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電影,應該是很久以前的香港電影,我是90的,小時候看過的電影。
橫財三千萬 (1987)
導演: 麥嘉 (Karl Maka)
主演: 徐小鳳 / 麥嘉 / 林青霞
類型: 喜劇 / 動作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85
片長: 93 分鍾 / Hong Kong: 100 分鍾
又名: The Thirty Million Rush
IMDb鏈接: tt0089270
2. 上世紀的香港是如何做到電影日均產1+部的
上個世紀的香港可以說是電影製作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候不僅是香港電影口碑最好的時候,也是創作率最高的時候。在當時,香港一時之間電影的產出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可以達到每天一部的水平。
這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於香港電影是非常期待的,這些期待以及市場的需求,才使得當時香港的電影製作人如此快速的製作出非常多的電影。並且當時的香港電影正好是達到一個頂峰的狀態,不論是在拍攝以及選取演員這些方面都非常的快速,而且當時拍攝電影的導演是非常多的,這些因素才使得在當時的香港每一天基本上都會產出一部電影。
3. 為什麼上個世界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發展很好
那時候正是做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經濟發展最好的時候,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產生需求,產生了一大批比較年輕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比如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成龍等等,而且經過六七十年代的影視業的發展,在東南亞也擁有大批的影迷。又因為香港當時是中國內地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港片流入內地豐富了內地觀眾的文化生活,又促進了港片的大量生產。而那時不僅港人的生活節奏快,內地人的生活節奏也逐漸在加快,港片的多種類型也基本適應了這樣的節奏。很多港片的拍攝時間很短,甚至沒有詳細的劇本就能拍攝。道具、場景有些是現成的,相應地投資也不大,所以港片的生產節奏也很快,基本上是三到五個月就能完成拍攝並上映,同時還發行錄像帶、光碟等向東南亞、歐美華人聚居區以及內地出售。而當時的內地電影市場正處於蕭條期向市場化過渡、轉型的時期,國產片中的爛片太多,不如開個錄像廳放港台電影的錄像賺錢,所以也推動了港片的發展。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粗製濫造的電影沒有市場了,內地也開始實行電影院線的方式來市場化運作電影製作,香港電影界開始與內地的電影廠、公司合作拍片,港片的生產就不如八九十年代了。
4. 如果1995年拍的香港電影票房有4千多萬相當於現在的多少
以前香港繁榮,現在多以前多一點而已,因為香港人不是很多,也就變成一億左右,以前香港電影都沒在大陸上映,大陸很窮,如果以前的電影在現在香港和大陸上映的話4000萬能賣個14億左右 泰囧這部不怎麼樣都能賣12億多。如果香港那些經典電影現在上映的話都是10億以上的,現在中國人有錢,又有人。
5.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什麼這么繁榮
其實香港電影六七十年代開始崛起,據一些新聞評論員說是因為六七暴動,殖民地政府發現對青年人的照顧不足,他們沒有向上發展、賺錢的機會,所以殖民地政府就開始大肆發展娛樂電影、電視、歌唱等事業,將青少年的聰明才智引向娛樂事業,希望他們不要再在香港鬧事,後來香港曾經一度有3個電視台,後來變成兩個,經過十幾年的沉澱,當然為香港電影輸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員,如周星馳啊,周潤發等等,都是拍電視劇出來的。
總的來說娛樂事業養活了一班當時的青少年人吧,讓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導演啊、武術指導、編劇等賺到大錢了。。。
當然也跟當年的科技有關,當年沒有VCD\DVD,頂多隻有錄音帶,不可能大規模盜版,大家看電影只能跑去電影院看,當然繁榮啦,但是後來盜版橫行,甚至有網路免費下載,觀看,很嚴重打擊了香港的電影業
雖然香港電影業後來也有跟網路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網路合作,推出付費下載歌曲啊,付費看電影,但是他們說所賺得的利潤不如以前電影院看電影的利潤。
而且隨著大陸與香港經濟越來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員、編劇等都跑到大陸拍電影電視劇,甚至有訪談節目說在北京做一個三線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當紅一線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電影、電視劇的人才都跑去大陸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