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在國外觀眾眼裡的接受度到底如何
在國外的影響力較小,接受度較低。在東亞因為文化相近,前些年香港電影輸出很多,質量也高,因此在東亞地區還是獲得不小的影響力。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
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
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2019年,全國電影票房突破64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4%,其中,國產電影總票房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27億。2019年新增銀幕9708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9787塊。中國電影市場保持不斷增長的勢頭,電影創作和電影市場皆釋放出巨大的活力。
B. 為什麼國外電影可以在中國拿高票房,中國電影在國外卻拿不到
為什麼國外電影可以在中國拿高票房,中國電影在國外卻拿不到
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榜的前幾名是非常驚人的,已經超過了50億,證明了中國的消費者的消費力的確不一般。中國的電影分別進入了排行榜的63名、74名和86名,但能進入全球排名主要因素是靠中國國內的票房,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對國產電影的貢獻微乎其微。
結語
歸根結底,還得咱們國內電影多加努力,爭取早日拍出越來越多的國產特效片,這樣大家也不至於只有國外片可以看了。為什麼我們的3部影片票房那麼高,也進入了全球票房TOP.100,可是除了中國內地,影響力卻沒有多大呢?中國電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我們期待著中國電影也成為世界的潮流,釋放出更大的文化影響力。
C. 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正在逐步增強。
從全球票房和市場份額來看,中國電影的表現越來越出色。例如,近年來,一些中國電影如《戰狼2》、《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電影的票房收入不僅在中國國內飆升,還在海外市場上創下了驚人的記錄。這表明中國電影的質量和受歡迎程度正在逐漸提高,並且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
其次,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和獎項上的表現也越來越引人注目。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被邀請參加世界各地的電影節,如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等,並且獲得了重要的獎項和認可。例如,導演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在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銀熊獎,這是中國電影在該電影節上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這些獎項和認可不僅提高了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聲譽,也為中國電影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平台,以展示他們的才華和創造力。
另外,中國電影在類型和風格上的多樣性也是其在國際上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中國電影不僅包括傳統的功夫片和古裝片,還涵蓋了現代都市喜劇、科幻片、動畫片等多種類型。這種多樣性使得中國電影能夠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觀眾的口味和文化背景,並且更容易被接受和喜愛。例如,中國導演賈樟柯的電影《山河故人》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在國際上廣受好評,贏得了許多國際獎項和認可。
最後,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和壯大也為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電影產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建設了更多的電影院和拍攝基地,培養了更多的電影人才和技術人員,並且加強了對電影產業的監管和管理。這些措施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環境和條件,使得更多的優秀電影能夠被製作和推出。
D. 功夫電影是中國電影在海外最響亮的一張名片嗎
作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先鋒,功夫電影是中國電影在海外最響亮的一張名片,在海外有影響力的華語明星也多數因其功夫片代表作而聞名。前不久,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大同市人民政府、成龍國際集團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在山西大同落下帷幕。在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對功夫電影的意義和未來進行了討論。
功夫片是華語電影走出去的先鋒,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說:「李小龍的出現改變了西方動作電影以肌肉與器械結合的傳統方式,西方人拍攝的功夫電影的幕後團隊中不乏大量東方武術指導的參與,功夫元素加上特效攝影,使得功夫完美融合進了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大片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看來,「海外電影始終處於模仿中國功夫片的階段,而且這個階段始終沒有停止過。」功夫片之所以受到海外觀眾的追捧,在於它自始至終都在傳遞中國精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梁明說:「中國的武俠精神、中國功夫,全世界人都知道,見到中國人就是『功夫』兩個字,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帶來的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就是我們『走出去』的最好基礎。」
李連傑、張藝謀、李安、甄子丹、周星馳等華語電影人都為功夫電影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是有京劇底子的成龍進一步將功夫動作進行柔性的表達,又將東方功夫和喜劇結合,獨創了新的功夫電影。在一代代功夫人的努力下,好萊塢也逐漸開始借鑒中國功夫電影里的打鬥技巧和橋段,改變了曾經粗拳笨腿的打鬥方式。
E. 中國國家形象片 在美國播出後,會有什麼國際影響
當中國形象片成為中文網路世界熱門話題時,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劉康在課堂上放映了這部片子。美國學生的觀感是:那些看起來像大款的人為什麼都那樣獃獃地站著?
「大概除了姚明,其他人他們都不認識。美國學生不明白這個片子要表達什麼意思。」劉康說,「他們要麼沒有關心,要麼看到的,都覺得這個不好。」
在給CNN撰寫的一篇評論中,劉康寫道:美國媒體的反應如何?《華爾街日報》的博客稱中國形象廣告「與美國觀眾脫節」,並且援引一位美方企業高管的話說,「廣告令人恐懼,勝過友善」。
但他仍然肯定了此片的正面意義:也許不會立刻改變多數美國人對於中國的政治印象。但它卻具有水滴石穿的功效,逐步縮小認知和心理的鴻溝。
1月30日,在中國形象片(人物篇)亮相美國半個月後,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大型實證調研結果。調查由上海交大與美國杜克大學、印第安那大學聯合組織,在2010年6月至11月開展,最終收集810份有效問卷。同時擔任上海交大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的劉康是此項目主要負責人。他指出,這項調查是中國首次在美國開展的民意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逾六成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已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影響力、在世界經濟中具有競爭力。以「情感溫度計」來評估,中國在美得分為47.97度,好感度為中立。
讓項目組感到意外的是,對於「中國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一判斷,有超過三成的美國人認為這句形容「不太准確」。而對於「中國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僅有9.3%的美國民眾表示認同。調查報告認為,無論是中國古典文化還是流行文化,在美國人眼中均還未獲得應有地位,中國在這方面的影響力還有待強化。
「中國60年的形象變遷有個通俗說法:我們經過了挨打的階段,挨餓的階段、現在進入了挨罵的階段。所謂挨罵,就是中國忽然長成了一個巨無霸,在世界上影響巨大。發展太快,對內對外均出現各種問題,就招來各種責罵和猜忌。」劉康說,美國媒體看中國大致已形成一個新模式:經濟巨人+政治專制+社會不公+文化抄襲+道德缺失,「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調查研究,在制定全球戰略時要有全球眼光,一定要知道世界如何看中國。」
老外怎麼看國家形象片?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有點模糊。它可能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但同時並沒有說中國人有什麼特別的。「
Q: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A:我來中國已經有3年半了,最初是想來看看中國的發展奇跡是什麼樣的。
Q: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A:我覺得中國是個非常有趣、擁有多元文化的國家。中國有很大的潛力,而且似乎中國人都察覺到這一點,想向全世界證明中國的強大。不過,中國還有一些地方很臟,那裡的人們沒有意識去保持一個干凈的城市、干凈的家。
Q:中國人容易打交道嗎?
A:我覺得中國人非常努力,也非常有野心。但我不得不說,這種野心有時會把他們變得自私,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去踐踏別人。但一旦你找到了友情,中國人也會是非常忠誠、非常好的朋友。
Q:你看了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嗎?
A:我覺得有點模糊。它可能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但同時並沒有說中國人有什麼特別的。
Q: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A:我來中國已經6年半了。當時來中國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無法忍受「喬治灌木」政權。我說不出他的真名,因為一說就想吐;第二個原因是,過去20年裡,我的三個好朋友來中國後都帶回去了漂亮的妻子。他們的妻子都勸我來中國。
Q: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A: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在這里大膽地總結一下,一是中國女人是極品,因為她們千年以來和被父輩溺愛的男人競爭。這樣的放縱和偏愛讓他們變得傲慢,無視一切批評和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從未被女性司機攻擊過,只有男性。二是,中國是個超乎想像力、充滿活力的國家,卻患有所有發展中國家的通病還加上發達國家的一些毛病—貧困、猖獗的消費主義、污染、腐敗、極度的收入不平等、盲目地追求財富,還有這一切帶來的後果。
總之,我對中國的總體印象是又甜又酸。
Q:中國人容易打交道嗎?
A:我能說什麼呢?我的妻子是中國人。我很幸運,因為每天一起相處的許多中國同事都很棒。但在馬路上,就是另一個故事了。許多男司機像是謀殺的狂熱者,基本禮儀不存在。總體的感覺是:作為個體,中國人是非常優秀的人,也是很棒的朋友;作為群體,他們卻很難打交道,因為他們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對於西方人來說很難理解。
Q:你看了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嗎?
A:在BBC、CNN和CCTV新聞剛播出的時候就看到了。來中國之前,我曾在美國公司的市場策劃部門工作過20年,因此我對宣傳技術和策略很熟悉。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對這個宣傳片很不解。除了姚明之外,它聚焦在美國人都不認識的中國人,而且過於依賴文字,沒有傳遞出特寫人物的正面信息。因此我覺得這個視頻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沒有彰顯出中國的充滿活力的國家形象。
Q: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A:7年前來中國從商。
Q: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A:非常好!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印象很好,在這里任何問題都能得到解決,不像在其他國家。不管我走到哪,總覺得很受歡迎,也很安全。
Q:中國人容易打交道嗎?
A:我總是被熱情款待、被尊重。我遇到的中國人都對他們自己、公司和國家充滿雄心壯志—中國第一!
Q:對中國形象宣傳片有什麼樣的評價?
A:除了展現出中國豐富的人群和他們的成就之外,我不太清楚它們想傳達什麼樣的信息。
在中國之外,中國的形象來自於媒體,之外是電影(李連傑、成龍)、電視、體育、奧運會、世博、上海、北京、中餐廳!中國很大,地域和人口的差異化也很大,沒有來到這里是很難理解和欣賞到的。能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片子,應該能展現出除了兩大主要城市、電視、電影、體育之外的另一個中國形象,比如多元的地域和人口,還有高速鐵路系統,日本就以它的Shinkansen高速列車聞名。當然,只有幾十秒鍾要給出這么宏大的一個信息確實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Q: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A:我是2003年3月到中國的,正是SARS爆發的時候。在景德鎮,我學了漢語,也學了中國傳統陶藝。我已走遍中國的南方,北方我去過北京、西安和甘肅。
Q: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A:中國是個迷人的地方,有非常豐富的食物和風景。我很高興能住在像上海這么大又這么安全的城市。這里有許許多多的機會,我很榮幸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員。
Q:中國人容易打交道嗎?
A:我來自加拿大溫哥華,那裡有很多中國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有中國朋友,所以我並不需重新去適應中國文化。我妻子是個上海女孩,我和她的家庭關系很親密。我還有個14歲的中國侄女,如果她代表著中國的未來,那一切都會很美好!
Q:你看了中國形象片嗎?
A:我覺得更像是宣傳片,而且沒有表現出為什麼中國是個了不起的國家。也許視頻會讓中國人感到驕傲,但在時報廣場上播放在我看來並不是這么重要。如果中國想要打動世界,我想拿出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的姿態將更會被接納。
外國人現在特別怕中國人有錢
網路CEO,這是一個特別差的例子。美國人現在特別怕中國人有錢。我覺得應該重視中國老百姓,而不是精英人物。
N:如何評價國家形象片?
J:浪費錢。我覺得那個廣告不會改變外國人對中國形象的想法。
N:外國人什麼想法?
J:這兩年有一些變化。奧運改變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使很多外國人看到了特別發達、組織能力特別強的中國。之前他們都覺得中國特別落後。奧運之後,金融危機爆發,尤其近一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怕中國,尤其是經濟方面,比如美國政治界抱怨中國偷了他們的工作。很多美國人很緊張,一直覺得美國是世界第一,是老大,最強,現在感覺可能不是這樣了,感覺他們在走下坡路。
片子最大的問題是選擇了一些人物來代表中國。這個OK,可以,像姚明,很多美國人都認識,也是正面形象,運動員。但也有很多是中國的有錢人。比如網路CEO,這是一個特別差的例子。因為美國人現在特別怕中國人有錢。你告訴他們,我們中國人也有錢,反而讓美國人更怕、更反感。我覺得應該重視中國老百姓,而不是精英人物。怕中國的人如果能夠了解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不會那麼怕。
中國光鮮的這一面,外國人都已經知道了。你光說你好,可能別人心裡還不是很舒服。
N:讓你來做的話,會怎麼拍呢?
J:我做的視頻里,外國人最喜歡的是能夠表現中國藝術、音樂、文化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沒有跟西方人那麼不一樣。包括一些學中文的外國人,他們研究中國都是關於政治和經濟問題。但關於中國生活的樂趣,很多外國人不是太了解,所以你越強調中國政府的實力,越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
爬長城是我的個人愛好。像春運,買火車票的問題,也有體會。我自己有一個小公司,有五個人,他們過年回家都特別難。我1995年來中國時第一次聽說買票難,到今年,這個問題還沒解決。說明這個真的有問題。
我剛到北京時,很多人的私人生活選擇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個人檔案,是特別重要特別痛苦的事情。檔案辦不好,你要搬家、結婚、換工作,都不行。要結婚還要申請工作單位的許可。現在,很多這方面的限制已經沒有了,老百姓比較自由了,結婚換工作都沒有那麼多的官僚障礙了。
N:你接觸了很多精英人物,也有互聯網意見領袖,也接觸了普通民眾,感覺什麼人更能代表中國人的形象?
J:現在很多中國人特別討厭「被代表」。沒有辦法找一種人,代表那麼大、那麼復雜的社會。說中國人有錢,確實有。說中國人窮,也有很多人解決了溫飽問題就沒別的了—這都是中國。中國社會已經多元化了,這個是好事。
N:在中國人眼裡,大國概念一直是冠在美國頭上的,現在懵地一下子中國也成了大國,你有這個感覺嗎?
J:中國是一個大國,可它是一個矛盾很多的大國,並沒有那麼簡單。最近很多西方報道說,中國要超過美國,也讓很多美國人覺得害怕,好像美國很快就不是第一了。但在中國,有些憤青會說「對啊」,可很多老百姓並不這樣認為。現在很多中國官員的孩子拿美國綠卡,這個我覺得很能說明問題。中國的軟實力還是有限的,不能像美國一樣能吸引全球所有人的興趣。
N:你怎麼看國家形象片這類公關活動?
A:實際通過這類東西更能夠了解政府——政府希望用什麼方式來表達自己。國家委託一個機構做類似的工作,這類工作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個是考慮委託人的愛好,委託人的偏見,委託人的經費能力,委託人的目標等等。第二種是考慮目標人群要了解的是什麼。從一般的工作效率來講,第一種更重要。
N:就是經費提供方滿意就好了?
A:對,就是令政府滿意就好了,他還會繼續用你。實際上這些東西的效率和結果非常不容易評估,有多少美國人看了這個片子之後對中國的形象很大變化?這根本無法知道。不過領導人看這個片子說好,就非常有用,所以好的公共活動要說服委託人。
N:只有中國這樣么?
A:在中國這種現象可能比其他國家更普遍,但是並不能說在德國等西方國家就不存在。我認為類似活動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設法影響目標群,但是,我估計大多數實踐起來都是在影響委託者。
N:每個國家都希望推廣國家的形象,覺得其他國家並不了解自己的國家或者人民。
A:這裡面有個問題,一個是形象,一個是了解。形象是很復雜的,和了解完全是兩碼事。以德國人的形象為例子,德國人就是很忠實,很可靠,很枯燥,很刻苦,你覺得這符合你對德國人的印象么?
N:符合。
A:對,可以這樣說。但200年前,德國的形象在歐洲完全不同。德國人喝酒,沒有文化,野蠻,愛打架等等,而現在德國被認為是一個工程師的國家,這種形象是工業化後期慢慢形成的。
但是這種形象一旦形成,要改變通常不容易。
有意思的是,我碰上了很多在德國呆過的中國人,他們有很多和德國人相處的經驗。具體到他們熟悉的個人,一點都不符合這個形象。可是他們看「德國人」馬上又回到了原來那個形象里。他會講他認識的那些德國朋友多麼不忠實,不靠譜。但是,你問他德國人是什麼樣,他還是回答忠實、靠譜。
所以,別以為拍一個片子就可以改變一個什麼形象。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3-04/1138220523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