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與中國近代史有關電影觀後感
擴展閱讀
印度連續夢境電影 2025-01-23 10:11:44

與中國近代史有關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5-01-23 10:18:52

① 電影觀後感《我的1919》500字

一九一九,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
一九一九,中國人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向了絕望的邊緣,也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出了抗議的第一步。
《我的一九一九》,苦難的一九一九,恥辱的一九一九,振奮人心的一九一九,因為中國最廣大的青年走向了抗爭奮斗,不論工人學生,不論貧窮富貴,不論民族地域,於是五·四成為他們不朽的豐碑。
當肖克儉跪在英美法的國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將自己燃燒,那時憤怒的火焰,四萬萬同胞的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是在弱國無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卻不能收回本國應有的主權,德國佔領的山東半島在巴黎和會上劃分給了日本,中國的主權變成了列強的盤中餐,成為他們相互交易的砝碼、贈送的禮物,他們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人的憤怒。這一切只源於兩個字:貧弱。
一九一九,正是我國內憂外患的災難時期,國內軍伐混戰,各地擁兵自重相互爭戰,國外則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他們正在中國落多交通權,經濟財政權,近而提出了更為苛刻的領土主權要求,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在經濟、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上源源落後於西方大國。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任人宰割。恥辱的歷史使我們悲憤,恥辱的歷史更應該使我們銘記責任、吸取教訓。
眼前依然難以忘懷他在烈火中的視死如歸,他堅毅的目光,似乎要告訴世界:中國人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終有一天回洗刷今天的恥辱,沉睡的東亞之獅一定回站起來。恍惚間,淚水已經充滿了眼眶,一個人可以有太多的選擇,可以富足可以安逸,可是是怎樣的一股力量怎樣的一份堅毅使他遠離故土,使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肚外,在富足面前他選擇了漂泊,在安逸面前他選擇了冒險,在一己之愛面前他選擇的祖國之愛,這樣的胸懷這樣的氣魄,因為他心中裝者祖國。
今天,世界正處於總體和平的大環境之下,但是各國之間的競爭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領域,展開著更為激烈的斗爭,經濟侵略、文化侵略也帶給了我們心得威脅。而我們是青年的一代,先輩的努力使我們有了安定舒適的生活,我們應該無愧於我們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該使我們喪失鬥志和迷失起碼的信仰。
畫家之責在於盡顯自然之美,歌者之責在於譜寫生命之音,青年之責在於壯祖國之強大。今年是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八周年,八十八年一晃而過,也許肖克儉的屍體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許他的屍骨正滋潤著一株幼苗,也許正如這株幼苗一樣,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帶動著新的一代人。
還記的他留給自己妻子的那句話「梅,回祖國去吧,那裡正在燃燒!」我們這青年的一代,挺起我們的脊樑,抬起頭,將這樣的精神傳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吧那裡正需要我們,那裡正期待著我們的燃燒。

② 我要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個強烈的感覺是代溝特別明顯。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務派與傳統派剛剛論戰,維新派又與洋務派論戰,才論戰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維新派論戰。社會思潮如此激進,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後馬上就淪為落伍者。曾國藩如此,康有為如此,嚴復、章太炎還是如此。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卻未能破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論」。

這便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復雜性。清朝只有經過逐步升級的變革來輪番沖擊,才能最後毀滅。鴉片戰爭以來,國家任人宰割,中國人當初極力求索的不會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國家富強,直到出了個孫中山,人們才知道「扶清」與「滅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才把斗爭矛頭對准清朝,這才醞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且,人們這時要推翻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而是一個末代王朝,即一口氣要消滅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這個歷史任務重不重?這場革命該不該復雜呢?

公元1857年,在許多中國最敏銳的思想家尚未認識到清朝須滅亡的時候,歐洲一位偉大人物卻看清了歷史的路標。他說:「中國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國)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位偉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後,清朝滅亡。繼之而起的中華民國,正是整個亞洲第一個試圖走向共和的國家。

為了埋葬清朝,孫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備了多少年,戰斗過多少次。他的哲學是「知難行易」。這是從百折不撓的革命生涯中總結的心裡話。難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徑。「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孫中山心裡特別著急。武昌起義前,他親自領導或策劃了十多次起義,除一次發生在湖南,其餘皆發生在兩廣或西南邊陲,對大陸腹地形不成足夠的震撼。哪裡才是清朝統治的薄弱地區呢?哪裡才是清政權的罅隙呢?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護院的正規軍中發展革命黨。辛亥年,曾是湖廣總督林則徐禁煙試驗地、太平軍湘軍必爭之地、張之洞辦洋務根據地的武漢三鎮部分正規軍終於起義,革命頓時「九省通衢」。

還有四點可以佐證辛亥革命之艱難。一是暗殺問題。暗殺一度被革命黨人奉為時髦的辦法,而使革命在換湯不換葯的時局裡自欺欺人。秋瑾即是因徐錫麟行刺安徽巡撫案而暴露的。後來,宋教仁、廖仲愷、楊杏佛、李公朴、聞一多均死於暗殺。暗殺他們的人,也自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二是烈士問題。辛亥革命中,有人戰斗而死(如林覺民),有人就義而死(如秋瑾),有人暗殺而死(如宋教仁),有人折磨而死(如鄒容),有人蹈海而死(如陳天華)……死的類型多,本身說明了革命之艱巨。陳天華「難酬蹈海亦英雄」,尤其繼承譚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中國古來都是屍諫帝王,這是屍諫民眾的開始。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東扒西竊了,軍閥們誰沒有辜負譚嗣同、陳天華呢?革命陣營里變異的軍閥、建設陣營里變質的腐敗分子,其本質都是烈士的叛徒!

三是軍閥問題。辛亥革命得以階段性勝利的一大因素,固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身在海外抓錢袋子,面向國內抓筆桿子,從而部分的喚醒民眾,還有個更大的因素,向清朝繼八旗軍而起的最後衛戍勁旅——新軍,抓腦瓜子,抓槍桿子,使堡壘從內部攻破!然而相應的代價就是,由於軍隊不是創造性重建的,而脫胎於權力分化的舊陣營,則必然走向軍權失控、軍閥混戰,綿延二十年之久。

四是政黨問題。孫中山已經意識到,要使革命不變質,必須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唯有政黨,才可以把先進分子的雄才大略轉化為步調一致的集體意志,以清理辛亥革命後給全中國留下的軍閥混戰的垃圾。可如何阻止黑影爬上黨內高位呢? 1925年12月24日,接孫中山班的年輕人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邇來行動,已近於軍閥,尚能負革命之責耶?」蔣介石止不住自己的「行動」,他利用國民黨,利用軍閥混戰,獲得了最高權力。約二十年後,周恩來在國統區評蔣介石說:「全國的矛盾沖突愈大,他的權力愈大。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他會成為一個失敗者。」周恩來說對了。

辛亥革命派再一次陷入了歷史的二律背反。幸而,這次他們不是像前人那樣整體過時,而是明顯地分化。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真諦在於民主:民族主義打破少數滿洲貴族之專制;民權主義打破少數帝王官僚之專制;民生主義打破少數富翁闊佬之專制。面對中國由農業自足社會向商業交互社會轉型,面對是地主、資本家還是民眾將主宰中國的政權和財富,反革命的一方借機聚斂出「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與大小資本家一鼻孔出氣;革命的一方則將民生史觀向唯物史觀靠攏,將三民主義導向了旭日東升的新民主主義。

歷史地看,辛亥革命仍是一場半推半就的革命,半推半封建社會,半就半殖民地社會。繼清朝而起的民國,也就並未因辛亥革命的短促勝利而真正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也就未能完成其「份內之事」。即使如此,孫中山等不及了,他盡早給辛亥革命派下達了「超負荷」的新指令:共同富裕。孫中山說,他的民生史觀「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明確指示了富民的方向。然而,連辛亥革命的「份內之事」都完不成,孫中山哪有歷史條件去履行「超負荷」的使命呢?他抱憾逝世了。宋慶齡,先生的夫人,緊緊注視著他的身後事,緊緊維護著他的指向,就像對他的愛那麼終生不渝。她倡導革命的一方共赴新民主主義的抉擇,為辛亥革命先驅們盡量減少了遺憾。

③ 關於一篇近代史的電影觀後感

《甲午風雲觀後感》 中國人都不想懷念以前的悲慘,因為我們落後,我們在挨打。我 們在解放後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家越來越有世界大國的風采。可是 居安思危方能成奇遠,回顧歷史才能成其高。不準備就會落後這是定 律。 日本的侵略太誇張了。它的誇張不在於它的強大,而在於它要侵 略的明顯態度。那麼明顯的態度下侵略竟然成功了。這代表一個國家 的懦弱,也代表一個國家的腐敗。所以中國的幾十年被掠奪被侵佔是 必然的。雖然中國有無數能人志士想要反擊,但是在上層的壓力下卻 成了找死的行為。上層並不考慮失敗的後人民的悲苦,他們只考慮能 不能繼續享受。所以甲午戰爭中就有很多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現 在應該是英雄的人物,可是他們只能在那裡去承受著無奈的痛苦。所 以缺乏預見,准備不足,片面委曲求全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甲午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給中國帶來了太多的痛 苦。當時中國並不弱小,據資料比較中國的海洋戰艦並不比日本差, 可是輸的那麼慘。最激烈的黃海海戰更慘,缺乏預備使帶船的鄧世昌 都沒有辦法,只有選擇自盡來報國。一個民族要有骨氣,活著的人一 定要有骨氣。甲午戰爭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 主義精神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都在甲午風雲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 出來。 我國歷史是屈辱的,沒有人能改變,也沒有人可以否定。可我國 人民也是堅強的,在這么長時間我國人民沒倒下,不斷的發展中站得 越來越穩。 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 由過去外國瞧不起的 「東亞病夫」 到今天的「體育強國」這有著無數人的努力。國家不能在不改忍讓的 地方忍讓,否則國家就是一片被侵略地。很多方面都面面俱到很難, 所以在大方向上國家不能錯,每個人也不能錯。 所以面對現實我們只有拼搏,不能輸給自己!

④ 與近代史有關的電影觀後感

片場的燈已重新開啟,電影《辛亥革命》已經播映結束了,但那滾滾的硝煙,那慷慨激昂的話語,卻仍縈繞在我的心頭。
難忘劇中孫中山先生說的那一句「前線赴死易,喚醒生者難」,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怎樣的無奈啊!流血犧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懼,但怕只怕這些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可犧牲卻總要有價值,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時的中國早已腐敗不堪,清廷因循守舊,粉飾虛張;人民愚昧盲從,苟且偷生。這樣的國家,是一定要有人來改造了!
戰場上,血流成河,硝煙彌漫,無數人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他們無怨,亦無悔,他們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清醒,換來國家的富強! 就像宋慶齡所說的那樣,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可它已經沉睡太久了,現在是該醒過來了,是該重頭收拾舊山河了!那種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任人宰割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於是,辛亥革命便拉開了序幕。
戰爭的硝煙已然四處蔓延開來,無數的人倒在血泊中,他們倒下了,但在他們身後,又站起來了無數人,又有無數人前仆後繼。他們有的家境殷實,有的新婚燕爾,有的即為人父,但面對肩上的責任,他們毅然拋家棄子,勇於挑起!
但讓他們如此舍小家,顧大家,除了責任,還有信仰!
信仰讓他們捨生忘死,信仰讓他們不顧一切,信仰讓他們無所畏懼,信仰讓他們勇往直前!
這,便是信仰!
國內,革命黨人冒死進軍,而在國外的華僑也並未停止斗爭,他們也同樣愛著自己的國家,也都有著一顆愛國之心,因此他們也在進行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孫中山先生也曾經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對海外華僑的無限感激之情:華僑是革命之母。
海內海外的中國人都聯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豈會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認為的「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新發展」那樣。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時也失敗了,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統領袁世凱竊取了。就連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於是,新一輪的斗爭又開始了......
但無論過去有多麼輝煌, 亦或是多麼不堪,歷史終歸是過去了,新的21世紀,看我們這一代人如何絕地反攻,讓中國立於世界強國之前列!

⑤ 幫忙寫一篇電影《鴉片戰爭》觀後感

《鴉片戰爭》觀後感
今天在網上看完了一部老電影《鴉片戰爭》,看完之後感觸很多。雖然之前無論是高中的歷史課還是大學的近代史,或多或少都對鴉片戰爭有著些了解,但是這次看完電影之後,自己鴉片戰爭有了更深的感悟。
電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鴉片戰爭的起因,帶來的後果已經給我們的警示作用都是我們要明白的。所謂知恥而後勇,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的歷史發展從此發生了重大轉折。我們中華民族被迫在列強的面前低下了頭,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努力實現偉大復興任務。
在我看來,鴉片戰爭是一起為商人利益發動的戰爭。在鴉片戰爭前40年,英國運入中國的鴉片約有40萬箱,英國東印度公司藉此發了大財。中國數百萬人成了癮君子。清朝政府開始發布禁煙令,並派遣林則徐前往廣州海關禁煙。林則徐上任後,在虎門銷毀了大量沒收的鴉片。這一行為無疑直接損害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在鴉片沒有進入中國之前,英國對華貿易長期處於入超狀態,英國進口的絲織品、工藝品在中國並沒有市場。而中國出口的茶葉則成了英國的暢銷品,這種情況下,英國肯定會對中國下毒手。禁煙令只是一個導火線,因為禁煙將英國唯一在中國賺錢的渠道封鎖了,英國肯定會對中國採取措施。英國人要的是中國的市場,而清朝人想的是開放通商口岸會破壞自己的小農經濟。所以在鴉片戰爭之後,簽訂的條約中,要求中國開放多個通商口岸了。
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後果太多了,我認為最嚴重的無疑就是中國被迫捲入了世界經濟貿易中,乃至我們現在仍然沒有完全從影響中擺脫出來。作為一個封建農業國,被一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工業國用武力強行納入全球貿易體系從而被迫近代化。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按照拳擊比賽的規則揍一個毫無還手之力的小孩。最後小孩學會了規則,可也被揍得差點死了。在這之後的200年裡,我們奮力追趕世界其他國家的步伐。而最近,一場沒有硝煙的「鴉片戰爭」正在悄然打響,那就是美國發起的中美貿易戰,特朗普本就是商人出身,而如今這個商人當上了美國的總統。這場貿易戰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鴉片戰爭嗎?而貿易戰對於我們的利弊,網上也有很多分析文章。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被輿論影響,相信我們的國家!
現在的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其中有些人覺得中國人仍然是鴉片戰爭時候那個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但其實我們國家的實力的整體實力已經很強大了。而我們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我們的思想高度決定了之後中國的思想高度。所以,銘記歷史,奮勇向前吧,青年們!

⑥ 求 電影《辛亥革命》的觀後感,要求2000到3000字!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步 平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