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17年中國電影所指的是什麼樣的
擴展閱讀
2020秋霞電影網一直 2025-04-13 01:54:52
看電影坐哪比較舒服 2025-04-13 01:54:07
手機倫理電影免費觀看 2025-04-13 01:53:30

17年中國電影所指的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5-04-11 07:54:20

『壹』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中國電影所指涉的歷史和地理范圍非常之廣,它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海外華人社區。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電影工作者們開始大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國電影獲得許多國際大獎,而且逐年增多。由於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歡迎,中國電影工業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外資並且不斷地與外方合作拍片。隨著電影生產和消費的國際化,中國電影實際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也就凸現了出來:它是由中國人為中國人生產的嗎?假定關於中國電影的性質已達成某些共識,那麼,紮根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而有別於好萊塢現象的這種電影有它自己的特點嗎?這些特點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國際電影界所洞察與闡釋的呢?這些特點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形成有意義的國際對話呢? 回顧中國電影一個世紀的發展,不由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義的歷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電影在西方發明。這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戰敗之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年。自從1895年以來,世界范圍內視覺技術的發展與中國這個正在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事件的聯系日趨緊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戲在上海的徐園上演。在此後的百年間,引進的西方電影技術在中國本土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這項研究里,我們把中國電影史的斷代精確地界定在這百年(1896~1996)間,並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遠影響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決定的。我們把1896年作為起點,因為從一年開始,中國電影的消費與銷售開始具備跨國家的性質(當然也可以設想以始於1905年拍攝的第一部中國影片或是 1913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故事片作為中國民族電影史的開端)。 我們把對於中國三個地區(大陸、台灣、香港)的電影的探討下限定在1996年,因為從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獨立於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這一中國歷史的全新篇章無疑將會對中國電影,特別是對後殖民的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盡管預測將來的中國政治和中國電影的形貌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可以在次對中國跨國電影百年史進行一番梳理。我們將探究在中國電影史的整個發展歷程中的影像生產與消費的一系列模式:從傳統的"影戲"到機器再生產的現代時期的"電影",到後現代時期的電子影像的"模擬"(simulacrum)。我們的假設是,這樣一種視覺的歷史詩學不可避免地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學相聯系,而且深深地植根於跨國資本的經濟學之中。自從電影媒體完全整合到經濟和文化之中並調和這兩者以來,它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和勾畫中國文化政治與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兩者關系的輪廓的一個很具說服力的例子[1]. 接下來我將簡要回顧歷史,並對可被稱為"跨國的中國電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個相關的理論。種種跡象顯明,似乎只有在恰當的跨國語境中才能正確理解中國的民族電影。人們必須以復數的形式提及中國電影,並且在影像製作發展過程中把它稱作跨國的。中國個案中的跨國主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作觀察:第一,19世紀以來,特別是在1949年以後,中國分成了三個地緣政治實體——大陸、台灣、香港——由此而來,這三個地區之間出現了中國的民族電影/地區電影的競爭與合作。第二,在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國電影的生產、銷售、消費的全球化。第三,電影話語本身對中國及中華性的表述與質疑,即對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華人中個人或群體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族群認同、以及性別認同的交叉檢驗。第四,一次對中國"民族電影"的重新回顧與審視,就好象是在回顧性地閱讀跨國電影話語的"史前史".這一過程旨在揭示民族電影話語的政治潛意識——電影的跨國根基與條件。這些是任何一個民族電影規劃必定要克服與超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免受實際的或假想的帝國主義的危害,或是為了迫使少數民族保持沉默來維持國家統一。

『貳』 為什麼現在香港的影片,無法超越90年代的香港影片

我們無論如何都得承認,曾經的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的香港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無論是演員、歌手還是導演、編劇,都非常優秀,而今這一「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原因很多下面簡單說幾個。

現在的香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新的優秀的演員、導演或者編劇了。現在的香港導演圈中還是徐克、吳宇森、王晶等人在苦苦支撐,新人導演幾乎沒有哪個特別出彩的。

像是張國榮、張曼玉這樣的國際巨星更是沒有,甚至連苗頭都看不到,要知道就算是美國好萊塢也是要靠著「巨星效應」支持的,更何況只是「東方好萊塢」呢?

「後繼無人」是香港影視圈至今沒有起色的根本原因,當年的黃金時代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受到的思想啟蒙普遍是「新浪潮」,而如今呢?泛濫的充斥的廉價文化下,「娛樂至死」已經越來越明顯,像許鞍華這樣導演還會再有嗎?

近些年的香港電影普遍質量偏低,包括前段時間上映的帶有「原汁原味」香港味道的《妖鈴鈴》也不受觀眾喜愛,徐克的《奇門遁甲》口碑票房雙失敗,吳宇森的《追捕》被集體嘲諷。

現在的香港電影人,唯一還能在大陸保持「節操」的可能也就剩下「大家都欠他一張電影票」的星爺了,但是電影票早晚有還完的一天,以目前星爺電影質量的發展,我認為「還完」的一天越來越近了。

除此之外,現在頻頻曝出的香港影視圈「性丑聞」事件,讓大家看到了香港影視行業最為黑暗的一面,由此可見香港的娛樂圈體制也是存在巨大問題的,這樣的問題也終將成為影視行業發展的最大隱患。

老影人幾乎「江郎才盡」,新的影人又難以出頭,加上體制存在的種種問題。香港電影走向沒落幾乎是必然現象,想要改變,最先要在體制上尋求突破,培養新力量,才能再創輝煌。

『叄』 武俠片的歷史發展

先秦之後,以武術和俠客為主角的小說逐漸興起,至唐代,形成第一個高潮。當時的《紅線》、《聶隱娘》等等,皆已有武俠小說的影子,但還未全面成熟。到了明代,《七俠五義》、《英雄兒女傳》等等開始流行,此時的武俠已經擺脫了唐代武俠中俠客依附政治、並為政治效力的窠臼,呈現出「游歷於江湖、行俠於社會」並與政治對抗的角色特徵,這種精神和春秋時期的「俠客」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武俠小說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行,並取得了大眾的認可,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學形式。
電影傳入中國以後,以武俠和武俠精神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開始慢慢與其融合。第一部中國武俠電影,是1925年拍攝的《女俠李飛飛》。該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執導,林雍容,粉菊花,吳素聲主演。講述了一個女俠憑借武功成他人愛情之美的故事。影片雖已有後世武俠電影的雛形和精神氣質,但未脫胎傳統戲曲故事結構,結尾亦落入俗套,故未有太大影響。真正使武俠電影進入世人視線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
該片根據「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是第一部根據原版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影響力巨大,觀者如潮,製片公司賺盡了票房和口碑。此後,續集連拍,一共拍攝了十八部,創下中國電影史上續集最多的單片電影。
武俠電影,作為中國一種獨特的電影類型,開始進入中國電影史。
從30年代開始,因為《火燒紅蓮寺》的火熱,中國開始出現了無數奇奇怪怪的武俠片,這些武俠片良莠不齊,大多取材於稗官野史,或追求新奇,或熱衷舊思想,文化質量不高,技術水準也沒有突破。1937年後,全面抗日中斷了武俠電影。
一直到了60年代,中國武俠片在題材和拍攝風格與技術兩方面,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邵氏從五十年代開始拍攝武俠電影,但不受歡迎,只好與「黃梅調」結合。此時的武俠片仍舊根植於傳統戲曲中,在服飾、台詞、劇情等等方面保留了較大的戲曲痕跡。
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對泛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張徹在1967年拍攝傳世之作《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這部影片奠定了張徹在影壇的重要地位,被人稱為新派武俠電影。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只是陪襯。張徹的電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剛烈的俠客,個性獨立,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標准,看重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是陪襯。
新派武俠擺脫了老派武俠的套路,在技術上也有了巨大的嘗試和突破,一些風格化和接近生活化的人物裝扮及審美情趣開始呈現,但,真正引起巨大轟動、標志武俠電影成熟起來的是,1971年由台灣導演胡金銓拍攝的《俠女》。
這部改編自《聊齋》的中國武俠電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冷靜懸疑的氣氛、熟練精準的技巧和滲透其中的禪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評,一舉奪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在世界范圍內推向了頂峰,這是中國武俠片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它標志著武俠片這種類型正式獲得世界承認並載入世界電影史。
該片在畫面和劇本兩方面確實頗有新意,導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鑄就了它的成功。竹林、斗笠俠客、政治迫害、輕功、射箭、野外拍攝等等影響後世巨大的武俠元素,皆由此片獨創。而源於道家的山水情趣和政治冷淡,深刻契合中國長久農業社會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該片女主角——徐楓(現台灣湯臣集團總裁)扮演的女俠,輕靈颯爽,扮相利落,幾乎成為後世所有女俠的定格。而她飛身上樹時,驚人的一剪(剪輯特技),艷驚四座,被冠以「中國武俠第一刀」的美譽,在70年代影響力巨大。後來崛起的徐克、程小東等人,皆受此片巨大影響。
至此,中國武俠已經全面成熟起來。
此時,一種新的電影形式開始凸現,並最終於武俠片分道揚鑣:功夫片。
八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電影崛起,一批新人開始嶄露頭角,譚家明、王家衛、張曼玉以及後來出現的四大天王。其時,邵氏電影停拍,香港電影呈現巨大市場空間。在這種背景下,以徐克、程小東等海歸派帶來的年輕創作活力和視野,開始掀起武俠電影的第三個高潮。
1992年,程小東取材於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拍攝了同名電影,他大膽取捨劇情,創新動作和敘事技巧,在剪輯方式和拍攝手段上都有了巨大突破。威亞技術的成熟與飄逸審美的運用,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審美情趣,在這里,金庸描寫的劍氣、輕身術等等都有了極為完美的視覺展現。而由黃沾作詞的「笑傲江湖」也傳唱一時,並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該片完全延續了《俠女》的拍攝風格,主打元素依舊是竹林、斗笠俠客、陰謀等等,徐克事後說明他確實是向胡金銓學習了,而該片動作的方向所指:俠義精神中的超然脫俗與世外情結,第一次將武俠片的精神內涵做到了極致!!
此後,程小東再接再厲,又拍攝了續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這部電影引發的爭議和觀影狂潮更加超過前者,大陸港澳台幾乎萬人空巷。電影中,不僅兵器能殺人,飛花、落葉、針線、鐵鉤甚至徒手都能致人非命。而林青霞裝扮的東方不敗,則成為了新派武俠人物形象的一個巨大突破。
在該片中,林青霞扮演不男不女的東方不敗,因為修煉葵花寶典而揮刀自宮。徐克和程小東第一次吸收了黑澤明電影中的日本幕府時代風情,將和服扮裝與林青霞的美麗氣質結合得無與倫比,而林青霞近乎完美的表演水準,則成為「東方不敗」標志性形象。
以這部電影為准,香港和大陸都第三次興起了武俠片的狂潮,拍攝了諸如:《六指琴魔》、《天山童姥》等一系列武俠片,並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
此後數年間,武俠片漸漸式微,無限制地復制類型導致觀眾視覺疲勞,而票房左右的市場因素也剋制了投資人的拍攝慾望,九十年代末,幾乎沒有人再拍攝武俠電影。
2000年,一部橫空出世的武俠電影,再度引發了這個類型片,那就是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這部由香港安樂影業投資、根據王度廬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是迄今為止,華人投資、華人執導的華語電影唯一一次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也給武俠片注入了雞血針。
該片從元素、拍攝手法等等上並無巨大的突破,但,在導演水準、鏡頭設計、剪輯、服裝、畫面節奏等等方面,一反程小東徐克模式,採用了「劍走輕靈」的審美,其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嬌龍」形象轟動一時,而李安的導演水準也得到了空前肯定。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東方不敗》中和服的引入,華語武俠片越來越脫離本土文化,種種莫名其妙的風格、裝扮等視覺設計,強行扯入西洋元素,為討好當時興起的美國大片觀眾。徐克拍攝的《斷刀客》等等電影,完全把武俠與美國西部片結合起來。莫名其妙的大漠風情、奇奇怪怪的盔甲裝扮、所謂的玄幻風格等等,割離了武俠片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系,歪曲了武俠片的文化內涵。加上此時香港的漫畫風,更加加劇了這種不嚴肅的「創新」。
在這種情況下,李安大膽回源,重新將武俠片定義為農業社會風情(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沙漠哪裡有俠客?俠客必然伴隨著社會和江湖,甚至美女),雖然在該片中仍舊有一段沙漠戲,但從歷史和情節上都予以了磨平,幾乎看不出痕跡。影片重要的仍舊是青山綠水、斷橋小樓式的純中國風情。
該片大俠扮演者:周潤發,他扮演李慕白,其寫意大度的動作設計所蘊藏的「大俠」意味,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出現了。而玉嬌龍和俞秀蓮在屋頂上橫飛的一段輕功,則看得觀眾目瞪口呆,尤其是美國觀眾,華盛頓郵報甚至貼出頭版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
此片幾乎所有的元素都源於中國傳統的道家學說,包括「氣」、「穴位」、「輕功」等等,而原小說也是民國早期撰寫的,電影基本上忠於小說,並抓住了小說的精神實質。
但是遺憾的是,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極為慘淡,第五代嘗試商業屢屢失敗,第六代又拒絕商業模式,導致好萊塢電影大肆侵佔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這部極為優秀的商業武俠電影被引入大陸,引發了一定的觀影潮。這種情況為大陸電影公司和老闆極為嫉妒,他們出於各種心理,僱傭了一批所謂的評論家、影評人,對該片大肆歪曲,評價該片為:討好美國,討好票房,內涵不足等等……
實際上,這部電影美國人幾乎看不懂,因為美國人根本無法理解「輕功」是什麼,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文化中有普通人飛天的描述,在基督教世界,飛天,等於神!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就凸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以「討好美國人」為借口來打擊該片的藝術地位,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凸顯出大陸當時電影產業的急躁和危機感。
至此,中國武俠片算是告了一段落,而後,引發了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第一部純商業片《英雄》,便是對該片的借鑒,之後的《十面埋伏》等等,中國武俠電影正式走入了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