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老電影1949年中國
擴展閱讀
老電影1949年中國 2024-12-28 02:32:25
中國老男孩電影 2024-12-28 02:26:00

老電影1949年中國

發布時間: 2024-12-28 02:32:25

1.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麼電影

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任務的故事。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橋》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於敏訪談錄中,講述了《橋》的寫作經歷。為創作該劇,於敏於1947年冬到哈爾濱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下廠呆了兩個月,寫一個月,共三個月就交上了劇本。

劇本很快通過了。《橋》拍出以後,反映很強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寫工人的,不管寫得怎樣,它是個新的東西,所以當時起的作用不小,到處是掌聲,上海工人看了電影之後還遊行慶祝。

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為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梁。

當時影片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哈爾濱機車車輛廠,而演員們在開拍前去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工廠體驗生活,導演要求演員們必須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體驗生活繼而創作的傳統在整個國營製片廠時代幾乎是鐵打不動的定律。

當時,拍攝條件艱苦得難以想像,而電影人們不畏艱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現的主題高度契合。當時劇組里的攝影、美工都是新手,設備也十分落後,甚至燈光照明採用的還是大號的鎢絲燈。

為了表現「鋼水四濺」的熱火朝天場面,攝影師和好幾個工作人員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燒起來,只能拿濕棉衣捂著拍完了整場戲都沒有停機。當這一部電影完成時,導演王濱激動得淚流滿面。



2.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電影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

《橋》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標志著新中國電影的長篇敘事能力的起步。這部電影不僅在技術上展現了當時中國電影製作的較高水平,更在內容上承載了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和人民心聲的反映。

詳細來說,《橋》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修復松花江鐵橋的故事。影片通過工人階級的智慧和努力,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建設祖國的熱情。這部電影在敘事上採用了較為傳統的線性結構,情節緊湊,人物形象鮮明,尤其是工人階級的英勇形象深入人心。

此外,《橋》在電影語言上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它運用了多種電影手法來增強影片的藝術表現力,如通過鏡頭的切換和景別的變化來營造緊張的氛圍,通過音樂和音效的運用來強化情感的表達。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也為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總的來說,《橋》作為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不僅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也為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表現,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尊敬,成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

3. 中國49年拍攝過的電影有哪些

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
以及《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卷西風》
1949~1955年攝制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

4.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是哪部

《橋》。

1949年5月,東北電影製片廠完成故事影片《橋》的拍攝(被電影史學家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的第一部故事片)。

是1949年中國戰爭電影在不久後作出在中國共產主義革命;因此,這被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完成的第一部長片。作為一部電影,布里奇設定了許多主題,這些主題將主導1949年後中國的社會主義電影,包括工人的榮耀和知識分子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情節

在中國內戰期間,共產黨軍隊委託鐵路工廠修理橋梁。在懷疑工程師的帶領下,工廠工人缺乏熱情和士氣,而懷疑工程師認為這座橋梁無法及時完成。然而,該項目受到梁瑞生(王嘉義)的激勵,他激發了他的同事們為戰爭而完成該項目。在此過程中,即使工程師也被轉換了。

(4)老電影1949年中國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飾老虎Major Tigar

游擊隊少校,接到上級命令:為阻止德軍匯合,必須在七天之內找到建橋工程師將橋炸毀。老虎組成了一支行動小隊。

2、工程師 飾 斯·佩洛維奇工程師

建設這座大橋的人,被老虎從蓋世太保中救出,工程師親手將大橋炸毀。

3、博·貝戈維奇飾迪希Tihi

沉默寡言的戰士,擅長用刀,機智果斷,是第一個進入炸橋小隊的成員。

4、約·亞尼切耶維奇飾曼納Mane

曾參與修橋的游擊隊員,炸橋小隊的成員,在接近大橋的過程中和德軍發生激戰。

5. 2009年「十一」上映的《建國大業》成為獻禮國慶60周年的經典收藏影片,其劇情講述的是1945年到1949年間的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分)
(2)上海 (1分)
(3)重慶談判、北平的和平解放、開國大典(各1分,共3分)
(4)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中國革命經歷了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分)

6. 中國1949-1953年這一時期的影片及相關歷史事件

這個是到1966年的,都能看的:
http://www.56.com/w25/album-aid-2683592.html

7.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中國電影所指涉的歷史和地理范圍非常之廣,它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海外華人社區。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電影工作者們開始大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國電影獲得許多國際大獎,而且逐年增多。由於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歡迎,中國電影工業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外資並且不斷地與外方合作拍片。隨著電影生產和消費的國際化,中國電影實際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也就凸現了出來:它是由中國人為中國人生產的嗎?假定關於中國電影的性質已達成某些共識,那麼,紮根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而有別於好萊塢現象的這種電影有它自己的特點嗎?這些特點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國際電影界所洞察與闡釋的呢?這些特點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形成有意義的國際對話呢? 回顧中國電影一個世紀的發展,不由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義的歷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電影在西方發明。這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戰敗之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年。自從1895年以來,世界范圍內視覺技術的發展與中國這個正在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事件的聯系日趨緊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戲在上海的徐園上演。在此後的百年間,引進的西方電影技術在中國本土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這項研究里,我們把中國電影史的斷代精確地界定在這百年(1896~1996)間,並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遠影響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決定的。我們把1896年作為起點,因為從一年開始,中國電影的消費與銷售開始具備跨國家的性質(當然也可以設想以始於1905年拍攝的第一部中國影片或是 1913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故事片作為中國民族電影史的開端)。 我們把對於中國三個地區(大陸、台灣、香港)的電影的探討下限定在1996年,因為從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獨立於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這一中國歷史的全新篇章無疑將會對中國電影,特別是對後殖民的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盡管預測將來的中國政治和中國電影的形貌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可以在次對中國跨國電影百年史進行一番梳理。我們將探究在中國電影史的整個發展歷程中的影像生產與消費的一系列模式:從傳統的"影戲"到機器再生產的現代時期的"電影",到後現代時期的電子影像的"模擬"(simulacrum)。我們的假設是,這樣一種視覺的歷史詩學不可避免地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學相聯系,而且深深地植根於跨國資本的經濟學之中。自從電影媒體完全整合到經濟和文化之中並調和這兩者以來,它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和勾畫中國文化政治與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兩者關系的輪廓的一個很具說服力的例子[1]. 接下來我將簡要回顧歷史,並對可被稱為"跨國的中國電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個相關的理論。種種跡象顯明,似乎只有在恰當的跨國語境中才能正確理解中國的民族電影。人們必須以復數的形式提及中國電影,並且在影像製作發展過程中把它稱作跨國的。中國個案中的跨國主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作觀察:第一,19世紀以來,特別是在1949年以後,中國分成了三個地緣政治實體——大陸、台灣、香港——由此而來,這三個地區之間出現了中國的民族電影/地區電影的競爭與合作。第二,在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國電影的生產、銷售、消費的全球化。第三,電影話語本身對中國及中華性的表述與質疑,即對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華人中個人或群體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族群認同、以及性別認同的交叉檢驗。第四,一次對中國"民族電影"的重新回顧與審視,就好象是在回顧性地閱讀跨國電影話語的"史前史".這一過程旨在揭示民族電影話語的政治潛意識——電影的跨國根基與條件。這些是任何一個民族電影規劃必定要克服與超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免受實際的或假想的帝國主義的危害,或是為了迫使少數民族保持沉默來維持國家統一。

8.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電影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橋》,由於敏先生導演,於敏先生自1947年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在《橋》問世之後,就一舉拿下新中國電影史上五個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寫工農兵,給工農兵看」的人民電影;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的電影;第一部體現執政黨知識分子政策的電影和第一部「反現代的現代性電影」。

(8)老電影1949年中國擴展閱讀:

電影內容梗概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持前線,接受了製造搶修松花江鐵橋橋座和鉚釘的任務。當時工廠條件很差,總工程師對完成任務缺乏信心,少數工人也存在著僱傭思想。工人梁日升在修復煉鋼爐時試驗成功用耐火磚代替白雲石的辦法。

之後,經充分發動群眾,克服了一系列困難,終於完成了生產任務。工人們又響應了上級的號召,參加了修橋工作,使大橋及時修復通車。

9.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電影

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

(9)老電影1949年中國擴展閱讀

《橋》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片的首創意義在於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描寫了中國工人階級為締造新中國而進行的勞動和斗爭,塑造了新中國主人公的嶄新形象。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

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這種樸素的具有紀錄風格的創作方法,開啟了新中國電影質朴自然、接近生活的創作新風。對於新中國初期的電影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