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電影發展史資料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❷ 香港早期有那些電影製片廠
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是一本介紹香港電影誕生和早期發展歷史的書籍。作者:周承人、李以庄。
第二章 黎氏兄弟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1923-1936)
一 香港電影工業開端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成立 黎民偉與香港新聞紀錄片、風光片 黎民偉與梅蘭芳的京劇戲曲片段 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解散
二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挫折 主要影業公司的情況 省港大罷工對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沉重打擊
三 黎北海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重建 黎北海重建香港電影工業 黎北海與「聯華三廠」 黎北海和他的學生們 黎北海的晚年生活及評價
四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再度興起 粵語片《自金龍》促成「天一港廠」誕生 胎死腹中的「海外聯華」 趙樹燊的大觀聲片有限公司 全球影片公司與馬師曾 南粵影片公司與薛覺先 盧根與鳳凰影片公司
❸ 關於香港電影史的資料
《香港電影史(1897—2006)》
http://www.mtime.com/my/103824/blog/331159/
這個地址能找到資料
第十放映室也有個視頻的資料(香港電影歷史)
你可以找找
❹ 早期香港電影史的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香港電影的緣起(1897-1922)
一 20世紀初的香港
二 電影何時傳入香港?
電影傳人香港的准確日期
三 香港電影放映業的出現
專門放映電影的電影院出現
四 美國人布拉斯基與影片《偷燒鴨》
香港電影催生者布拉斯基
布拉斯基和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
五 香港華美影片公司與影片《莊子試妻》
香港華美影片公司屬性問題
影片《莊子試妻》攝制於何年,它是香港第一部影片?
《偷燒鴨》和《莊子試妻》的歷史意義
六 影片《莊子試妻》之後十年的發展
七 小結
第二章 黎氏兄弟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1923-1936)
一 香港電影工業開端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成立
黎民偉與香港新聞紀錄片、風光片
黎民偉與梅蘭芳的京劇戲曲片段
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解散
二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挫折
主要影業公司的情況
省港大罷工對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沉重打擊
三 黎北海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重建
黎北海重建香港電影工業
黎北海與「聯華三廠」
黎北海和他的學生們
黎北海的晚年生活及評價
四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再度興起
粵語片《自金龍》促成「天一港廠」誕生
胎死腹中的「海外聯華」
趙樹燊的大觀聲片有限公司
全球影片公司與馬師曾
南粵影片公司與薛覺先
盧根與鳳凰影片公司
五 小結
第三章 港、穗、滬之間的電影交流(1923~1941)
一 上海、廣州、香港
港、穗影界的交流
三代粵劇演員支撐著香港影壇
廣州戲劇學子成為香港影壇中堅力量
二 黎民偉、李應生與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黎民偉執導的四部影片
黎民偉與李應生分手的因果
復辦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三 羅明佑與滬、港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
從真光影戲院到華北電影公司
羅明佑從北京「挾策」南下上海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成立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規模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內部體制
國民黨對羅明佑及聯華一廠的「始拉」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最後改組
羅明佑的晚年與評價
四 南移香港之前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邵醉翁其人與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成立
家族式企業
生死較量的一場商戰
從文明戲起步
源自民間的通俗文化
以創新開拓市場
與市場的妥協
經營重心的南移
天一影片公司與南洋市場
第四章 抗戰期間的香港電影(1937-1941)一一偶偏安的香港
香港抗戰文化的繁榮
國民政府禁映粵語影片的爭議
上海影人南下,香港成為中國電影製作中心之
香港文化界和電影界的社團及其活動
二 香港國防電影——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類型片
國防電影的由來與香港國防電影
內地影人與香港影人聯手推動香港國防電影
香港國防電影第一個高潮過後
香港國防電影與影界的內部斗爭
香港國防電影再掀高潮
三 香港電影類型片的發展
已有類型片的新發展
新出現的類型影片
四 香港國語片的濫觴
滬、港合作拍攝國語片
香港國語片受制於上海
第五章 淪陷期間的香港電影(1941-1945)
一 日本電影文化侵略和對香港影界的控制
日本佔領軍對香港影界強行控制與防範
日本總督部的報道部對香港影人的拉攏
二 香港影人的困苦
香港影人大撤退、大逃亡
《香港攻略戰》的開拍
三 小結
香港電影大事記(1897-1945)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附錄
一點說明
事實是一切評價的基礎——對黎民偉若干史實與評價的再勘誤 1981年,李以庄在中山大學為高年級開設電影理論課程,備課期間,發現內地影界對香港電影缺乏乃至沒有研究,曾向校方建議,借中山大學地理之優勢,將「香港電影研究」作為本校特有的一門課程,未獲准。遂於1982年在無經費無助手的情況下,開始自行著手研究。
1984年9月,第一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年會在旅順召開,我們二人向大會提交了題為「魂兮,歸來!——對中國電影理論研究現狀的思索」的論文,提出「中國電影」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什麼的問題,我們說:「在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對『中國電影』這個概念,往往是指在大陸本土所拍的影片,這種認識是不完整的。」因此,「問題是,在大陸的電影理論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是限於國內生產的影片,實際上沒有把應包括在中國電影理論研究范圍內的港台電影放在視野之中,以主體代替了全面,注重主流而疏漏了分支。」這一觀點引起與會者重視。就這樣,香港電影成為我們的研究方向。
香港從1842年被英國通過《南京條約》侵佔,到1997年回歸中國,經歷了150餘年的殖民統治歷史。香港電影就是誕生在這塊與中國內地完全不同的土地上,並隨著香港的社會變遷而發展。電影作為舶來品是在1897年4月傳人香港,至1997年香港回歸,整整經歷了100年。我們對香港電影歷史的研究和表述,是以香港歷史為經,香港電影歷史為緯,以香港歷史的變遷,去觀照香港電影歷史的發展。 「香港電影研究」這個研究項目開始是由李以庄獨自承擔,1993年,周承人在完成他的第三本書稿後,便全力投入這一研究工作。
研究開始時,我們就發現了一大缺失,即香港電影對自身發展歷史記載之貧乏。那時,內地有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台灣有不止一本電影史,香港卻沒有本身的電影史!然而,據當時余慕雲先生統計:中國自有電影以來,總共拍了14000多部影片。其中,香港拍了7000多部,台灣拍了3000多部,內地拍了3000多部,換言之,香港電影產量,幾乎是內地加台灣的總和!面對產量如此之高的香港電影,從歷史發展著墨的專著極稀罕。這種不對稱的現實,使我們深為震驚和不解,因而產生了探求的沖動,就闖了進去,以期在這方面能夠做些工作,從此也就邁上不自量力的征途。
我們的研究工作是在一無經費、二無助手的情況下開始,現在仍然如是。其間,李以庄1992年曾以十年來已發表的研究成果申請中國社會科學基金,獲資助12000元。因不能再增加資助,遂申請以權威專業刊物所發表的論文,作最終成果結項,獲准。
治史是要以史實做基礎的,史料的搜集與積累,是基礎性的工作,而我們身在廣州,難度可想而知。到香港去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成為當時的當務之急,一可以看香港老電影,二可以認識新朋友,三可收集資料,於是我們以微薄工薪就自費地從零起步。李以庄常常獨自去香港觀摩電影,在冷氣充足的影院中「飢寒交迫」,省下錢去購買書籍、資料。
❺ 早期香港電影史的內容簡介
電影何時傳入香港?香港最早攝制的電影是哪一部?誰是真正的香港電影第一人?
《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研究和探討了1897年至1945年的香港早期電影史,作者重新梳理史實,以專題研究的方式,確認及闡述了電影傳入香港的時間,布拉斯基催生香港電影的角色,黎北海對香港早期電影的貢獻,羅明佑在內地、香港電影中的地位,戰時南來影人壯大香港電影事業的功勞,以及淪陷時期香港影人不屈不撓的氣節等。
本書重新梳理了香港電影誕生和早期發展的歷史:確認電影傳入香港的時間,闡述美國人布拉斯基如何催生香港電影,釐清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等人在中國/香港電影史中的地位,並對大時代背景下香港、廣州、上海三地的電影交流及相互影響予以回顧。
周承人、李以庄夫婦,奔波穗港兩地近30載,自力自費、鍥而不舍地搜集文獻,觀摩影片,訪問影人,考證史實,以「編年+專題」的研究方式,修撰香港電影史。
2005年,本書繁體字本於香港出版,書中根據史實考證出真正的香港電影第一人是黎北海,確證既往對黎民偉的評價有不實之處,以及對羅明佑重新評價等研究突破,獲得港台兩地電影界、學術界廣泛認同。此次簡體字本進行了全面增訂,體現出作者最新的研究進展。
❻ 誰能介紹本關於80年代香港電影的書
<香港電影的秘密> 作者:大衛.波德威爾 (美) <香港電影新浪潮> 作者:石琪 <映畫--香港製造> 作者:張燕 <香港製造/夢工場> 作者:魏海軍等 <香港電影史> 作者:趙衛防 方保羅《圖說香港電影史 1920-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