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詳細點
http://www.cnradio.com.cn/tfmb/dybn/ythg/t20051223_504145498.html
『貳』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
歷史上中國電影第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便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帶有買辦性質。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出版,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次出現「導演」專用名詞。1922年陸潔在《影戲雜志》發表的文章中首先將指揮拍攝影片者稱為「導演」。自此,影劇界有了「導演」這一專用名詞。
中國第一部電影理論專著。1924年中國最早的電影理論專著《影戲學》出版,由徐卓呆譯著。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部電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學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創辦昌明電影函授學校。《電影講義》是該校之教材。
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1926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出版。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孫瑜詞、孫成壁曲)。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濱導演的《橋》是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麵塑造中國工人階級崇高形象。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1957年由謝晉導演的《女藍五號》,不但是謝晉成名之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該影片榮獲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1960年又獲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的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導演的《農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難生活的影片。影片於1981年獲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雞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中國第一部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1989年由陳荒煤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當代中國電影》出版。
『叄』 世界第一部電影是什麼類型,來歷及拍攝過程和製作人員
《火車進站》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L' (1894)
這是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導演處女作,他倆被譽為是現代電影之父,《火車進站》是一部只有一分鍾片長的記錄片,也是他倆最著名的作品,他們一生共拍攝了1000多部影片,當然都只有一兩分的長度而已。
你的問題剛好撞到我的槍口上了。有一本書叫《世界電影發展史》,那上面有更詳細的介紹。
參考白度:
http://..com/question/1156954.html
『肆』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是哪部
國電影史上的N個第一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放電影:1895年12月28日,電影在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重鎮法國問世。第二年,這一西方最新的技術成果就傳入了中國。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 中國的第一批電影院 中國第一家專業電影院為1908年西班牙商人馬雷斯所建。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國人創辦的。這一年,來自美國的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資創辦了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也成為建立在中國的第一家電影攝制公司。 第一部國產短故事片 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了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劇情的短故事片。 中國第一位女演員 《莊子試妻》導演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片中扮演了莊周妻子的使女。《閻瑞生》一片問世,由王彩雲扮演了妓女王蓮英一角,中國電影才首次出現由女性擔任女主角,而這位王彩雲,早年也曾是青樓女子。 中國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志》22卷1-3月號上。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中國「第一」電影插曲 有聲電影在中國問世後,銀幕上出現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1934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先後上映,兩部電影的插曲《催眠歌》和《漁光曲》迅速流行,並反過來帶動電影市場,特別是《漁光曲》的成功促使電影製作商把目光投向了電影歌曲,《大路歌》(影片《大路》插曲)、《畢業歌》(影片《桃李劫》插曲)、《夜半歌聲》(影片《夜半歌聲》插曲)„„一大批電影歌曲和電影一起流行,在早期電影娛樂元素比較簡單的情況下,電影歌曲不但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成為電影吸引大眾的一種有效手段。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第一部引起轟動的國產故事片 1922年,中國電影的先驅者之一張石川聯合鄭正秋、周劍雲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最有成就的電影公司之一。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來自上海明星公司的胡蝶 。
『伍』 中國第一部電影的片名是什麼
1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2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3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4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6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7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
8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9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10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11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12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13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14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15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陸』 周瘦鵑的早期電影
1924年,周瘦鵑編寫第一部電影劇本《水火鴛鴦》,由程步高導演。1925年,程步高擔任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編輯,編寫電影劇本《真愛》《還金記》、《一夜豪華》等。
1924年,編寫第一部電影劇本《水火鴛鴦》,由程步高導演。新大陸影片公司出品。汪仲賢說明。張偉濤攝影。汪曼麗、汪小達、陸韞貞等主演。從這部片子的廣告可以看出,當是觀看「童伶片」蔚成風氣。「今之觀影戲者,多愛童伶之作品,以童伶表演,俱天真可愛。」《水火鴛鴦》與一半童伶片不同,不是「童伶一人或三數人,而以成人與之酌劇」,而是「特選天真活潑之童伶百餘人,合攝一劇。」該片應該是最的全部由兒童主演的國產影片,而且讓人稱奇的是,這並不是一部兒童片,而是一部愛情片,「《水火鴛鴦》中之童伶,則俱在劇中飾成人。」 (電影雜志第8號 水火鴛鴦廣告)讓兒童出演愛情劇的主角,不能不說大膽創新之舉。「全片十一本,演員皆不滿十齡之兒童。……此蓋中國影戲史中之新紀錄也。……此劇為電影界之創作,以童子能否演劇之信據」。(伍一 評大陸之水火鴛鴦 電影雜志第8號)
1926年,周瘦鵑任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編輯,編寫電影劇本《真愛》《還金記》、《一夜豪華》等。還金記,上海影戲公司出品,但杜宇導演,但淦亭攝影,殷明珠、賀蓉珠等主演。先後為該公司攝制影片《小廠主》、《透明的上海》、《同居之愛》、《馬介甫》、《殖邊外史》、《兒孫福》、《探親家》、《美人計(前後集)》等出版特刊,馬介甫,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出品,朱瘦菊導演,周文珠、王乃東等主演。撰寫不少影評。《美人計》取材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四、五十五回。影片上下兩集凡24本,耗資15萬元,由史東山、陸潔、朱瘦菊和王元龍四員主將合任導演,歷時一年。「缺乏較科學的史識,因而仍然失之浮面和牽強,以至於很大程度上僅僅成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一趣味主題的演繹,而影片中對幾個主要人物的歷時貶褒,也僅僅簡單地歸之於『詐』、『孝』、『慈』、『節』、『忠』、『義』等舊道德范疇。
『柒』 青島歷史名人1-2位,越詳細越好,趕緊的,學校急用。。。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 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 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在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里,青島的「資歷」恐怕最淺。自1898年德國開始規劃、建設「膠澳商埠」以來,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據說年輕的青島躋身「名城」的資本有兩個,一是擁有大片歐洲風格的建築,一是保存著一批文化名人的舊居。
讓人開心的是,青島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是渾為一體的。文化名人的舊居,全都在海濱風景區里,旅遊者只需在游覽匯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的空當,稍拐個彎兒,便可造訪昔日文化巨子們的遺宅。
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門牌號為福山路5號。康有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話成為青島標志性的評語。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
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在康有為宅前有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沿這條石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從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島名人居中最氣派的一幢洋樓,雄峙於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華貴的高門頭,恐怕不僅僅因為洪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國史的人自會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時的國務院內務部秘書,後因牽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國人治下的青島。洪深曾以在嶗山的家產被日本人強占之事寫下《劫後桃花》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之後由導演張石山親自執導,蝴蝶、舒綉文等大腕主演,將之搬上銀幕,轟動一時。
與洪宅隔一個大門,就是當年在青島大學(後更名為「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沈從文的故居。沈從文是詩人徐志摩介紹給青島大學的校長楊振聲的,當時尚未成名的這位湘西青年,顯然不能與大名鼎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號樓里的12個青年教師中的一個。這個擅長以筆表達思想的文學才子顯然是個靦腆的人,巴金老人在《懷念從文》中寫道:「他第一次在大學講課,課堂里坐滿了學生,他走上講台,那麼多年輕人的眼睛望著他,他紅著臉,一句話也講不出來,只好在黑板上寫了『請等五分鍾』五個字。他就是這樣開始講課的。」
「一多樓」位於如今的海洋大學校園內,是當時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的故居。與聞一多先生一起被楊振聲「游說」來青島任教的還有梁實秋先生,但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的學者似乎對青島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寫到青島,稱之是「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與梁實秋家相距不遠,但他們沒有同過事,1934年老舍應聘山大的時候,梁實秋已經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島住過三個地方,黃縣路12號是他住的時間最長的一處。在這里,老舍先生創作欲直比棧橋回瀾,不得不辭職專事寫作,這期間他寫下了《月牙兒》、《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當然還有他的另一個「作品」———兒子舒乙,也是在這里出生的。
文壇「二蕭」與舒群都是東北的熱血青年,他們不甘為「滿洲國」的「良民」,於1934年端午節的前一天乘船來到尚顯安寧的青島。「我們在觀象一路一號一所石塊壘成的二層小樓的下部租了兩間房子,一間由舒群夫婦居住,一間就由我們居住……後來,我由樓下面又搬到樓上有『太極圖』那間突出的單間居住了。」晚年的蕭軍曾作如是描寫。
在青島的這座小樓里,蕭軍寫完《八月的鄉村》,蕭紅寫完了《生死場》。在愛情的烈焰中,「二蕭」各自奉獻出自己的代表作,也為青島奉獻了這一處人文景觀。
在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里,青島的「資歷」恐怕最淺。自1898年德國開始規劃、建設「膠澳商埠」以來,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據說年輕的青島躋身「名城」的資本有兩個,一是擁有大片歐洲風格的建築,一是保存著一批文化名人的舊居。
讓人開心的是,青島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是渾為一體的。文化名人的舊居,全都在海濱風景區里,旅遊者只需在游覽匯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的空當,稍拐個彎兒,便可造訪昔日文化巨子們的遺宅。
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門牌號為福山路5號。康有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話成為青島標志性的評語。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
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在康有為宅前有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沿這條石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從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島名人居中最氣派的一幢洋樓,雄峙於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華貴的高門頭,恐怕不僅僅因為洪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國史的人自會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時的國務院內務部秘書,後因牽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國人治下的青島。洪深曾以在嶗山的家產被日本人強占之事寫下《劫後桃花》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之後由導演張石山親自執導,蝴蝶、舒綉文等大腕主演,將之搬上銀幕,轟動一時。
與洪宅隔一個大門,就是當年在青島大學(後更名為「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沈從文的故居。沈從文是詩人徐志摩介紹給青島大學的校長楊振聲的,當時尚未成名的這位湘西青年,顯然不能與大名鼎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號樓里的12個青年教師中的一個。這個擅長以筆表達思想的文學才子顯然是個靦腆的人,巴金老人在《懷念從文》中寫道:「他第一次在大學講課,課堂里坐滿了學生,他走上講台,那麼多年輕人的眼睛望著他,他紅著臉,一句話也講不出來,只好在黑板上寫了『請等五分鍾』五個字。他就是這樣開始講課的。」
「一多樓」位於如今的海洋大學校園內,是當時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的故居。與聞一多先生一起被楊振聲「游說」來青島任教的還有梁實秋先生,但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的學者似乎對青島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寫到青島,稱之是「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與梁實秋家相距不遠,但他們沒有同過事,1934年老舍應聘山大的時候,梁實秋已經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島住過三個地方,黃縣路12號是他住的時間最長的一處。在這里,老舍先生創作欲直比棧橋回瀾,不得不辭職專事寫作,這期間他寫下了《月牙兒》、《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當然還有他的另一個「作品」———兒子舒乙,也是在這里出生的。
文壇「二蕭」與舒群都是東北的熱血青年,他們不甘為「滿洲國」的「良民」,於1934年端午節的前一天乘船來到尚顯安寧的青島。「我們在觀象一路一號一所石塊壘成的二層小樓的下部租了兩間房子,一間由舒群夫婦居住,一間就由我們居住……後來,我由樓下面又搬到樓上有『太極圖』那間突出的單間居住了。」晚年的蕭軍曾作如是描寫。
在青島的這座小樓里,蕭軍寫完《八月的鄉村》,蕭紅寫完了《生死場》。在愛情的烈焰中,「二蕭」各自奉獻出自己的代表作,也為青島奉獻了這一處人文景觀
出生在青島的很少, 有很多名人都是旅居青島:這些名人的文章,你應該很清楚!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現在稱得上名人的還有都是青島籍貫:
1.唐國強----中國電影協會會長
2.黃曉明
3.黃勃
4.陳好
5.江濤(歌手)
6.倪萍
7.趙保樂
8.林永健
9.蓋麗麗
10.王寧(中央電視台主播)
11.宋佳
12.夏雨
回答者: liu12345678978 | 五級 | 2011-1-9 15:13
古代名人寧戚:
生卒年不詳,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寧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寧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寧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寧戚。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庄鎮境內)。
寧戚著有《相牛經》1卷,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捌』 中國拍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中國人第一次放映電影
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國商人林祝三從歐美回國,攜帶放映機和影片,在打磨廠樂天茶園放映電影,這是中國人從國外自運電影在國內放映的開始。此後,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大觀樓戲院、西單市場內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西城新豐市場里的和聲戲院,相繼都有電影放映。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
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胡蝶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選舉揭曉後,原本准備舉行一次盛大的電影皇後加冕典禮,因胡蝶本人一再謙詞,遂將典禮取消,將這一活動和「航空救國游藝茶舞大會」結合在一起進行。
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
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它是由我黨建立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因此可以說是新中國出品的第一部長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雖然由於經驗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夠理想,但畢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
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海燕廠)拍攝了我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為題材,利用彩色寬銀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廣闊無垠的北國風光,與影片的內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技術成就銀質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電影
1960年,上海東湖電影院成為全國第一家立體電影院。這也是我國銀幕上第一次放映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這部影片不僅開創了我國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的第一,也一直是唯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
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寶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影戲雜志》。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
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專門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
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
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中國譯制的第一部外國電影
1948年,為了消除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中國第一部恐怖電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製造了轟動效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中國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部。
新中國第一部與國外合拍的故事片
1958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郎斯藝術製片公司共同攝制了兒童故事片《風箏》,這是新中國與外國合作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期,電影的樣式也日漸豐富。1935年,電通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影片清新活潑同時又辛辣尖銳的藝術風格在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
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委。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中國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
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於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真正由政府部門設立的電影獎問世於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於1956年設立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對1949年-1955年以來所生產的優秀影片予以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