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人愛吃狗肉的傳統是從古希臘傳下來的嗎
古希臘時期,所謂西方文明的搖籃,對應我們周秦漢時期,就''明目張膽''的將狗肉用作祭祀用肉。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生,希波克拉底,這位被遵奉為西醫之父的先賢就曾詳細記載了狗肉的醫用價值,而繼他之後的名醫狄奧克勒斯也經常將狗肉作為葯物開給患者,開食療之先河。
拋開情感的標准和宗教的標准,從環境的角度,考慮地球的溫室效應,也許,我們最不應該吃的是牛肉,全球的牛正在釋放的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總量的19%。
平心而論,每個歐美人究竟吃不吃狗肉我不知道,反正歐洲人把渡渡鳥,北美旅鴿、歐洲野牛、袋狼、大西洋海雀、藍羚羊,長毛小鸚鵡等等吃滅絕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瀕危物種皆是西方人造成的。而今天,這些西方人,卻喊起最狂熱的動物保護主義,並以文明自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噴我們中國人吃狗肉是野蠻行為。
感興趣的可以去網路,谷歌看看丹麥法羅群島屠鯨節和法國肥鵝肝的製作過程。也許他們真的不吃狗肉,嗯,狗肉。
Ⅱ 印度電影2023年上映的電影
印度2023年上映的電影:《帕坦》、《流落挪威的孩子》、《瞞天劫》、《為人師表》、《漁夫行動》、《瘋狂大劫案》、《危情任務》、《復仇之路》、《朋友》、《波拉》。
1、《帕坦》
《帕坦》是希達·阿南德執導,沙魯克·汗、迪皮卡·帕度柯妮、約翰·亞伯拉罕、迪寶·卡帕蒂婭等主演的動作驚悚片,於2023年1月25日在印度上映。影片講述了特工帕坦死裡逃生,並在同伴協助下阻止一群雇傭兵對祖國的襲擊計劃。節奏緊湊動作戲花樣百出,該飛的飛該炸的炸。
Ⅲ 請問老外是什麼時候反對吃狗肉的很多外國的歷史記載: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都有人賣狗肉,現在挪威等國
首先認知一點,吃狗肉在歐美依然不是違法的。是怎麼把狗變成肉這樣的過程會涉及法律導致一般沒人能吃到狗肉。
the first known animal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Europe was passed in
Ireland in 1635. It prohibited pulling wool off sheep, and the attaching
of ploughs to horses' tails, referring to "the cruelty used to beasts."
所以我認為,從1635年第一次出現立法禁止傷害動物的條例開始,西方人有了動物權益意識,於是慢慢開始反對吃狗肉
Ⅳ 餐桌上10種最毒美食
你相信嗎,下邊這些公認的餐桌美味里竟都有毒,吃的時候可千萬要小心,不要貪吃佳餚而賠上健康。趕緊跟隨生活家來看看這10種餐桌上最毒的美食吧!
1、蘑菇:謹防毒蘑菇。
到山野採集蘑菇野餐煮食似乎成了很多饕客的情趣,於是每年都會發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也許世間100餘種毒蘑菇的毒都敵不過300餘種抗病毒、口感好、滋補、鮮美獨具的食用蘑菇的魅力。民不畏死啊!日本年輕人更瘋狂,一款名為「迷幻蘑菇」,由數種含麻醉成分的蘑菇加工而成的「不上癮,但有幻覺的」迷幻葯,近年迅速「走紅」。
2、鵝肝:病鵝「肝」才大。
它是高貴珍饈,口感芬香醇厚,搭配1870年紅酒便是一席豪宴。殊不知,這樣肥美的它只是得了肝病的鵝的肝啊。我們源遠流長的傳統美食中沒有鵝肝這一環,但法國人卻想出了用混合了小麥、玉米、脂肪、鹽的飼料來進行4個星期的強化喂養的方法,使鵝「肝病變」。體形夠大、重量夠重、顏色夠純才是上等。
3、鯊魚翅、魚油:別過量服用。
鯊魚現在全球范圍內被人獵殺,關鍵是不知道哪個壞蛋科學家研究發現說:「世界上所有動物中,鯊魚是唯一不會生癌的。」在我們每日為身體哪裡哪裡會不會已經癌變當心的當下,鯊魚成為危險餐桌上的救命稻草。鯊魚油在挪威被製成昂貴的保健品;餐宴上魚翅,則在中國代表了一種炫耀。每年都有上百起鯊魚吃人事件,成為報章炒作之頭條新聞,但人吃鯊魚事件每天都在發生,人類每年會吃掉80萬噸的鯊魚。又有研究說,不能大劑量或長期服用魚肝油,否則會引起中毒。
4、河豚:劇毒美味。
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喪命,但「無毒不美味」。河豚肉之鮮美已成中國美食界之「貂禪」,越是危險,越是垂涎。宋人梅堯臣《河豚魚》詩雲:「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河豚食客由此更添「風瀟瀟易水寒」之氣概,只是他們在動筷之前,總會先讓服務員試吃,沒倒下,才大快朵頤。東瀛食客亦有此種氣概,他們已經研究出吃河豚的安全做法。中國人的土法是河豚肉+蘿卜,每年春天,總倒下N 個,但在中國永遠會有後繼者。
5、三文魚:可能有染色素。
它那種可愛的粉紅色原來源自飼料中的染色素,它的肥美厚實源自人工飼養中使用的抗生素添加,它體內殘留的化學毒素如今已經足以摧毀人體的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當然,細嫩鮮美的它仍然是最為受寵的魚生,它富含歐米茄-3脂肪酸,更是腦部、視網膜和神經系統所不可或缺的物質,能增強腦功能、防中風、防心臟病和預防視力減退。它實在是「水中珍品」,以目前的污染狀況,還不足以令大家因噎廢食。
6、果子狸:攜帶病毒。
作為野味派的代表菜,果子狸的鮮味正在國人的味蕾中淡出,盡管它仍然是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生野生動物,允許進入百姓餐桌。但「蹊蹺地」,果子狸的身上發現的SARS樣病毒與人類感染的SARS病毒驚人地吻合。更傳聞,在國內第一批被感染SARS的人中,就有一名野味餐館的廚師。SARS的恐慌籠罩了一年多時間,果子狸只能暫時退出江湖。可中國人對野味的興趣仍然未改,沒有果子狸,便找「果子狐」唄。
7、生蚝(牡蠣):衛生條件擔憂。
催情聖品生蚝(牡蠣)亦是大情聖卡薩諾瓦的畢生之至愛,這傢伙能一天周遊在十數美女身邊的秘訣也許歸功於其每日生吞40隻生蚝。牡蠣之美在其鮮,所以那些「食用前最好要烹煮5分鍾以上」基本屬於不懂美味、不切實際的「安全謬論」。世界上最好的牡蠣產自歐洲、北美與日本,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這些可靠衛生的產地吃的話,你只能忍受產生下瀉、嘔吐與反胃等現象之苦了。現在的養殖環境和海洋正在遭受工業污染,而牡蠣正如其身體般,是個污染回收站。
8、蟹:可能被「喂葯」。
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已作古。金秋時節,持蟹斗酒,此乃國人人生之一大飲食樂事。但這種食腐動物,同樣也是傷人腸胃的腹瀉利物。尤其是不可與柿子同食,兩者相配立即食物中毒,其他同樣有類似反應的還包括:梨、花生仁、茄子、香瓜甚至冰和茶。吃一隻蟹,你就得避諱這么多,但真的能避開么?再加上,蟹飼養的激素傳聞、「赤潮」的猛烈、在蟹產卵時喂避孕葯的招數,作為全國眾多海鮮食肆的招牌菜的蟹,無可避免地成為高危險菜種。
9、甲魚:激素催熟。
「甲魚吃甲魚,六親不認」這句諺語說的也許是甲魚的荒誕,但它的確味道不錯。不過其問題在於:如果是野生的甲魚,它是多年生動物,體內大量的寄生蟲不得不防;如果是人工飼養的,則被披露是用性激素催長的,7年的生長期竟然被超濃縮到7個月,令人膽戰。醫生更告誡:「肝炎病人禁食甲魚。其豐富蛋白質會加重肝臟負擔,嚴重時,會使病情迅速惡化,誘發肝昏迷,甚至死亡。」
10、腐竹:用有毒化學添加劑加工。
本來是健康的美味,然而為了色澤漂亮、增長保鮮期、增加產量等,一些不法分子將吊白塊、甲醛、硼砂等具有毒性的化學添加劑,用於腐竹的生產加工;成人攝入吊白塊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而甲醛又是較強的致癌物質;硼砂在食用一定量後會引起食慾減退、消化不良、抑制營養素吸收、促進脂肪分解、體重減輕,中毒症狀為嘔吐、腹瀉、紅斑、循環系統障礙、休克、昏迷等,致死量成人約為20克,小兒約為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