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對當代中國電影現狀的看法。
對於電影發展中存在的艱難現狀如下:
一是「出口轉內銷」。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的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票房,使得不少電影人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先到國際上拿獎,再通過宣傳來提高國內的票房。當然為此就必須去迎合西方。一方面採取西方較少見的各種東方民俗風情的奇觀,如顛轎、擋棺、求雨等;另一方面採取西方感興趣的題材內容,如同性戀、亂倫等,同時採用西方習慣的表達方式。如《霸王別姬》中的口誤;《一個都不能少》是改編自小說的,小說中涉及到民辦教師的問題,但導演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什麼是民辦教師,就把這個情節刪去了。
二是加強了宣傳炒作,利用媒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夏鋼的《紅櫻桃》放映前,傳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為一個裸體鏡頭狀告電影廠,其後則不了了之。現在宣傳炒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手段,開機儀式、首映式、明星簽名等,再加上各種明星的宣傳。這在商業上有一種現象叫「鯰魚效應」。意思是長途販運鮮活的魚類,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條活躍的鯰魚,激活了其它的魚,死亡率便會大大下降。
總體說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其一,體制問題。中國的電影產業傳統上採用賣拷貝的方式,即電影製片廠僅作為電影的製作方,將電影以拷貝的形式賣給電影發行公司,而電影的票房收入基本歸電影發行公司所有,電影製片廠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的電影賣到幾十個,上百個。個別電影只能賣出幾個拷貝,使電影製片廠陷入困境。
其二,電影的多級審查制度。中國大陸電影審查制度是個內部的制度。它不對公眾開放,不像多數法庭審判或價格 聽證。這種做法本身充滿非體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電影審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聲時起時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眾經濟的原理。很多影片因為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的問題而被判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國電影的發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業社會中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以及電視、走私電影的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產業受到沖擊。
其四,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平均消費水平,使看電影成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電影發展戰略的失敗。這些年電影廠普遍舉步維艱,卻又提出精品戰略,主張拍主旋律影片,對各電影廠更是雪上加霜。關鍵的問題是拍一部虧一部,而觀眾對電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種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這就要先從商業電影入手,通過商業電影的盈利來投資於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
-------來自《中國當代電影》
⑵ 對中國未來電影的期待有哪些
尊敬老者,多向老一輩藝術家演員請教,如果能夠變成領工資,而不是幾百上千萬的天價片酬就更好了,付出太少,回報太高 。看看中國的科研人員,俗話說一切為了人民 ,所以應該讓那些實幹家應該得到更高的尊重與待遇 。
面對這樣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雷厲風行的做法並不適用。未來我們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關於制度的博弈,通過觀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電影市場,才能提供一個佳作頻出的土壤。但就今天來看,我們的文化產業,包括但不局限於電影,還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⑶ 你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中國電影市場正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那些以小鮮肉為主導的電影開始淡出銀幕,那些老戲骨們用他們精湛的表演越辣越吸引觀眾,而且可喜的是,不管因為什麼,很多電影中都出現了老戲骨提攜後輩的事跡,這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良性的,健康的發展。充分挖掘該系列在內地的商業價值。同時,THC也將和承華傳媒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助力HCH主控華語片的全球推廣發行,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而承華傳媒與IG的合作方式則是成立合資公司深耕內地影視市場,圈內知名的花兒影視也宣布加盟其中。
中國電影行業現在是進入一個理性和健康增長通道,上座率提升讓影院盈利走高,並快速拉動利潤增長。觀眾需求偏好趨於理性,明星流量和IP逐步弱化,這將逼著導演和製片人提高電影的製作水平提高和電影的作品質量。明星成本降低進而推動電影企業盈利,越來越多有想法的優秀演員加入導演的行列。而這對那些胡亂拍的導演則更是一種警醒。
⑷ 談談對中國電影的看法
我認為只要中國有熱愛電影藝術的人,中國電影會好起來的。由於票價過高,現在看電影,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漸漸成為奢侈的事情。如果電影票便宜點,去電影院感受電影魅力的人會更多,熱愛電影的人會更多,願意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也會更多。中國電影應該是拍給中國老百姓看的,應該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
⑸ 對近幾年中國電影有哪些看法
國產電影,還有待提高啊,現在大部分電影的台詞都差強人意。對此只用八個字來評價:矯揉造作,不知所雲。《赤壁》里趙薇同學那句「匹女有責」可謂「語驚四座」。她確實應向年少時的語文老師道歉了。
編劇們的語言功底讓觀眾們對我國的文學事業擔憂啊! 最後,電影人需擺正心態:你們是為了藝術,為了還原生活,展現真善美,而不是淪為票房的工具,糊弄觀眾。
總之,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希望少和媒體聯合起來進行狂轟爛炸式的宣傳,畢竟質量決定一切。還是好好創作,少講空話。記住一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中國電影特徵: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
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⑹ 對中國電影的評價500字
在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強列沖擊的今天,我不惜標榜自己是一個狂熱的、激進的、矯枉過正的民族主義份子。但一提到中國的電影文化,我立刻焉了氣,像一個剛吹了牛,馬上露陷,羞得無處藏身的小丑。國產片看一回後悔一回,後悔自己幹嘛花寶貴的時間看這斯那斯?於是近半年以來我一部電影都沒有看,趁著春節之際讓自己放浪形駭一回
29日看了以下三部國產片,以下是觀後感也好,影評也罷,總之是我不得不說的一些話:
《夜宴》《楊家女將軍令如山》現代國產古裝片最大的問題是:追求形式化的視覺沖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用於形式的元素有:重金、排場、道具、演員、陣容、花樣,作秀等。相對而言,影片的思想和內涵越來越來越單調,越來越重復。所用的元素無非是:復仇、武打、戰爭、愛情、性……尤其是《夜宴》《赤壁》片中牽強附繪的色情,簡單令人作嘔。韓國的古裝片,則恰恰相反,皇宮類似我們的民宅,民宅就是幾處草0000子,那麼長的電視劇《大長今》《醫道》什麼的,幾乎沒有一個性愛境頭,不也在我國興起一股「韓流」嗎?
《手機》據說是幾年前的賀歲片,葛氏主演,我比較喜歡他冷幽默式的風格。遺憾的是片中幽默的段子太負面,劇情也很平淡。通過手機這個大眾化的通息工具,反映的社會問題確實具有普遍性,也非常之「中國特色」。手機本無問題,但人們卻用其撒謊、愛昧、冷漠、訛詐等,人性陰暗面藉由科技化的工具一一放大並傳播,大有全民惡俗之感。看完後就像不小心吃了一顆外觀完好裡面卻已生蟲的蜜棗,不吐不快。於是乎不僅不想回味片中的內容,而是迫不及待地想摸去對這部影片的記憶,否則難以安眠。第二個感受是我當即就模仿著京腔將電影中的那份猜忌用在老公身上。但他那人透明得跟玻璃似的,我查無罪證,只好作罷。同時也覺察到自己真是無聊,好好的,幹嘛要去學電影中不好的呢。
一部影片揭露醜惡,僅僅是讓人認識丑惡,還是遠離丑惡,更或是減少丑惡?換句話說一部影片要弘揚美好,僅僅是讓人認識美好,還是親近美好,更或是增加美好?僅此一點,影片的境界相去甚遠。比如說:我看完《我和妻子的1779個故事》這部影片,當時產生的想法是:我也要為我所愛的人(女兒)而堅持寫作。也要讓愛我的人(老公),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愛我的人(夫/妻)和我愛的人(孩子)都還健康地活著,並且就在自己身邊,這是天底下最大幸福。夫復何求?
此外還是《東京物語》《亮眼睛》等片子古老而又樸素,卻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一份溫情。當然章子怡剛出道時拍的《我的父親母親》也可歸於此類。
以上是我對中國電影的基本看法,當我再標榜自己是民族文化忠實的擁護者時,一定會加上一句:「中國電影除外」。
⑺ 說說看你對於中國電影有什麼看法和展望
我覺得中國電影一定要都去美國發展,要和美國大牌,明星合作,讓他們知道中國人的厲害
我認為十大紅色經典電影推薦如下:
1、《我和我的祖國》
該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
2、《長津湖》
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為長津湖戰役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的故事。
3、《萬里歸途》
講述了前駐地外交官宗大偉與外交部新人成朗前往邊境撤離點的故事。
4、《東京審判》
講述了1946年,以梅汝璈為首的中國法官將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送上絞刑架的故事。
5、《戰狼2》
該片講述了冷鋒重回戰場展開救援的故事。
6、《建國大業》
該片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片。
7、《紅海行動》
該片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
8、《我和我的父輩》
講述了父輩和各時期的代表性群體們傳承民族精神的奮斗歷程。
9、《八佰》
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阻擊日軍的故事。
10、《金剛川》
講述志願軍戰士們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跡。。
⑼ 如何評價國產電影
對中國電影的質疑一直都沒中斷過。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更為專業的影評人,每部國產影片上映時的集體吐槽已經成為了一道風景。但在中國的導演看來,普通群眾的吐槽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作為更為專業的影評人的毒辣點評至關重要。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在上映之前都會合理的進行宣傳,這種宣傳模式中包含了對中國的影評人進行打壓、收買或者潛規則,更有甚者僱傭大量的水軍和腦殘粉在時光網和豆瓣上刷屏打分。這種無恥已經是中國電影界不言自明的事實。
對中國的電影人而言,他們對影評人還有個誤解就是,他們認為影評人評價電影的時候並不客觀,似乎存在兩套標準的嫌疑。比如對海外電影贊揚得多,對國內電影批評得多;對好萊塢電影,哪怕是超級無敵的爆米花電影也再三贊譽,而對國內電影苛刻、刻薄,往往批得一無是處。而且,他們認為,影評人往往喜歡用西方電影成熟的標准衡量國產電影。比如這次電影風波中,著名導演何平發微博說:「美國電影好看自不必說,沒有誰想打敗龐然大物。圈裡人互挺無非是想給華語片爭一點生存的空間。有些人完全明白,但還是故意把國片說的一無是處,把電影人逼入窘境。本來就是一個落後國度,電影豈能牛逼的起來?少說點風涼話,客觀看待電影人的現實處境和努力。寬容可以讓大家一起更加從容的面對困難。」一個「落後國度」的說法反而招致了更多影評人的譏諷。因為年初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呼聲還歷歷在目。論落後,人家比我們還落後,他們還要苛刻,但是並沒有妨礙拍攝出優秀高品質的電影。換句話說,國產電影的弱勢與無力,不要怪罪環境——盡管環境都很重要,而且尤其令人 厭惡,但是主要的責任還在電影人以及他們的創作態度上。寧浩的《黃金》確實很爛,但是這並沒有妨礙我們之前對他的《瘋狂的石頭》的高評價;王小帥的《我11》不被看好,也並沒有妨礙我們欣賞他的《青紅》和《十七歲的單車》。他們曾經有過好的作品,他們自知,我們也深知,影評人並沒有苛求一切呀。
總而言之,我們喜歡優秀好看的電影,我們討厭爛片。這就是我們的觀影底線,如果你的電影招致了批評,不要氣餒和彷徨,繼續尋找方向和希望。中國的電影人,我們的期待與對你們的苛責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好電影,壞電影,你說了不算,影評人說了不算,票房說了也不算,只有時間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