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內核
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內核 2025-02-18 04:15:07
香港青少年免費的電影 2025-02-18 04:14:58

香港電影內核

發布時間: 2025-02-18 04:15:07

㈠ 禁色電影

香港電影《禁色》(Pink Lady),是一部倫理與劇情相結合的三級片,分級為III級,於1992年5月20日至28日在香港上映。影片時長81分鍾,票房成績為HK$ 3,486,435.00。由Goldspring(香港)出品和攝制,李美琪、葉麗紅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如李美琪飾演Michelle,她與Jenny(葉麗紅飾)發展出同性戀情,後對上司Tony(張錦程飾)產生了感情,劇情隨之復雜。Tony是一個多情的青年,對Michelle的愛意讓三角關系更為錯綜。

影片在編、導方面超越了部分港產三級片,尤其是女同性戀情慾場面,被認為是香港電影史上最性感的場景之一。導演陳奧圖以細膩的手法展現了兩位女主角的性感與情感,盡管電影中三級場面不多,但注重質量而非數量,李美琪和葉麗紅的演技也得到了認可。導演的拍攝格調較高雅,避免了低俗的笑料,使影片保持了一定的藝術性。

然而,影片的故事內核在描繪女同性戀方面顯得保守,未能完全滿足該群體的期待。但劇本寫得細致,角色心理變化展現得較為真實。總體而言,《禁色》盡管作為三級片,但在劇本編寫和製作上表現出色,對於港產三級片愛好者來說,具有收藏價值。如果編導能以更為開明的態度處理女同性戀主題,影片可能會得到更多好評。

㈡ 你認為香港電影的「港味」到底指什麼

所謂「港味兒」,本質上是一種江湖氣,是把安定祥和的近現代香港的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虛擬為武俠世界的江湖規矩。裡面的人物的行為邏輯大多受強烈的情緒影響,不理智的程度(但並非愚蠢)非常誇張。背後隱藏的道德標准和倫理並不遵循現代的法律模式,過分強調義氣和有仇必報等人際關系的處理方法。因而,港式電影對於善惡的判斷和現實世界的法律道德標准有很大差異,其人物邏輯幾乎和現實世界中人物的思維方式迥異。

㈢ 香港電影的評論

雖然香港電影是以娛樂為主的商業電影模式,但是,在娛樂的內核,卻散發著社會閱讀的模式,而使得香港電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對社會現實獲得一點的認識與了解(更何況,寓教於樂是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而香港電影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跟內地電影幾乎是相互融貫的)。如香港的多年以來的住房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的李曉導演的《危樓春曉》,到60年代的秦劍的《難兄難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獅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龍的《警察故事》、90年代張之亮的《籠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會的住房緊張的問題;又如香港的治安與黑社會問題的嚴重,也在不少的電影中出現,甚至警匪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色》、《黑社會》等 。
香港電影是香港社會現實的某種反射,因而也貫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樂觀自信。即使是在回歸以後有了祖國這個「母親」這個「大家庭」,即使是面臨困境與挫折,這種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結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於影片之中,無論回歸之前,或者回歸後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歷史是香港19世紀以來的不可揮抹的痕跡,也雖然給香港帶來了不少的傷痛,但是,不能否認這種殖民統治所帶給香港的積極的影響,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而也使得樂觀自信成為港人的一個重要精神面貌。
1961年,郭伯偉爵士擔任港英政府的財政司,直到1971年。在這十年當中,他推行所謂的「積極的不幹預」政策(主要是認為政治家與文職官員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樣通曉經濟,也不比為商業衰退承擔責任;而政府只需為了赤貧者的利益進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預),使得扣除掉通貨膨脹因素,香港的實際工資增長了50%,月收入低於400港元的家庭從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漸形成了典型的現代社會態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視的眼光看待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英國(認為英國經濟的症結在於政府扶持難以存活的企業,導致進取精神的喪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處於英國與中國的夾縫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獨立,而經濟的迅速騰飛,更是使得他們相信多勞多得、相信明天會更好。(1971年11月麥理浩爵士的擔任香港總督則促使香港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就如劉德華在接受采訪時所說,香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發展,裡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讓人沮喪的時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撐著,使香港不屈不撓。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勞多得……」在《麥兜故事》中,麥太一邊練著體操一邊唱著,盡管麥太是單身母親,帶著麥兜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後即使沒有周潤發、梁朝偉般的帥氣也要有好的運氣,她相信明天會更好而可以帶著兒子到馬爾地夫看藍天白雲,即使在面對著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園的Miss Chen所教給麥兜他們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樣是充滿著陽光般的溫暖與明麗。至於麥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與失敗中爬起來,繼續的往前走著,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遠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會更好,這是麥兜所堅信的,也是港人所堅信的。
即使是那個因為遭遇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阿金,在自助銀行中她仍然不忘給予同樣處於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導樂觀自信的港人精神,別的舞女因為長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顧客關注,而阿金則以自己的獨特的「醉拳」賺錢甚至敬業……20世紀70年代的一樓一鳳,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陳可辛導演的《甜蜜蜜》中也有所表現),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紛紛湧入香港「淘金」「討吃」以及亞洲金融風暴,雖然也表現出阿金的從「得意」到「失望」再到「嘆氣」的過程,但始終洋溢著阿金的樂觀自信的香港精神,也從沒有放棄希望--影片最後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償還的錢,則是這個希望的具體體現。
香港電影很多時候的大團圓的結局,其實也是香港人的那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的一種體現,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心存希望,明天會更好--如果比較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主流動作電影,這種樂觀自信的現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顯。張徹曾經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到60年代的內地的文化大革命與香港天星輪提價所引發的港人暴亂對他的武俠片的影響,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為終結,如《報仇》、《刺馬》等;但到了吳宇森(他深受張徹的影響),孩子這個未來的希望的象徵則被一而再的再現於影像中,無論是《英雄本色2》還是充滿暴力的隱喻的《喋血街頭》,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戲中穿插了救助嬰兒的場景;而到了劉偉強導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幫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輕化的處理,且散發著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劇性的作品當中,也不乏這種樂觀自信的因素,如張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輩的愛情在車禍中走向終結,但兒女一代卻在不斷的誤會與消解中逐漸的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電影中少見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後出生的嬰兒則給這個灰色的故事帶來了最後的一絲希望與亮色;杜琪峰在《槍火》中讓五兄弟之一死裡逃生,盡管整部影片散發著濃濃的死亡的氣息,而到了《放·逐》雖然是讓五兄弟逐一的斷命天涯,但離開的妻子孩子則成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劇的《非常突然》,影片最後六個警察與兩名匪徒在槍戰中同歸於盡,但黃浩然所扮演的警察卻因為之前的一次槍傷而逃過此劫--老子的禍福轉化思想,成為影片的非常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後的希望……
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電影中所貫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還是隱隱若若的浮現著……

㈣ 港版「紙牌屋」——《寒戰2》背後的政局剖析

2012年的《寒戰》讓影迷們記下了梁樂民、陸劍青這對導演的名字。自《無間道》後,又一部在影迷圈中能引起大面積話題討論的港產警匪片。蔽尺

《寒戰》優秀的劇本,風格凜冽,演員發揮出色,節奏緊張扣人心弦,幾處運鏡剪輯也留下很深印象!《寒戰2》在第一部的架構和留下的懸念基礎上把格局從警務處一步一步擴大到香港整個政治生態圈,一句話「水深了」。

如果真正要看懂這部電影的內核,首先要對香港政治架構和組成部分的政治權力的分配有所了解。

片中提到了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特首」即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如果單從名詞來看,可能會自然認為這個職位相當於政府首長,結合香港特區行政級別,可能會把這個職位宏歷高於省長劃等號。

其實不然!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行政長官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特區政府的首長,也是特區的首長,同時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區負責。

行政長官不僅僅是行政機關的組成成員,行政長官的權力也不僅僅限於領導特區政府,「雙首長」身份和「雙負責制」使行政長官具有超然於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關之上的特殊法律地位,處於特區權力運行的核心位置,在中央政府之下、特區爛槐三權之上 起著聯結樞紐作用。

簡單的說特首相在香港是實實在在的仲裁者,而且名義雖然為省部級,但是實際上中央接待的規格直逼副國級(董建華卸任特首後就是政協副主席)。

所以片中律政司長(沒有嚴格對應的部門相當於大陸省的政法委書記和檢察院,主管香港整個法律事務)雖然「一人之下」,還是要競選特首當那個「一人」。

同時,距離特首最近的三個人(政務司、財政司、律政司,三司之下是十三個決策局即片中提到的「三司十三局」),擋在律政司長黎永廉(李子雄)面前的主要是政務司長。(相當於大陸的省長,主管政府各個部門,警務處,保安局就是其中組成部分)

於是黎永廉就要設法拉攏幫手,而這個幫手最好是政務司那邊的人,而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李文彬(梁家輝),黎對李的承諾是上位後,李當保安局局長(十三個決策局之一的首長,主管警務、海關、消防),警務處處長由黎這一邊的副處長接任,這也就宣告劉傑輝(郭富城)下台。(警務處長這一個在第一部牛逼哄哄的職位,其實屬於香港政治結構的基層部門,主管警務屬於保安局的直管下級)

同時,在片中的「圓桌會議」上用前警務處長蔡元祺話說,這一刻決定了「香港的未來」——「紙牌屋即視感」!隨後的劇情,發展就是圍繞這個政治斗爭而展開,無數的人物其實都是政治博弈的棋子。

其中有一個角色值得注意,就是簡奧偉(周潤發),他是立法會議員,因其是高級法院原訴庭特委法官兼獨立議員;而立法會有彈劾行政長官的權利,所以,黎永廉一直不遺餘力拉攏他,劇情的每一步,每一個人物設置都在凸顯權力互相制衡的好戲,著實精彩!

整個影片,依然承接第一部把「主旋律」定位於「法治精神」,而由於把眼界設置於「廟堂」之上的權謀,呈現了「沒有硝煙的政治斗爭」,情節環環相扣,幾個老戲骨的演技也都本色體現,這樣的題材通過商業電影這個載體確實表現出了普通商業片所無法表達的東西!

㈤ 港片的三經典

港片的三經典通常指的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三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它們分別是《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和《無間道》。

《英雄本色》:這部作品由吳宇森執導,狄龍、張國榮、周潤發主演,於1986年上映。該片以黑幫題材為背景,講述了黑道兄弟、警察與匪徒之間的復雜關系和恩怨情仇。影片中的動作場面驚心動魄,情感刻畫深入人心,尤其是周潤發飾演的角色小馬哥成為了香港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該片不僅贏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還推動了香港黑幫電影的崛起。

《警察故事》:成龍自導自演的動作片,於1985年上映。該片以警察與黑幫的斗爭為主線,通過一系列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展現了警察的英勇和正義。成龍在片中飾演的主角陳家駒身手敏捷、智勇雙全,成為了觀眾心中的英雄。該片不僅在香港取得了巨大成功,還風靡全球,成為了成龍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無間道》:由劉偉強和麥兆輝執導,劉德華、梁朝偉主演的警匪片,於2002年上映。該片以警匪卧底為背景,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情節設置,探討了人性的復雜和道德的邊界。影片中的演員表演精湛,劇情扣人心弦,被譽為香港警匪電影的巔峰之作。該片不僅在香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還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廣泛贊譽,成為了香港電影的經典之作。

這三部電影各具特色,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現了香港電影的魅力和精神內核。它們不僅在香港電影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也對全球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無論是從藝術價值、票房成績還是社會影響來看,這三部電影都是港片中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