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影評500字
擴展閱讀
經典韓國老電影 2025-04-12 01:33:21
包養的微電影 2025-04-12 01:33:21

中國電影影評500字

發布時間: 2025-04-11 05:37:27

1. 《霸王別姬》500字觀後感影評

《霸王別姬》是一部融合了悲歡離合、人生百態的電影,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打動了我。影片中,程蝶衣的一生,是對京劇藝術的執著追求,也是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驗。
一、程蝶衣與京劇
程蝶衣對京劇的熱愛,是從他童年時期就開始了。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堅持學習京劇,對自己的表演有著極高的要求。他的藝術生涯充滿了坎坷,但他對京劇的熱愛和執著從未改變。即使在生活中遭受了種種磨難,他在舞台上依然能展現出最完美的自己。
二、程蝶衣的人際關系
程蝶衣與師兄段小樓的關系,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線索。他們之間的感情復雜而微妙,既有師兄弟之間的親情,也有對彼此的依賴和佔有欲。這種復雜的情感,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而微妙。
三、歷史背景下的悲劇
《霸王別姬》的故事,發生在我國歷史動盪的時期。在這個背景下,程蝶衣和段小樓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四、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影片中,程蝶衣和段小樓的性格,是兩個極端的例子。程蝶衣性格執著、堅韌,對藝術有著極高的追求;而段小樓則更多地體現了人性的陰暗面,他自私、懦弱,對程蝶衣的感情也是復雜的。
五、愛的代價
影片的結尾,程蝶衣選擇了以自刎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他對愛情的極致追求,也是他對人生的絕望。他找了幾十年的霸王,最終卻發現,霸王就在自己心中。
總的來說,《霸王別姬》是一部深度和藝術性都極高的電影,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了人生的苦樂無常,對人性和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2. 《霸王別姬》500字觀後感影評

《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找了幾十年的霸王,卻一直沒找到。觀後感五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霸王別姬》500字觀後感影評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霸王別姬》觀後感一

影片開始以主人公對娘說的:「娘,天冷,水都凍冰了。"開始,即奠定了影片的悲涼基調。

主人公小蝶因為是妓院所生,不能留長久,所以被母親託付給了梨園行戲院,而主人公蝶衣的左手上多一根手指,戲院不肯收留,母親便在寒冷的冬天裡把他的臉蒙上,用菜刀切掉了那根多餘的手指。自此,蝶衣的戲院學戲成角兒之路開始。經過重重的磨練與打擊,蝶衣終於在內心底唱出了那句"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而他與師兄段小樓的配合也是天衣無縫,完美無缺,在京中可謂達到了無人能比的地步,程蝶衣與段小樓成了真正的角兒。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程蝶衣希望能與師兄唱一輩子的戲,而師兄段小樓卻深知戲非人生,眷戀紅塵,與妓院頭牌姑娘菊仙結為連理。入戲太深的程蝶衣卻一直認為菊仙是個潘金蓮。因為三人的微妙關系和當時的歷史環境(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等),他們的《霸王別姬》也漸漸走上沒落的道路,二人風光不再.......

影片整體可以說從變和不變兩方面來談,程蝶衣曾對段小樓說「師傅教他們從一而終」,而他做到了,他和段小樓唱了一輩子的霸王別姬,從未變過;而段小樓卻從未停止變過,從一開始的年少輕狂和袁四爺較真是走五步還是走七步,到給袁四爺鞠躬哈腰請他幫忙,再到後來對程蝶衣的背叛和與昨日尚在溫存的結發妻子的極力撇清關系,都說明了他的變。

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為了心中的霸王揮刀自刎,敢愛敢恨的菊仙為了他的絕情上吊自殺,一切都是因愛而起,因絕望而收........

《霸王別姬》觀後感二

寫寫霸王別姬的觀後感。

段小樓與程蝶衣小時候的名字為小石頭與小豆子。

師哥總是照顧師弟,在那個「集體宿舍」里,很是累,很是苦,但也有奔頭,因為將來又可能成角兒。

在這里主要想講講倆個人的性格。

首先師哥段小樓是個性格開朗,喜歡樂於助人,但心思卻沒有那麼縝密。

他的樂於助人也僅限於日常看的見的生活里,沒有想在思想上,想法上去改變或是幫助其他人。

段小樓的思想世界比較淺,所以比較容易快樂,也不屑其他人的眼光。

這是他們的徒弟小四搶了虞姬的角色,後來演霸王的師哥來給屋內失落的師弟認錯和勸阻時說的話。

「你也不出來看看,這世上的戲都唱到哪一出了。」

師哥段小樓適應著周圍的變化,而師弟程蝶衣卻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才是你的虞姬。

所以我認為在這個片里演霸王的角色是師哥,所以才有人說程蝶衣應該是同性戀,我卻不這么認為。

我認為程蝶衣只是迷戀與執著,痴迷與虞姬這個受保護,受楚王掛念的這樣一個角色,

如果就算這個楚王不是師哥而是師姐,他也會一樣的痴迷。

按現在的話就是,虞姬的感情是在與楚王的感情世界裡,至於誰是楚王根本沒有關系。

其次小師弟程蝶衣則完全相反,雖然也是男孩,卻特別的安靜,他的思想世界裡很深也很窄。

別人說的一句話,裝在心裡幾十年都不會丟的那種。非常執著,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裡。

小時候段小樓說了一句,「霸王要有這把劍,早就把劉邦給宰了,當上了皇帝,那你就是正宮娘娘了。」

就是師哥隨口說的一句,程蝶衣卻一直記在心裡,當他看見袁有這把劍,也有意思贈與他的時候,無論其代價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程蝶衣一直活著戲里,應了那句「不瘋魔,不成活」。

《霸王別姬》觀後感三

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空房中,一時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聲。時間,彷彿被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

「哈!想不到我項羽也會有今天!事到如今,我無顏再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還有百姓們,都是我親信了劉邦呀!」說完,他久久地凝視著江面,目光如此涼。忽然,他抽出佩劍,反手一插,只見一股鮮血迸出,這個曾經稱霸一方,無比風光的漢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別姬》講述了一代霸主項羽難信劉邦,對他過於盲從,最後被劉邦設下埋伏,逼至江邊,絕望中自殺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後那段描述項羽自殺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靜心細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條常識上嗎?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最簡單的道理。假如他牢記這個常識,十年之後東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萬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那時利用常識的勝利者。

東漢末年,諸葛亮走出隆中,輔佐劉備,建立蜀國。而他的成功就在於善用常識。

君見城門大開,城內無兵,必以為有埋伏。這是常識,卻也是成敗的關鍵。諸葛亮彈琴城上而退十萬兵馬,就是利用這一點。一點小常識,使諸葛亮成為了不敗的王者。

忽視常識如殘花,必將凋零,利用常識如雄鷹,展翅高飛。盲從常識的人自掘墳墓,踐行常識的人錦途千里。

仰視藍天,我發現,成敗皆因常識!

《霸王別姬》觀後感四

看完《霸王別姬》,內心感觸頗深。在之後的幾個夜裡,我總會憶起"那個比煙花還要酸楚幻滅上千萬倍的江邊虞姬,在漫天風雨的歲月里回眸淺笑,清唱著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萬劫不復......"

小豆子在沒進戲園學唱戲的時候,生活的很凄慘,沒有被同齡人理解,十分缺愛,反而因母親的妓女形象遭到嘲笑鄙夷,本就脆弱不堪的小豆子更加痛苦,宣告著要與這妓女的恩斷義絕。要知道小豆子是十分渴望得到身份的認同,十分需要可以依偎的懷抱的。

就在這時,小石頭出現了,他以一個師兄的身份無時無刻都保護著自己,失去母親的小豆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和尊重,他逐漸將對母愛的渴望轉移到了師兄身上。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依賴,沒有他活不了。

小豆子蝶衣自小便被灌輸「我本是女嬌娥」的論斷,漸漸長大的他也就慢慢接受了這個觀點,與師兄產生了霧里看花般的曖昧情愫。但師兄段小樓卻在現實中娶了妓女菊仙,在蝶衣看來這無疑是背叛了他們倆的感情。

當程蝶衣拿著苦苦找尋的劍來到段小樓的婚禮上,祈求對方回應昔日的誓言時,卻被那句「又不上台,拿劍干什麼」弄得無言以對,這一刻他的心碎了,對面的男人從來不曾理解他的愛與痛,唱思凡時沒有,被張公公蹂躪時沒有,入戲瘋魔時還是沒有,只有在此刻,他感覺萬念俱灰。

段小樓到底不是個霸王,他習慣了活在凡塵俗世中,演戲只是謀生的手段,戲罷就得抽身,然後娶妻生子,求一個安穩。而不像蝶衣,他把戲當做生活,戲外的他亦是戲內的他。

《霸王別姬》這部戲展現了人性的黑暗,所有人性的醜陋都曝光於眾,展現在熒屏上,令人感概悲傷。

《霸王別姬》觀後感五

戲園子的兄弟那麼多,而真正的角兒卻只有那麼一兩個,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當小賴子看到小豆子扛著刀面的抽打卻依舊一聲不吭時的那種硬漢氣息,他知道他輸了。

輸得一敗塗地,永遠也當不了角兒。所以他囫圇吞棗地吃掉了冰糖葫蘆,然後繫上根繩,踢開了凳子。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片中的師傅這樣說的。

所以這非同一般的小豆子和小石頭自然在許多年後成了程老闆和段老闆。期間承受的壓力也定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到後來連段小樓扛不住世道的變革而開始賣西瓜,只留程老闆一人獨扛京戲的大旗。所以大概真正的角兒只有程老闆一人,而他的成長之路,也是踩著眾師兄弟隕落的身軀攀爬而上。

很多人說程蝶衣成了真女人真虞姬。但我覺得他當年可以扛住師傅的鞭打且一聲不吭,

多年後可以為救摯友而放下尊嚴為日本人唱戲,他真的是個漢子,一個錚錚鐵骨重情重義的漢子,雖然性取向被外界強硬扭曲,但雄渾風骨依舊是屹立不朽。

可就是這樣一位受人追捧,豪車出入,紅極一時的英雄,遭受著被生母拋棄,被太監強奸,被愛人出賣,他依舊咬牙堅持毫不妥協,他依舊不認命,因為他心裡有東西,有那種對霸王的執念。

他真的是個足以頂天立地的男人。

這讓我想起了最愛的《教父》,影片最後麥克下令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哥哥,他離開了心愛的妻子,必要時他也可以犧牲曾近忠誠過的夥伴,他為了家族的利益眥睚必報 不顧一切,拋開所有雜念,斬斷情絲,彼岸重生,只因為他心裡有振興家族的執念。

程蝶衣找了幾十年的霸王,卻一直沒找到。

十一年後,他終於找到了,就是那個曾經執著地唱著「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的自己。

所以他拔劍自刎,結束了虞姬的生命,活成了真正的霸王。

你想作英雄,怎麼不問問作英雄的代價。

戲園子的兄弟那麼多,而真正的角兒卻只有那麼一兩個,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當小賴子看到小豆子扛著刀面的抽打卻依舊一聲不吭時的那種硬漢氣息,他知道他輸了。

輸得一敗塗地,永遠也當不了角兒。所以他囫圇吞棗地吃掉了冰糖葫蘆,然後繫上根繩,踢開了凳子。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片中的師傅這樣說的。

所以這非同一般的小豆子和小石頭自然在許多年後成了程老闆和段老闆。期間承受的壓力也定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到後來連段小樓扛不住世道的變革而開始賣西瓜,只留程老闆一人獨扛京戲的大旗。所以大概真正的角兒只有程老闆一人,而他的成長之路,也是踩著眾師兄弟隕落的身軀攀爬而上。

很多人說程蝶衣成了真女人真虞姬。但我覺得他當年可以扛住師傅的鞭打且一聲不吭,

多年後可以為救摯友而放下尊嚴為日本人唱戲,他真的是個漢子,一個錚錚鐵骨重情重義的漢子,雖然性取向被外界強硬扭曲,但雄渾風骨依舊是屹立不朽。

可就是這樣一位受人追捧,豪車出入,紅極一時的英雄,遭受著被生母拋棄,被太監強奸,被愛人出賣,他依舊咬牙堅持毫不妥協,他依舊不認命,因為他心裡有東西,有那種對霸王的執念。

他真的是個足以頂天立地的男人。

這讓我想起了最愛的《教父》,影片最後麥克下令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哥哥,他離開了心愛的妻子,必要時他也可以犧牲曾近忠誠過的夥伴,他為了家族的利益眥睚必報 不顧一切,拋開所有雜念,斬斷情絲,彼岸重生,只因為他心裡有振興家族的執念。

程蝶衣找了幾十年的霸王,卻一直沒找到。

十一年後,他終於找到了,就是那個曾經執著地唱著「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的自己。

所以他拔劍自刎,結束了虞姬的生命,活成了真正的霸王。

你想作英雄,怎麼不問問作英雄的代價。

3. 對中國電影的評價500字

在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強列沖擊的今天,我不惜標榜自己是一個狂熱的、激進的、矯枉過正的民族主義份子。但一提到中國的電影文化,我立刻焉了氣,像一個剛吹了牛,馬上露陷,羞得無處藏身的小丑。國產片看一回後悔一回,後悔自己幹嘛花寶貴的時間看這斯那斯?於是近半年以來我一部電影都沒有看,趁著春節之際讓自己放浪形駭一回
29日看了以下三部國產片,以下是觀後感也好,影評也罷,總之是我不得不說的一些話:
《夜宴》《楊家女將軍令如山》現代國產古裝片最大的問題是:追求形式化的視覺沖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用於形式的元素有:重金、排場、道具、演員、陣容、花樣,作秀等。相對而言,影片的思想和內涵越來越來越單調,越來越重復。所用的元素無非是:復仇、武打、戰爭、愛情、性……尤其是《夜宴》《赤壁》片中牽強附繪的色情,簡單令人作嘔。韓國的古裝片,則恰恰相反,皇宮類似我們的民宅,民宅就是幾處草0000子,那麼長的電視劇《大長今》《醫道》什麼的,幾乎沒有一個性愛境頭,不也在我國興起一股「韓流」嗎?
手機》據說是幾年前的賀歲片,葛氏主演,我比較喜歡他冷幽默式的風格。遺憾的是片中幽默的段子太負面,劇情也很平淡。通過手機這個大眾化的通息工具,反映的社會問題確實具有普遍性,也非常之「中國特色」。手機本無問題,但人們卻用其撒謊、愛昧、冷漠、訛詐等,人性陰暗面藉由科技化的工具一一放大並傳播,大有全民惡俗之感。看完後就像不小心吃了一顆外觀完好裡面卻已生蟲的蜜棗,不吐不快。於是乎不僅不想回味片中的內容,而是迫不及待地想摸去對這部影片的記憶,否則難以安眠。第二個感受是我當即就模仿著京腔將電影中的那份猜忌用在老公身上。但他那人透明得跟玻璃似的,我查無罪證,只好作罷。同時也覺察到自己真是無聊,好好的,幹嘛要去學電影中不好的呢。
一部影片揭露醜惡,僅僅是讓人認識丑惡,還是遠離丑惡,更或是減少丑惡?換句話說一部影片要弘揚美好,僅僅是讓人認識美好,還是親近美好,更或是增加美好?僅此一點,影片的境界相去甚遠。比如說:我看完《我和妻子的1779個故事》這部影片,當時產生的想法是:我也要為我所愛的人(女兒)而堅持寫作。也要讓愛我的人(老公),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愛我的人(夫/妻)和我愛的人(孩子)都還健康地活著,並且就在自己身邊,這是天底下最大幸福。夫復何求?
此外還是《東京物語》《亮眼睛》等片子古老而又樸素,卻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一份溫情。當然章子怡剛出道時拍的《我的父親母親》也可歸於此類。
以上是我對中國電影的基本看法,當我再標榜自己是民族文化忠實的擁護者時,一定會加上一句:「中國電影除外」。

4. 愛國主義影片影評500字,一篇,急

《南京!南京!》終於在銀幕上亮相了。這部電影觸及了敏感的話題,拍攝難度極大,但觀眾的評價卻出奇地高。我注意到,那些擁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往往沒有勇氣發表過於激烈的批評,但我也推測,這類電影可能並不被某些人所認同,盡管他們不會公開表達出來。其中一類人是那些極富民族主義情懷的人。我對民族主義的定義始終感到困惑,對日本侵略者究竟是人還是野獸,我也一直不清楚。然而,陸川導演竟然用兩小時的時間,讓觀眾逐漸認同日本士兵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這確實令人震驚。在中國,很多人認為日本士兵天生就是野獸,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為此,他們花了幾十塊錢和兩個小時,卻得到了與常識相反的故事,自然會覺得不滿。

另一類人則是期望從電影中獲得教育意義的觀眾。王小波曾說過:「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閱讀一本書,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從中受到教育。」這種期待教育意義的心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他們甚至具備當小學校長的潛質,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以接受教育為目標。帶著接受一次深刻愛國主義教育的期望,他們走進了電影院,然而,電影中的場面顯得較為平淡,日本人也被描繪成普通人,這讓他們感到失望。

這部電影的爭議在於,它試圖打破傳統觀念,將日本士兵人性化。這無疑觸及了某些人的情感底線,但同時也引發了更多的思考。歷史的復雜性不應被簡單化,每個人都有權利去理解這段歷史,去思考其中的復雜性。正如電影所展示的,戰爭中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個故事都值得講述。電影讓我們意識到,歷史不僅僅是血與火的較量,更是人性與道德的考驗。

總的來說,《南京!南京!》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關於歷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它讓觀眾重新審視那段歷史,思考戰爭的意義。電影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讓我們在思考中成長,在反思中前行。無論是民族主義的擁護者,還是期望教育意義的觀眾,這部電影都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讓我們一起期待,這部電影能夠引發更多關於歷史和人性的深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