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薦一些波斯帝國戰爭的電影,像斯巴達300勇士這類的
《特洛伊》、《波斯王子:時之刃》
Ⅱ 電影《天將雄師》內容故事是否真實
有一點歷史背景,但是已經改的面目全非。相關的歷史背景是關於消失的羅馬軍團的,公元前53年4月,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克拉蘇率7個軍團步兵,4000騎兵,4000弓箭手共計4萬大軍攻打波斯帕提亞王國(安息帝國),在這里和帕提亞將領蘇雷納率領的3萬名波斯騎兵精銳展開血戰。戰爭結果,羅馬軍團大敗,克拉蘇及其手下2萬人被殺,1萬人被俘,同時,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戰爭中突圍東逃,隨後神秘失蹤。公元前20年,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塔和波斯簽訂了和約,但是只有區區幾百名戰俘獲釋回來。而還有多達幾千人的羅馬士兵,從此湮沒在了時光的長河中,而他們最後的蹤影,被懷疑是駐扎了在今天的中國甘肅省境內繁衍生息。
卡萊,美索不達米亞古城,位於今天土耳其東南與敘利亞交界處的桑互爾法。關於克拉蘇的羅馬軍團最後的記載正是落在此處。如果將視線在地圖上東北方向移動,會發現位於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交界的坦塔拉茲市,在西漢時叫致支城。就在克拉蘇兵敗卡萊17年後,中國的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戰爭已接近尾聲。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號令西域各小國,但絲綢之路仍不時受到匈奴殘部致支單於的騷擾。公元前36年,致支單於被康居國收留,但反過來又想侵佔康居,康居向漢朝求救。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採取假傳聖旨的非常規方式,調集漢軍4萬人,與正校尉甘延壽一起,向西奔襲500公里,拔掉了致支城,消滅了致支單於。這場戰役,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絲綢之路從此暢通。
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陳湯在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有重木城。這一戰法只有羅馬軍隊採用。
「中國驪靬村村民是古羅馬人後裔」這個說法,最早是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Homer Hasenpflug Dubs,有媒體譯作「戴柏誠」)提出的。德效騫認為,克拉蘇軍中有145名古羅馬士兵在周圍地區停留多年。其中一些人加入了匈奴軍隊,後來被中國人俘虜。他們在公元前36年參與建立了驪靬城。當時有記載稱,中國軍隊曾碰到一支會擺「魚鱗陣」的部隊。德效騫指出,所謂「魚鱗陣」就是古羅馬的「龜甲陣」。 德效騫提出的這個觀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起過一輪激烈的討論,當時就被認為是「有趣但不嚴謹」,證據並不充分。
1940年,他發表了《公元前36年中國人與羅馬人的一次軍事接觸》的論文。在翻譯《漢書·陳湯傳》時,他發現當時郅支城外有用雙層木柵欄做成的「重木城」,而守城軍以100人為一組把盾牌搭起來擺出「魚鱗陣」。戰役後,漢軍生俘了145名守軍,另有千餘人歸降。
德效騫認為,「重木城」與羅馬軍團防禦體系相當。而「魚鱗陣」就是羅馬軍團100人一隊結成的密集方陣「龜甲陣」。他進一步認為,卡萊戰役中失蹤的羅馬軍團,很可能有一部分來到了郅支城,作為守城的僱傭軍和陳湯交戰。戰役結束後,漢軍把歸降的羅馬軍團安置在甘肅永昌一個名叫「驪靬縣」的地方。
《後漢書》中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同時,《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大秦國,一名犁鞬」。 德孝騫據此考證說,「驪靬」就是大秦,而大秦就是古羅馬。同時,清代王筠《說文句讀》和王先謙的《漢書補注》都提到「驪靬」是「漢降人置縣」,這說明驪靬縣收容了降兵,並有可能有羅馬降兵。
為什麼古人要把古羅馬稱為驪靬,人們眾說紛紜。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正義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從事驪靬文化研究。發表過多部有關「羅馬軍團」的學術著作和論文。他認為,羅馬軍團英文的翻譯是Legion,這個詞是來自於古希臘語。因為當時羅馬軍團名噪一時,中國人也聽到這個信息,就把它記下了。
但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提出了異議,他根據《漢書·匈奴傳》,認為「驪」的得名和匈奴「犁王」有關,而不是羅馬人。根據出土的漢代竹簡記載,早在公元前60年、也就是漢宣帝申爵二年,在永昌縣的番和縣就有一個驪靬苑,因此,驪靬城應該是早於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以及公元前35年的致支戰役之前就建立了。與克拉蘇的羅馬軍團無關。
但是陳正義認為,漢簡中所說的驪靬苑並不能和驪靬縣劃上等號。從先後順序來看,先有驪靬苑,後有驪靬縣,驪靬苑是早年有羅馬人和西方人在此工作的軍方養馬場,而驪靬縣則是致支戰役之後,專門為安置羅馬軍團士兵而設立的。
綜上所述,關於消失的羅馬軍團是否來過中國新疆,以及驪靬縣是否就是他們最後的容身之處,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爭議的,尚未有定論,作為嚴肅的歷史研究來說,本人(非轉載)傾向於羅馬軍團很難來到新疆,畢竟以當時的條件,不僅地理因素難以克服,就從語言和當時的部族情況來看,想要成部隊的來到西域,難度太大。但是作為文學作品來講,大膽想像是無妨的,只是客觀的講,《天將雄獅》標榜按真實歷史改編,其實硬傷實在太多,不說紙尚未普及,字體基本不對這些細節,霍去病和西域都護府前後相隔至少57年,你怎麼讓主人公能既見到霍去病又做西域都護?雁門關在山西,和西域隔了好幾千里。所以這部電影,千萬別去較歷史的真了。
Ⅲ 愛國電影有哪些
1、《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古月、孫飛虎主演,於1989年上映。
該片用紀實的手法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開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歷史過程。
2、《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該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影片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沒有人不記得英雄王成這句緊迫而決然的呼喊,這句電影里的台詞伴隨著一個又一個青春少年的成長,他們在對英雄的嚮往中走過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部影片不僅留下了經典的台詞和激動人心的電影插曲,也在黑白膠片上深深鐫刻下英雄主義的烙印。主題歌英雄贊歌更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
3、《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是由新昆侖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歷史片,由李翰祥執導,劉曉慶、梁家輝、陳燁、張鐵林等主演。
該片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為歷史背景,講述了慈禧是如何從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長為咸豐帝寵妃的故事。1983年9月21日,該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該片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特別獎。
4、《周恩來外交風雲》
影片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周恩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宏偉大智,形象地展示了他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勃勃英姿,讓中國人民充滿了自豪感。影片所表現我周恩來鮮明的外交風格和高超的外交藝術體現了周恩來深刻的外交思想。
5、《鄧小平·1928》
《鄧小平·1928》是一部由上海電影集團出品的歷史電影,由李歇浦制導,安榮生,王洛勇,秦嵐,余文樂等主演。該片講述了1928年前後鄧小平在擔任中央秘書長期間的一段工作、生活經歷,以及他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Ⅳ 推薦能夠震撼心靈的戰爭電影場景
「勇敢的心」中對抗重裝騎兵沖過來的那一段,感覺心都要跳出來,93年大學的時候在上海電影節看的電影,現在都還印象深刻
「指環王」2和3中也有好幾場大戰場面非常激動人心,2中的城堡大戰,3最後的攻打魔王老巢,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珍珠港」中被轟炸的四十分鍾
「300」中與波斯軍的對抗,過癮啊
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