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短片研究背景介紹
擴展閱讀
南印度電影巴巴 2025-02-19 06:56:21
3歲小孩看電影需要買票 2025-02-19 06:38:15

中國電影短片研究背景介紹

發布時間: 2025-02-19 06:59:32

中國電影經歷哪幾個時期

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多個時期,每一段時期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電影產業的特色。從1905年至1923年,中國電影處於嘗試時期,電影這一新鮮事物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早期的電影製作多是翻譯國外影片或拍攝簡單的短片。

1923年至1927年間,中國電影進入了探索時期,這一階段電影製作開始嘗試引入本土故事和人物,電影內容逐漸豐富起來。與此同時,中國電影的拍攝技術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1928年至1932年,中國電影進入了商業競爭時期,電影製作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電影市場競爭激烈。這一時期,電影製作開始注重商業價值,電影內容更加多樣化。

1932年至1937年,中國電影進入了變革時期,電影產業開始經歷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的轉變。電影拍攝技術也得到了革新,電影內容逐漸向現實主義方向發展。

1937年至1945年,中國電影進入了非常時期,這一時期電影內容受到了戰爭的影響,電影製作也受到了限制。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優秀的作品問世。

1945年至1949年,中國電影進入了豐收時期,戰爭結束帶來了和平,電影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電影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

1949年至1966年,新中國電影創建時期,中國電影在新政權的領導下開始走向新的道路,電影內容更加註重反映社會現實,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電影作品。

1966年至1976年,中國電影進入了禁錮時期,這一時期電影製作受到了嚴格限制,電影內容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電影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1977年至1992年,中國電影進入了再探索時期,這一時期電影製作開始逐漸擺脫禁錮,電影內容也逐漸趨向多樣化。

⑵ 電影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

在近代中國人的記憶中,電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戲」的角色進入日常精神生活領域的。這種來自異域的「影戲」,雖然在外部形態上與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戲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新鮮事物。作為舶來品,它的傳入,一方面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對外擴張相伴而行的,另一方面無疑也是「西風東漸」的產物。這就使得外國電影商人在中國的早期放映活動明顯地體現出「經濟冒險」和「文化催生」的雙重意義??從經濟冒險的層面而言,它使經營者們在經歷了最初的投資風險之後,很快從中國人手中賺取了高額利潤;而從文化催生的層面而言,當觀看「西洋影戲」日漸成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一種娛樂時尚的時候,中國民族電影的誕生也便因此而獲得了必要的契機。

中國的民族製片業,肇始於外國電影傳入9年之後的1905年。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實業家任慶泰(1850-1932),在他自己開設的「豐泰」照像館的天庭里主持拍攝了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這是一部由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的紀錄片。它的問世,一方面證明了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依然有著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於新的藝術形式的某種支持。

任慶泰的拍片活動由於他本人的「運氣」不佳而沒能持續多久。1909年,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使得豐泰照相館一蹶不振,而任慶泰所經營的其它實業竟也從此開始走向了下坡。電影需要文化的支持,但無疑也同樣需要經濟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而言,任慶泰在北京的拍片實踐的終止,實際上於偶然之中體現了必然。歷史最終選擇了上海。作為中國近代文化和近代經濟的中心,上海為民族電影業同時提供了「精神氣候」和物質上的必要保障。1913年,張石川(1989-1953)和鄭正秋(1989-1935)利用文明戲的經驗和在華外商的資本,拍出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18年,中國當年最大的文化企業集團商務印書館專門成立「活動影戲部」,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玻璃屋頂的專業攝影棚。自此開始,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集中產地,並因此而有「東方好萊塢」之譽。

從無到有的,不僅僅只是活動畫面的生產,還包括一些基本術語的創設。1921年,中國最早的電影刊物《影戲雜志》的編輯陸潔(1894-1967),從友人信中的「教習」二字的聯想中,把director翻譯為「導演」。及至20年代末,中國人終於為自己確立了關於這門新興藝術的最為基本的術語――「電影」。這些專業名詞的創設,無疑也體現了中國人對事物進行本質把握的一種東方式的智慧。

中國電影是中國人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的關於中國的「電影」。從1905年開始,中國電影就這樣在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等諸種技術演變的同時,也不斷以影像的方式,承載和表達著中國人近一個世紀的好惡與思索、苦難與奮爭、光榮與夢想。

⑶ 電影短片的介紹

電影短片(英文filmlet)是一種稱呼,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產生,用來形容各種形式和風格的電影。是電影中最令人眼花繚亂的一種形式,它既不是一種風格,也不是一個種類。除了時間長短的區別之外,並沒有簡明的標准或者清晰的特徵運用於電影短片的定義。早期的電影幾乎都是短片,經歷了100年技術和美學的發展,短片仍保留著一個世紀前的一些特質。

⑷ 張藝謀的《看電影》這個短片,故事發生在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特點是什麼並寫出依據。

張藝謀短片《看電影》選擇了在一片群山環抱的村落中,一場露天電影讓整個村子歡騰起來,在短短的三分鍾里傳達出太多有關電影的訊息,鄉村電影放映員和村姑之間的懵懂情感,孩子們對電影的熱情和好奇,甚至連中國皮影戲的元素也通過戲劇化的設計被展現,天漸漸暗下來,但電影還未上映,躲在銀幕背後的放映員一舉一動都被呈現在銀幕上,一場「皮影電影」開始上演——於是開始猜度,導演難道是想通過這樣的片段,來傳達出中國人和電影的千年緣分?
還用講背景、人物特點依據嗎?記得80年代,我們農村晚上放電影那可不就是像過節一樣嗎?我們工廠大院周日放電影時,很多青年男女借機約會的~~

⑸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七部短片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短片為什麼

我最喜歡《回歸》這個短片,見證了祖國繁榮富強的過程。不得不承認,當初《我和我的祖國》發布海報的時候,我習慣性會覺得,這不過是一部在國慶黃金周的固定節目,應該也沒啥可聊的。但當曝光的信息越來越多,才知道這部電影是由七位老中青三代導演,來執導七部小短片,這些短片背景,分別會放在祖國70年來值得紀念的時刻,影片這樣的組成結構,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片中的平行主角太多,有修表師傅,有警官,有談判升旗負責人,有升旗手,每個人都想深入,但都蜻蜓點水,且不說短片時長有限,就算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時間,這么多人物看不到主次,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不過影片時間的主題概念很吸引人,修表師傅是代表歲月情感時間,談判升旗負責人代表重大歷史時刻時間,升旗手代表物理精準時間,三個時間最後匯集到一點,如同時間一樣精準。而且當羅大佑版本的《東方之珠》響起時,可以說很意味深長了。希望以後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