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無真實感
擴展閱讀
thebox電影會在中國上映嗎 2025-02-12 15:54:25
開水族館的日本電影 2025-02-12 15:43:53
手機看電影跳是什麼情況 2025-02-12 15:34:12

中國電影無真實感

發布時間: 2025-02-09 09:40:00

⑴ 人們對電影的看法的論文

我想我應該用事實說話!
誰會說《小兵張嘎》沒有給你帶來一分童年的歡樂?
誰會說《鐵道游擊隊》沒有給你帶來一絲酣暢的快感?
誰會說《紅色娘子軍》沒有給你帶來一縷思想的解放?
誰會說《在烈火中永生》沒有給你帶來一種對信仰的執著?
……
誰又能說《紅高粱》缺乏藝術氣息?
誰又能說《霸王別姬》表現力單薄?
誰又能說《暖春》不曾感動過你?
誰又能說《獨自等待》沒有給你帶去歡笑?
……
它們,都是中國電影水平的明證。
但是現在呢?中國電影的商業成分遠遠大於藝術特色。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三位號稱中國電影三大巨頭的導演一味的憑著以前的電影幫他們出頭的名氣,以老資格,砸大錢來拍電影,那電影失去了電影藝術的魅力,而充斥著濃厚的商業氣息。
在我看來,雖然中國電影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迅速,但是我覺得中國電影和外國的距離卻越來越大,我說的從文藝性的角度來看。在10幾年前,中國電影的製作方面遠遠比不上現在,而文藝性卻大大的超過現在,淳樸的故事,自然的運行,完全沒有在電影沒有上幕之前一味的宣傳,好的電影是第一個看這部電影的人覺得好看然後傳到另一個人的眼裡,而另個人也覺得有內涵,接著就這樣十傳百,百傳千……一部好的電影就這樣被群眾的眼光所認同。
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與外國電影的根本差別是出於不同文化背景,跟歷史背景的影響。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產物用單一的標准來衡量的。就比方說你不能把《霸王別姬》跟《雨中曲》去比較,雖然都是經典,但是起點和定位是不一樣的。中國電影的起步可以說是跟世界同步的,而且在20、30年代,中國的電影水平是處於世界前列的。當然我也承認中國電影在製作水準、水平上跟西方電影確實存在很大的差距。畢竟我們連拍電影的膠片都得依靠進口,而我們本身的經濟基礎又不夠雄厚,理所當然地沒有那麼多的實力去做一些人民精神生活上的裝飾品了,更不能不切實際地去跟外國成熟的電影產業較勁。
中國電影當前的確是處在一個由文藝主導向商業化運作轉型的時期,對於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人們當然會對文藝片導演轉型去做商業片是否能保證水平產生懷疑,毫無疑問,中國的電影在商業方面是巨大的成功,看看《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夜宴》等那個不是撈了一大筆的錢回去。於是商業上的成功讓許多的演片和導演有機會去嘎納,威尼斯電影節,甚至奧斯卡上去表現自己。可這僅僅的放映而已,各大演片往往都是在電影節上空手而歸,大獎都被他人拿走了,因為我們的演片只是在商業有不凡的收入,而缺乏文藝性,缺乏故事性。
我承認中國導演的思想並不是狹隘的,而是非常有頭腦,非常有想像力的。我還是覺得很多導演的作品都是以前的好多了。《無極》也著實缺乏了陳凱歌在《霸王別姬》中的靈氣,《夜宴》缺少馮小剛所擅長表達的馮式幽默。《英雄》《十面埋伏》只是追求那畫面的精美!我可能是不喜歡這些電影的其中幾點,就認為這部電影是部爛片。
先不管文藝性什麼的,客觀的講現在的中國電影還是有許多方面進步和值得我們欣賞的。電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經濟手段,更是一種宣傳工具。我們的電影要走出國門,去宣傳中國,去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外國人掏他們的腰包為我們打造中國的無煙工業,這需要成本,需要最起碼的包裝,我們總不能看著我們的電影赤身露體地去跟國外的電影大鱷們搏殺吧?人靠衣裝,商品需要包裝。《卧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成功的打入國際市場,給他們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鮮的元素,是讓他們見識到了中國文化的韻味,讓我們堅信我們的文化正在影響著外國人的生活。
這些電影沖擊著我們的視覺,讓我們暫時的對這些電影有個很好的口碑,注意這口碑是「暫時」的,他不會在未來的10後還被人們津津樂道,只是目前撈了一大筆錢後所謂的巨大成功。我希望中國的電影要回歸到朴實,回到自然的懷抱,不要走的越來越歪,注重的更多的是藝術,而且是藝術價值與人文、社會價值的結合。我們要給中國電影時間,對中國電影抱有信心,對電影,急於求成只會弄巧成拙。
說到中國電影,我感到失望的是演員,我並不是說所有的演員,而是對現在太多一夜成名的現象不太感冒。我們有太多的演員文化底蘊太單薄,根本無法演繹出對角色的領悟,他們的表演真的跟念劇本沒什麼兩樣,是傳媒的炒作製造了太多這樣的媒體偶像,而這些人不能代表我們的文化,沒有能力表現出渾厚的中國精神,他們甚至連起碼的個人表達都欠水準……而且許許多多的電影都是從請大牌明星開始作為炒作的源頭,利用大牌的號召力和吸引力,提升演片的各個方面的價值,接著一些默默無聞的配角等都雞犬升天。明星紅了影片,而影片紅了一大批的新人。我們期待著中國電影才華橫溢的演員,期盼著能淋漓盡致用表演解讀中國五千年文化底蘊的藝術家,翹首在世界舞台上向世人展現中國印象的舞者……不再讓那些稚氣未脫的「娃娃兵」蒙蔽我們的眼;不再讓漫天飛舞的緋聞充斥我們的耳;不再讓暴富的銅臭刺激我們的鼻。讓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是充滿藝術氣息的表演點亮我們的銀幕。
很多的人對現在的外國電影有著特殊的愛好,甚至達到了崇拜,外國的都是好的,中國的都是差的。但是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外國的電影能夠在中國上映,而且在國際上有很好的影響力,都是在外國電影中優勝劣汰的勝者,比如《蜘蛛俠》,《007》系列等,他們是電影中的大片,符合人們口碑的影片,所以並不是所有外國的影片都是有巨大成功的好片,我們看到的外國影片是少數的,而這些片都是精華,要知道外國也有數不勝數的爛片,只是沒有經過我們的眼球而已。我只是希望不要有太多的人偏摯於外國電影。
再來說說電視劇!我喜歡中國的《亮劍》的氣勢和幽默、喜歡《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的感情細膩,欣賞韓國的《藍色生死戀》等泡菜電視,投資不大,賺眼淚很多!還有目前為止我唯一每一集都看電視劇--《越獄》。我體會到第一季中每一集都扣人心弦的舒適感,雖然我覺得第二季的情節有些拖沓,但是基本上還算過的去,不會亂扯一通。我望眼欲穿跟吃了鴉片上癮了一樣在盼著星期二(有些誇張吧),猜測這部戲的情節走向,可每次都只猜對了一點點。有時候還在咒罵為什麼一個星期只出一集?甚至有幾個星期停止出,導致了再要煎熬著下個星期的到來。總之認為這部連載就一個字:好!可是讓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現在有這么多的人喜歡那無聊不能再無聊的偶像劇,大家都只是看看明星、偶像團體聚聚在一起發生幾幕讓我們用腳趾頭也想的到的劇情。還有大陸版的根據金庸武打小說拍攝的連續劇,缺少真實感,很多過於誇張的電腦效果無處不在,讓人感到的不是技術的發展,而是爛用科技。演員方面沒有把小說里的那些英雄的豪放,有氣勢,臨危不懼那種表現出來,更不用說淋漓盡致了。很多演員表情是僵硬的,似乎完全沒有投入表演當中。
。。。。。。
漸漸的,我開始懷念我們小學時大家一起組織去看《劉胡蘭》,看電影的時候,多麼心潮澎湃,多麼激動人心。。。。。。。

⑵ 中國電影為什麼始終沒有質的提升,歡迎各位熱愛電影的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發表評論。

我總結幾點並不權威個人看法。
1.故事構架太過老套,情節尿點太多,過度牽強邏輯性差。
2.國情原因很多故事與情節沒辦法真實表露,導致缺乏真實感,觀眾看過就一個字「假」
3.演員太過矯情,架子大,不敬業,苦的拍不了,累的要找替身,危險的要特效完成,哭不出來的都要找個「帶哭」的助演。
4.沒有好的劇本題材抓住觀眾心裡,中國電影向來都是自己想拍什麼想表達什麼就拍什麼,沒考慮到觀眾真的喜好重心偏向哪裡。
其實還有很多一時詞空了,不說了。
總體來講國產電影想要拍出好萊塢等級的作品,路還很遠。

⑶ 為什麼中國紀錄片優秀,電影卻很差

盡管紀錄片也往往具備娛樂性,但內容根本是在於探討或觀察一樣事物的客觀存在,而常規的電影,則為創作者思考出來的內容主觀的表達出來紀錄片本身的創作內容,例如文案或選題,雖然有賴於劇組們的思考與引導,但拍攝的內容往往是既定於世界之中,需要的是特殊的環境,當擁有這些環境後,創作者可以相對好的去發揮。例如拍攝野生動物的紀錄片,劇組的目的是在加入敘事讓觀眾看的有味道之餘,更好的呈現他們抓拍的內容,觀眾則可以通過這部分來滿足觀感上的需求。這也就導致拍攝紀錄片往往不是門檻必然高,而是拍攝的內容對故事性的要求降低,更重要的是紀實內容本身的價值,而不是這些拍攝素材串聯到一起後的故事性。

電影方面則無可避免是人為創作下模擬的特殊環境,講人講事物,講的再好都要有一個邏輯合理的故事讓觀眾滿足,這一點上紀錄片則不需要考慮,因為紀錄片拍的不是故事,拍的是事實,他們的任務在於呈現。而拍電影則必須從頭開始考慮故事,創造假的角色,然後再利用復雜的技巧去將整個場景重現,在重現的過程里,也就無可避免遇到技術不足,往往會為人詬病。因為電影的商業性質遠比紀錄片要濃厚,拍攝本身也依賴大量不同工種技術人員參與創作,也就導致許多人靠這個吃飯,大量人入行總會有參差不齊的時候,所以沒法保證電影拍攝質量一定有保證。

這就是很多時候,電影拍的爛根本沒法看的原因,創作組在虛構的過程里出了問題。紀錄片如果拍的不好,卻也展現了他們在鏡頭前捕捉的內容,讓人感到新奇或意外,因為每次看到不同的東西,我們都知道這是真實的,或者基於真實的情況的重現,所以對於技術上的不足,通常並不是最大的減分項,反倒是能帶來如同電影里上帝視角的新技術,卻可添加更多精彩。例如拍攝地下生物或超近景時的各種方法,都是技術上的革新帶來的新體驗,同類的視角在電影上很難滿足觀眾,因為觀眾知道這只是表現方式,看的內容始終是虛構的,故而製作方要在製作的細節上下手。

紀錄片方面,例如某些美國剪輯風格,我是非常看不上的,尤其是國家地理、探索頻道與動物星球這些節目經常購買的紀錄片,背後大概都有相熟的剪輯師,這個年代他們的剪輯風格過於「著急」,缺乏足夠的沉澱,甚至有一些完全講不上什麼美感。或許攝影師本身拍的素材就不夠好,但我想也不至於如此糟糕,還有的拍攝風格乾脆就讓人無法接受,總是喜歡人物采訪,而不是聚焦內容本身,沒完沒了的加插一個獨立拍攝的人物心理,看這些節目,如果不是內容有趣(但被剪的很零碎且有限),那麼可以說得上是一種折磨。相反,BBC和美國一些更高端的紀錄片,剪輯上就堪稱完美,越是大製作就越是如此,這種邏輯也是當然的。

不過在一些很日常的創作力,英國方面的剪輯能讓你感到精緻的內容,可以讓觀眾有效吸收內容,不會浪費大量時間對話在無用的互相稱贊上。有許多國內紀錄片就犯了美國紀錄片常見的毛病,但好在我覺得現在還不算常見,可以直接引導主題,剪除無效內容的紀錄片,在國內還是很少的。

⑷ 中日韓三國的電影有哪些聯系和區別

在我看來,日本電影和電視劇在許多方面與動畫片有相似之處。無論是鏡頭的運用還是角色的表情和對話,都與動畫片非常接近。盡管如此,我認為日本的動畫製作更勝一籌。日本動畫不僅在視覺上吸引人,而且在故事情節上也更加引人入勝。

談到韓國,我認為他們在電視劇方面表現得更為出色。他們的拍攝手法更注重情節的構建,通過邀請帥氣和美麗的演員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韓國電視劇的畫面質量也相當高,畫面清晰細膩,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然而,韓國動畫似乎受到了日本風格的影響,盡管製作水平很高,但與日本動畫相比,仍有差距。

至於中國電影,它們的風格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與日本和韓國相比,中國電影給人一種更為真實的感覺。中國電影的鏡頭運用和場景選擇更加註重生活的真實感,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

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觀點,每個人對於電影和電視劇的喜好可能有所不同。不同國家的電影和電視劇各有特色,值得我們去欣賞和了解。

⑸ 為什麼我們中國的電影特效一直不如國外的電影特效,比如,變形金剛的逼真,超凡蜘蛛俠的真實感,金剛的逼

第一是技術的問題,應用的技術不同直接導致結果不同。第二個就是良心問題,有的開發商不講良心,所以就導致最終質量上不去,不過,並不是全都這樣,近期上映的智取威虎山的特效就比較逼真,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與老虎周旋的那一段,老虎完全是模擬的,看不出來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