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第一至第七代導演分別是誰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嘩空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2. 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
3. 第三代導演 :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導演: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指1982年自北京瞎叢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 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6. 第六代導演:例如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張元的《過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三位導演。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各有話說,第六代導演所敘述的故事,是他們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現出來,才能顯露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多元生機。
7. 第七代導演 :這里的「第七代導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後走上導演崗位,開拍第一部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他們多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電影的基本命題、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表現手法、風格,都與磨蘆櫻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新的電影意識的誕生。
「第七代導演」,其實是個很不規范的概念。因為這一稱謂既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沒有廣泛流傳;這里所歸納的導演群體,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個可以歸納為「代」的較為統一的性格、風格和流派。
注意:
其實到今天為止的七代導演名號的又由來是第五代導演所作的《黃土地》,陳凱歌1985年的《黃土地》在中國電影行業裡面砸了一個坑,業內把這個坑叫第五代導演,而後幾年,第五代導演源源不斷地往坑裡填料。
直到1988年的《紅高粱》出現,因為實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滿了,壞的是坑給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導演的輝煌藝術創作時期結束,開始步入體制化的商業片,雖然後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三部影片為第五代導演出彩了一手,但個人化、藝術化的第五代導演時代已經於1988年結束了。
但是正是因為第五代導演的出彩,在首拿國際三大獎中的金熊獎(1988·《紅高粱》)之後,業內開始捋了捋中國導演的輩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區分的,這全是靠時代的劃取和整體的創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導演開始80年代,第五代也開始慢慢走向商業化,脫個人性而類型化,當代商業片最為成功的當屬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處美國洛杉磯)。
❷ 中國大陸的七代導演及其代表作
實際上現在提「第七代」這個詞還有些早,他們應該被稱為「新生代」、或者「新銳」導演,只有被歷史的篩漏篩過之後,一切才見分曉。沙子漏下去,石頭留下來,那時候「第七代」才會浮出水面。
但是我們認為「第七代」的概念今天依然要提,這樣才會使他們感覺被注視,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沙子」涌現出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搭上第七代的列車,這不是壞事,誰也說不準,一個今天貌似平庸的傢伙將來是不是一塊石頭。
實際上他們屬於同一個群體。若列出他們的共同之處,那實在是很明顯的:他們都年輕著,實踐著,堅持著,對世界影響著。
導演:寧浩
代表作:《瘋狂的石頭》,《銀牌車手》
《瘋狂的石頭》的成功給寧浩帶來不小的壓力,他的下一部類型片題材《銀牌車手》雖然由「石頭」的300萬投資增加到1500萬元,但寧浩還是稱錢不夠花,拍攝周期拉長,眾人期待過高,都給他帶來一定壓力。目前該片已完成後期製作,寧浩表示不太去奢望它能延續「石頭」的成功,只能力求會有一些突破。寧浩拒絕給他的新片下定義為「喜劇」,他說拍的是「荒誕劇」。無厘頭的情節,令人捧腹的創意,例如「超人」代言壯陽葯等等,影片中的諸多元素還是能看到黑色幽默的影子。
2003年北電畢業前,寧浩自己出資、自編自導的電影處女作《香火》入選當年柏林電影節和香港電影節,引起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關注,於是便有了《瘋狂的石頭》的投資。這部影片的成功讓寧浩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迅速成為最被關注的新銳導演,也使他毫無爭議地成為「第七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導演:徐靜蕾
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男子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傾訴她對男子纏綿一生的愛情,而這個男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徐靜蕾把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搬上銀幕,並且是自編自導自演,開拓進取的勇氣令人欽佩。本片獲得第52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給徐靜蕾的導演之路做出了巨大肯定。如果說《我和爸爸》還是一個透著拙氣、憑借真誠打動人的作品,那麼該片已經顯露出徐靜蕾較為成熟的導演掌控力。
從最受矚目的女演員演變為有「才女」之稱的新銳導演,徐靜蕾的「轉型」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做導演相比,做演員沒有表達的自主權,況且聰明的人做演員始終是一種「浪費」,所以徐靜蕾執起導筒是必然的。和大多數沉在「底層」的年輕導演相比,「名人」徐靜蕾的電影道路會寬敞明亮很多。第一部電影《我和爸爸》,葉大鷹、張元、姜文一幫人鼎立相助,《來信》也同樣是大腕雲集,2千萬的投資「手到擒來」。這一點,使得置身「第七代」導演中的徐靜蕾成為一個「異數」。
導演:馬儷文
代表作:《我們倆》
《我們倆》講述的一老一少兩代女性的故事,90分鍾的故事只有兩個小人物,但細節飽滿,情感充沛,生活化的趣言妙語俯拾皆是,讓人莞爾,質朴和幽默中卻透出當代人深層的焦慮和悲哀。導演馬儷文以細膩的手法,表現出年齡懸殊的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情感,感人至深,本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一個朋友說,「其實馬儷文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科恩兄弟那樣的導演的人,她骨子裡的黑色和偏執無人能敵」,但出於可操作性,她之前導演的兩部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們倆》都選擇了低成本的溫情電影。終於,2007年馬儷文在劉震雲劇本的基礎上,拍出了商業電影《我叫劉躍進》,解決了文藝為體、商業為用的問題。雖然「黑色幽默」的不夠,但黑和異足夠,倒也不失氣魄。對於第七代導演的現狀,馬儷文有自己的闡述:所有「新生代」導演都像野草似的,各用各的方式往上長,就看誰的生命力更強,又保持藝術性,又能與市場相結合,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導演:彭韜
代表作:《血蟬》
《血蟬》改編自白天光的同名小說,講述兩個被拐賣後被逼利用身體殘疾乞討的小孩的經歷。導演彭韜用手持拍攝延續原作的殘酷風格,用絕望的人物命運和復雜的人性彌補原作的單薄與不足。該片和大多數現實寫照的影片一樣,採用非專業演員出演全部角色,影像風格朴實。該片最終在第60屆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一個德國記者這樣評價《血蟬》: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真實,自然,美麗,我希望在德國影院也能看到這部電影。
國內的新銳導演倒是一大筐,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33歲的青年導演彭韜,是其中「藝術絕對至高無上」的代表人之一。拍這部電影彭韜甚至是自掏腰包,把自己拚命賺來的錢投在電影上。他說有了一張國際電影節的獎狀,就不需要買衣服了。《血蟬》是彭韜的處女作,洛迦諾之行也是他第一個參加的大型國際電影節。無論如何,他的「運氣」沒辜負他的投入,這個「新生代」導演還是升起來了。
導演:李玉
代表作品:《蘋果》
「沒有想到,中國竟然能夠產生這樣令人捧腹又直面人性的現實題材電影!」這是英國最著名的電影雜志《帝國》對《蘋果》的評價。飄在北京的洗腳妹劉蘋果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個群體之一,在她身上發生的事情簡直可以用「荒誕」來形容。老公不信任她,老闆強奸了她,老闆娘百般刁難她,社會幾乎是拋棄了她……影片的刪減部分是最為遺憾的,不僅是激情戲,很多關繫到主人公命運的細節也被刪去。有人說,未刪節版的《蘋果》和刪減版的幾乎是兩個星球上的不同電影,這一點讓導演李玉欲哭無淚。無論如何,這是一部敢於誠實地面對自己、勇於說真話的電影。柏林電影節主席Dieter Cosslick毫不吝嗇對它的贊美:「《蘋果》是真正有力量的電影,是我任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中國電影。」
33歲的李玉半路出家,影片卻頻頻獲得國際影展認可,每一部又都在國內引發爭議。2000年,她拍攝了第一部記實風格的故事片《今年夏天》,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艾爾維拉.娜塔瑞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特別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在國內引起關注。第二部電影《紅顏》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讓李玉從地下走到了地上。新作《蘋果》獲柏林金熊獎提名,獲金馬獎10項提名,屢遭刪減後去年11月底已在國內上映。李玉認為,自己的本意並不是製造爭議,只是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生表達出來。
導演:程裕蘇
代表作品:《我們害怕》
《我們害怕》由棉棉編劇、主演。獲得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龍虎大獎」評委們的評語是:「這部數碼影片清晰呈現了中國社會的最新發展,其中既有偉大的成就,也有惱人的東西。」影片拍得很有生氣,也很誠實。整部影片充滿了程裕蘇眼中的上海符號,程裕蘇說,「所有的一切都試圖表現最真實的上海和上海人。」無論影片的主題、故事和導演風格,比其他年輕導演都更為豐富、平實、大氣,也更具思辯色彩。
導演程裕蘇曾被美國《新聞周刊》、《綜藝》雜志、德國《明鏡》周刊、英國《環球銀幕》譽為:「中國最值得期待的新銳導演」。1996年程裕蘇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電影製作碩士學位,回國後涉足DV拍攝。第一部電影《我們害怕》由程裕蘇自費花十萬元拍成,第二部影片則由阿迪達斯的總裁主動投資,原因是他喜歡《我們害怕》。第二部片影片《目的地,上海》,獲得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該電影節對其的評價是:「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西方從張藝謀到賈樟柯處得到的對中國及中國電影的印象。」這與程裕蘇對「第六代」的態度不謀而合,「他們看我的作品不會多說,我看他們的作品也不會多說,因為你的角度和他們的角度不一樣,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反差。」
備選人物:胡戈
代表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都說陳凱歌用三億元捧紅一個胡戈,這話頗有道理。惡搞「饅頭」讓胡戈一舉成名,但他從此也沉浸於網路視頻的塗鴉之中。雖然他的「新片」層出不窮,但總是跳出不出「網路」和「短片」的局限。可能是胡戈太過熟悉網路世界,也可能他的興趣止步於此,總之,這事有些小小的遺憾。假設胡戈開竅之後去拍電影的話,可能不比第七代中的任何一個導演差,但這只是假想,胡戈一天不從搗鼓網路短片的興致中跳出來,就不能給我們這些看客足夠的底氣去挺他。無他,期待胡戈早日從網路中醒來,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
❸ 中國電影史的7代導演各是無法歸入代系的導演都有誰
第一代:張石川 《啼笑姻緣》鄭正秋《姊妹花》
第二代:蔡楚生《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三代:謝晉《牧馬人》水華《傷勢》
第四代:謝飛《黑駿馬》張暖忻《沙鷗》
第五代:陳凱歌《霸王別姬》張藝謀《紅高粱》田壯壯《獵場扎撒》
第六代:王小帥《冬春的日子》賈樟柯《站台》
第七代:具體有誰我還不清楚
無法歸入代系的導演:姜文《紅高粱》顧長衛《陽光燦爛的日子》《菊豆》馮小剛《甲方乙方》
❹ 黃建新的演藝經歷
1979年,黃建新從西北大學畢業後入西安電影製片廠,先後任編輯、場記,並創作了電影劇本《女偵察員》。
1983年,參與拍攝影片《六斤縣長》,任副導演。同年黃建新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
1984年,與張欣合作,拍攝了影片作業《小雨中的回憶》,並改編了電影文學劇本《兵車行》。
1985年,黃建新首次獨立執導影片《黑炮事件》,該片講述探索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政治模式對人的禁錮所造成的異化。影片推出後即震動影壇,該片先後榮獲華表獎(前身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優秀故事片獎,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美工提名,第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獎,銅車馬獎優秀故事片獎、最佳男主角獎,第五屆華語傳媒大獎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佳片,第二十四屆香港金像獎評選為中國電影百年百部佳片。黃建新也憑借該影片獲得新時期十年電影獎最佳處女作獎,上海新時期十年導演獎,銅車馬獎優秀導演獎,金雞獎最佳導演提名,國家廣電部評選新時期最佳導演提名。
1986年,指導影片《錯位》,該片是黃建新「先鋒三部曲」的第二部,再次體現強烈的個人電影藝術探索。9月15日,中國電影展在北京舉行,兩百多個各國來賓前來選片。法國著名影評家貝熱龍先生看完《錯位》後說:這是中國第一部未來主義電影。澳大利亞的電影發行商說:《錯位》所表現出的幽默,一定會受到澳大利亞觀眾的欣賞。正因為《錯位》在澳受到歡迎,黃建新於1990年作為學者,應悉尼電影電視高等學院的應邀赴澳大利亞講學 。
1987年,創作了電影劇本《留學生》,改編劇本《盲流》。
1988年,指導影片《輪回》,以王朔小說《浮出海面》改編的影片,表現經濟生活繁衍變化物質富裕後精神生活的一種精神飄移現象。該片成為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作品,黃建新並憑借該片獲得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提名。同年在上海舉辦了「黃建新電影展」。
1992年,指導影片《站直啰別趴下》,影片在敘事方式、結構方法和電影形態等方面和他以前的影片有很大不同,是一種素描式的當代中國城市人心態恍惚的記錄。 該片獲得華表獎優秀影片獎,首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獎,第六屆台北電影獎「大陸優秀電影獎」,第五十屆威尼斯電影節參議院特別獎,第三屆上海影評人協會獎十佳影片,成為1995年03期《當代電影》國產十佳影片。
1993年,指導影片《五魁》,該片是由台灣投資的西部模式的影片,是一部純粹表現大陸黃土高原風味的文學電影。 影片榮獲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受歡迎亞洲影片獎,陝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影片獎。
1994年,指導影片《背靠背臉對臉》,影片改編自劉醒龍小說《秋風醉了》。片長兩個半小時,國產故事片里極為罕見的長度。該片上映後多次刷新大陸電影票房紀錄。影片獲得第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合拍片獎、第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獎、第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七屆台北電影獎大陸優秀電影獎、第一屆中國珠海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福岡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七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第五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第五屆華語傳媒大獎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佳片,該片並成為第四十八屆嘎納電影節導演雙周閉幕影片。黃建新憑借該片榮獲第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一屆中國珠海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同年黃建新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英國劍橋名人傳記中心24版,並在德國漢堡電影節舉辦黃建新作品展覽單元。
1995年,指導影片《紅燈停綠燈行》,該片為黃建新的「城市百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是根據女作家葉廣芩的小說《學車軼事》 改編拍攝的影片。它與《站直啰別趴下》和《背靠背臉對臉》被稱為「都市百態三部曲」。
1997年,指導影片《埋伏》,影片繼續延續了黃建新對小人物關注的一貫風格,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展示出最平凡的老百姓生存之間的距離矛盾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影片獲得第七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第十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特別獎、最佳故事片提名,第四十七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1999年,指導影片《說出你的秘密》,該片講述了一個由交通肇事逃逸而引發的耐人尋味的故事。影片獲得第七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雞獎最佳女配角提名,第十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
2001年,指導影片《誰說我不在乎》,主要講述了謝雨婷主人公由於一些小事爆發的家庭風波的故事。影片上映後多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榮獲華表獎評委會獎,第二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黃建新也憑借該影片奪得第九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二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提名。9月16日,《誰說我不在乎》和《說出你的秘密》成為好萊塢中國電影節的展示影片之一,也是中國電影誕生百年以來中國優秀影片在好萊塢首次亮相。
2005年,指導影片《求求你,表揚我》,本片以輕松的城市生活為主題,飽含沉重情感和道義選擇的作品。影片獲得第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特別獎、「金爵獎」影帝提名,CCTV6電影頻道傳媒大獎CCTV6電影頻道探索精神獎、最佳劇情片,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第十五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黃建新憑借該片獲得第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編劇獎。7月,舉辦黃建新電影周。 11月,黃建新應邀赴美國,在林肯中心作電影主題講演。
2008年,由黃建新監制,陳可辛執導的影片《投名狀》,該片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影片上映後取得了國產片全球最高票房,已達2.6億元,更刷新了之前《色,戒》創下的亞洲華語地區2.5億票房紀錄,位列年度華語片票房之冠。影片獲得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第四十五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第四十五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第十七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最佳男演員。同年黃建新擔任第十一屆平壤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9年,由黃建新擔任製片人和監制的影片《十月圍城》,該片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夫、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拚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該片上映後突破2.90億票房。影片獲得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第十六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第十九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最佳男演員獎。10月,黃建新擔任第三屆亞太影展評委會主席。11月,被推薦為《芭莎男士》2009中國品位成功雙重領袖年度人物候選人。
2010年,指導影片《建國大業》,該片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上映後突破4.3億票房,該片獲得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提名,第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金鹿獎」最佳華語故事片獎,第十七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突出貢獻大獎,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優秀影片大獎,第十九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黃建新憑借該片獲得第十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導演獎,華鼎獎中國最佳影視男導演獎,第十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
2011年,指導影片《建黨偉業》,該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影片上映後突破4.12億票房。影片並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編劇獎。
2013年,監制影片《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根據梁羽生武俠小說改編的3D魔幻大片,影片講述的是西北女匪練霓裳與受命暗查西北的武當掌門卓一航相戀,兩人經過重重磨難,沖破家族恩怨和門派血仇等障礙,帶領西北官民共建明月天國的故事。影片上映12天累計票房突破3.9億。該片獲得第十屆好萊塢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電影。12月1日,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閉幕,黃建新當選為中國影協第九屆副主席。 2014年4月8日,黃建新在第二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榮獲「二十年五佳電影導演獎「。4月25日,由黃建新擔任製片人、羅永昌指導的3D動作科幻喜劇電影《冰封:重生之門》在內地上映,影片為「冰封俠」系列電影第一部。12月14日,由徐克執導、黃建新編劇和監制的國內首部諜戰3D巨制《智取威虎山3D》,影片上映以來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贏,票房突破8億大關。12月21日,擔任CCTV-6(電影頻道)大型綜藝選秀節目《來吧!灰姑娘》的導師。
2015年1月,」大師微電影」正式啟動,黃建新是首位加盟「2015大師微電影」的導演,也是黃建新指導的首部微電影,作為系列首支作品的《失眠筆記》已在北京正式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