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簡述中國抗戰時期的電影狀況
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節協會 2025-02-13 19:03:52
亞洲最新三級在線電影 2025-02-13 18:57:15

簡述中國抗戰時期的電影狀況

發布時間: 2025-02-13 14:20:02

⑴ 抗戰電影內容提要

在1937年至1945年這段關鍵的8年抗戰時期,電影領域也積極響應「全民抗戰」的號召,形成了獨特的「大後方電影」局面。在武漢、重慶、成都等地區,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央電影攝影廠和西北製片廠等成為主導力量,創作了一系列激勵人心的抗戰電影,如《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塞上風雲》、《民族萬歲》等。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軍民英勇抗敵的英勇事跡,更是激起了民眾的抗戰熱情,成為抗戰時期的戰斗號角和英勇的交響曲。



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也有一支由袁牧之、吳印咸等組成的延安電影團,他們在艱苦環境中拍攝了《延安與八路軍》、《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等記錄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錄,展現了根據地的抗戰風貌和精神風貌。



綜上所述,抗戰電影在這段時間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藝術的力量,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展示了中國人民的英勇精神,成為了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重要精神支柱。


(1)簡述中國抗戰時期的電影狀況擴展閱讀

抗戰電影遴選、收錄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戰勝利14年間海內外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時評、詩歌、戲劇、電影、海報、照片,並加以研究,這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尤其是抗日戰爭文化史的研究上是一個貢獻,它拓寬了研究的領域,使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中國人民的抗日激情。

⑵ 抗日電影的介紹

抗日戰爭電影(1937-1945),1937年以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電影創作主要圍繞民族戰爭這一主題展開。其中有宣傳軍民團結的《好丈夫》,描寫附逆分子覺醒的《火的洗禮》,揭露日軍在東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間諜》。香港電影也注入了時代血液,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民族的吼聲》《孤島天堂》等影片。 馮小寧的中國抗日戰爭三部曲其中的《黃河絕戀》,《紫日》也是抗日戰爭的代表作之一。

⑶ 八年抗戰時期電影分為幾部分

1.主流形態影片。
代表了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電影的主流創作方向,影視製作是中國電影走向成熟的基本標志。《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史詩悲劇的典型代表;《三毛流浪記》是喜劇與諷刺藝術結合較好的作品《烏鴉與麻雀》在喜劇藝術與隱喻手法的結合上取得了出色成就;《八千里路雲和月》是抗日戰爭時期紀實風格的突出影片;《萬家燈火》是抗日戰爭後中國電影冷峻現實
主義的典範。
2.多樣形態藝術風格創作。
在這時期的中國電影創作中,文人電影等多樣形態也取得成績,包括民族倫理情感的影象化創作,如《不了情》、州、城之春》、《艷陽天》等。在電影語言上更為獨具一格的是州、城之春》,它以特別的方式,把中國電影的語言現代化做了成功的風格化試驗。
3.諷刺藝術的溫情化、喜劇化創作。
這一時期的喜劇電影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類是文華公司出品的社會風俗喜劇,如張愛玲編劇、桑弧導演的《太太萬歲》,桑弧編劇、黃佐臨導演的《假鳳虛凰》,以及陳鯉庭導演的《幸福狂想曲》等。另一類是以昆侖公司為代表出品的諷刺喜劇,如鄭君里導演的《烏鴉與麻雀》,趙明、嚴恭導演的《三毛流浪記》,以及張駿樣編導的《還鄉日記》、《乘龍快婿》等。

⑷ 求中國十大抗日電影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戰打出第一槍,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階段。影片再現了這一歷史時刻。
《 南京大屠殺》
1937年 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城,我無辜同胞被屠殺總數達 30 萬人以上。電影真實再現了這段慘無人道的屈辱歷史。
《 西安事變》
影片反映了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 血戰台兒庄》
中國大陸第一部描寫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作戰的影片。1938 年春,日軍向徐州進犯。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在台兒庄一線率中國守軍全線反擊,將日軍全殲於台兒庄外。
《 烈火金剛》
本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排長史更新等人和敵後武工隊組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抗日武裝,在冀中平原與侵略者展開了神出鬼沒的襲擊戰、對抗戰,最終殲滅了敵人。
《 地道戰》
革命戰爭題材作品中別具一格的佳作。生動展現了抗日軍民的智慧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
《 鐵道游擊隊》
抗戰時期,山東臨城棗庄一帶的鐵路線上,活躍著一支鐵道游擊隊,他們專門在交通線上打擊、牽制敵人,被老百姓稱為飛虎隊。
《 地雷戰》
這是一部極具娛樂性的戰爭片。以1944年抗戰時期膠東根據地為背景,描寫趙家莊村民們如何利用地雷來打擊日寇。
《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 小兵張嘎》
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軍事題材影片,再現了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投身抗戰的故事。

⑸ 抗戰時期中國電影的格局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 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

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制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制完成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動畫片。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 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咸、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