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郵差》的主要內容
2013年的地球一片荒蕪,經歷過一次毀滅性的戰爭後,世界原以建立的文明盪然無存,人類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這片焦土之上,在飢荒與暴力下生不如死。一個名叫霍爾內斯特的恐怖組織,以其對居民們的暴力鎮壓而迅速擴張,規模龐大。組織的統治者伯利恆上將(威爾·帕頓 Will Patton 飾)甚至妄想統治世界。
一個無名無姓的流浪漢(凱文·科斯特納 Kevin Costner 飾)被捕後,被強行加入了這個組織。終於,他抓住僅有的一次機會成功逃走。在一輛廢棄的吉普車上,他發現了一具骷髏骨架。為了取暖,他穿上了骨架上的郵差服,並且他意外的發現了一包過期郵件。從此,他開始往返於各個城鎮之間,為之送信,並謊稱自己是郵遞員。很快,他贏得了小鎮人們的信任,並帶領大家與極權統治者展開了頑強斗爭。
『貳』 如何評價電影ThePostman譯名末世郵差
電影《The Postman》譯名「末世郵差」是一個恰當且富有深意的翻譯。以下是對該譯名的具體評價:
- 准確傳達電影主題:「末世郵差」直接點明了電影所處的背景——一個末日廢土的世界,同時「郵差」這一角色也成為了連接故事各個元素的關鍵。譯名准確地傳達了電影的核心主題,即在一個荒蕪、絕望的世界中,郵差如何成為傳遞希望與夢想的重要角色。
- 富有象徵意義:「末世」象徵著毀滅與重生,「郵差」則象徵著溝通與傳遞。這一譯名將兩者巧妙結合,既展現了電影的視覺沖擊力,又寓意著在末日世界中,希望與夢想仍然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傳遞和延續。
- 易於理解與記憶:「末世郵差」這一譯名簡潔明了,易於觀眾理解和記憶。它避免了復雜的詞彙和句式,使得觀眾在第一時間就能抓住電影的核心要義。
- 引發思考:譯名中的「末世」和「郵差」兩個片語合在一起,不僅讓人聯想到一個充滿挑戰與絕望的世界,還讓人思考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個體如何能夠找到生存的意義,如何傳遞希望與夢想。這與中國觀眾在集體主義熏陶下對個體能力的忽視形成了鮮明對比,引發了對個體價值與集體主義的深入思考。
綜上所述,「末世郵差」這一譯名既准確傳達了電影的主題和背景,又富有象徵意義,易於理解與記憶,同時還能引發觀眾對個體價值與集體主義的深入思考,因此可以說是一個恰當且富有深意的翻譯。
『叄』 急求法國電影《郵差》影評
《郵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浪潮,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貝特麗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一個根據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別是馬里奧向聶魯達學習如何寫詩——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創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風格。比如:馬里奧說,我想做一個詩人,聶魯達告訴他,你試著一個人沿著沙灘散步,走得越遠越好;聶魯達讓馬里奧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漁網,他脫口而出:悲傷——這是一個讓我無比意外的形容詞,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乾瘦的漁夫們的生活,又會覺得用這個詞來形容漁網是那麼的貼切;馬里奧在屋子裡冥思苦想著暗喻和詩句,鏡頭的另一邊,他的父親在很仔細地舔一口鍋...
電影青年們對聶魯達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會陌生,他就是天堂電影院里那個放電影的老頭,那個目盲卻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結尾,他為多多拼接起來的接吻鏡頭深深地感動過我這樣的電影青年;而這部片子的結尾,卻是詩歌愛好者馬里奧為他錄制了小島上最美麗的一些東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聲,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懸崖上的風;第四,吹過叢林的風;第五,我爸爸傷心的漁網;第六,教堂的鍾聲,女士的憂傷,還有牧師;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這一切,只是因為聶魯達曾經讓他說一些島上漂亮的東西,而那時的馬里奧是這樣回答的:貝特麗絲.盧梭。
不可否認,馬里奧已經成了一個詩人。
當然,在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貝特麗絲.盧梭美麗的胸部,個人感覺,要比莫妮卡.貝魯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鍾左右第一次出現的胸部絕對地令人傾倒)。我以為,貝特麗絲的胸部是影片的一個關鍵,是馬里奧產生詩歌靈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員的選擇就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眾多中國導演所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試想,對著章子怡那張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麼可能讓一個憨厚的漁民之子、一個此前從未接觸過詩歌的人,從嘴中喃喃道出這樣美麗的詩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你的臉龐;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貝特麗絲的姨媽也是片中一個重要的配角。她幾乎完全是一個王爾德式的人物:粗壯的身材、惡劣的面容、庸俗的心靈,吐出的卻是雋永的妙語(至少我聽上去很雋永)。比如說,當貝特麗絲被馬里奧的暗喻打動心靈的時候,她說,當一個男人的話感動你的時候,他很快就會動手的了;她還說,話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我寧願酒吧里的一個醉漢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個傢伙說什麼你的微笑就像一隻蝴蝶;貝特麗絲糾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我的臉;她說,蒼蠅也飛,道理是一樣的,到了床上,什麼人都一個樣,無論是詩人、牧師、還是共產主義者!簡直令人笑翻肚皮。當聶魯達離開義大利後,數年沒有音訊,她總是說,鳥兒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頭。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導演把聶魯達和郵差之間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義大利,不知道是否是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說劇本令人不滿的地方在於,把馬里奧對聶魯達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種幾乎是個人崇拜的地步。聶魯達是較早地介紹到中國來的國外詩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詩藝之外,其間不免有他的亞非拉背景以及共產黨員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畢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比起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來,要微弱許多了。聶魯達的詩我讀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詩為主,早年沒有投入,現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肆』 郵差基本信息
電影《郵差》於1994年上映,是一部跨越法國、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多國合作作品,其英文原名是《Il Postino》。在中國,它還有兩個中文片名,分別是《事先張揚求愛事件》和《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影片類型豐富多樣,包含了愛情、劇情和喜劇元素,為觀眾帶來多重感受。
電影時長為108分鍾,屬於一部短而精悍的作品。它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法國和義大利之間,對白語言主要為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展現了兩種文化的交融。色彩方面,電影採用了彩色的表現手法,為視覺效果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影片採用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製作,保證了畫面的寬廣和細膩。
音效方面,採用了Dolby混音技術,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影體驗。《郵差》在製作上投入了大約3,000,000美元的成本,盡管預算有限,但影片的質量卻得到了充分保證。拍攝日期從1994年3月30日持續到6月3日,期間採用了35毫米膠片進行攝制,確保了每一場戲的質感和藝術效果。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和藝術手法的電影,無論是從劇情設計還是技術層面,都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觀眾可以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4)中國電影郵差評價擴展閱讀
郵差,郵遞員的舊稱,負責背負大袋郵包,收集郵件,信件分類和派發信件。另有多部郵差題材的電影、書籍、歌曲等,也以《郵差》為名。