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電影《水形物語》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水形物語》的故事發生在1963年,講述的啞女艾爾莎和半人半魚的生物The AssetS之間的愛情故事,那些在現實中看似無法實現的愛情,在《水形物語》里得以實現了,詮釋的愛情故事有著童話般的浪漫,無論你有多孤獨,依然會遇到愛情。
Ⅱ 好演員好演技能否拯救俗套劇本
我最近這幾年不喜歡看電視機和電影,究其原因是因為電視機和電影幾乎都是千篇一律,而且劇本的水平極其之差,今天看到網路π裡面的問題:好演員好演技能否拯救俗套劇本?我就勉強的來說一下中國的電視劇和電影吧,當然我個人的一些見解,不能說明什麼具體的事情,只算做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希望拋磚引玉而已。
所以我認為,中國電視劇和電影,缺少的不少劇本,也不是演員,更不是所謂的好劇本和好演員。而是中國演藝圈缺少實實在在做藝術的人,缺少真正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感受的人,沒有這樣的敬業者,怎麼可能出好劇本,怎麼可能有好演員呢!
Ⅲ 《美國行動》五味摻雜的觀後感
《美國製造》又名《美國行動》原名: American Made
觀後感
這部電影也完美的詮釋了我們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整個電影的劇情更像是在講述主角一步一步的走向深淵的故事,我也覺得這部電影應該叫《美洲炮灰》。
看完整部電影後覺得,主角都是被抓住了把柄,被威脅被利用,夾在中間不得不與CIA、毒梟、軍隊以多重身份做不法的勾當,完事的最後還被出賣和暗殺……甚至,主角在最後的自錄鏡頭前說的那句話:「還不能討價還價」。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我真無法形容那種感到怪怪又無法說清的滋味。或者就像是被強X了,還不能大聲喊和反抗,還要裝做是很享受很迎合、主動解鎖更多姿勢的樣子。文雅一點的說,就像有一種人生是:身體和靈魂本就不屬於自己,只不過是某個時代運轉時的一小部分之一,也是隨著時間的消失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其中有無意義也無須重要與否。簡而言之:命運。
當然,主角的貪婪也成就了他自己,電影中主角也自述了非法得來的資產就有……全部加起來一共是:一億一千六百萬美元和40磅黃金(36.4斤),問題是,那可是在80年代啊,美元不是一般的值錢。就算是擺在如今,對於我們這些普通小老百姓來說,也是「地府數字」啊!當然,無論在哪個時代,『鳥為食亡人為財死』都是自古與未來不變的真理,人性使然,沒有對錯!!不貪婪就沒有成就,有所成就必然貪婪,都是人之常情,所以才有故事與事故的發生!!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主角的原型我也查閱了一些資料,如果說是主角一人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販毒集團,這顯然是對他不公平的。一個集團的壯大發展,離不開市場的需求度,兩者成正比關系。如果沒有市場需求,主角運輸再多的毒品也並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那麼成就世界上最大的販毒集團是誰,答案就顯而易見了。所以,我覺得導演是否想要藉此諷刺當時某政府的……,如果管理妥當而沒有失職,又何來世界上最大的販毒集團一說?早就扼殺在搖籃里了。
整部電影中,在很多細節上的喜劇效果表現得很棒,幽默、滑稽、諷刺……甚至某部分劇情的背景音樂的搭配上也充滿喜感,如:威廉退爾進行曲、勝利、歡樂頌交響曲……以及家裡到處隨手都能找到錢、錢多得要埋到地底下、主角一家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上飛機前曬一下雪白的屁股……小兩口一邊開飛機一邊「辦事」(真的是城會玩)……等等眾多喜劇元素在裡面,體現出了走向巔峰,成為人生贏家的喜感來。話說,我也羨慕這樣的生活啊!!
但在劇中讓我覺得有一點諷刺和矛盾的是,主角明知道偷的行為是不對的,當他在教育他妻子的弟弟偷錢的時候,他自己乾的勾當在本質上也是偷,偷偷把毒品帶進美國,偷偷把軍火帶到反叛軍手裡,偷偷把反叛軍帶進美國訓練……皆是瞞天過海與見不得光之事。所以,這讓我覺得主角至少他對別人有知有明,而對他自己卻沒有。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是否導演是想藉此來諷刺某些人群呢?!因為我真的很難去理解:干著非法勾當的人要求別人要正義凜然的走正道。
整部電影的諷刺情結也很多,如某某門事件、某些機構和組織所從事的事和行為等,上至國際,下至小地方。從側面也都說明那個年代的一大堆矛盾、問題、不為人知、打著某些旗幟卻干著背道而馳的事等等……讓我也從中有了不少的認知和收獲,雖然那些都是電影上的劇情,但那些並不是無中生有,諷刺的來源是現實,更是映射現實,現實生活中也並不是不存在那些……
在傳統價值觀上來說,主角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犯,從事著非法的空中走私毒品活動。但我看到的是,主角更多的是想獲得更多的錢,都是為了讓家裡的人過上質量更好的生活。如果說,原本主角一家生活就是富裕的,那肯定沒有後面一系列和接二連三四五六的事情發生了。當然,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如果。所以,在劇中主角被迫選擇的道路並不符合大眾和法律、道德的價值觀,所以一步錯,步步錯,越陷越深甚至被同化了還樂享其中,或者說他當時並沒有選擇的餘地,要麼干,要麼Dead或坐牢。同時也趕上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掙大錢,雖然不合法但正好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也是一種悲喜交加、五味摻雜,讓我既感到遺憾和惋惜,又充滿同情,同情那種無奈感,也更充滿各種矛盾與不解,可又有接近現實的感覺。究竟主角所做的一切是好是壞?全好不盡,全壞不然!還是善或惡?善不及惡不過。究竟一切的一切是為了什麼?但想想似乎為了什麼都已經不重要了,只不過是炮灰演繹了一場歷史!我們人人都終將會成為歷史的炮灰,要麼留下光輝的一筆,要麼什麼也沒有……
至於主角阿湯哥,在這部電影中,不再是全能的出現和存在,打破了以往碟中諜系列給觀眾高大上007、各種秀逆天技能的形象,而是徹頭徹尾的把一個普通人演繹出了味道和鮮活。看到了這樣的阿湯哥,真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也讓我覺得阿湯哥的演技實力不是一般的強。
最後,這部電影讓我有了不錯的體驗和見識,以及心理沖擊與震撼,又是一部不錯的力作電影。
Ⅳ 好電影與爛電影到底差在哪裡
好電影與爛電影的不同在於一部好的電影會有一個核心的表達點。能給帶動觀眾的情感,而不是對電影畫面的享受。在看完電影後,觀眾並不是看完就結束了。其後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回味無窮的。其實真真的爛電影意義上來講,不僅是沒有感情的輸出,還包括畫面的粗糙,劇情的雜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爛電影。
其實有些電影的畫面用心了,劇情不過關。這種電影只能介意好和爛之間。一說到好電影和爛電影的差距,人們第一想到的大多是製作,觀眾印象里的好電影大多都耗資巨大,製作精良,爛電影往往都是粗糙爛制。但是在當下的電影市場里,高投資的爛片也不在少數。
比如剛剛下映沒多久的《變形金剛5》,當初叫座又叫好的經典系列,現如今評分僅僅有4.8分。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炫酷的變形金剛,都能讓你感受到經費的燃燒,光是電影中變形金剛每個部件的繪制,就得耗費數十個小時,更別說需要配置多高的電腦才能讓他們在影片中流暢的動起來了。耗費了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但這就能把它歸為好電影嗎?
當然不能,劇情無聊,電影冗長,一個小時以後變形金剛噼里啪啦的打鬥不僅不會讓你覺得興奮,反而像安眠曲一樣讓人覺得昏昏入睡,當你終於挨到電影結束之後,除了大黃蜂、擎天柱這些在第一部你就知道的名字,其他的好像也想不起來什麼了。
而當年成本只有三百萬的《瘋狂的石頭》,卻取得了三千萬的票房。由於資金實在太過緊張,以至於整部電影只能採用數碼拍攝,連膠片都沒有留下。但這部電影捧紅了導演,捧紅了一票實力派的演員,提名獲獎無數,幾乎成了中國電影史上里程碑般的一部喜劇電影。
可見,一部優秀的電影和投入的金錢沒有關系,但一定和導演與演員真心付出的心血成正比。別把觀眾當成傻子,多用些心思去揣摩劇情結構,台詞布景,遠比沒頭沒腦地投入金錢做些觀眾已經看膩的特效更有意義。
正本清源,電影作品的差別在於創作團隊。
電影本身就是造夢,觀眾去看就想入夢。
觀眾想當「真」的去看,創作團隊就得當「真」的去拍。有代入感的才是好電影,但凡做比成樣的肯定是爛片。
如果主創們不用心、不認真,不認為自己拍的是「真」的故事,觀眾就會出戲。我認為讓觀眾出戲的電影都是不及格的。
電影產業絕對高風險,電影創作應是一幫高智商的人玩兒的游戲,阿貓阿狗玩得不倫不類的視頻,就不該讓它進影院。如果資本非要這樣做,只有活該的死去。
慢工出細活,急功近利不適合電影創作。
從態度上講,中國電影尚處於追求娛樂的小學階段,創新加娛樂才是導演制的初中階段,進入文化范疇的才是製片人制的高中階段。
從內容上講,中國電影尚處於耳鼻喉外科,歐美玩兒的才是心臟脾內科。知恥而後勇,自以為是只會固步自封,只有虛心學習,方可努力追上!
極端提示:這一切都和資本無關,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看看生產出來的那些爛片兒,不覺得丟人嗎?
第一、故事表達
我們知道電影是多種信息的綜合載體,包括文學,攝影,光學,聲音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於故事的表達,故事的表達有很多種敘事順序,當然同一部劇本,不同的導演不同的表達方法,不同的敘事方法,當然會帶來不同觀感的電影。好的電影會因為導演的腦洞而變得更加豐富,好水平獨特的導演的在電影的表達上便讓觀眾覺得有些難以適應。
第二、攝影技法
我們看電影時長被劇中的動作及打鬥鏡頭所震撼,我們知道的攝影的方法有:推拉搖移跟等,這些鏡頭的合理創意搭配,才成就了一點震撼的電影畫面,才能給我們帶來更好地觀影體驗。
第三、電影音效
作為電影的一項重要組成成分,特定的音效及背景音樂能夠更好的為電影加分,從而使觀眾更好的被帶入戲中,更好的感受電影的藝術與氛圍。
第四、電影特效
這個問題,可謂是老生長談的話題了,不過隨著我國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在電影特效技術上也有很大的提升,大家都知道電影特效都給更好的體現劇情的需要,實現一些非現實場景的畫面。
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電影是圖片、聲音的結合體,可謂老少咸宜,通俗易懂,解讀成本相對較低,娛樂性較強,與書籍、廣播相比較,更容易獲得受眾的青睞。在麥克盧漢看來,與電視這種冷媒介相比,電影作為一種熱媒介具有「高清晰度」。
絕大多數受眾通過電影這一媒介接受信息的初衷僅是娛樂而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賦予電影更多的職責,開始要求電影容納更多的內涵,就像我們喜歡談論這部改變國家的電影――《熔爐》,更喜歡批判沒有內涵,流於表面的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