紀錄片應該保持的最重要的真實,甚至讓觀眾感到氣憤,「看了一套全程恐怖而羞恥的擺拍,導演一張正義臉,自戀地化身男主進入環境內部編織劇情。」
所以,強推紀錄片版《最後的棒棒》,電影版請忽略。
2. 求近些年來反映中國社會底層生活的好電影。謝謝!
樓主找的叫小成本電影,描寫的小人物生活,今年的《鋼的琴》不錯,還有《櫻桃》、《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這個禁了,慢慢找)還有《有話好好說》很多的只是不出名,看過了印象挺深的,看完後自己再去找其他的吧,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