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1)儒家文化下的中國電影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⑵ 儒家文化電影
儒家文化電影主要是倫理片。
都是比較老的電影,比如鄭正秋《孤兒救祖記》《姊妹花》蔡楚生《一江春水向東流》費穆《小城之春》;《花好月圓》《萬紫千紅總是春》《李雙雙》;謝晉電影《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等。
⑶ 儒家文化傳統與中國電影民族品性的構成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家文化更是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發展,形成了「崇德貴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等價值體系,影響深遠,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資源。儒家文化不僅影響中國,也波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
中國電影與儒家文化的關系密切。以「仁學」為基礎的儒家文化,強調「文以栽道」,提倡美與善的統一,注重「文質彬彬」的審美觀,強調文藝作品的社會功能,如「興」「觀」「群」「怨」。這種文藝思想對中國電影工作者產生了深遠影響。
儒家文化對電影的影響體現在諸多方面。儒家的入世精神、憂患意識,對電影的反映社會生活、教育觀眾的作用產生了積極影響。許多電影創作者在電影觀念、藝術追求和美學風格的形成過程中,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儒家文化強調以民為本,注重道德與倫理的教化,這些思想在電影中得到了體現,如對社會公正、倫理道德的探討與展現。此外,儒家文化的審美觀,如「文質彬彬」的美學理念,也影響了電影的創作和表現手法。
總之,儒家文化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它不僅塑造了中國電影的民族特性,而且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通過對中國電影和儒家文化關系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中國電影的內涵,把握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⑷ 儒家文化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
儒家文化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如下:
1、人物塑造: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儒家文化的人物塑造被廣泛應用。這些角色通常具有強烈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感,他們的行為和決策都基於這些價值觀。例如,在電影《葉問》中,主角葉問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武師,他不僅具有高超的武藝,還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
3、禮是儒家文化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它強調的是人類行為的規范和儀式。儒家認為,人類的行為應該符合一定的規范和標准,這種規范和標准不僅包括個人的行為舉止,也包括對社會禮儀和傳統習俗的尊重和遵守。
4、智是儒家文化中的另一個核心概念,它強調的是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儒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水平,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還要對人類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的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5、信是儒家文化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它強調的是人類之間的信任和誠信。儒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具備誠信和信任他人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