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警官」劉奕君:初婚凈身出戶,二婚小嬌妻,中年翻紅苦盡甘來
提到近來最「出圈」的影視劇,非《開端》莫屬。
這部小成本的網劇經過一眾戲骨演繹,很快就成了2022開年的黑馬,
有消息稱這部劇將在網飛上線,是真正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劇中飾演「張警官」的劉奕君雖然不是主演,但受到的關注並不比主角少。
他和兒子劉怡潼是 娛樂 圈少有的演員父子,一個是老戲骨,一個是小鮮肉,
當「小鮮肉」兒子緋聞纏身的時候,一貫嚴厲的網友居然為劉奕君求情說「禍不及爹」。
劉奕君有什麼魅力能讓觀眾念念不忘?
數十年沒有戲拍,離婚後獨自帶著兒子生活,他是如何熬到大器晚成的?
在劉奕君早些年拍過的一則廣告里,
周冬雨告訴他:「巧克力在變成巧克力之前,都是苦的。」
這句廣告詞用來形容劉奕君的奮斗之路毫不為過。
劉奕君有著非常不錯的家世,
他的父母都是在當地地質局工作的科學從業者,生活穩定且體面。
劉奕君生得白凈,又在知識分子家庭長大,氣質格外穩重內斂。
那時候人們的 娛樂 生活並不如現在豐富,閑暇時看電影成為他們最大的樂趣。
劉奕君的家和西安電影製片廠離得很近,幾乎整個童年都是在西影廠度過。
看著大熒幕上的演員演繹各種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小小的劉奕君慢慢有了一個願望:「我長大也要當演員,讓鄰居們能在大熒幕上看見我。」
夢想一旦產生就不會輕易破滅,「當演員」成為劉奕君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
高中臨畢業時,劉奕君想當演員的想法依舊堅定,
父親為了能讓他考上表演院校,特地請來自己做演員的朋友指導劉奕君藝考。
父親找來的是老演員曲國強,他是四川人藝的台柱子,演技精湛經驗豐富。
當劉奕君被父親送到曲老師那裡的時候,才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學生,
那就是同樣在西影廠旁邊長大的張嘉譯。
他們一同上課一同練習,告訴彼此:「咱們都要考上。」
他們的訓練時間不過一月多,時間緊,任務重,
好在最後的結果沒有辜負他們的付出。
1987年,劉奕君與張嘉譯一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
與張子健、王全安等日後演藝界的大腕成為同學。
大學時期的劉奕君刻苦又內向,
他沒有其他男生那樣的頑皮,甚至常常被女同學「調戲」。
演員李潤是他當時的同桌,個性大膽開放,常常和他開玩笑讓他融入班級氛圍。
劉奕君皮膚白凈嫩滑,開起玩笑臉顯得格外紅,看起來像書生般斯文羞澀,氣質翩然。
熱愛表演的他大一結束後就開始尋找拍戲的機會,
因為形象出眾演技過關,大二那年劉奕君被一位資深導演相中,
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出演男主角的機會。
而與他演對手戲的,是方舒、張曉敏,還有因為87版《紅樓夢》火遍大江南北的鄧婕。
這幾位都是當時知名度最高的女演員,能在這樣陣容強大的劇組當主演是多少演員求之不得的事情,
劉奕君得到了班上所有同學的羨慕,他滿懷希望,期待這部好作品能讓自己「一戰成名」,
雖然當時他還是學生,但是卻拿出了十分專業的演技。
付出並不總是能帶來回報,因為種種原因,《女賊》這部電影沒有通過審核,也就意味著不能和觀眾見面,
劉奕君所有的努力都成了一場空,他灰心喪氣地回到學校,回想著導演見他第一面給他的評價:「此人必將大器晚成」,
心裡說不出的難過,誰不想年少成名早早實現夢想呢?命運沒給他這個機會。
廠里給了他一份類似會計的工作,統計同事的出勤天數,按時給他們發工資,工作簡單又悠閑,
劉奕君的演技讓不少工作人員對他贊不絕口,他忍不住幻想起來:「這次機會應該能讓我紅起來吧。」
命運像是故意在捉弄劉奕君一樣,拍戲過程中他得罪了風頭正盛的女主角,
對方一怒之下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將劉奕君「雪藏」,男主角文祥換成另一位演員劉新來演,
劉奕君不僅這部電影被換角,其他的工作機會也隨之丟失。
《落山風》上映後獲得了百花獎,這讓劉奕君更為後悔。
臨近畢業,身邊的同學都和自己當初拍戲時一樣滿懷憧憬,到處尋找機會。
而劉奕君卻因得罪前輩演員早已無戲可拍,北京是待不下去了,他只能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回老家。
與他一起回到西影廠的還有老朋友張嘉譯,不同的是,張嘉譯依然有演戲的機會,而劉奕君被分配的工作與表演毫無關系。
廠里給了他一份類似會計的工作,統計同事的出勤天數,按時給他們發工資,工作簡單又悠閑,
卻讓劉奕君不能忍受,他熱愛演戲,好不容易考到了表演院校,
學成歸來後卻只能做這種打雜的工作,他怎麼甘心呢?
劉奕君怎麼也想不到,這種無戲可拍的日子竟有十年之久。
期間他多次想過辭掉這份令他厭惡的與表演毫無關系的工作,被父母攔了下來:「怎麼說這也是個鐵飯碗,在家做個穩定的工作不好嗎?幹嘛非要從藝?吃飽了上頓沒下頓,哪有在西影安逸?」
父母急著想讓劉奕君的人生安定下來,為他介紹了一個條件優越的女孩,
兩人談戀愛沒多久便奉子成婚,過上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生活。
1988年,兒子劉怡潼出生,成為父親的劉奕君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沉重了不少,他明白自己必須做出改變。
夜深人靜,孩子睡著後,劉奕君也會想起導演曾經說過的話:「此人必將大器晚成」,
忍不住想問:我到底要晚到什麼時候呢?沒人能給他答案,劉奕君只能自己尋找。
他常常拜託有戲拍的張嘉譯給自己介紹角色,甚至自己還做起了編導等幕後工作。
他參與製作的電視劇《漫步人間》雖然只有八集,但是卻獲得了星光杯二等獎,實力可見一斑。
張嘉譯也陸陸續續給劉奕君介紹了不少角色,他在影視界也開始嶄露頭角。
頻繁進組拍戲讓劉奕君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干擾,單位給他做出了處罰決定,妻子也埋怨他不顧家庭。
劉奕君不願放棄他熱愛的表演,只能做出取捨。
長久的爭吵讓他和妻子早已沒有感情,兩人對未來的要求不同,經過多次商討後,他們決定和平離婚。
為了不影響妻子再嫁,他選擇自己撫養兒子,並且辭掉了鐵飯碗工作,義無反顧地選擇從影。
劉奕君帶著兒子離開老家去北京尋找新的機會,單身爸爸帶著兒子生活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為了能讓兒子有個好的成長環境,劉奕君選擇拚命接戲。
因為他的演技突出,合作的都是大牌演員,那幾年劉奕君和劉敏濤合作過《人鬼情緣》,和孫莉合拍過《浪漫之旅》,
因為外表帥氣還成了「歐巴」遠赴韓國拍戲,只要有機會劉奕君就緊緊抓住不肯鬆手。
結果沒有辜負他的努力,《生死兄弟情》讓劉奕君獲得金鷹獎影帝提名,
孔笙鄭曉龍等導演欣賞這個白凈穩重的演員,多次與他展開合作。
劉奕君在影視圈摸爬滾打多年,總算有了一席之地。
隨後,他的 情感 生活也迎來了新篇章,結識了金融圈的一位女精英呂梓媛,
呂梓媛不介意劉奕君離過婚的身份,甚至將劉奕君與前妻生的兒子劉怡潼視為己出,兩人重組家庭後生活格外幸福。
呂梓媛理解劉奕君的工作,為了能讓劉奕君安心拍戲,她承包了家裡所有的大事小情,
在外是雷厲風行的金融女強人,回到家則變成溫柔賢惠的家庭主婦,
把孩子安頓好後,還常常去劉奕君劇組探班,照顧好她所有的生活。
婚後兩人生下一個女兒,而劉怡潼在父親的熏陶下也愛上了表演,
長大後從事演藝工作,一家四口互相體貼彼此尊敬,相處得既溫暖又愉快。
年到半百,劉奕君才實現了自己的大器晚成,
事業上做出了自己的成就,感情也有了好歸宿。
經歷了風風雨雨種種磨難,他終於看見了陽光。
已經51歲的劉奕君依然活躍在熒幕上,
兒子也大有青出於藍勝於藍之勢,
對他們父子來說,有工作機會就是幸福的,
經歷了苦盡甘來的人,才會明白如何去珍惜自己。
⑵ 戲中是君臣,戲外劉奕君和劉怡潼竟是真父子
說起《劍王朝》,不知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誰呢?
正因為自己的父親是劉奕君,所以他更知道什麼是“人言可畏”,他才想憑借自身實力讓觀眾信服和稱贊。
所以有演技又肯努力的星二代,未來肯定會發光發熱,成為他自己想要成長的那種實力派演員。
最後就讓我們一起祝福這對父子能夠越來越好,家庭幸福,真的好期待你們共同出演的精彩作品!
⑶ 黑幫電影的小義大利
紐約市的「小義大利」是昆士區,跟中國城比鄰。同如今的景象有所不同,20世紀30年代前後,這里是馬丁斯科西斯所謂的「窮街陋巷」(mean streets)。因為兩次大戰和那次全球經濟體系的崩潰,在「舊大陸」歐洲找不到活路的移民紛紛坐船來到美國,「教父」里愛里斯島那節故事,分明是歷史實況的寫照,史為美國的第二次「移民潮」。
其中義大利移民聚居在現今的昆士區,形成風味獨特的義大利風光,街道邋遢但富有生活氣息,一到夏天,吃食店都把桌子搬到街沿上來(我們在費里尼的《羅馬風情畫》里見識過這個景象)。由於義大利移民大家族聚居習慣,所以當時該區居民住房擁擠,居住條件很差。雖然時空遙隔,至今仍然可以想見當時情景,尤其義大利人的飲食習慣,一到吃飯時間,乾酪和大蒜的味道飄盪在大街小巷(呵呵)。
初次來到新大陸的義大利移民,因為語言、習慣、找不到工作等問題,生活障礙重重,很多青少年從小偷小摸開始犯罪生涯。義大利人一向有不同當局合作的習俗,自晚近中世紀燒碳黨人開始,到西西里黑手黨(Mafia)已經發展出一整套的組織方式和成員行為規則。其最著名的規條是所謂「光榮的沉默」,或者「榮譽的沉默」。即知情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當局泄露所知情況的規則。(這里的「榮譽」是義大利語,根據我有限的理解不作為形容詞而應該作為名詞,在中文其實找不到對應詞,意思在「榮譽」和「規則」之間)。在電影Prizzi`s Honor 《普里茲家族的榮譽》里,那對鴛鴦刀槍相見並不因為欺騙和金錢,而是因為違反「榮譽」,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這樣的傳統是很危險的,在現代法制社會,不同當局合作,就意味著所有問題都必須由另一權力結構解決,這就形成美國黑手黨這一與當局對抗的地下權力體系,當然,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個就是所謂「有組織的犯罪」。
由於弗朗西斯福特 科波拉根據馬里奧普左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教父》的公映,黑幫電影誕生出第一部經典之作,這是一部黑幫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之後的每一部黑幫電影,無不在它的觀照之下,或抽取其豐富題旨之一研化,或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卻恰好證明受其影響。
《教父》的博大精深在於它的古典趣味,豐富多義而糅合統一。它對「命運」的觀照帶有古希臘悲劇的濃釅色彩,對細節的堅實刻畫是十九世紀的寫實傳統,而堂克里奧尼對社會規則的挑戰又是非常浪漫的。《教父》從來不想以現實主義的態度來處理素材,它提供給我們的不是紐約黑手黨家族的真實歷史和現狀,而是用全部精確的細節來建立起一個具有必然性的「可能的世界「。弗克波拉為我們描繪的其實是有關人類歷史上所有權力體系的產生和消亡過程的一部寓言。
真正嚴格按照社會學方式來研究小義大利區黑手黨生態狀況的是馬丁·斯科西斯.斯科西斯出生在小義大利區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他的電影帶有深刻的地域烙印.他甚至讓自己的家人在影片里扮演一些角色,他的御用主角德尼羅跟他同樣是出生在此的義大利移民.這些背景使他的攝影機能夠深入到那些義大利移民地下社會的本質世界.在斯科西斯的鏡頭下,那些暴力不再象科波拉那樣具有古代悲劇的命運感,而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非常醜陋.在斯科西斯的攝影機下,那些友誼不再可靠,往往以背信棄義結局,看《教父》內人物的那些勾心鬥角,彷彿是相隔千年歷史來觀照,彷彿是閱讀希羅多德的歷史或者《史記》,我們感受到的是具有歷史性的智慧,看《Goodfellas》里人物的角逐,因為鏡頭貼的太近,觀眾只感到丑惡。科波拉在《教父》里解剖的是權力的結構,斯可西斯在他的電影里觀察的是黑道人物的生存狀態。當斯可西斯年歲漸高,想說的更加「歷史」更加「宏觀」一點的時候,他的《紐約黑幫》卻顯得力有不逮。繁復的多義性使導演陷入混水。他把他的義大利移民幫會往前移動將近100年,這一移動沒有貼近歷史,反而讓他脫離他賴以成功的小義大利黑社會真實生態。
代表影目:
1 THE GODFATHER 《教父》I Ⅱ Ⅲ
2 MEAN STREETS 《窮街陋巷》或譯《殘酷大街》
3 GOODFELLAS 《好傢伙》
4 GANGS OF NEW YORK 《紐約黑幫》
5 THE VALACHI PAPERS 《大時代》(特倫斯楊導演 1972)
二、其它族裔·黑幫的瓶子·反黑幫嚴格的定義起來,《教父》出世的1972年以前並沒有「黑幫」。因為「黑幫」的准確法律定義是「有組織的犯罪」。之前好萊塢雖然拍攝過好多以強盜,殺手為主人公的電影,但是,編導的視線還未曾停留在「組織」上。那些「卡邦」⑴和「邦尼」⑵們的犯罪活動還是「想起來一出干一出」,還停留在「無組織無紀律」的狀態。硬要扯起來,以1927年情人節芝加哥大屠殺事件為背景的默片《地下組織》(UNDER-WORLD,1927)算是一部有關地下犯罪團伙的。但至多隻能算是一部講「團伙犯罪」的電影。還輪不到「有組織犯罪調查科」來管。法國著名導演梅爾維爾的電影旨趣不在黑幫,而秉承法國新浪潮主題的「孤獨感」,我們可以歸類其為「英雄片」,香港的吳宇森電影風格有他的遺傳因子。
只是從《教父》開始,「黑幫」才成為某一類型的電影的大前提。成為一個「懸置在先」的概念:犯罪是「職業化」的,成員組織在一個「金字塔」體系裡,組織的財政是「企業化」的,而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雖然誰都不知道這個目標到底是什麼,大概只有「唐」本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義大利黑手黨的組織方式和沉默規則給《教父》提供大量細節來建構這個黑幫「本體」的概念。而當時媒體對美國黑手黨「我們的事業」的報道更為這個現實存在的犯罪組織帶來神秘感,神秘產生浪漫,而浪漫,正是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從此,「黑幫」成為一個自足的封閉世界,它漸漸跟現實存在的犯罪組織脫離關系,它漸漸成為一種類型電影的敘事環境和背景。觀眾不再關心現實世界的歹徒是否真的會拎著機關槍在酒店大堂里掃射,人們相信在電影里,這是個具備一切「可能性」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教父》才真正是黑幫世界的源頭。因為正是科波拉本人在《教父》里孜孜不倦地建構起這個「可能的」世界。
事到如今,青天白日下生活的人們已經很難分辨清楚,自己腦子里那個神秘的地下「黑幫」的概念,到底是來自電影多些,還是來自犯罪社會學實證材料多些。如此一來,「黑幫」這個電影中的本體世界,可以理直氣壯的走出小義大利的生活圈子,來到美國的其他族裔移民群落里。當然甚至還走向全世界(這些在以後的回顧單元里我們會談及)。
「黑幫」在走出小義大利的最初,並不是信心十足的,這或許是黑幫電影另一部經典作品《疤面煞星》Scarface要讓小「唐」艾爾帕西諾扮演主角的下意識動機。《疤面煞星》1983年公映,編劇是奧立佛斯通,由布賴恩-帕爾馬擔任導演。這部電影對香港黑幫片影響巨大,已經有人論及。帕西諾扮演的托尼蒙達那是個古巴移民。他從廚工開始,一步一步在黑幫世界裡混到出人頭地,成功是因為他的不甘心,強烈的「向上爬」慾望造就他成為黑幫大亨。結局是失敗的,正象先前我們說到的,電影審查對黑幫電影敘事有深刻影響。但是觀眾並不為他最後的失敗氣餒,因為長達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觀眾一直看著他憑借過人的精力在黑幫世界叱吒風雲。他的失敗,是因為背叛。而被背叛,正是英雄的死法,我們在古希臘阿加門農故事和莎士比亞的奧塞羅故事裡早就知道。《疤面煞星》為「我們黑幫電影的事業」做出的貢獻功不可沒。幾乎可以說,它為以後的黑幫電影制定下一整套工業標准。
1984年的《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里的黑幫故事發生在紐約的猶太裔移民身上。義大利導演塞吉奧·里昂尼在疤面煞星身上看到一種能夠深深抓住觀眾內心軟肉的東西。阿爾帕西諾在不斷成功的犯罪活動里,始終表現出一種空虛失落感,這位氣質略帶感傷的義大利導演立刻敏感地捕捉住這個感覺。《美國往事》自始自終講述一個有關夢的破滅的故事,青春的夢,藝術的夢,金錢與成功的夢想,還有最重要的,愛情的夢想。美國往事最能夠抓住跟導演同樣具有感傷氣質的觀眾。中國的作家王朔和電影藝術家姜文被抓住過一次,他們合作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從《美國往事》里獲益匪淺。我們在本單元里提出這部電影不僅因為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更因為本章的第二主題:黑幫的瓶子開始裝入別樣的酒。在《美國往事》里,敘事的外殼是美國禁酒時期的黑幫故事,他們做的是殺人越貨的勾當,可他們的氣質更多象藝術家,敏感,挫折,多情。此前,在精英藝術的層面上,已經有人懂得利用大眾趣味的類型敘事私運自己的東西,比如,法國新小說作家布托在他的《曾幾何時》里,利用偵探小說的敘事外殼販運自己對時間的哲學思考。現今,在作為大眾娛樂工業的電影里,這種手法開始出現在黑幫電影身上。
同樣是黑幫瓶子裝新酒而且其他族裔的,還有一部《黑雨》Black Rain,我們熟悉這部電影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是因為他的〈銀翼殺手〉和〈角鬥士〉。1989年公映的《黑雨》講述的是紐約警察里奇在押解一名日本黑幫成員回日本大阪時,捲入一場日本黑社會火拚的故事(1988年日本今村昌平導演過一部同名的《黑雨》與此無關)。這部電影的大部分場景是在日本大阪,但它是一部地地道道又好萊塢導演攝制,純粹站在美國觀眾立場上的電影。我們還是將它放在這個章節里。這部電影的黑幫非常地道,而我們覺得在黑幫的瓶子里,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美國人在日本遭遇到的東西方文化觀念的沖突。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里扮演日本黑幫山口組二代目的是松田優作,松田優作由於扮演過《人證》中的警官棟居為中國老一代影迷熟悉。他在拍攝《黑雨》時已經身患癌症,他忍受疼痛,表演的日本黑幫少壯派人物鬼氣森森,其中有一段他因為犯上被黑幫老大按照日本黑社會規矩處罰,切掉一節手指,據說,松田優作因為深感自己不久人世,想為電影史留下一個有意義的鏡頭,他真的切掉自己一節手指。令人覺得欣慰的是松田優作的兒子松田龍平已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電影演員,在《御法度》里的表演跟他父親同樣鬼氣森森。
黑幫電影之舊瓶新酒,到昆丁塔倫提諾手上達到又一個新境界。他的《低俗小說》Pulp Fiction不僅裝著對「偶然性」的探討這樣的新酒,而且,由於導演的解構手法,這部電影徹底顛覆作為類型的黑幫電影,在《低俗小說》里,黑幫老大不再象老大,一次雞奸扯下他作為黑幫大亨的所有包裝。一切都在錯置:殺手做老大女友的保姆,妖艷的女人生活空虛,黑人殺手在殺人前嘴裡念叨的是聖經以西結書 25 章 17 節的改編版。一切歸於空虛,黑幫如此,人生亦復如此,烏瑪瑟曼在電影里眨著大眼睛天真地說:「如果不放屁,我們還能幹什麼?」
注⑴:芝加哥黑道大亨艾爾卡邦,自《小愷撒》以後,以其生平事跡為主題的電影有十來部之多。
注⑵:女賊邦妮,自《邦尼和克萊德》BONINIE AND CLYDE以下,有五部以上電影以她為主人公。
代表影目:
《疤面煞星》Scarface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黑雨》Black Rain
《低俗小說》Pulp Fiction
⑷ 什麼是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及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於事理說明文。
說明的邏輯順序,是指依據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確定說明內容先後的。 事物之間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總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個別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據這些來安排說明內容的先後順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間的關系說清楚。
邏輯順序主要分成12種——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特殊到一般、從結果到原因、從次要到主要、從部分到整體、從具體到概括、從本質到現象、從一般到特殊。
(4)香港電影女賊擴展閱讀:
保證邏輯順序的合理性的方法:
1、在兩件事情之間建立因果關系。在抗戰時期,有個名叫浦熙修的新聞記者因發表了一篇新聞報道名噪一時。他的邏輯是把「宋靄齡帶著一群狗下飛機」和「王雲五沒有接到夫人」 一起見報。由於當時香港淪陷,大批官員家屬逃難,導致飛機票一票難求。所以報道一出便立刻引起輿論嘩然。
2、謹防「想當然」。「想當然病」用統計學的術語就是: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比如「我每次經過前台她都會對我笑,她是對我有意思嗎?」這個例子前半部分就是相關性,後半部分就是因果性。
對付「想當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蘇格拉底式」的提問:第一是問本身,「這是什麼」;第二是往前多問幾次「為什麼」;第三是往後多問幾次「所以呢」;第四是往兩邊多問幾次「還有別的可能嗎」。
3、注重「針對性強的邏輯」。比如電影《天下無賊》在審查時遇到了麻煩,不通過的理由是:把賊說得那麼好還做主角,會讓人有模仿的念頭。後來王朔給出了個點子:把結尾改成女賊懷了孩子,在廟里祈禱,孩子將來不再做賊。最後電影順利過審。
王朔修改的邏輯是:就算是好賊,也不希望子女再做賊,所以消除了壞影響,也就繞開了電影審查的邏輯。這就是一個針對性強的邏輯,放下自己的想法,想想對方的擔心是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再想想自己有哪些針對性的解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