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產電影 » 日本在中國拍的電影敦煌
擴展閱讀
1O24手機免費看電影 2025-04-12 12:34:13
日本電影聖愛學園 2025-04-12 12:32:43
不戴眼鏡能看電影嗎 2025-04-12 12:31:50

日本在中國拍的電影敦煌

發布時間: 2025-04-11 15:10:06

⑴ 聽說敦煌古城是日本人建造的是嗎

不是啦,敦煌古城是指仿宋古城,是由於當年日本人在這里拍攝了一部影片好像名字就叫《敦煌》,他們搭的外景

⑵ 如何評價中日合拍電影《敦煌》

這部電影令人十分的震撼,自從看了這部電影後我再看別的電影就感覺索然無味,之後我就對朋友推薦這部電影,不論別人怎麼看。

⑶ 1988年中日合拍電影敦煌有第二個結局嗎

沒有,一部電影只要一個結局,
更別說這種經典之中的經典。
公元1036年,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被西夏李元昊征服,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主角趙行德為了避免戰火的焚掠,便設法將這一大批經籍很好地保藏起來。由於一同參與此事的其他人很快就都意外地死於非命,這個秘密被唯一存活下來的趙行德一人持有。而因為西夏人從此牢牢控制住了敦煌,趙行德至死也沒有機會回到敦煌處理這批文化寶藏,秘密被保持了上千年直到被王道士發現。
這個虛構就是這部電影的核心情節。

⑷ 對中日合拍電影《敦煌》有何評價

中日合拍的《敦煌》影片中,盡管在歷史細節上有缺失,但確實賦予了當代觀眾那份難以尋回的古意。這部影片在1988年首次公映,近來再次引起關注,其原因在於它在銀幕上重現了中國失傳已久的古風。日本創作者們精心製作,用翔實的考證和畫面質量的良好把控,將這份古意留在了膠片之中。

雖然影片在北宋服裝、道具的復原方面並未達到完美,其中甚至包含了日方創作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導致出現錯誤,但這並未完全削弱影片的精良製作。開場的殿試場面、君臣服飾的細節、趙行德的服色,都盡量符合歷史記載。此外,影片在構圖、光照、色彩的把控上進一步復原了氛圍,如殿試的景深鏡頭突出了宮殿的空曠,增強了黯淡壓抑的氣氛。

文戲的營造雖非影片最出彩之處,但戰爭場面的鋪陳恢弘壯麗,體現了古代戰爭的特點,與現代某些古裝劇中的場景大相徑庭。西夏軍的日常訓練場景模擬騎槍沖刺,一回合將對方擊下馬者勝的訓練方法,與現代古裝劇中馬軍將領交戰場面的不實形成鮮明對比。影片對古代戰爭陣法的考究,如甘州之戰中騎兵之間間隔較大,以避免密集隊伍造成較大傷亡,以及回鶻騎兵迎戰時採用的錐形陣,都展現了戰爭的真實性和智慧。

影片中的戰爭場面,通過大全景鏡頭展現出壯闊的氣勢,柔光凸顯了沙漠昏黃的色調,使每一幀畫面都如同一幅破陣圖,充滿了詩意。相比之下,現代某些古裝劇的美術、服裝、道具過於浮誇,缺乏對歷史的尊重和真實感。《敦煌》這部影片,不論是歷史的考證還是藝術的呈現,都體現了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盡管它可能成為過去的珍藏。

⑸ 對中日合拍電影《敦煌》有何評價

揭示《敦煌》的古韻之美:一部中日合作的視覺盛宴


1988年,一部中日合拍的傑作《敦煌》上映,至今仍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匠心獨運,向我們呈現了那個久遠年代的古意。盡管細節上略顯瑕疵,但佐藤純彌導演並未追求古史的精確復刻,而是捕捉到了那份歷史深處的韻味,令人感嘆不已。


影片中的北宋服飾和道具,雖然並非盡善盡美,但精良的製作與翔實的考證相結合,足以體現創作者的用心。開場的殿試場景,趙行德在仁宗面前對答如流,盡管仁宗的服飾稍顯時代錯位,但君臣服飾的細節考究,如直腳襆頭和團領袍,都展現了歷史的真實影子。趙行德的衣著,符合宋代平民的黑白配色,軟腳襆頭更是士人常戴,為劇情增添了可信度。


影片在畫面表現上更是獨樹一幟,如殿試場景中的景深和光線運用,通過低沉的光影對比,營造出壓抑而真實的氛圍。這種細膩的藝術手法,與如今許多古裝劇過分明亮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更顯古代生活的韻味。


戰爭場面的描繪同樣引人入勝,《敦煌》展現了古代戰爭的智謀與策略,如西夏軍的騎兵訓練,模擬騎槍沖鋒的戰術,既展現了古代騎兵的實戰技巧,也與許多誇張的古戰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電影在戰陣布置上,如甘州之戰中的騎兵陣型,精細考究,真實再現了古代戰術的精髓,令人贊嘆不已。


然而,即便《敦煌》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溫情與敬意」,但與今日的電影工業相比,它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見證。它提醒我們,尊重歷史、追求真實,是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紛繁的現代影視作品中,《敦煌》猶如一卷敦煌遺卷,值得我們重新審視與珍藏。


在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重拾《敦煌》,不僅是一次視覺的享受,更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溯與感悟。讓我們在光影之間,探尋那份已被時光磨損,卻依然熠熠生輝的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